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容發欣笑: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
(一)藝術瑰寶,自在神韻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號稱世界第六大博物館,藏品量多質精。其中編為國寶83號的「金銅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則是一件足以代表韓國數千年藝術文化的經典之作。
這尊菩薩高93.5cm,為韓國「三國時代」(七世紀前期)造像。歷經一千多年的歲月,銅面的豔熠金光在時光中銷蝕,讓整尊造像古韻襲人,觀之則煩惱頓消。
菩薩頭戴三山式寶冠,上身素袒,脖子上戴一寶環;下著大裙,衣折繁複唯美,裙襬觸地,披放如倒花。
金銅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 韓國「三國時代」(七世紀前期)造像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菩薩從高座垂放左腳,一蓮臺從地湧出,托其足;半跏的右腳,置於左膝。左手撫其腳踝;右肘點在腳上,手掌慢舉,五指纖柔,如蓮花綻放,輕觸頰邊。這連續性的微妙動作,抓住了菩薩正思惟入理的瞬間,因而兩目微張,面含微笑。這種沖淡恬靜,又幽深絕人測度的神情,給人至極的美感經驗,也給瞻禮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間。
說到國之重寶,此彌勒思惟像是足以當之的,因為不論我們怎麼看,都只覺其神態安詳、法相高雅。這是初步概觀。若再注視其坐姿、微笑、神態,考慮匠人何以有此創造、菩薩何以有此形相,我們也必將陷入沉思:彌勒菩薩因何而思惟?世人苦思冥想的時候,總是鎖著雙眉,為什麼這尊思惟像卻是自在安詳、微笑示人呢?
(二)菩薩思惟,上求下化
凡是菩薩,都心懷眾生,念念以悲憫拯濟;然而,不經過智慧的抉擇、辛苦的實踐,則成佛遙遠,度生也缺乏力量。菩薩道之艱難,如以一人舉三千大千世界,所以,凡是菩薩,為了上求下化,都必有思惟。
漫長的時劫中,無數菩薩或已成佛,可是我們呢?他是已成佛,我是未成佛,他因地的思惟,難道獨獨漏了對我施加方便嗎?十方諸佛番番出世,傳承不絕,把法界智慧海都舀乾了、把法性真如理都思惟遍了,卻依然沒有思惟出一個平等的法門,普施救度於善惡眾生。因此總有無量生命,在生死海中常沒流轉。尤其娑婆的苦惱眾生,直令一千四佛搖頭嘆氣,放捨而去。
唯有法藏菩薩,為我們五劫思惟,誓願眾生只要稱念他的名號,就能速離生死,速成佛道。兆載永劫之後,法藏菩薩終於成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眾生只要念佛,就能往生成佛。
當彌陀成佛的那一刻,諸佛度生的願心得以圓滿;眾生成佛的大願,因此滿足;諸佛菩薩長劫的思惟,也瞬間有了圓滿的答案—–他們便能在娑婆世界宣揚阿彌陀佛的名號,自在度生,而不是無奈地離開。
彌勒菩薩是下一尊在娑婆世界出世的佛,龍華三會,說法度生。釋尊曾叮嚀彌勒菩薩:「破戒重罪之輩,剃頭染衣著袈裟者,皆付囑於汝。」要讓釋尊教下,曾經出家卻破戒犯罪、沒有解脫的眾生,在龍華三會上一網打盡。
這本來是難中之至難的事,現在,有了阿彌陀佛的救度法門,一切變得簡單易行:長劫的思惟,免了;困難而容易退墮的功行,也免了,彌勒菩薩只要口宣阿彌陀佛的名號,度生的大業,在屈伸臂間頃刻成就—–哪怕他是破戒重罪者。
《大經》中,釋迦佛付囑彌勒菩薩言: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這不僅是釋尊一佛的付囑,也是十方諸佛都將付囑傳承的法門,因為阿彌陀佛五劫思惟時誓願:「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因阿彌陀佛的五劫思惟,上求下化的大事易如反掌,一勞永逸。
(三)獨特造型,淨土深意
當然,菩薩度生,非凡夫能解,然而這尊彌勒菩薩巧妙獨特的形貌,將所思之法的種種深意加以具體化、形象化,讓人一目了然,心領神會。
1.執簡馭繁,萬法歸入念佛
首先,從下向上觀之,有以簡化繁之意象。
下方衣裙曲折層疊,恰似菩薩為了度生,思緒萬端,百轉千迴。然而,菩薩上身素袒,簡約到僅得一寶環,與繁複的衣折形成鮮明對比,如一切的問題在遇到名號的瞬間,都變成了簡單的「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此六字廣收無量諸法。
彌勒菩薩聽聞淨土法門時,縱然有所疑惑,一旦面對名號功德,也唯有信受,「不敢有疑」;縱然思緒起伏,也唯餘歡喜踴躍。
2.繁簡對比,淨土易行難信
其次,這一尊之內所存的簡與繁,對比非常鮮明,讓人自然聯想到淨土法門的易行難信──念佛法門既簡單殊勝,卻又無比難信。
淨土法門,唯佛能知,位至補處的彌勒菩薩也不能透達;只是彌勒菩薩謙敬至極,「受佛重誨,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但未來世眾生憍慢懈怠,有種種懷疑,難以信受。因此,彌勒菩薩需要深入思惟:當來成佛,龍華三會上要如何不負彌陀本願、釋尊付囑,勸眾生信難信之淨土呢?又要如何廣開方便,引導一切根機歸入淨土、念佛往生呢?
