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谈开示

  1. 「二河白道喻」给念佛人的启发
  2. 《示病友》讲记(二)
  3. 《示病友》讲记(一)
  4. 爱的建设
  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6. 学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随」「三不」
  8. 如何面对法义之争
  9. 认识「观世音菩萨」
  10. 净土法义的修学次第与弘法原则
  11. 净土思想的善导者
  12. 《观经》教眼
  13. 纯粹的净土宗(三)
  14. 纯粹的净土宗(二)
  15. 纯粹的净土宗(一)
  16. 学僧工作 爱心为本
  17. 好好照顾自己
  18. 惜福与环保
  19. 念佛与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与念佛
  22. 不问罪福 称名必生
  23. 关於道场的软硬体建设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风学习(三)
  26. 宗风学习(二)
  27. 宗风学习(一)
  28. 弥陀之家 爱心为本
  29. 於「弘愿寺」为莲友开示
  30. 为「福圣寺」常住僧众开示
  31. 书读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让法义入心──多闻熏习
  33. 流通法宝即是做弥陀的手足
  34. 南宁问答
  3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四)
  36.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三)
  37.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二)
  38.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一)
  39. 净土宗特色
  40. 净土宗宗旨(二)
  41. 净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网上莲友问(三)
  44.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下篇)
  45.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中篇)
  46.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上篇)
  47. 净土宗行人的时代感与使命感
  4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三)
  50.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二)
  51.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一)
  52.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答莲友问
  53.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开示
  54. 於「弘愿寺」为僧众开示
  55.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皈依开示
  56.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二)
  57.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一)
  5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

  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二)
  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一)
  3.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
  4.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九)
  5.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八)
  6.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七)
  7.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六)
  8.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五)
  9.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四)
  10.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三)
  1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二)
  1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一)

《净土宗概论讲记》

  1.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八)
  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七)
  3.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六)
  4.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五)
  5.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四)
  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三)
  7.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二)
  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一)
  9.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
  10.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九)
  11.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八)
  12.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七)
  13.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六)
  1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五)
  15.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四)
  16.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三)
  1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二)
  18.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一)
  19.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
  20.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九)
  21.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八)
  22.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七)
  23.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六)
  24.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五)
  25.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四)
  26.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三)
  27.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二)
  28.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一)
  29.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
  30. 《净土宗概论讲记》(九)
  31. 《净土宗概论讲记》(八)
  3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七)
  33. 《净土宗概论讲记》(六)
  3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五)
  35. 《净土宗概论讲记》(四)
  3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
  3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
  3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1. 第43课:释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课:释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课: 一、三经要点(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课: 一、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特色 二、三经要点(一)
  5. 第39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五)
  6. 第38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四)
  7. 第37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三)
  8. 第36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二)
  9. 第35课: 一、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二) 二、称名一声,顿超生死——《观经》「称名往生」之文 三、称名一行,总超万行──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一)
  10. 第34课: 一、弥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导大师「溺水偏救」之文 二、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课: 一、不顾贪瞋,称名必生──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论凡夫,只论弥陀──善导大师「凡夫入报」之文
  12. 第32课:不顾贪瞋,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课:不问时节,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时节」之文
  18. 第26课:不择众机,称名必生 ──法照大师「瓦变成金」之偈
  19. 第25课:诸佛作证,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课: 一、名号本义,称名必生──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三) 二、诸佛作证,称名必生──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二)
  22. 第22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一)
  23. 第21课:本愿不虚,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本愿四十八字释」之文
  24. 第20课:定业与助业 ──善导大师判「正助二业」明傍助业专正定
  25. 第19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三)
  26. 第18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二)
  27. 第17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一)
  28. 第16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三)
  29. 第15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二)
  30. 第14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一)
  31. 第13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三)
  32. 第12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二)
  33. 第11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一)
  34. 第10课:信机与信法 ──善导大师释「机法深信」而弃自身归弥陀
  35. 第9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课: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二)
  40. 第4课: 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一)
  41. 第3课:善导大师思想概述
  42. 第2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二)
  43. 第1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

  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临终时示门第之法语)
  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辨食鱼之法语)
  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妓女之法语)
  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四郎之法语)
  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重衡之法语)
  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忠纲之法语)
  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赖纲之法语)
  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无品之法语)
  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尼众之法语)
  1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信寂之法语)
  1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随莲之法语)
  1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道遍之法语)
  1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乘愿之法语)
  1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圣光之法语)
  1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隆宽之法语)
  1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述《阿弥陀经》大意之法语)
  1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从配流上洛之後开示之法语)
  1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21~25)
  1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6~20)
  2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1~15)
  2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6~10)
  2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5)
  2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三心料简(一))
  2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21~总结)
  2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6~小结)
  3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5)

石家庄念佛开示

  1. 石家庄念佛开示(四)
  2. 石家庄念佛开示(三)
  3. 石家庄念佛开示(二)
  4. 石家庄念佛开示(一)

念佛往生开示

  1. 念佛往生(问答部分)
  2. 念佛往生开示(正文)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法谈开示
top

法谈开示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从配流上洛之後开示之法语)

        南无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法然上人全集》第456页。今天我们学习:「从配流上洛之後开示之法语」。

 

        这篇法语主要是说明两种决定往生人的心性,可以说针对性很强。教理方面倒没有说教式的阐释,主要是针对往生人的心理状况,就是很有针对性。大家请看:

 

决定往生之人有二品类:

 

        就是决定往生的人有两种。我们念佛求愿西方极乐世界,目的就是愿意去往生。往生有定、有不定,我们当然是愿意决定往生。是不是决定往生的人呢?那就看你算不算在这两种之内。如果不在,那就要好好努力,争取在这两种之内能够找到我们的位子,对号入座;如果在了,应该庆喜,一向念佛。下面一段:

一者:
具足威仪,
心仰弥陀本愿,口常念佛相续。
四种威仪现遁世之相,
三业所作备出离之要。
外现贤善精进之相,
内无愚痴懈怠之心。
行为无缺,渡世不疑。
心志坚固,不谄利养,不思名闻;
无贪瞋邪伪,无奸诈百端;
无杂毒之污,无不可之失。
诚然,外仪精进,内心贤善,内外相应,
一向愿往生之人,是决定往生人也。
如斯上根之後世者,末代甚稀。

 

        这一大段是讲第一种决定往生的人。文辞还是很好懂。我们从头来解释:

 

        「一者:具足威仪,心仰弥陀本愿,口常念佛相续」:「具足威仪」是指身业四大威仪具足,所谓行、住、坐、卧;「心仰弥陀本愿」,就是我们的心,所谓身口意;口常念佛相续,果然如此的话,实在是非常尊贵,稀有难得。所以,从外表到内心,到口业称名,三业具足。下面说:

 

        「四种威仪现遁世之相」:「遁世」就是愿意求出离世间,愿意了生脱死。「四种威仪」是指行住坐卧。「行」就是走路,运动当中;「住」就是停止下来,住立在那个地方;「坐」就是坐下来;「卧」就是躺下去。四种威仪当中显示出他是愿往生净土、愿意了生脱死这麽一个表相出来。因为内心有这样的诚实,外相就有这样的显示。

 

        「三业所作备出离之要」:身口意三业所作的一切行为、行仪,「备」是备足,备足出离三界所必须的。这就是指他的三业、四威仪了,都是具足道心,都是为了誓求解脱。所以,下面讲:

 

        「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无愚痴懈怠之心」:内外相应,非常尊贵难得。外表看出来,他是非常贤善,也很精进,相貌如此;内心也没有愚痴懈怠的心。如果是外现贤善,内怀愚痴懈怠,这个就是假了。这里是内外一致。

 

        「行为无缺,渡世不疑」:他的三业行为没有缺陷,愿生净土,愿意了生脱死,不存在二心。

 

        「心志坚固,不谄利养,不思名闻」:名闻利养,说实在的,好像人们还很喜欢。「谄」是什麽意思呢?「谄」就是巴结,「利养」就是有利益,有好处。「心志坚固」,发了这样的出离心,发了往生的志愿,就坚定、稳固、不动摇,也不会被名闻利养所动摇。

 

        有的就不是如此了。虽然发了这样的心,但是来到名闻利养面前,就动摇了,不坚固了。所以,如果有利养的话,往往会放弃自己的志向,甚至放弃我们的信仰,被利养牵着鼻子走。这些往往都是我们所眼见的,所听到的,这个很危险。

