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缘佛愿力速成佛(四)
各位同修: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晚上,我们依然延续上个月的讲题:「缘佛愿力速成佛」。上个月我们解释到昙鸾大师引用三个愿来作为证明的第三个愿(第二十二愿)。接下来:
(讲义)
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证也。
(补充讲义)
「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等──二、「结证」。
这行文字引用第二十二愿的最後二句作为「结证」。
「结」就是以这二句作为整个第二十二愿的总结。第二十二愿有二愿事,总结此二愿事之文,即第二十二愿最後之:「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这两句法语就是总结第二十二愿之内容。
「证」是以这结论证明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之後,之所以能够快速成佛、快速分身十方广度众生,其增上缘即是此第二十二愿之故,因此,昙鸾大师先举出「缘佛愿力故」,接着引用第二十二愿结论之文加以证明。
(补充讲义)
初句「超出常伦诸地之行」者,结「一生补处」之愿事。
第二十二愿有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就是说:凡是依第十八愿称名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话,就会当下必至一生补处。那麽「超出常伦诸地之行」这段经文就是作为必至一生补处的结论,所以说「结一生补处之愿事」。
(补充讲义)
「常伦」者,圣道门修行之法,由地前登地上,再由初地二地三地等次第阶级,经三大阿僧只劫而至一生补处,所谓经劫经地。
「常伦」者,就是所谓「圣道门」、「自力」、「难行」的方法,就如印光大师所讲的:「佛法有通途法门跟特别法门」。「常伦」就是印光大师所讲的「通途法门」,也就是龙树菩萨所讲的「难行道」,昙鸾大师所讲的「自力」,道绰大师所判教的「圣道门」。一般修行的法门,从初住位要经过一大阿僧只劫才到初地,从初地要经过一大阿僧只劫才到七地,从七地再经过一大阿僧只劫才到十地,如果还没有到初地位的话,那就谈不上诸地之行了。所以经由地前,就是指十地以前的三贤位,三贤位就是十住位、十行位以及十回向位;由地前升到初地之後,再由初地,经过多少时间到二地,二地又经过修种种愿行到了三地,又经过多少时间,修过多少愿行,这样一地、一地的次第阶级,然後经过三大阿僧只劫才到一生补处。这就是所谓的要经过好几劫,同时也要经过一地、二地等共十地的阶位,这个叫作「经劫经地」。凡是靠自己的力量修其他的法门,势必要如此,因为他没有靠外力,没有靠他力,也就是没有靠阿弥陀佛的佛力,他所靠的都是自己的力量。我们用比喻来说,要到101的顶楼,如果乘坐快速电梯,一下子的时间就横超到了101的顶楼;相反的,如果不靠电梯的话,就势必要靠自己双脚的力量,然後一个阶梯、一个阶梯,一楼、一楼的爬上去,每一个楼层都要经过,而且时间要很久。要登101的大楼还算是轻而易举的,可是要登三贤位的话,不只是难如登天而已,以我们的力量可说是绝不可能的!更何况是经过三贤位才会进入十地呢?
