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佛光寺「阿彌陀佛說法圖」
阿彌陀佛说法圖(全圖):晚唐(846-907)/宽69cm /高210cm
五臺山佛光寺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豆村鎮。寺院依山而建,中心平坦,四面林巒,彷彿敞開著胸懷,迎候每一位朝拜者。佛光寺作為五臺山古寺之一,歷史上高僧輩出。北魏曇鸞大師是第一位在該寺落髮的僧人。唐代法照大師,相傳也曾於大歷年間在佛光寺弘傳淨土。隋唐時期,五臺山一帶是淨土信仰最為興盛的地區,佛光寺深受影響,成為後世淨土行人研究本宗以及中國佛教史的重要遺產。
阿彌陀佛说法圖(左段)
佛光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年間(471~499),會昌法難期間,除祖師塔等幾座墓塔之外,其餘建築悉遭破壞。唐宣宗年間得以再興重建,留下了許多唐代文化稀世之珍。近代建築學家梁思成依據敦煌莫高窟第六十一窟的「五臺山圖」對佛光寺進行了詳盡考察,確定其建築年代歷史及獨一無二的藝術價值。
佛光寺大殿並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卻被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因為它打破了日本學者的斷言:在中國大地上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築。殿內保存的塑像、壁畫、墨蹟等均是唐代原物。其中繪於前簷北次間拱眼壁外側的「阿彌陀佛說法圖」,更是唐代寺觀壁畫的珍品。
壁畫布局共分三組。中間一組描繪的是以阿彌陀佛為中心,脅侍菩薩立兩側的說法場面。由中間向左右展開,分別是以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中心的兩組聽法圖。二菩薩兩側亦有脅侍菩薩、天王等相伴護持;頂部為翱翔的飛天和白色的流雲,其中端坐著赴會聽法的眾菩薩及弟子。畫面著色以青、綠為主,赭石、鉛粉次之,間以少量原砂和土黃。阿彌陀佛身披袈裟,結跏趺坐於仰覆蓮佛座上,雙手交合,身後身光、頭光俱全,靜謐慈祥。諸菩薩眾身姿微曲,飄帶自雙肩下垂,拂袖瀟灑。或雙手合十,或結「吉祥式」手印,或捧物供養,均有頭光,恭敬圍繞阿彌陀佛兩旁,場面十分壯闊。
阿彌陀佛说法圖(中段)
此幅說法圖,因年代久遠,早已失去光鮮豔麗之感,但唐代壁畫的筆法技巧仍可見一斑。其風格、色澤也與敦煌石窟所存唐代壁畫如出一轍,具有濃厚的古樸風韻。在歷史朝代的更迭中,淨土法門亙古亙今的教化力絲毫不減,透過佛教藝術利益群生,流傳千古。
壁畫表達了當時人對淨土樂事的美好嚮往。彌陀本願力成就了極樂世界一切功德莊嚴。願生稱名者皆得往生,一旦往生,自然隨意聞法,受樂無窮。如《大經》言:「無量壽佛為諸聲聞、菩薩、天人頒宣法時,都悉集會七寶講堂,廣宣道教,演暢妙法,莫不歡喜,心解得道。」
睹此畫,又不禁想到當念佛人報謝娑婆、花開蓮現、睹見彌陀之場面,若遇宿世父母親眷,影現宿世輪迴過往,定是「悲喜交加」衷腸難訴。誠如善導大師《般舟讚》中言:
父子相迎入大會,即問六道苦辛事。
或有所得人天報,饑餓困苦體生瘡。
爾時彌陀及大眾,聞子說苦皆傷嘆。
彌陀告言諸佛子,自作自受莫怨他。
菩薩聲聞將見佛,禮佛一拜得無生。
彌陀告言諸佛子,極樂何如彼三界?
新往化生俱欲報,合掌悲咽不能言。
得免娑婆長劫苦,今日見佛釋迦恩。
《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是故《阿彌陀經》中,釋迦牟尼佛反覆勸我們:「應當發願,願生彼國。」《無量壽經》亦言:「無有三途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故而,「若是釋迦真弟子,誓行佛語生安樂。」
共願一切眾生同生淨土,於一切時處親近彌陀,百千快樂自然而至!
文/佛救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