 

        「名闻」就是好名声,好名誉。为了名,为了利。人一旦为了名利,那可以讲,他的心就开始败坏了,讲的法都没有味道了,要看看名闻利养,「我在这里讲法了,我在这里做什麽事,大概能收多少供养红包。红包多,我就多讲一点,声音高一点;红包少,哎呀!今天我身体不好……」不是他身体不好,红包少了嘛!对不对?这个就是有名闻利养的心。不管怎麽样,就是一切为了法,为了众生,名闻利养抛在旁边。这叫「不谄利养」,「谄」就是巴结,看见大老板来了,马上笑眯眯的,「哇!」真的不可思议啊!对众生没有平等心。知道哪里能有好的名声、名誉,赶紧去在电视上显一个镜头,在那里露露脸。这些都是心里边腐败了,这个是没有真实利益,这个心是非常危险的。

 

        第一种决定往生的人不如此:「心志坚固,不谄利养,不思名闻」,名利对他来讲,犹如虚空幻影,犹如是瓦上重霜,没有痕迹。

 

        「无贪瞋邪伪,无奸诈百端」:这个就是把《观经疏》里面讲的话反过来讲,《观经疏》说这个人是「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欲回此杂毒之善,回向往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这里说这个人没有这样的缺欠,他没有贪瞋邪伪,也没有这样的奸诈,也没有杂毒之污,就是说他所行的善法,不会被杂毒所损污。当然就不存在「不可之事」。「不可之事」是什麽呢?就是说「回向杂毒之善,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必然不可以,这个就是失去利益了)。这个人是内外相应的,他没有这样的一个损失。

 

        「诚然,外仪精进,内心贤善,内外相应,一向愿往生之人」:这样的人,从外表的仪相,精进不懈怠,内心也是贤善,无愚恶,内外相应,这是一向愿往生之人。从内到外,一向如此,这个是决定往生之人也。这样的人,当然决定往生。我们大家如果打分,也知道打决定往生的分。

 

        可是,我们会不会把这顶帽子戴在我们头上呢?我们自己看一看,我们是不是这样的根机。或者说,我们能不能学得来。

 

        这个就不大容易了!这样的根机,就是上根利智了。

 

        「如斯上根之後世者」:「後世者」是求来生解脱,叫「後世者」;不求来生解脱,无所谓,「人死了,一了百了,哪有什麽来生後世了,就是有也无所谓……」这个不叫「後世者」。「後世者」是指愿意求出离,为来生大事作考虑的人。这样的人:

 

        「末代甚稀」:来到末法时期,太稀有了,太少了。我们这当中有没有一两个?不晓得。

 

        好了,第一种大概没有希望了。我们看第二种:

二者:
外虽不现殊胜之相,
内却不起名利之思。
深嫌三界,厌心铭肝;
欣慕净土,愿心彻髓。
信知本愿,胸中欢喜;
愿生极乐,念佛不怠。
身虽杂於世俗,驰於世务,
如随在家,似仿利养,随逐妻子,
行仪更无遁世之相。
然而,往生之心,片刻不忘;
身口二业,让於意业。
以经营世务为往生资粮,
以妻子眷属为知识同行。
体力日减,喜往生之期渐近;
余命夜促,知娑婆之离不远。
此命终时,是生死之了;
此体舍时,是烦恼之断。
弥陀影现紫云之上,
行者期於此时往生;
跏趺端坐观音之莲,
刹那生於极乐净土。

 

        文字都很优美了,意境也很好。这个人是什麽呢?前面那个人是外现殊胜,内心有贤善,这个不容易。第二种:

 

        「外虽不现殊胜之相」:看外表,很一般,很普通,也没有什麽特殊,也没有什麽超胜(「殊」是特殊,「胜」是超胜),很平常,一般化。这叫「外虽不现殊胜之相」,这是一般的老百姓。不过:

 

        「内却不起名利之思」:他有内在的实质,他内心里边,不是思慕名利。如果这两句倒过来,那就很危险了:「外虽显现殊胜之相,内心却起名利之思」,那就麻烦了,外表显得很精进贤善,但内心他的精进贤善不是为了求无上佛道,不是为了慈悯众生,而是为了名闻利养,这个就倒过来了。这里所讲的是外虽然是没有殊胜之相,虽然没有殊胜之相,他外表、行仪、谈吐,他所做的事情,看上去也不是很有智慧,衣着也是很平常,也不会夸夸其谈,看上去也不是那麽精进勇猛修行的样子,就显得老实巴交的,很普通,很一般。但是内心里边,他是确实要求往生,要求解脱。所以,在名利方面他不思,「不起名利之思」,这就是有真实的内涵。

 

        「深嫌三界,厌心铭肝;欣慕净土,愿心彻髓」:啊!真的稀有难得!应该如此。「深嫌三界」,深深地嫌弃,「三界」是我们这个三界的火宅:欲界、色界、无色界。厌离到什麽程度呢?「厌心铭肝」,肝腑里边都是厌离三界的,彻底的厌弃、厌嫌。愿生净土的心呢?「欣慕净土」,「欣慕」就是爱乐,一定要去;「愿心彻髓」,彻骨彻髓。是怎麽样的一种状况呢?「深嫌三界」,三界太大了,色界,无色界,这是甚深禅定的境界,天上的几重天,多少重天,我不知道;欲界,欲界也很广大,玉皇大帝就是欲界了,玉皇大帝的位子给你坐,你要不要?「哎!好好好!坐一段时间再说……」那就没有「深嫌三界」了,欲界就把你挡住了,「天人不错啊,天上很好啊!」三界很广,我们凡夫的心量很小,所以,讲「深嫌三界」可能还不能产生明确的概念。那我可以举一个我们生活当中的例子。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间,我们也会有嫌弃的东西。最嫌弃什麽样的人呢?最嫌弃的是一种伪君子。伪君子,话讲得特别漂亮,人前人後都讲得很漂亮,让你没话可说,但是做的事情,恰恰都是相反的。你说也说不过他,所以只有厌恶他,见了他就讨厌。不但如此,这个伪君子,对我们还有杀父之仇、杀子之仇,这样的一种人,我们不愿听到他的名字,不愿见到他的形象,不愿说起他。大概就是这样的心。我们会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他虽然是伪君子,他对我虽然有这样的大仇恨,可是,他穿的这件衣服还怪美的……」你们会欣赏他的衣服吗?对这样的人,我们看到他穿什麽都会觉得不美;「他这个人虽然很坏,但是,他住的房子还不错啊……」或者「他的面相长得还蛮端正的……」我们都不会欣赏这些。因为我们内心对他真的产生了一种厌恶,对他本质能看得透的话,不管他外表怎样的善良,他甚至做出一种微笑可亲的姿势,我们一看,「假的!」越笑越可厌!「人家微笑,从内心散发出来,很单纯、很天真、很可爱。他笑得怎麽那样让人起鸡皮疙瘩?笑得让我们心里边就感到很厌恶!」这个就叫「深嫌」,深深地厌恶。

 

        「三界」就是这个样子,「三界」也可以说是个伪君子。怎麽叫伪君子呢?就是无常、虚伪,在欺骗着我们。他对我们的这种牢笼一般的束缚,对我们生生世世的法身慧命的践踏,或者是杀戮,那简直是比杀父、杀子还厉害。

 

        可是,我们生生世世都被他蒙了,被他骗了,我们觉得「三界也不错啊!人生还可以啊,虽然有苦,也有乐嘛!虽然有恶,也有善嘛!」这个所谓的「苦中的乐」、「恶中的善」,就像那个伪君子所穿的漂亮衣服一样,你就被他骗了,他的内心这样虚伪不诚实,结果你还是信了他,「他这个人虽然恶,可是他笑得还蛮可爱……」可见得你没有认识他的本质,或者说你根本就不认识他,不知道他对你有怎样的深仇大恨。

 

      所以,三界里所有的一切,「深嫌三界」,是不管三界里边的善、恶、逆、顺,通通厌离,这个叫「深嫌」。如果你只是厌弃恶,而不厌弃善,这是不可能离开生死轮回的。三界的善是伪善──伪君子。

 

        我们通常只是厌离逆境,「哎呀!得病了,病得要死了,阿弥陀佛,你快点接我到极乐世界!」稍微好一点,「哎!等等等等!」这个不叫「深厌三界」。逆境的时候就起厌离,顺境的时候就说:「哎呀!还不错,我在这儿还可以蹦达几年,再发个几十万的财,给我的儿子、孙子搞一点什麽东西再说……」这个通通不叫「深嫌三界」。这些,他是厌一个、喜一个,舍一个、取一个。这个是不可能的。