(补充讲义)
今安乐净土者,薄地凡夫一旦往生,直至一生补处,此乃超越一般菩萨所修之行,故言「超出常伦。」
完全依第十八愿开展出来的教理,才是纯正的净土法门教理。依这净土法门的教理,薄地凡夫虽具足贪瞋痴、种种烦恼妄想杂念、种种业障,但只要他依照第十八愿,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而且一旦往生,就当下到了一生补处!所以说超越一般圣道门、通途法门的菩萨所修的行位,这就是「超出常伦」。
(补充讲义)
「超出」显示不经地,「现前」显示不经劫。此二显示第十一愿所言:「必至灭度」,乃当下、即时证得,非久乃可得。
由「超出」这两个字就可以看出来,我们到极乐世界是不经过三贤位,也不经过十地的阶位,当下就进入等觉;「现前」就显示不经过一劫、二劫、三劫……,「现前」就是现在、目前、当下的意思。由「超出」跟「现前」就可以显示第十一愿所讲的「必至灭度」是当下、即时证得的,不是要经过多久才能获得。一般认为,虽然必定会至灭度,就是证入涅盘,但是必须在极乐世界,依照自己的根机,就是功德、智慧大小……,而经过多久的修行,才能到达灭度的境界。
一般传统的净土法门,往往是依据天台宗所解释的说法,对净土法门都是这样的强调:认为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行,一方面会退转,一方面也难以超出六道轮回,所以不如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一方面没有三界六道轮回,一方面它是无量寿,尤其是不退转,这样的话,即使自己的根机再怎麽样的低劣,甚至於再怎麽的懈怠,因为是无量寿、不退转,所以总有一天就会「必至灭度」。总有一天,就是时间不一定,一般学习净土法门的,都抱持这样的观念。可惜的是,他们不晓得纯正的净土法门不是这样的,纯正的净土法门则应是依靠阿弥陀佛的佛力,不但往生容易,而且证果也快速。那经教的证据在那里呢?就在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最後结论所引用的三愿作为证明,就是第十八愿、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
阿弥陀佛发这四十八愿,是「一一誓愿为众生」,每一誓愿都是为我们发的。所以祂成就的佛果是要给我们所获得、所拥有、所享用的。所以我们不往生则已,一旦往生,这些当然是当下就为我们所拥有的。其实第二十二愿无形中也作出了判教,怎麽判教呢?判出净土法门是「超出常伦」之教,由此彰显出,除了净土法门以外的所有法门,则全都是属於「常伦」的法门,就是一般的法门,无形中也有这一种判教意义在。
我们来看近代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对於其他的法门跟净土法门,是怎麽样的比较?净宗法师有把印光大师的文钞摘取净土宗义的精要法语,摘录出四十八条命名为《印光大师精要法语》,其中第一条、第二条、第十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无形中也是隐隐约约在显示判教的作用。
第一条:「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整个佛教的修行,尽管有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八大宗派,但在这里印光大师很明确的把所有法门归纳为二种不同:第一种是靠自力去修戒定慧,然後到达断惑证真、了脱生死,这个名为「通途法门」、一般的法门。如果是内心具足真信切愿,执持弥陀名号,靠佛慈悲的愿力,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个名为「特别法门」,有别於一般的法门。
此段法语与道绰大师的判教有雷同的地方。
第二条:「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门;仗佛力者,名特别法门。由兹,拣去自力,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业之含识,现生同赴莲池。」在这里更进一步说依靠自力的,就名为「通途法门」;依靠佛力的,就名为「特别法门」。
此段法语很明显的是昙鸾大师的判教思想。
第十条:「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余诸法门,皆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意思是说所谓净土法门之所以超越一切的法门,在於依靠佛力。其余的法门,都是靠自己的力量,所以无论是修禅宗、密宗、天台、华严,无论他有没有明心见性,有没有断惑,有没有证果位,这都通通是属於自力。
