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接引圖——南宋明州絹本設色佛畫
這是一幅在絹本上繪製的彩色阿彌陀佛像。畫面尺寸:135.9 × 58.4cm,裝裱尺寸:243.2×80.6cm。收藏於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在這幅畫的左下角有一個難以辨認的銘文,表明它出自南宋時期的明州地區,明州即今天的寧波。
圖中阿彌陀佛法相慈悲安詳,體態豐腴,面相圓潤,雙耳垂肩,雙目清淨明瑩;頂有肉髻,背有圓光。身著紅色袒胸佛衣,左手當胸結印,右手下垂施與願印;足踏雙蓮,雙足一前一後,呈行走姿勢。
整幅畫呈現一種動態之美,將阿彌陀佛殷重懇切、迫不及待救度眾生的悲心躍然於上,彷彿阿彌陀佛活生生地來到了我們的面前,慈眼注視著我們,悲心呼喚著我們,善言安慰著我們,寶手垂接著我們,將所有功德送給我們,只為了我們早點回到「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極樂本鄉。
北宋以後,淨土信仰不僅深深地紮根於民間,成為流播最廣的佛教修持法門,而且滲入諸宗,變為天臺宗、禪宗、律宗、華嚴宗人兼弘的教說。無論是宣導止觀雙修的,還是主張性相圓融的,或是儒佛合流的,在談到死後的歸宿時,莫不以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為最大的心願。由此而引出了許許多多的淨土文,如禮讚偈、懺願禮、發願文、自信錄、往生傳、念佛疏、正念訣、安養賦、《觀經》頌、淨土詠、三昧詩,以及其他各種經註、論疏、序跋、記傳、碑銘、詩詞、偈頌、雜文等;體裁之廣泛,內容之富瞻,令人目不暇接,從而構成了獨特的淨土文化。
而到了南宋時期,承接北宋淨土發展大勢,弘揚淨土的大德代不乏人,天臺宗知禮傳人四明宗曉編集了兩部著名的淨土類文獻的總集——《樂邦文類》和《樂邦遺稿》;戒珠撰寫有往生傳記類書——《淨土往生傳》,志磐的佛教歷代祖師傳記類書——《佛祖統記》,對後世影響亦極大。另有王日休的《龍舒淨土文》,其文淺顯,且善用權巧譬喻,詳實而懇切,流通極為廣泛,極具勸化之力,史所罕見。
這幅畫便出自南宋時期。在佛教濃厚的淨土氣氛下,加之當時南宋與日本的經貿文化交流十分密切,寧波為對外交流的重要港口,日本人對中國佛教及其佛像、佛畫十分偏愛,需求甚多,於是大量民間畫師雲集寧波,出現了林庭珪、周季常等佛像畫家,也因此有了這幅精美絕倫的「阿彌陀佛接引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