 

        「三界」是个整体,要厌通通厌掉。像一枚钱一样,有正面有反面。说反面比较脏,在地上,正面很乾净,我就要正面,不要反面。那你要正面,反面也就带来了。

 

        我们看事物往往只看到表面,「哎!还不错啊!春暖花香,秋风和朗,人事和顺,这日子还可以过啊!」这个都是那枚脏的钱币的一面,另一面是无常的苦恼。

 

        「欣慕净土,愿心彻髓」:也是一样的,我们对一件事情真正发起愿乐的心,我们都愿意听到,都愿意见到。比如说你爱某个事物,这个东西非常好,你非常喜欢它,那你就一定要拥有它不可,白天晚上放在你的床头,「不要丢掉了,这是我最喜爱的东西……」一旦丢掉了,马上像丢了命一样。

 

        到极乐净土也一样,我们最喜爱的是往生,所以,一定要拿到,现在就要拿到往生净土的莲花,放在我们的兜里。所以,愿生净土,「欣慕净土」。

 

        不过,我们在这个世间,作为凡夫的存在,还有种种的愿力。有的人说:「师父啊!我也没有什麽愿心彻髓,哪里能够愿心彻髓呢?我待我的小孙子嘛,可以讲是彻骨彻髓的,我看见他,爱得不得了!」这个就危险了!看你到底是什麽样的状况。

 

        什麽样的状况呢?我们可以比较。我们在世间活的时候,大概有种种的愿望,大家愿不愿意发财呢?讲真话,还是愿意发财的,发财谁拒绝呢?我们愿意发财,愿意身体好,也愿意儿孙孝顺,总之,世间这些事情,我们都愿意。这个也有轻重的问题。如果说这些和往生,两种只能选一个,这个时候就考验出来你是不是真的愿生净土了。两个只能选一个,那毫无疑问,选择往生。儿子、孙子,这个都是在世间──我们宗成师出家前讲得不错:「儿子、孙子只不过是我们的一个玩具罢了。」玩一玩他,抱着好玩,等一下就放下来。你太认真了,就耽误自己了,阿弥陀佛来接你,你说:「哎呀!小孙子放不下。」这个就不是「愿生净土」了。一旦我们大命将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一旦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立即放下世间的所有虚浮不实的这些爱慕的事情──内心里面也不是那时候放下,是现在就放下来,只不过,我们还在这个世间生存,附带地在做这些事情。所以,在这样的时候,就体现出怎样才是愿生极乐世界。这个时候,如果你能够马上放得下,所谓「跋腿就走,撒手便行」,这个就是「愿心彻髓」。如果等到这个时候,你还在那里粘粘糊糊,还舍不得、放不下,那个就很危险了。

 

        上一次,一位居士讲的那位莲友的往生:她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她了,她就是上不了莲台,阿弥陀佛等了好长时间,她就是上不去。结果阿弥陀佛一直在那里等。什麽原因呢?她心里放不下她的孩子。她心里边想去,又不想去。佛就知道,在那里等。如果她不想去,那佛就走了。还好,她後来还是放下来了。一旦放下这个心,就乘着宝莲花往生净土。

 

        所以,我们内心应该有数,我们自己是不是真的厌离三界、愿意往生净土?这个骗得了人家,骗不了自己,骗得了平时,骗不了临终。所以,这个是每个人自己心中要实打实地来观察。

 

        「信知本愿,胸中欢喜」:真愿往生,真厌三界。可是,我们厌三界,自己又没有本事出离三界;我们愿往生,自己又没有功德去往生。所以,仰靠什麽?「信知本愿」,「刚好,有阿弥陀佛弘誓愿力,能够让我们凭托,可以离开生生世世以来没有离过的三界,可以往生累劫以来没有前往过的净土」,所以,「信知本愿,胸中欢喜」。「像我们这样的人,真的可以达成这样的愿望」,就欢喜了。

 

        「愿生极乐,念佛不怠」:这个愿生的心,非常的急切勇猛,声声句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懈怠。

 

        「身虽杂於世俗,驰於世务」:在这个世间,被过去的业力所牵,我们还活在世间,杂在世俗的世务当中,还有妻儿要去照顾,还有买卖要去经营。

 

        「如随在家,似仿利养,随逐妻子」:跟一般的在家男女也没有什麽区别,看起来也在那里追求名闻利养,追名、追利,还有妻子,整天要去照顾等等。

 

        「行仪更无遁世之相」:若看外表,也看不出来,跟一般人也差不多。但他内心却是完全不一样。

 

        「然而,往生之心,片刻不忘;身口二业,让於意业」:「往生之心,片刻不忘」,就是时时刻刻想到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是他的内心的根本意志,内心的心愿,产生这样意志的力量。「身口二业」,虽然身体也去做世间的事情,语言也讲世间的这些杂话,但是,讲这些,他的心不在那里,他的重心不在那个地方。身口二业怎麽叫「让於意业」呢?因为我们身口二业,是被意业所引导,由意业作为驱使。我们身口只是应付,我们内心的本质,不在那个地方。好比我们走在路上,急着赶往医院看某某人,他病重了,情况危急。这时刚好碰见一个熟人,我们心里边,赶紧应付他(我们身口二业,让於意业),我们心里面急着要去看病人。我们现在一心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我们的路上有闲人在打闲岔,妻子了,儿女了,同事了……我们只能应付它,不应付它又不行,边讲边走,脚都不停步的。这叫「身口二业,让於意业」。

 

        什麽样的心叫做「往生之心片刻不忘」呢?这个又不容易了,「师父啊,往生之心片刻不忘,我每天不知道能想几次?」不用想那麽多,你就是念佛。「片刻不忘的话,我还想了很多事。赚钱之心是片刻不忘,做买卖赚钱……」这个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比喻来说明。

 

        比如说:我们乘车外出,车子行驶在一条险道上,随时会有翻车的可能。车里的人正在互相之间做游戏,如果你不参加游戏呢,大家就要对你有惩罚。大家喝着可乐,在那里嘻嘻哈哈的。其中有一个人,他就很警惕,他就坐在车门的旁边,不跟他们游戏吧,又不行,只好陪着他们,你要喝,我就陪你喝;你要玩,我就陪你玩。但是,他时时刻刻坐在门边观察,一旦发现要翻车的时候,他马上第一个跳下来。其他人在车里不知道,好像觉得很不错,很安全,在那里吃喝玩乐。

 

        这个车,就是无常,就是我们的人生;这个人,就是了解人世无常的一个念佛的人;这个门,就是弘愿门,就是念佛、誓求出离的门径;其他的人在里边,就是世间的人,不求往生。虽然我们也是在做世间的事情,随他们一道,要应付他们,跟他们碰杯,跟他们游戏,但是,我们的心是随时警惕的。只要这个车一发生危险,比如说大病来了,或者大祸来临了,无常现前了,我们不是说,「哎呀!到医院去,找最好的医生救我一命,活下来,再活下来,十年,再活二十年……」没有的,立即就要去往生!就好像从车上立即跳下来。如果了解这个车很危险,在崎岖的山道上,随时会有翻车的可能性,一个对生命珍重的人,他就会守在门边,只要翻车,马上跳下来──就是这样的心情。我们随时就要离开这个无常的人世,我们随时就要往生净土,有这种警觉性。

 

        也像电影中的剑客,他们出门都带着宝剑,他们坐在酒馆里喝酒的时候,都是冷眼相观的,眼神很冷很冷的;宝剑虽然不在手上,随时提防着。所以,眼神很冷淡,心里很警觉。为什麽呢?敌人不知道什麽时候会冒出来,一旦发现情况,马上宝剑出鞘,「啪!」杀敌制胜。

 

        我们也是一样,我们配戴着六字名号的宝剑,这个六字名号,「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我们配戴着六字名号宝剑,不是放在剑鞘当中,我们随时放在我们心里,我们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平时看上去安全无事。但是,我们的心很警觉。一旦无常大鬼显现面前,马上抽出宝剑,「啪!」一剑下去,无常大鬼人头落地,我们自己往生极乐,不要让大鬼把我们抓去了。

 