印光大师说:「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自力怎麽可以跟佛力相提并论呢?也就是说,自力再怎麽样的修戒定慧断惑证真,都不能够跟阿弥陀佛的力量相比,而靠他自己的力量回向极乐世界的话,恐怕就有疑惑佛智,在莲胎当中经过多少的时间,才能够花开见佛。如果是完全靠佛力的话,就没有这些问题,因为佛力是绝对性的。而且靠弥陀的佛力,就是明信佛智、往生当下就是花开见佛,闻法证果的。
印光大师说:「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分辨自力跟佛力,晓得自力根本不能够跟佛力相提并论,这是修学净土法门最重要的一个关节。意思就是说,我们修学净土法门,必须先明了圣道门是难行的、自力的,跟净土法门的易行的、他力的差距,能够晓得有这个关键,那修净土法门,才能真正老实的在修学净土,不再花时间杂修杂行。
此段法语彰显出龙树菩萨「难行道」与「易行道」的判教思想。
第十七条:「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密法,又有何憾?」意思就是说,我们只要专称「南无阿弥陀佛」,专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只要念得熟」,就是一辈子都专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要间断,不要夹杂,「成佛尚有余裕」,意思就是说很容易往生成佛,能够优游自在,没有障碍的,很轻松容易,就可以往生成佛。那麽你不学密法、禅法、也不去禅净双修、密净双修,或者是修其他的法,「又有何憾?」,又有什麽遗憾呢?有什麽缺陷呢?都没有遗憾,都没有缺陷!因为念佛就是往生的正因。所以善导大师就说:「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也就是说这六字洪名,是我们往生的功德资粮,是我们往生的正因正行。
第十八条说:「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又说:「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意思就是说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它的功德功能是「包含着一大藏教」,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所有经典,所有教法,所有功德,通通包括了,「罄无不尽」,没有遗漏。而且一代时教,都是念佛法门的注脚。一代时教,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法,都是在解释念佛法门的容易和殊胜。
第二十四条说:「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不要惊讶,不要怀疑,我们只要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往生就能够超越十地,我们不要因为不知而怀疑惊讶,须要知道这六字「南无阿弥陀佛」是含括三乘的。声闻、缘觉、菩萨就是三乘,三乘的功德都在六字名号当中。只要我们专称这六字洪名,专依靠弥陀愿力,到了极乐世界,自然超越三乘,因为三乘的功德,都在这里面了。而弥陀名号的本身,也是阿弥陀佛惠赐我们的法藏,也就是说,我们只要专靠弥陀的救度,专念弥陀佛名,自然六字名号的功德,就成为我们所拥有,就如同儿子领受父亲的遗产。
第二十五条说:「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往生极乐就是入佛的境界,入佛的境界,就同佛受用。进入阿弥陀佛的涅盘境界,就跟阿弥陀佛相等的受用,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有怎麽样的正报,怎麽样的身体,我们就跟祂有怎麽样的正报。极乐世界是依报,是什麽样的依报,我们就享受那样的依报,这就是「同佛受用」。我们所知道的是: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我们往生後就同样有无量寿。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我们往生後也同样有无量光。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广度十方众生,我们同样也有这四十八愿来广度众生。到了极乐世界是「凡情圣见,二皆不生」,以我们凡夫来推测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是怎麽样,去猜测、去解释,或者是三乘的声闻、缘觉、菩萨,他们对极乐世界的认定,这两种凡情或圣见,到了极乐世界就会消除,都超越而进入佛的境界。又说:「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一旦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的贪瞋痴烦恼,以及累生累劫所结的种种恶业,就彻底的消灭,毫无遗留,功德智慧就究竟现前。所有佛的功德智慧,亦即佛所有四智、三身、十力、四无畏等一切内证功德,相好、光明、说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当下就会现前,就会具足,就会成就。由印光大师这几段法语,也可以作为第二十二愿的解说。
