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

  1. 我的第一尊佛像
  2. 千年佛光寺 萬古淨土門
  3. 動容發欣笑:敦煌殘本「阿彌陀佛說法圖」
  4. 雲岡千年影:第三窟西方三聖像
  5. 妙相傳法音:敦煌321窟淨土變相圖
  6. 前往淨土的最後機會:《被帽地藏菩薩十王圖與淨土圖》(摘錄)
  7. 善根所成妙臺座:一座彩繪蓮臺
  8. 《阿彌陀經》流通本異同思考
  9. 敦煌壁畫中的《無量壽經變》
  10. 眾生安樂我安樂:說說佛涅槃圖
  11. 動容發欣笑: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
  12. 意味深廣的佛返人間圖
  13. 反彈琵琶說救度:「觀經變相」賞析
  14. 落日見彌陀:古龜茲壁畫殘影
  15. 一句彌陀作大舟:朝鮮「般若龍船圖」
  16. 翻山越嶺,只為我來「山越阿彌陀圖」
  17. 盛世遺珍:唐代漆金夾紵阿彌陀佛像
  18. 絕唱《願生偈》古壁耀慈光
  19. 淨土瑰寶:最早的西方三聖像
  20. 悲欣交集見彌陀
  21. 一幅傳世巨作,一片故鄉風月
  22. 千年墨蹟祖德重光──曇鸞大師親筆寫經
  23. 一頁殘經的傷痛與美麗
  24. 同生安樂:龍門西方淨土變相龕
  25. 遊戲見天真:齊白石筆下的「阿彌陀佛」
  26. 印度砂岩浮雕之佛陀回鄉說法圖
  27. 選擇念佛——記西千佛洞觀經變
  28. 二河白道圖(京都 光明寺)
  29. 欲盡孝養,應託父母於阿彌陀佛──韋均造西方三聖像
  30. 麥積山石窟第五窟──西方淨土變
  31. 給人歡喜的阿彌陀佛金銅群塑
  32. 阿彌陀佛與八大菩薩圖
  33. 大足石刻中的淨土宗藝術
  34. 一時作佛──張茂仁造白石阿彌陀佛像(隋)
  35. 兩千年前的阿彌陀佛立像銘文臺座
  36. 器宇如王——唐太宗所造彬縣阿彌陀佛大像
  37. 五臺山佛光寺「阿彌陀佛說法圖」
  38. 阿彌陀佛來迎圖中的地藏菩薩
  39. 稱名必來迎——阿彌陀佛及聖眾來迎圖
  40. 阿彌陀佛及二十五菩薩來迎圖
  41. 茨城願入寺本尊阿彌陀佛像
  42. 引路菩薩圖
  43. 巍巍獨坐度眾生——記日本高德院阿彌陀佛坐像
  44. 阿彌陀佛接引圖——南宋明州絹本設色佛畫
  45. 阿彌陀佛的微笑——西魏彩繪泥塑:麥積山石窟第44窟
  46. 大勢至菩薩像
  47. 韓國甘山寺阿彌陀佛立像和萬日結社念佛
  48. 西夏國阿彌陀佛接引圖
  49. 五劫思惟阿彌陀如來像
  50. 莫高窟觀經變相圖
  51. 回顧的阿彌陀佛
  52. 2020,彌陀依舊愛你、愛你!
  53. 淨土,在名號等你
淨土宗
淨土藝術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藝術 > 淨土宗藝術
top

淨土宗藝術

我的第一尊佛像

  是因緣巧合讓我走上佛教藝術之路,而影響我最大的則是──善導大師。

  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正在籌建龍潭小人國的朱老闆,透過友人的介紹,知道我對中國建築稍有研究。他來找我,我建議他用真材實料做,比如琉璃瓦要用燒的,石頭材料要用石頭粉去灌,這樣做出來的東西才會堅固,而且也能符合小人國的世界水準。