        像我们前天助念的那个(就是张莲娣,我妹妹村上那个杀猪姥),她就没有配戴这把宝剑,没有拿来砍无常鬼,她的宝剑用得不熟练,所以,她一出门的时候(我们中午要去吃饭了,她要送我们),无常鬼就在门口迎接她了。那个时候,她就忘了念佛了,「师父要去吃饭,」她打闲岔,「那我去送送师父。」她的神识就悠悠忽忽出了道场,来送我们。结果一出来以後(据她事後讲述),见到黑压压一片鬼卒,拿着刀、钢叉、锁、链条……钢叉,是五股大钢叉,每个叉上都带有倒钩,插进去,拔出来就是一大块;刀有门板那麽宽。无常鬼拿着链条就扔过来。她一看,吓得不得了,赶紧就往房间里跑,跑进去了,里面有师父在念佛,她没被套住,「好险哪!」救了一条命,回去就念佛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得很急,这个时候,她就是拿着六字名号的剑在抵挡,这一拿出来之後,无常鬼都急得在外面打转,它们进不去,因为里面念佛,就有佛光,无常鬼就不能进去抓她了,因此很着急。

 

        如果是一个愿心很真实、恳切的人,随时念佛的话,宝剑一拔出来,无常鬼当下就没有了──它根本就不能来。

 

        这种心情叫做「往生之心片刻不忘」,就是内心里面有这个警觉性,有这个觉悟。

 

        我们这个世间,就是如此,烦恼之贼、无常大鬼时刻盯着我们,随时会冒出来。所以,要佩戴好六字名号这把宝剑。

 

        我问一下:大家有没有坐过飞机的?肖居士坐过。现在大家想像:我们坐在飞机上,翱翔在蔚蓝色的天空中,现在是下午五点钟,落日的余辉一片的壮美,啊!底下是白云朵朵……正在欣赏美景的时候,空中小姐汇报:「各位乘客,飞机发动机出现故障,正在漏油,大家做好准备,随时要迫降,请大家把氧气罩和救生包准备好……」请问,这个时候你的心情怎麽样?你还会在那里忘乎所以地谈论说:「我等一会儿,我歇一会儿……」这时候,你随时想到:我要第一个从安全门走出去。

 

        现在,我们坐在人生的飞机上面,空中小姐来预报:「各位乘客,我们这个是无常的飞机,上面有劫机分子安装了定时炸弹,不知道什麽时候要爆炸,所以,大家要做好准备,我们要随时往生净土,阿弥陀佛要用宝莲花来接我们,就用这个宝莲花的降落伞,请大家系好。」你肯定会把它紧紧地绑住,你不会丢掉的。「哎呀!等一下子,绑得很累了,放在旁边。」你会不会这样子?不会啊!你会牢牢地绑在身上。

 

        我们念佛,应当如此。六字名号宝莲花的降落伞,我们要随时捆在身上。不要说:「哎呀!念佛很累啊!算了吧。」念佛,是我们的命根子。因为我们不知道什麽时候就要被无常所吞灭。

 

      我们的人生,虽然在这个世间──人生,怎麽说呢?不好玩。人生如果有了六字名号,有了这个阿弥陀佛宝莲花的降落伞,才安全可靠,要把它早早地背在背上,系好!这个叫做「往生之心片刻不忘」。

 

        还要讲一个例子,前面讲的这几个例子都比较急。还有一个什麽例子?就是我们坐船,我们坐车,我们乘上船、乘上车,要到达目的地。虽然在船上、在车上,我们也会嗑瓜子啦,会喝汽水啦,会看风景,但是要到达目的地的心是没有改变的。这个心也不需要我们提起来,记得、不记得,因为坐车的目的,就是要到达目的地,是不是?肖居士你马上要去北京看女儿,你的心虽可说是「片刻不忘」,但也不需要每时每刻记起来。

 

        我们一旦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的目的地就是到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见面,这件事情定下来了,根本就不需要再记起来,如果需要再记起来,那个还不是内心里面深刻的意志。我们不需要记起来,我们内心里都有警觉性,我们本来的目的也就是如此。所以,这个就叫做「往生之心片刻不忘」。你真实愿生净土,自然如此。所以,法然上人就讲了:「若愿生心切,念佛自然相续。」这个,我们是做得到的。下面:

 

        「以经营世务为往生资粮,以妻子眷属为知识同行」:这怎麽说呢?经营世间的世务,作为往生的资粮;妻子儿女一切眷属──眷属有多种多样了,同事、朋友、部下啦,这个都是眷属,子女、亲戚,那更不用说了。「以妻子眷属为知识同行」,我们既然是一个在家的身分,这是我们过去业力所牵,不做也不可以,因为不做,就没办法生活,没办法过日子,这样就只好来做。但是我们虽然经营世务,我们的目的,还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叫「经营世务为往生资粮」。我们不是一头紮进去,「哎呀!我做这个买卖生意,赚了多少钱,再赚多少钱,不念佛。」不是这样子,那就错了。

 

        比如说一个人,他犯了罪过,被国王抓起来,判他劳役,说:「哎!某某人,你把这一大堆石头给我扛到什麽地方去,惩罚你做苦力。」这个人他没办法,只好扛石头,他不是扛得很欢喜,他不愿意扛,但是没办法,只好扛。扛完了,赶紧就要逃跑,赶紧轻松解脱。

 

        我们在世间做事也是一样的,你的儿子也是你的石头,你不扛不行,你的女儿也是你的石头,你的孙子,都是你的,你要背,你要扛。但是,你不要颠倒,「哎呀!我背得很舒服,很高兴!」好像这个人被国王判了刑,背石头背得还很高兴──哪有这回事?时刻要丢掉!但是丢不掉,只好做。我们活在世间上,活一天就要背一天,这把老骨头要背到死了。随时想到说,「把它背完拉倒,算了」。所以,「经营世务为往生资粮」,在这样的状况下,苟延残喘,喘出一口气来,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被生活压迫得没办法,喘不过气来,不做又不行,所以只好去做。那怎麽办呢?只好是人家说「花钱买平安」,我们是卖苦力买平安了,「南无阿弥陀佛……」搓着衣服;「南无阿弥陀佛……」烧着饭。既然如此,也不妨欢欢喜喜地去做。好在有这个法门,也可以轻松的,不碍世务,也可以照顾这些东西,跟他们结一个尊贵的法缘,等到往生净土之後,再来救他们。也可以转苦恼心为欢喜心,身心自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妻子眷属为知识同行」:「知识」就是往生善知识。「知识」有顺的,有逆的。往往先都是逆知识,顺知识还是比较少。什麽叫顺呢?比如说夫妻,他们有共同的信仰,「你要拜佛,我来给你点香;你要念佛,我来陪你一道念佛,我们有共同的信仰。这一段文,请你来读,我来听,我们来共同学习法义。」这样当然很好了。这样的,千万个里边难得找到一两个。那往往是跟你唱反调,这就是恶知识,让我们感到这个世间很苦恼,更加的求厌离,这个好!哪一种最不好呢?世间的恩爱,恩爱得不得了,但就是不学佛,你走的时候,他说:「老伴啊,你怎麽舍得丢下我一个人哪?」你一想,「是啊!我怎麽舍得丢下你?算了算了,不去了。」这个叫冤家对头,这个叫软冤家,软刀子杀人不流血,不流血就把你杀死了。那个跟你平常不好的人,这个时候,你对他一点不想,「你快走吧!你在世间活一天,我就累一天。」「哎呀!好!刚好!」毫无挂碍,这个反而是善知识,反而是你的增上缘了,这个是好事情。所以,大家往往有很多人学佛了,他追求软刀子,这个是被他迷惑住了,骗住了。你们要警惕一点,那个软的,软磨硬泡,就是魔来妨碍我们的道心。如果他不求往生,你离他远一点。

 