(补充讲义)
「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者,结「还相回向」之愿事。
「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这一段法语是「还相回向」的结论,所谓还相回向就是第二十二愿当中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这些内容就是「还相回向」,也就是回到我们娑婆世界,乃至到其他的十方世界,去八相成佛,广度众生。
(补充讲义)
净土之菩萨现前皆能倒驾慈航,返回娑婆,行普贤大悲之行,以普度群生,所谓「还来秽国度人天」。
「还来秽国度人天」是善导大师的法语,善导大师说:「誓到弥陀安养界,还来秽国度人天,愿我慈悲无际限,长时长劫报慈恩。」一旦往生极乐世界的话,这个心量慈悲智慧就会开展,所以,一定会回来娑婆,广度十方众生的。其实到了极乐世界,进入灭度的境界,证入无上的涅盘,就会跟十方诸佛,而且也是跟阿弥陀佛一样的慈悲智慧、愿力神通的,所以自自然然的就会倒驾慈航普度众生。
(补充讲义)
现前修习普贤之德:此补处菩萨之相状也。
「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这一段经文就是补处菩萨的行事,补处菩萨是怎样的菩萨?怎样的行持作为呢?就是第二十二愿所讲的「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补充讲义)
「现前」者对当来之语,依佛愿力故,不经劫不经地,不经阶次,速至补处,故云现前。
「现前」就是现在,跟「将来」相对的,也就是我们依第十八愿专称弥陀佛名,自然就是在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就证入了第十一愿所讲的必至灭度,然後下降一级成为等觉的菩萨,就是补佛位的菩萨。所以,可以不经几大阿僧只劫,也不经初地、二地,乃至九地、十地,也不经过几品的阶位,「速至补处」快速的到达补处菩萨,所以说「现前」。
(补充讲义)
「修习」者,修是修为,习者惯习数为,服行所传之业,熟复不止也。
「修是修为」,即是行为、践履之意。「惯习数为,熟复不止」,即是习惯地、惯性地、熟练地、自然地常常做菩萨本身所应做的度生之业。所以这里的「修习」,意谓往生证果之後,自然会倒驾慈航,常以说法度生为其天职。因此这里的「修习」并非初学、练习之意。
(补充讲义)
「普贤」者,约之有三:
「普贤」这两个字我们常常听到,可是大多认为是指普贤菩萨,但就经论上来讲,普贤这两个字有种种的意思,把它要略言之就有三种:
(补充讲义)
1.人普贤:此指普贤菩萨。
如果是就人来讲的话,就是指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释迦牟尼佛左边的胁侍,他骑六牙白象,手执莲花,同时也是《华严经》华严会上发十大愿,来引导华严会上的四十一阶位的菩萨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普贤菩萨有十大愿,十大愿就是:一、礼敬诸佛 二、称赞如来 三、广修供养 四、忏悔业障 五、随喜功德 六、请转法轮 七、请佛住世 八、常随佛学 九、恒顺众生 十、普皆回向。一般大菩萨大都依普贤菩萨的十大愿,来作为他实践菩萨道的内容。
(补充讲义)
2.理普贤:一切众生本具之佛性,此佛性周遍一切,六道四生,在圣在凡,无不有之,凡圣同体,自他无别。此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
就「理普贤」来讲,是指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佛性,一切众生就是十法界的众生,十法界的众生包含了四圣的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的法界,以及六道的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些众生不管佛也好,三圣也好,或者是六凡也好,通通具足佛性,而这个佛性是没有差别的。凡夫所具足的佛性,跟超凡入圣的圣者,就是三圣及佛的佛性是同样的,没有高低深浅的不同,是一样的。而且这个佛性,是一切众生本来就具足的,只是佛已经证得这个佛性,这个佛性所具足的功能,完全能够开展使用。而我们众生被烦恼业障盖住,佛性不能显现,佛性的功能不能开展,如果佛性能够开展的话,当然就具足了三明六通,百千陀罗尼的功德功能。我们没有证入这个佛性,所以都没有这些功能,没有所谓的通不通,一张纸摆在我们眼前,我们就看不过去。