  這樣價格當然會比較高,他想了一個禮拜還是決定找我做,我就為他做天壇、紫禁城、妙因寺白塔、居庸關雲台。另外我做到龍門石窟時,問題就來了。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洛陽,據說是武則天省下她的脂粉錢來雕刻佛像;這是我第一次有機會做到佛像。那時要仿的像共八、九尊,初看並不怎麼複雜,因此我本來想,以我的能力,一個禮拜完成一尊,應該是沒有問題,結果沒想到光是中間那尊毗盧遮那佛的佛首,就花了我兩個月才完成。

  這尊毗盧遮那佛的佛首,是我雕塑的第一尊佛像,仿龍門石窟的大佛。我並沒有親身到龍門石窟,憑藉的是業主給我的七張照片。接案時還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可是開始塑像時,卻驚訝於從七張照片中看,每一張的感覺都不一樣──有的威嚴,有的慈悲,有的瀟灑……,各各不一。當時我很好奇,一尊佛像怎麼可能有這麼多樣化的表現,於是潛心研究。

  一尊佛像:遠看莊嚴,近看慈祥,再貼近,佛像就笑了起來。犍陀羅式的頭髮又顯得那麼熱情洋溢,身上衣摺所帶出的幾條簡單的線條,不但顯得輕鬆自在,而且很有韻律。這尊佛像讓我真正見識到與西洋藝術貼近寫實的神像不同的妙處──西洋藝術的神像肌肉血管都要表現的淋漓盡致才是好作品;但是佛像卻是比較寫意的,無論哪一部分都像是真實卻又是象徵的,我覺得那是把複雜簡單化,濃縮簡化成幾個線條,像符號一樣。我特別神往於耳朵的部份,那就像拉齊的衣角,完全展現出石頭雕刻的材質韻味。而效果卻是像論語裡形容孔子「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如此有內涵,又讓人那麼覺得親近,這當然吸引我要深究的心。讓人好奇的是,監製這尊佛像的不是普通人,而是善導大師。

  善導大師是嚴以律己的修行家,所以我就一頭栽進了修行裡。並且開始誦經、持咒、打坐,買書、請佛像,當時正好有「隋唐石雕展」展出大陸的石刻佛像,使我見識到,我們中國的佛像有那麼深度的藝術與涵養。

河南洛陽 龍門大佛

 

  我透過雕塑慢慢體會善導大師的行誼、他的雕塑佛像的心路歷程,因為他不可能親自來教我。我自佛像中體會他所表達出世間期待的完美的寶莊嚴相:尊貴、瀟灑、輕鬆及慈悲的笑容之中,又不失威嚴。我注意到他的佛像眼尾往上,平劇臉譜般的富於象徵;眼睛線條略彎,所以看起來很慈祥,且遠近觀賞皆有不同的感受──其笑容遠近看來,笑的程度亦不同,些微的變化就有境界上的不同,以當時非學院的術語可以說「在立體面來講非常有技術,所以產生了各種感受的效果」,經過觀想則覺得根本是神助。我於是每天打坐觀想,了解他表現的諸佛境界。

  照片上的另外的幾尊也讓我納悶,為什麼都是頭比身大(註:身首的比例都是頭部偏大)呢?後來想到,這是以反透視的效果在表現,因為這些佛菩薩像原來都是幾十公尺高的,若以正常比例,看起來就會讓下面仰望的人覺得頭很小,身體很大。所以有此做法,觀賞起來也才具有親近莊嚴的大佛,卻非遙不可及的效果。這就是反透視的方法,如此高明的手法令人欽佩,我想世界各國,亦無如此的高明,像埃及的人面獅身像諸多的建築,都沒有這麼好的顧慮,這是一個高智慧者才做得出來。

  十九年來全心全意地研究佛經,雕塑佛像,我有一個心得:所謂宗教藝術家與純粹的藝術家不同,他必須兼顧完成宗教的需要及藝術的要求。

  佛陀在世及滅後五百年間並沒有設置佛像,當時怕人們崇拜偶像,而不去真正了解佛教道理,因此反對設立佛像。換句話說,佛教並非崇拜偶像的宗教,與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是佛教有究竟的目的:是為了生脫死,不是求大富大貴。所以我們要了解佛陀的本意,即使有了佛像,也應該融入其本意,佛像的用處應該以喚起我們的精進心、歡喜心才是好的。

 

賴鎮遠

2005年2月6日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