        「体力日减,喜往生之期渐近;余命夜促,知娑婆之离不远」:哎呀!真的美啊,好啊!念到这个地方,我都觉得我现在病得快死了,我的体力没有了,减下来了,「余命夜促」了。什麽叫「体力日减」呢?「哎呀!昨天嘛,我还可以提十斤东西,今天只能提八斤了,还提不动。」这叫「体力日减」,一天比一天衰减了。体力日减,一般的人干什麽呢?吃钙片,补一点脑白金,打一针蛋白质,补一补,恢复体力,再就是锻炼身体,心里边慌张了。我们念佛的人不是这样,体力日减,「好啊!欢喜啊!」欢喜什麽?「欢喜往生之期渐近」,「如果我还身体很强壮,我到什麽时候才往生啊?」这叫「体力日减,喜往生之期渐近」,「还好,我现在快要死了,马上就没力气了。」就好像我们助念的姚春琳老居士,真的让我们感动。她在那里奄奄一息了,我就在旁边跟她讲印光大师的《临终三要》,说到往生不是死,往生是到净土莲花化生。因为她那个时候,人都不大清爽了,大概只听到一句,後一句没听到。她马上眼睛睁开,「哎!师父,你说什麽?你说我还不能死啊?我不能死,我什麽时候往生啊?」她就是「体力日减,喜往生之期渐近」,你说她不能死,她就觉得很远了,「我还不能到净土去,这麽长时间,怎麽办?」她说:「我就要快点走!」

 

        我说:「老菩萨,你今年八十几了?」

 

        「我八十多啦。」

 

        「你八十几岁了,最後你知道?」

 

        「我知道。」

 

        我说:「你怕不怕?」

 

        「不怕,不怕。」

 

        讲得很肯定,然後还补了一句:

 

        「老菩萨知道。」

 

        他说怕我不知道,「老菩萨」是指阿弥陀佛、观音菩萨。「老菩萨知道,我是一点不怕死。」她为什麽不怕?她愿意往生西方,她知道佛要救她啊。她一生人很慈悲,信仰也非常虔诚。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不给供佛,她又供灶神,又供观音菩萨。怎麽办呢?她就跟灶神、菩萨打招呼说:「没地方供啊,灶老爷,都是菩萨,观音菩萨是大菩萨,在你这里面烧一柱香(在灶火洞里烧),打个招呼。」有人来讲:「哎,你家里怎麽有香啊?」「没有啊!」还有来查的,找不到。蛮有智慧啊。後来,年纪大了,得了癌症。大概往生前一两个月,遇到我们沈居士给她讲念佛。「好是好啊,我一辈子不识字,没什麽文化,我又不会修行,不会诵经,像我这样的,不知道佛要不要?」最大的担心。她一辈子没见过师父,要求请师父来见个面。老沈就给我打电话了,我们就去了。她看到师父就很欢喜(没见过出家人)。见到师父就好像见到佛一样,很亲切。我就跟她讲:「没关系,你不识字没关系,念佛,你只要念佛就好了,阿弥陀佛就救你了。」她一听,「哎呀!那就好!」她马上接我的话,「哎,那就好!」好像她迫不及待等这句话,「那就好了!我不识字,这就好了。」她就从这天开始一向念佛,实实在在念佛。每次我去看她,她都是在那儿念佛,一句接一句,我们唱长的调子,她也跟着我们唱,我们念短的,她就念短的,我们念六字,她就六字,我们四字,她就四字。那麽大的年纪,那麽重的病,精神非常饱满。她的女儿来念佛,大女儿和二女儿在旁边。女儿那时候还没有信佛,没有归依,信仰就很淡薄,有一个在念佛,另外一个就茫然无事,好像心里在说:「我妈妈病得这个样子,怎麽办呢?」她看到,就在旁边督促:「哎!你怎麽不念佛?」就呵斥她的女儿,她女儿被妈妈一吼,心里就不好意思,就搪塞说:「我在心里念。」讲的话就胆气不壮。她妈妈就不高兴:「你在心里念,你干嘛就不能出声?」她希望她念出声出来。她说:「我这麽大年纪了,还有病,躺在床上,都可以出声念佛,你怎麽不能出声念佛?」她女儿就只好出声念佛了。

 

        我觉得这是非常难得的老菩萨。在天气非常炎热的夏天,我们去给她助念,我们念得一身是劲。我们觉得:我们陪她念佛,是她在鼓励我们,是她的精进、虔诚,是她的愿往生心在让我们感到喜悦,再热我们也愿意去。

 

        她走的时候也果然不负众望,走的时候身上很软。我们每个人都去跟她握手,握那个手,就像握菩萨的手一样的(比握领导的手还感到高兴),还把她手指头的关节捏一捏,我去捏了一下,跟刚生下来的婴儿的手一样,软绵绵的,比我的手软多了(捏完她的手,就不愿捏我的手),真的,很软啊!往生之後十六个小时,我记得是八月八号,那天早晨一起来,温度就三十几度,非常的热。然後,家里人抬了一个冰棺来,说怕热,怕到时候屍体会败坏有味道(我们念佛最少八个小时了),但是,那天天不作美,电压不够,冰棺启不动,只好摆在外面。我说:「没关系,你们放心,只管念佛。」她是淩晨三点钟往生的,一直到下午四五点钟的样子,大概是十几个小时之後,一点味道都没有,浑身非常的软,非常好!(这是一个善人往生的例子。我们这次要出两片牒子。第二个就是杀猪佬张莲娣往生的故事,把她们两个编辑在一起。她往生也走得很好,这是善恶同等往生)。

 

        所以,我在这里想到姚春琳老居士,她就是「体力日减,喜往生之期渐近;余命夜促,知娑婆之离不远」。「余命」就是剩下的生命,过一晚上就少一晚上,「哎呀!好了,我终於要离开这个娑婆世界了。我生生世世没有离开过,这一次就要离开了。」所以,感到欢喜。姚春琳老居士就是如此。

 

        怎麽欢喜呢?像我们打水,我们谢居士打水,打到水箱里面,我们的水箱是不透明的,如果是个透明的水箱,里面有水浮子,谢居士就要省事了,来一看:哎!水浮子要起来,再起来,快到顶的时候,他就欢喜了,「哎!满了满了。」如果水浮到一半,「噢!还差一半。」

 

        我说这个是什麽意思呢?我们人的生命就像这个水箱一样,阿弥陀佛的法水,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要灌注到我们的身心当中。如果我们的体力还很强盛的时候,代表那个水浮子还有一半,还差一大半呢!还不够满;我们的体力慢慢没有了,慢慢缩,快没有了,哎,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充满在我们的身心;等我们体力日减的时候,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完全满在我们的身心;最後这一口落气了,就满了,到极乐净土了。

 

        当我们无常的寿命一天减似一天的时候,阿弥陀佛无量光的寿命,就在我们的身心里面充满了。也就像这个水浮子,慢慢漂起来,我们的眼光一落地,就到极乐净土了,开了佛眼,开了法眼了。

 

        如果在这个地方很强壮,很有力量,那就很难过了,还很有得挨了。如果我们去看病人的话,我们就要恭喜他:「某某老菩萨,恭喜你,娑婆之离不远,净土往生之期渐近。」(这个要看他有没有觉悟,如果没有这个觉悟,「你要咒我死啊,我还不愿意死!」这样的人,你就不要给他讲了)。恭喜他,「我们就没这个福报了,我们还要在世上活二十年。」经常有居士跟我讲:「师父啊,我要早一点去往生,你送我。」

 

        「我送你,好啊。」

 

        「师父啊!我要早一点去啊。」

 

        我说:「我呢?」

 

        「师父,你就留着住世度众生。」

 

        「你们都去了,让我一个人留在这里受苦,我不干,我也要早去。让你住世,我要到净土去。」

 

        「此命终时,是生死之了;此体舍时,是烦恼之断」:你看,多简单!多乾脆!就等待这个时刻。要了生死很简单,只要此命一终了;要断烦恼很容易,只要此体一舍掉──这就是净土门。

 

        如果是圣道门,你舍了多少命,你舍了多少体,你还得生生世世,三大阿僧祗劫,你才能圆满,你还得是那个根机才行。

 

        我们要断烦恼、要了生死就是这麽简单。往生的时刻到来时,高兴看到开花又结果。此命终时,我们这个大命完结的时候,就是生死了结的时候。

 

        这个不是小事啊!各位!我们生生世世的命啊,不知道丢了多少次,或者献身於沙场,或者我们在汉朝的时候,大概是汉武帝的一个将军,然後死了,埋骨於北国荒芜的沙滩当中,成了一个枉死鬼,生死没有了;後来时光流转,又成了一头猪,被人家豁亮的刀,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结果又死了,生死也没有了;无穷劫来,生死没有了。但,这次不一样了,这一次死命一终,就完全终了了,就不要再来第二次了──千死万生好不好啊?太苦恼了!这次大命一终的时候,这一死,是永死百死,一死都死尽了;这一次生,一生是永生;一死,是永死。所以讲「生死之了」,生生世世的生生死死灭掉了,娑婆世界这个无常的生命完全死尽了。