总之,这个佛性是周遍一切,六道的六种凡夫,四生的湿生、胎生、卵生、化生,在圣在凡,不论是圣者或是凡夫,通通都有,通通具足,而且通通都是一样的。所以《涅盘经》就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烦恼妄想而不能证得。」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烦恼、没有妄想,就能够证得佛性的智慧德相了。
「此体性周遍曰普」,这个佛性普遍於一切众生,所以叫做「普」。「随缘成德曰贤」,只要逢缘遇境,我们的这个佛性就能显现,所以叫做「贤」。因为佛性具有种种功能,所以佛性的其他的名称,就有很多种:又叫做觉性、法性、真如、真如法性、如来性、如来藏、法身、法界、实相、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乃至「佛法藏」,指的就是我们的佛性。
(补充讲义)
3.事普贤:得果不舍因门之菩萨也。谓已成佛竟,行德周备,障累永除,自利已圆,上无所求也。为不舍因愿,唯务度生,隐实德而现权形,示居因而号菩萨。是果无不极曰普,不舍因门曰贤。
所谓「事普贤」是指,证得佛果之後,并不是自利就好,还会不舍弃因地时菩萨所发的广度众生的愿,所以说「得果不舍因门之菩萨也」。所以事普贤是指得果不舍因门的菩萨,也就是成佛了,祂的愿行功德通通圆满具足了,祂的烦恼惑业的障碍,永远都消除了,可说是自利已经成就圆满,没有缺陷,所以「上无所求」。但是不舍因地的誓愿,所以就以度生作为祂的事情,隐藏祂所证的真正果位,而示现方便度众的形状,显示祂是在因位,所以叫做菩萨。可说祂所证得的果已经到了最顶位,没有可以再超越的了,称之为「普」;这种不舍弃因门誓愿而示现菩萨以度生,称之为「贤」,这是「事普贤」的内容。我们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我们或许没有像自力修行而证果位的菩萨,在还没有成佛之前的因地,就已经广发了四弘誓愿,乃至其他特别的大愿,或许我们并没有,其实可说通通都没有,因为我们是罪业深重的薄地凡夫,也发不起来,即使是跟随人家念念四弘誓愿的愿文,但可说是并没有真心,或者是有心无力。尽管如此,可是到了极乐世界,我们就会像一般菩萨在因地所发的通愿、别愿,具足这些愿心愿力而到十方世界示现广度众生的。
(补充讲义)
今此愿文,就「事普贤」而言。
也就是第二十二愿所讲的「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在这人普贤、理普贤、事普贤当中,就是指「事普贤」而言的。因为,有那个理论,必定会显现那个事项,我们一旦到了极乐世界,证悟了佛性,自然就会实践佛的慈悲愿力。
在这里所讲的「普贤」跟「普贤菩萨」,到底是哪一方面比较早?大家说是二十二愿比较早?还是普贤菩萨比较早?(众答:二十二愿),为什麽?因为,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愿是在兆载永劫之前,就已经发了,发了之後,经过了兆载永劫,都一直在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在那个时候,普贤菩萨还没有出现;也可以知道,现在的普贤菩萨就是往生极乐世界之後,依照阿弥陀佛第二十二愿的愿力功能,来行持普贤之德的,所以《无量寿经》〈证信序〉一开始列出了几位大阿罗汉之後,就列出了现在贤劫的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其他一切大菩萨,以及十六位大士,「皆遵普贤大士之德」,通通依循普贤大士的功能、行法做为祂们的模范。然後又说:「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於无量世界,现成等觉。」这岂不是显示这些贤劫大菩萨,以及十六位大士都是从极乐世界显化而来,在修习菩贤之德。
(补充讲义)
普贤行德,具摄因果,圆融无碍。
若以因门取,则常菩萨;若以果门取,则恒是佛。
「普贤行德」,含盖因果。所以,行德既含盖因,也含盖果,是因果都圆融,没有隔碍,不是各自独立,而是互相具足,互相没有障碍;是在这因中,具有果德,在果中贯彻通达因门的,所以说圆融无碍。「若以因门取,则常菩萨。」若就因地来看的话,就目前显现的因缘来看的话,那麽祂就是菩萨,因为祂要以等觉菩萨身份,去显现广度众生的事功,所以,以因缘取则常菩萨。「若以果门取,则恒是佛。」若就果位来讲的话,其实祂是已经证入了无上涅盘的佛。因为我们往生极乐世界,都一定「必至灭度」,而且是超出的、是现前的,所以不管什麽时候,祂都是佛。
(补充讲义)