 

        所以,各位啊!我们凡夫很顽强。怎麽叫顽强呢?就像草一样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无常的野火烧我们烧不尽啊!结果风一吹来,什麽风啊?业力的风一吹,「业风吹又生」,又活过来了,又投胎来做猪了,然後,一把火烧了,又烧不尽,业风一吹又活过来,又做鸭了,又做马了。

 

        这次不一样了,这次是连根拔除,彻底扫荡。所以,「此命终时,是生死之了」。在《无量寿经》里边讲:「拔诸生死,勤苦根本。」根都被铲掉了。根不铲不能断。根是什麽呢?根就是烦恼,就是无明,就是我们的执着心。我们完全任凭阿弥陀佛的救度,称念弥陀的名号,不执着於我们的烦恼,「你是喜也好,是悲也好,是哭也好,是笑也好,你都跟我不相关,你是一个演员」──我们要跳出一步看自己,要把自己看做另外一个人,它是它,你是你,往生的事是你;它在这个世间演戏,让它演一番,它要做妈妈,做妻子,做丈夫,它要哭,它要笑,它要喜,它要悲,那是它的事情了,冷眼看它,不执着它,把烦恼看淡了,根就断了。如果你看得很认真:「哎呀!这是我的宝贝,这是我的孩子,这是我的钱,这是我的房子,这是我的产业,我的思想,我的东西……」呀!你看得很深,这个生死的根就重了,这个就不能了。所以,归命阿弥陀佛,我们这个无常的虚假之命终了之时,是「生死之了」。

 

        「此体舍时,是烦恼之断」:这个血肉之躯、污秽之体、烦恼之体舍掉的时候,烦恼就断了。我们生生世世以来,舍了马的身体,又换了牛的身体;而舍了人的身体,又换来鬼的身体,我们都没舍掉,烦恼没有断。而这一次舍掉之後,乾乾净净,一舍永舍。得到什麽样的身体呢?大家都知道:「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得菩萨光明法身,得阿弥陀佛无量寿之体。

 

        好了!讲到这个地方,体力也减了,余命也促了,此命也终了,此体也舍了,这时候见到什麽呢?见到下面这两句话:

 

        「弥陀影现紫云之上,行者期於此时往生」:噢!看到了,阿弥陀佛影现在紫云之端,光明遍满虚空,观音、势至、诸大菩萨,脚踏祥云,手捧莲花,来到我的面前,躬身迎请说:「善男子,我们两位大菩萨为你服务,请你上这个莲花宝轿。」到时候,我们的莲花是观音、势至两个人拖着来的,两个人来请我们上去。

 

        「跏趺端坐观音之莲,刹那生於极乐净土」:我们的愿望达成了。下面一段,既然如此,心中所盼望的,是什麽样呢?

是故,疾哉往生,希大命速终;
慕哉极乐,盼此寿早尽。
悔哉我心,以生死为家,恶业常驱使;
喜哉我愿,还涅盘之都,四生仰为主。
如是之事,常怀心中,永不废忘。

 

        愿往生的人,「疾哉往生」,「疾」就是快,「快一点,快一点,来不及了,要快一点往生」,叫「疾哉」。

        「希大命速终」:希望我的命早一点完结,不希望再活十年、二十年,希望早一点。

        「慕哉极乐」:呀!羡慕极乐净土,羡慕又更羡慕,羡慕到盼此寿早尽。去算命,一抽签,上上签,「你能活一百二十岁。」「哎呀!这哪是上上签?这是下下签!我活一百二十岁,我今年才三十岁,还有九十年的熬头。」叫做下下签。让世间人一看是上上签,「我能活一百二十岁」。我们如果真的是这个人,就不这样讲了,如果抽了一个签,寿命三十一岁,「哎呀!上上签,明年就要走了!」所以,「慕哉极乐,盼此寿早尽」,盼我们的寿命早一点完结,早一点往生。

 

        大家没有坐过牢,所以没有这个体验。不过,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你在坐牢的时候,你是希望判一个无期徒刑呢?还是希望判一个三十年呢;三十年跟十五年比,是判十五年好,还是判三十年好呢;十五年跟五年比,是五年好,还是十五年好?我们当然希望越少越好。对不对?三界犹如火宅,三界犹如牢笼,我们在三界当中,我们在坐牢啊!结果我们还希望活一百二十岁、活八百岁,那你不是希望坐无期徒刑啊!不愿意往生的人,生在三界当中,判的是无期徒刑。

 

        美国的刑法有点怪,判一个人能判二千四百年,他们没有死刑,没有死刑怎麽显示罪刑的轻重呢?他就往上加。比如说你什麽什麽罪,判五十年,把它加起来,能够判几千年,虽然判几千年,这个人他活不到几千年,对不对?三十年、五十年就死掉了。

 

        但是,我们这个三界轮回的阎罗王判的,那几千年就是几千年,几万年就是几万年,你生生世世过来再服这个刑,你从来没有改过,你不过换了一个劳改农场罢了,你今世在猪场做猪来服刑,然後再换到鸭场做鸭来服刑。所以,这个都是在劳苦当中。

 

        如果我们不能解脱,不能到净土去,那只好在人间多挨一段时间。因为这个牢房,这个劳改农场,有的条件好一点,有的条件差一点。我们都是坐牢嘛,既然都是坐牢,还希望牢房条件好一点,差一点的就不愿意去。所以,一般人不愿意离开人世,因为他知道离开人世之後,要到三恶道更加苦恼的地方,更加凶险的牢房,他当然不敢去呀。

 

        而我们不一样,我们这个三界牢房一打开,马上就到极乐净土了。所以,如果知道我们往生决定,那肯定是希望早一点离开人世,不可能希望「我在这里还呆个一百年、八十年,活多大岁数」。

 

        如果我明天就往生,我高兴得不得了!弘愿寺也不要建了,通通交给你们,弘法也交给你们,什麽都交给你们,什麽事都让你们做,那多好啊!到净土成佛。

 

        宗风法师提醒我,说我还有三分钟了,那我就要端坐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要念佛往生了(他说磁带还有三分钟,如果寿命只有三分钟,那就好了)。

 

        「悔哉我心,以生死为家,恶业常驱使」:回忆我们生生世世以来,感到很後悔!为什麽呢?因为我们这个心,从来是安住在生死当中,以生死为家。所谓:「归去来,魔乡不可停。」而我们正是在魔乡当中,把魔乡当做家乡,以生死为家,「恶业常驱使」,我们被恶业的鬼卒躯使,在三恶道里面流转,从来没有前往过净土。而现在好了,就要解放了,看到解放的曙光了。

 

        「喜哉我愿」:哎呀!我的愿望要落实了。

 

        「还涅盘之都」:要回到极乐国土。

 

        「四生仰为主」:「四生」是胎、卵、湿、化,这四种生命的形态。这就是成佛之後,「四生」,一切众生,他们要仰靠我们去救度他们,成为他们的救主。所以讲:「三界的导师,四生的慈父」,「四生仰为主」。

 

        「如是之事,常怀心中,永不废忘」:像这样能够往生净土,脱离生死,是我们最期盼的,所以,片刻不能遗忘。

 

        看世间的人,有很多爱好,比如他喜欢足球,他只要听到什麽国际上的足球比赛,他就饭也不吃,就要守着电视机看,他心心念念都爱好足球,他就是足球迷。而我们是什麽迷呢?我们是念佛迷、往生迷、极乐迷,我们时时刻刻想着极乐世界。这就对了。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法然上人全集》457页,我们继续学习这一段法语。

 

        决定往生的人,有两种品类。昨天说到第一种,就是所谓的上根利智者;第二种是「外不现殊胜之相,内不起名利之思,深嫌三界,厌心铭肝」,这是第二种人。第二种我们学了两段,後面还有一段。前面这两段,有几个心:

 

        第一个说:「深嫌三界,厌心铭肝」,厌离心。

 

        第二个说:「欣慕净土,愿心彻髓」,欣慕心。

 

        第三个说:「往生之心,片刻不忘」,往生心。

 

        结尾说:「如是之事,常怀心中,永不废忘」。

 

        这样说起来,有的人会觉得说:「哎呀!这个不太容易啊!厌心铭肝,愿心彻髓,往生之心是片刻不忘,常怀心中,永不废忘,不大容易做得到。我们平常遇事逢缘,总还有这样的心、那样的心;这样讲,天天都是往生心了……」下面,法然上人慈悲,又根据我们实际情况,讲这一段,457页倒数第五行开始。我先把这一段文读诵一遍:

设使逢缘遇境,
有庆、有喜、有怒、有厌、
有惜、有耻、有怜、有妒;
虽有如斯等心,
知此是犹如春梦之秽土习癖,
不受其惑,弥增厌心;
旅途凄凉之野宿,
切望黎明之早启。
旁观虽不特知後世者,
身亦受染於世间;
然而此心,唯乘弥陀之本愿,
成为静默往生人。
此是真实後世者,
时机相应决定往生人也。

 

        首先说「设使」,假设,即使。这个就有转折意味了,就说我们的本分是往生之心,这是我们内心的骨髓,我们的心肝命脉;当然我们还是凡夫,生活在染污的世界当中,所以,免不了有这些事情,这叫「遇境逢缘」。遇到这个境界了,逢到某种因缘了,也不是说除了往生心之外,其他的心一概不起,自然的也是有这些心。下面就举了这些心:

 

        「有庆、有喜」:比如说我们做生意亏本了,肯定是恼火了,皱眉头了,对不对?做生意赚钱了,你肯定要欢喜了;小孩子考上大学了,肯定要放鞭炮,要庆贺了。凡夫难免有这些东西。

 

        「有怒」:人家对我不好了,说我坏话了,听到心里边就犯痒痒,修养又不够,因果观又不深,就要起怒了。

 

        「有厌」:有讨厌的事物。

 

        「有惜」:有爱惜的事物。「哎呀!这是我师父送我的一串水晶的念珠啊!可是很珍贵啊!搭车的时候丢掉了,很可惜!」

 

        「有耻」:有羞耻、廉耻等等。

 

        「有怜」:「怜」是怜悯。

 

        「有妒」:「妒」是嫉妒,嫉妒心,嫉妒心可能还是挺难过的。如果在座各位是有嫉妒心,你们回

 

       去想一想:这个心好不好?不好!「不好,它还有,真是麻烦!」自己也知道不好。嫉妒心,女众可能还比较重一点。要大方一些,看到人家比我们强,应该起欢喜心,随喜赞叹。他要比你强,你感到恼火,自己又不能好,希望人家差一点,这就不好了。所以,人家发财,希望天下人都发财;人家长得美,希望天下人都美,像菩萨一样;人家有能力,希望所有的人都有能力,「我是愚痴者,我只好念佛。」这个就随喜赞叹。

 

        「虽有如此等心」:这些心当然是一部分了,还有其他的心了;虽然是有(不可能没有),但是,跟前面的往生心相比,跟厌离心相比,跟欣慕心相比,那就不一样了。这些心是什麽呢?前面那个心是「厌心铭肝」、「愿心彻髓」、「往生之心,片刻不忘」,而这些心是遇境逢缘。

 

        「知此是犹如春梦之秽土习癖,不受其惑,弥增厌心」:我觉得这几句非常好!非常管用!也讲得很实在。就是让我们心里边知道:虽然起这样的心、起这样的念头,它就像春天的一场梦一样,春梦毫无其实,「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天容易做梦,但是春梦一醒,什麽都没有了。所以像春梦一样。

 

        「秽土习癖」:「秽」就是我们这个污秽的地方,「习」是习气,「癖」是癖好。既然是生生世世、累劫以来在这个秽土当中打滚,所染污的习气是非常的深重,怪脾气都是很深重的。这些,遇境逢缘就显露出来了。不过,从今天开始,我们有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不受其惑。这个就是最重要的,并不是说我们就一定没有,虽然有,而不受它的迷惑。世间人,或者学佛法不入心的人,这个地方就迷惑住了,「哎呀!某某人对我好啊,好得不得了啊!他真的是……」哎!就被他迷住了。他不知道这个是假的,不知道这个所谓的好了,都是「秽土习癖」,不知道这个都是春梦幻影,他就很执着,一旦内心对某件事情执着,以分别心、以我们凡夫这种执着的心态、烦恼的心态,这样,这个烦恼就紮了根。

 

        烦恼以什麽紮根呢?它是紮根在我们的无明当中,我们的执着也为它提供了营养。所以,这些烦恼的东西,像「庆、喜、怒、厌」这些心都是烦恼了,所谓「七情六欲」,都是烦恼所现起。如果我们不被它所迷惑,它就没有根了,它就断了根了;一旦被它迷惑住,你就很认真:好、坏、善、恶、逆、顺、美、丑,这里边必然是舍一取一,厌一个、喜一个,这样就是受其迷惑。

 

        做为一个专修念佛的人,就知道:这些东西,没办法,就像蚊子、苍蝇一样,在旁边,赶也赶不走,它来到旁边,只好让它绕一下子,顺便过了就算了。因为有这些,不仅不受迷惑,反而「弥增厌心」,更增加一分我们对这个世间的厌离之心。不可能说还要埋进去,「哎呀!对啊!念佛是念佛,可是这件事情……」整个心都埋进去了。

 

        对於人事也好,对於情感也好,对於我们所爱惜的事物也好,我们都要有个距离,就能够放开一步来看,包括我们每个人看我们自己。我总觉得每一个人看自己,应该有一个距离。应该看成是两个,它是它,你是你。我昨天也讲过了,这样分开来看。因为往生的是你啊,它是在这个世间作表演的,它必须要做一个妻子的身分,它必须要做这麽一个商人、做父亲……等等。它就按它的职责去做。我们真正愿往生的心,才是我们的真心,其他都是随顺世间。所以,知道这个是春梦一般的秽土习癖,「不受其惑,弥增厌心」。希望大家把这点落实到我们心中。

 

        在秽土嘛,就是这样的,我们的耳朵听到别人赞叹自己,就很高兴,知道对方赞叹得过了分,也觉得:「哎呀!差不多,过分得不太多,我差不多就是这样子」;人家批评我们,即使批评得对,也心里不舒服。如果有理智的人,他会退一步想:哎呀!这个讲得还是对啊!如果当下就能反观觉悟,那就不错了;如果事後能反观觉悟,也还不错;很多人往往不是这样,那就被迷惑住了。

 

        这个烦恼,可以讲它也很有本事,它千变万化,它一会儿变成这样的娇姿美态,一会儿变成那样的种种形象,反正是很可爱的样子,一会儿穿这个衣服,一会穿那个衣服,硬的不行,就来软的;顺的不行,就来逆的;逆的不行,就来顺的。这些,如果你有一双法的眼睛──我们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归命於阿弥陀佛,就以佛的眼睛、以法的眼睛,做为我们的眼睛,烦恼来的时候,我们当下就看透了。

 

        每一个烦恼就像一个演员,像一个人物的形象,它出来了,你眼睛一看,「哎!认识你」,不受其惑,「你不要来!」你有这一念心念,它当下就退下去了,当下就消失了,它的根就没有了,当下像水泡一样就消灭了。如果你把它当做真的,「哎呀,不得了,怎麽办?你来了,我要抵抗你啊!」好!它越来越显得妖艳,显得很有力量。

 

        奶奶带孙子也像在演戏。小孙子在那里这样顽皮、那样顽皮,奶奶就稳坐着不动,小孙子也没办法,然後哭几句,没趣,就出去玩去了。如果奶奶跟他你一句、我一句,一上午都解决不了问题,弄得是没办法。

 

        如果你换到更高的角度,随它去,它就不能怎麽样。烦恼也一样,烦恼来了,随它跳,它能跳到哪里去?对不对?它没有根嘛!它就是如此,「你不能障碍我!」所以,不被它迷惑,也不被它所左右,这样就天下太平了,你内心就很安宁。

 

        不然的话,你每天就把自己的精力,就好像调动部队一样,这里起了烦恼了,派一支部队去征服它;那里有烦恼了,再去克服它、压制它。其实都用不着,让它自生自灭,任它生起,任它灭去,我们只管一向念佛。顺着这条念佛的大道前进,它自然就被降伏了。

 

        所以,《无量寿经》讲:「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佛的足迹所经过的地方,国家也好,这一带地方也好,都自然的很和顺,「兵戈无用」、「灾厉不起」,这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念佛,我们心中就是「佛所游履」的地方,我们的心就是阿弥陀佛的足迹、阿弥陀佛的光明所游行的地方。可是在我们心中,还是战乱纷起,那怎麽是「佛所游履」呢?我们心中很安详,有烦恼来了,不用降服它,「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对不对?以战而屈人之兵,这个就不是「善之善者也」。善战的人,他百战百胜,战而让人家能屈服,这个不是善战;不战而让对方屈服,这个是善战者。我们一向念佛,烦恼来,不用战,它自然就屈服了,这是阿弥陀佛的善中之善。所以说「兵戈无用,日月清明」,我们内心就很安详。

 

        对於烦恼,其实你还可以善待它一点,「哎呀!这个小小的烦恼」,抚摸抚摸它,善待它一点,它自然就听话了,乖乖地就听话了。可以把烦恼转换一下,所谓「巧把尘劳做佛事」,我们可以把烦恼用起来,为佛法服务。你们去体会哦!