以上可知,往生弥陀净土,即时入补处位,现前便能不舍悲愿,普至十方,救度众生,此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也。
如《无量寿经》言:「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於无量世界,现成等觉。」
这就像《无量寿经》〈证信序〉所讲的,就是刚刚所引用的,贤劫的一切大菩萨、以及十六位大士,皆遵普贤大士之德,论祂的果位已经入佛法藏,究竟彼岸,论祂现在的行谊已是於无量的十方世界,现成等觉的入佛法藏。「入」是「证入」的意思,「佛法藏」就是如来藏,也就是真如法性,真如法性唯有佛能知之,凡夫乃至菩萨不知不见,由於它包含一切无量的功德、功能,所以称为「藏」。「彼岸」是涅盘的另外一种名称,涅盘是最高的境界,所以说究竟,「究竟彼岸」就是证入佛法藏,到达超越生死海,到达证悟的顶峰,这个叫做究竟彼岸。「於无量世界,现成等觉。」无量世界就是十方世界、恒河沙世界。「等觉」有等正觉跟平等觉两种,「等正觉」是与正觉(佛果)相等之意,指一生补处菩萨;如十四日晚上的月亮,相等於十五日晚上的月亮,几近满月。「平等觉」就是证悟了平等的佛性,因为佛性是平等的,所以叫做平等觉。那麽在这里的等觉,是平等觉的意思,也就是极乐世界的菩萨,阿弥陀佛都能够依第二十二愿,使他们当下就证入佛的境界,到达最高的涅盘。即时能够前往十方世界,去示现八相的顺序而成佛、广度众生。
(补充讲义)
前二句即是「超出常伦诸地之行」之意,
後二句即是「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之意。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就是「超出常伦诸地之行」。
「於无量世界,现成等觉」就是「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於无量世界,现成等觉。」的经文,是在《无量寿经》前面的〈证信序〉,在普贤菩萨、妙德菩萨、慈氏菩萨这些贤劫菩萨文句之後,大家可以去查看。《往生论》有谈到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有四种功能,昙鸾大师有加以简明扼要的解释,昙鸾大师说:「净土菩萨得报生三昧,以三昧力,能於无量世界,无佛法僧处,种种示现,种种教化,度脱一切众生,常作佛事。初无往来想、供养想、度脱想。」也就是依靠第十八愿的力量,到极乐世界当下就获得了报生三昧。
「报生」是指他的果报所拥有的,也就是所谓的报通,生下来就自然具足,不须经过学习训练才会的,就叫做「报生三昧」;鸟一生下来就会飞,牠不用练习,这个就是牠天生的功能,叫做报生;我们人类就是会走路、会跑,但是再怎麽样的训练都不会飞,因为我们没有那个报生的功能;水中的鱼一出生就自然会游泳,牠不用学习,这个就是报生;我们到了极乐世界,就自然有了三昧的功德、功能,不须经过学习的叫做报生三昧。以这个报生三昧,自自然然的就能够在同样的一个时间,到十方世界的地方,在那里显示成佛、说法度众生,而且并没有一种我从极乐到了这个地方、到了那个地方的那种执着的念头;也没有一种我是在救度众生的念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是有造作功用,就是还有我相、人相,还不能够冤亲平等,自他一体。但是,报生三昧的菩萨是无往来想,无度脱想的,可说是无作妙行,不经过加工用行,不经过准备作意,而达到「无相无功用行」,非「有相有功用行」、或「无相有功用行」。
(补充讲义)
「以超出常伦诸地行」等,安乐净土既是超出常伦诸地行之处,故虽逆恶凡夫,往生此之净土,亦当速得阿耨菩提,此是速得菩提之三证,故言「所以得速」。
依第十八愿的愿力往生极乐世界的人,虽然他在这个地方,在这个娑婆世界,虽是五逆十恶或是平庸悠悠的凡夫,只要他专称弥陀佛名,依靠弥陀愿力,到了极乐世界,都平等的、快速的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昙鸾大师引用第十八愿、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的目的就是在证明《往生论》所讲的:「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所以「速」的原因,也就是因为依靠这三愿才「速得」,如果不依靠这三愿就不能速。
(补充讲义)
引此三愿,结文皆言「所以得速」,乃是为答上问之「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讲义)
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
(补充讲义)
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三、「总结」。
「斯」者指上所引三愿,「推」者推寻之义。以斯三愿,推寻他力义,若因若果,若往若还,皆以本愿力为增上缘,甚为显然也。
以上面所引用的四十八愿当中的这三个愿,以这三愿来推寻他力的道理,就可以知道,不管我们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因,或是在极乐世界所证的果,或者是还来娑婆度众生,都是依靠本愿力为增上缘,是非常清楚了然的。
(补充讲义)
「得不然乎」者,必然矣。
「得不然乎」是一种反问语言,显示是百分之百、必定是这样的。接下来:
(补充讲义)
当复引例,示自力他力相:
当复引例,示自力他力相──三、「示他力相」,有三,一、「标例」。
言他力者,如来本愿力,故上所明本愿力即是他力,故下引自力他力之例,以显自力他力之义。
所谓他力,并不是其他诸佛菩萨的力量,也不是其他任何的力量,是单指阿弥陀佛的本愿力而言。所以,以上所讲的本愿力就是他力。因此下面就引用自力他力的例子,来显示自力他力的道理。
(补充讲义)
又,卷首引龙树菩萨示二力,今以此义结二力,始终如一。
《往生论注》一开始就引用龙树菩萨所讲的自力他力,现在《往生论注》下卷的最後,也以自力他力的理论,并且引用自力他力的譬喻来作为自力他力的结论。可说《往生论注》的思想,前後相应,始终一贯,一贯是指在专讲他力、强调他力、显明他力的容易跟殊胜。
(补充讲义)
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习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为「自力」。
「如人畏三途故」等──二、「正例」,有二,一、「自力例」。
「禁戒」者此指五戒十善。凡无戒者堕三途,修五戒十善者生人天,故畏三途者,修五戒十善也。
这是第一个,自力的事例。所谓「禁戒」者就是指五戒十善,五戒就是不可以杀、盗、淫、妄、酒,十善就是不杀、盗、淫、妄言、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愚痴。如果没有守五戒的话,就会堕入三恶道。如果五戒十善圆满的话,就能够出生人道或天道。所以,如果畏惧堕入三恶道的话,他就要修五戒十善。
(补充讲义)
「受持禁戒故」等,戒定慧乃修持次第,由戒生定,定起五通,故得神足等,游四天下也。
受持禁戒就能够修持禅定,因为戒定慧是修持的次第,要获得禅定而不修持五戒十善,那是不可能进入禅定的境界。所以如果我们看世间上的人,他有禅定的功夫,却不修持五戒十善的话,那麽他的禅定就不是真的禅定,或者是不能维持长久;因为戒定慧是一个次第,必须经由这个阶位,所谓「由戒而生定」,然後在定的当中,引发五种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但不能获得漏尽通。漏尽通必须断除贪瞋痴的烦恼,由於有了神足通,就可以游四天下,就能够像飞机一样,在天空自在的飞翔,我们没有神通,要到天上去就要靠飞机,不然的话就不可能的。
(补充讲义)
此示自力次第阶级之相,故言「如是等名为自力」。
因为这是靠自己的力量,次第修行所获得的阶级的相状,所以说:「如是等名为自力」。接下来:
(讲义)
又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
(补充讲义)
「又如劣夫,跨驴不上」等──二、「他力例」
这是第二个,他力的事例。所谓「又如劣夫,跨驴不上」,劣夫是指软弱的人。跨驴不上有两种含义:古代的中国大陆,要出远门不是骑马就是骑驴,如果身体不好,气力衰弱,即使连小小的驴子,也无法跨骑上去,何况升天,表示这个人力量之软弱,这是一种解释。另外一种解释是,一般人即使能跨驴骑驴,可是也不能飞上天,古来就有这两种解释。「从转轮王行」,转轮王在经典上常常看到,也就是当人的寿命到了八万岁的时候,就会有转轮王出现在这个世间,统一须弥山的四周,就是统有天下,祂有这个轮宝,可以在天空中游四天下。我们这种连跨驴都不上的劣夫,如果乘坐转轮王的轮宝,便能在虚空中,游四天下毫无障碍。这是靠转轮王的轮宝的力量,不是靠我们的力量,这个就是他力,用这个他力来比喻我们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可以让我们横超三界六道的轮回,让我们超出三贤,乃至十地的阶位,当下进入等觉菩萨的阶位。所以,昙鸾大师引用这两种事例,来比喻这个自力跟他力。
(讲义)
愚哉!後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补充讲义)
愚哉!後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三、「结劝」。
最後,一方面是结论,一方面是劝导我们。
(补充讲义)
「愚哉!」有版本作「遇哉!」,二字并通。
愚哉!痛伤之词;遇哉!庆幸之词,皆劝进诫饬之意。
「愚哉!」另有一种版本为「遇哉」,不管是「愚哉」或是「遇哉」,它在道理上是相通的。愚哉是有一种惋惜、叹息、伤痛的意味;遇哉就显现一种难得、庆幸、好不容易的意思。所以这两种都是在劝导我们、警戒我们。
(补充讲义)