 

        大家不要把我们有限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去跟它打无谓的仗,花那麽多心思,让我们自己受伤害,然後把烦恼养得胖胖的──烦恼很怪,你每次跟它斗争、跟它计较的话,就会增加它的力量,它还会长胖一点;你不理它,它就缩小了,就没有了。

 

        「旅途凄凉之野宿,切望黎明之早启」:「旅途」,我们在这个人世间,我们经过了漫漫的长夜,我们经过旷劫的流转。所以,善导和尚说了:「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旷久远劫,这个是很长远的旅途。《观经疏》「二河白道喻」说:「此人欲往西行,千里之遥。」我们人生的旅途,并不是安乐的旅途,是凄凉的。为什麽凄凉呢?在魔乡当中,不在故乡。「野宿」,野外露宿。在魔乡当中,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同伴;只有烦恼贼害,只有种种的凄凉景象,被人欺负,只有露宿街头,成为流浪汉,所以是「旅途凄凉之野宿」,晚上或者是宿在荆棘草莽当中,蚊虫叮咬,毒蛇四出。睡在那里安乐吗?哎呀!我们希望早一点天明,日头一出,当下光明遍地,会感到有所安慰。

 

        有时候会露宿在荒郊野外,鬼哭狼嚎,虎豹纵横,我们在这里有安全感吗?没有;有时候是在荒漠大山当中,在深深的夜晚,雷电交加,孤独一人,感到多麽的无助。而我们流浪三界,就是如此的。无常的雷电,无常的虎豹,种种的毒蛇、猛兽、烦恼等等来侵袭我们。所以,在《观经》里边,释迦佛很怜悯我们说:「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是除苦恼法。」释迦佛怜悯我们,说我们是被烦恼贼所加害的众生。虽然我们身上有贪瞋痴三毒,但是,佛看我们,是他的独生子,佛不责怪我们,「你身上长了这样的毒疮,你是因为被烦恼贼所害」,他要来医治我们。佛的出现,是要为我们抵挡烦恼的贼害;佛的出现,是要为我们把烦恼的贼击退。我们自己没这个力量,我们生生世世以来,被烦恼贼所捆绑,捆着我们到哪里去,我们就到哪里去。我们在烦恼贼那里,简直就是,阿弥陀佛的孩子被烦恼贼所捆绑,作了人质。你说阿弥陀佛会高兴吗?他心里会有片刻的安宁吗?他一旦知道我们的消息,马上提着光明的宝剑就来了;我们一旦口称南无阿弥陀佛的话,宝剑就一剑斩向我们烦恼的绳索,它当下就崩裂了。如果我们自己要和烦恼贼去战斗的话,我们是赤手空拳,我们是幼弱无力,我们往往被打得焦头烂额,累劫以来,我们被打得是皮开肉绽,跟烦恼做战的时候,我们是屡战屡败,总是败仗。所以,我们才在这里还继续的流转。而今生今世,仰凭弥陀的誓愿,口称弥陀的名号,我们终於有了强大的援兵,所谓「正由不遇好强缘,致使轮回难得度」,反过来说:正由遇到弥陀的强缘,我们今生今世决定往生净土。

 

        在这样旅途凄凉的夜宿当中,我们心中盼望着黎明。所谓「黎明」,就是阿弥陀佛救度的光明,我们希望早日往生净土。当我们今生眼光落地的时候,我们就睁开了眼睛,看见净土的光明。所以,我们的眼睛总是往西方看,在期盼,「什麽时候是净土的归期?什麽时候是净土的曙光开始升起的时候?」那就是什麽时候呢?前面讲的,「体力日减,希往生之期渐近」;「余命夜宿,知娑婆之离不远」,当我们的体力日渐衰退的时候,当我们寿命越来越缩短的时候,我们知道西方的地平线上,弥陀的光明显现出来了。「黎明之早启」,等到日头升起的时候,所有的夜梦幻像──夜梦中的种种险恶景象,都消失了。

 

        「旁观虽不特知後世者,身亦受染於世间」:就在旁边看这个人,你并不知道他是一个求往生的人、求解脱的人。看他的身分、形象,他也在世间跟别人一样,好像受了染污。

 

        「然而此心」,外表人家虽然看不出来,但是内心,「唯乘弥陀之本愿,成为静默往生人」。这个非常的优美,「唯乘弥陀之本愿」,像我们这样的人,自己还能有什麽力量呢?「唯」是唯一,完全的身心,既受染於世间,又不能脱离妻子儿女,又起秽土的习癖,那怎麽样?像这样的众生,完全乘托弥陀的誓愿,而知道阿弥陀佛的大悲誓愿救度如此的凡夫,所以,完全地仰靠,一心念佛,外表也看不出来。所谓 「静默往生人」,「静」是安静,「默」是沉默,很安静,他不炫耀自己,也不夸显,也不在那里做出一番的姿势,让大家注意他,他就坐在墙角上,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人家走进来都不会看到他,人家会看主席台,看不到他,很安静,很沉默,不讲话。但是他内心里边在念佛,这叫「静默往生人」。

 

        反过来讲是喧闹,喧闹(如果真愿往生,也可以),打个招牌,「哎呀!我要往生啦」,可以啊!就怕喧闹是做给别人看,「哎呀!要念佛啊,要修行啊!」人前表现为一个愿往生的人,内心里边其实不想往生,炫耀在表面上,这都是在做表面文章,做表面的功夫,这样不好。

 

        「静默往生人」,自古到今很多了,往往都是那些老太婆,都是那些不识字的,因为她们也没有资格夸耀自己,她们就会念一句佛,看到人多的时候,就躲在旁边,「我只会念佛」。但是,她们心里边,一向乘靠弥陀的誓愿。所以,这样的人,往往走得都很自在、很潇洒、很安详。她们一生静悄悄的,走的时候很热闹。为什麽?阿弥陀佛率领观音、势至、诸大清净海众来迎接她。

 

        有很多人呢,一生很热闹,走的时候很凄惨,那就不好了。所以,这个「静默往生人」应该成为我们心中的愿望。

 

        我想,当我们年老要归山的时候,也有几年的静默念佛就好了,这也是我的理想。到那个时候,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那个机缘来陪我?可能你们先到净土去了,那个时候就是一尊菩萨来接我了,你会看到──用法眼一看:啊!师父现在垂垂老矣!他现在「体力日减,余命夜促」了。拄着一根拐杖,从九华山下来,在风飘落叶之中,望着西方的落日,他多麽的羡慕,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站都站不动了,累了,坐下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此是真实後世者」:真实厌离秽土,求生解脱的人。

 

        「时机相应,决定往生人也」:前面那种人,前面怎麽讲呢?前面说「如斯上根之後世者,末代甚稀」,前面那个,我们是没有分的;而现在这种人,是「时机相应」,这个时代,这样的人是很多的。我们这样的根机,也就会在这个时代出现,也就会相应这个法门。所以,这一点,对我们有极大的安慰。

如是二人之心性,
阿弥陀佛劝言「至心」,
释迦如来说为「至诚心」,
善导和尚释为「真实心」也。

 

        这两种人的心性,这三个解释都一样的:

 

        「阿弥陀佛劝言『至心』」: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什麽叫「至心」呢?这个叫「至心」,「真实心」,真实愿生净土,真的厌离娑婆,成为「静默往生人」,不夸耀,不表现自己,就静悄悄念佛,随缘乐助他人,一向求生净土,这个是「至心」。当然前面那种外现贤善精进,内心没有愚痴懈怠,内外相应,那个也是「至心」。

 

        「释迦如来说为『至诚心』」:《观经》里边所讲的:「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善导和尚解释为『真实心』也」:如此叫真实心愿往生人。我们每个人是不是真实心,自己都知道。

 

        这一段法语就学到这里。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