从「愚」字解者,谓既有弥陀他力本愿可乘,然不乘弥陀他力本愿,固执自力,太愚迷哉,即伤痛也,亦劝诫也。
这应该是可以了解,意思就是说,不要那麽傻,既然有阿弥陀佛的他力本愿可以依靠,那你不依靠阿弥陀佛的他力本愿,却固执自己的自力,因为固执,不但使自己不能往生,也恐怕使自己长久在三恶道沉沦,那岂不是太愚痴了吗?这一种愚痴的结果,是非常悲惨的。所以,你们要了解,不要固执自力。
(补充讲义)
若从「遇」字解者,《十二门论》僧叡〈序〉云:「遇哉!後之学者」,即与此同。意谓今庆幸值遇弥陀本愿也。
若就「遇」字来解释的话,僧叡法师在《十二门论》的〈序〉就有说:「遇哉!後之学者」,「遇」就是好难得啊!我们今天能够遇到阿弥陀佛的本愿他力的法门,我们就要彼此相告、互相引导来信受阿弥陀佛本愿他力的救度。
(补充讲义)
「後之学者」者,後来学净土法门之人,通智愚善恶之机也。
从昙鸾大师之後,学净土法门之人,不管他是智慧愚痴、善人恶人,通通可以称为净土法门的学人、行者。
(补充讲义)
「闻他力可乘」等,《论注》一部宗旨,在显本愿他力,总者四十八愿,别者十八、十一、二十二之三愿,根本者,第十八愿。
《往生论注》的宗旨,在显示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他力。本愿总的来讲,就是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特别的来讲,就是昙鸾大师在这里所引用的第十八愿、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第十八愿是往生的正因,第十一愿是往生之後所证的佛果,第二十二愿是倒驾慈航,广度众生,如果再进一步探究它的根本,就是第十八愿。所谓要怎麽收获,就要先怎麽栽,我们姑且不论它的果,什麽时候会获得佛位,我们先来播种,先合乎它的因,有了它的因,自然就有它的果。
(补充讲义)
故上述乘他力之相,今结劝之文,即以乘托本愿他力之信心为劝。
前面昙鸾大师建立依弥陀本愿他力往生成佛的理论而言:「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现在结论、劝导、劝诫的这一段文,也是以这个乘托阿弥陀佛的本愿他力的信心做为劝导。
(补充讲义)
「乘」者,善导大师「本愿释」言:「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佛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又言:「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只要念佛,即是直接地、完全地乘托、依靠上了阿弥陀佛的愿力,故必定往生。
(讲义)
勿自局分。
(补充讲义)
「局」者限也,勿自限於自力,而失他力之大益也。
不要执着自己的力量,不要自认为说:哪有那麽容易?或者是说尽管有他力,也要靠自己的某一些自力,这样自力兼他力,才更加的可靠;如果是这样的话,恐怕会失去弥陀他力救度的大利益。
接下来,这个表格,系统化地整理归纳昙鸾大师这段问答的内容。
「他力可乘」,他力就是第十八愿、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第十八愿在讲什麽呢?讲乃至十念的「称名念佛」,就拥有了所有「五念门」的功行。第十一愿在讲正定聚跟必至灭度,「正定聚」相当於五功德门的「近门、大会众门」,「必至灭度」就是无上涅盘,无上涅盘相当於五功德门的「宅门」跟「屋门」。第二十二愿就是还来娑婆度人天,相当於五功德门的最後「园林游戏地门」。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是属於证,有行必定有证。最後要我们对於他力可乘,要产生信心,要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使我们必定往生,而且速证佛果,当下广度众生。
(补充讲义)
善导大师言:
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四种威仪常见佛,行来进止驾神通;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微尘故业随智灭,不觉转入真如门;大小僧只恒沙劫,亦如弹指须臾间。
法照大师言:
五浊修行多退转,不如念佛往西方;到彼自然成正觉,还来苦海作津梁。
十恶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沦在六尘;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
现在已经是十点,我们就讲到这里,接下来的善导大师和法照大师的法语,很容易了解,请大家自己研读。
南无阿弥陀佛!
(象山弥陀共修会第55课,讲於2008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