既然一代聖教不過是淨土法門,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化前」教。彌勒菩薩為引導眾機,也將會廣開方便,化歸彌陀本願,一向專念彌陀佛名。這尊造像的層層衣折,象徵廣開的諸多法門:廣博深邃,令人神往,卻只可望其殊妙,終究是非我所有的。然後,繁重的紋飾再向上一著,則一轉為上身的素袒,不掛一絲,見諸法之本來,簡單而平淡。所謂諸法,無非只是念佛往生,唯此一道,更無第二。所以,關於「開合」、「權實」的關係,在菩薩暗合道妙的形象中,展現無遺。
3.摒除修飾,如同念佛
這種繁簡並用的形象,還能解讀出另一層深意。
北齊佛像薄衣貼體,有「曹衣出水」的獨特風格;此尊半跏像很特別,雖然沿襲北齊遺風,卻更摒除衣紋,使菩薩上身不加任何修飾,唯有古韻之色。
這正是「白木念佛」之意涵:一句名號,得度生死,往生全靠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無需凡夫種種自力色彩修飾,不假萬行插助,但能本願稱名,必定往生。
正如〈白木之念佛〉中言:
彌陀之本願特殊,苦行難行之願行,皆為五逆深重之人故,五劫兆載之願行,縮於失念位之白木之念佛,無窮之生死縮於一念,僧祇之苦行成於一聲也。
(四)一切圓滿,自在微笑
菩薩也有所苦,苦於佛道未成,苦於眾生難度。眾生困惱,菩薩亦惱。而這尊彌勒菩薩思惟像,卻如此自在優雅,彷彿法界的大事都消融在這悠深的喜悅中──當菩薩舒展左腳的那一刻,手指也觸到頰邊,正逢足下的蓮花湧出,相望一笑。這抹望蓮而生的自在微笑,能解眾生萬種憂惱,能帶眾生飛越萬水千山輪迴路。
《大經》會上,釋尊宣說無上法音,彌勒菩薩親聞之,獲無上大利,看到了成佛的終點;然後佛金口付囑,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度未來無量眾生。關於如何廣開門路,方便導引,也在彌陀本願的加持中瞬間明瞭。所以彌勒菩薩當下契入法理,法相也隨之一變:頭上的三山寶冠,實為頂戴彌陀恩德的蓮冠;足下所踏寶蓮,亦是彌陀所賜的正覺蓮臺;內心思惟的正理,無非是彌陀名號之法界性體。於是諸佛加身,便不覺流露喜悅,使釋尊感到欣慰,彌陀為之歡喜,十方諸佛同聲讚歎。
彌勒菩薩是一生補處菩薩,他的成佛度生也要靠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那何況凡夫的我們呢?
印光大師說:
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
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我們現在遇到淨土法門,專稱「南無阿彌陀佛」,我們也與彌勒菩薩一樣,得到了成佛的大利,也聽到了釋尊的殷勤付囑。
阿彌陀佛早已為我們思惟、修行成就:曠劫的輪迴,終於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中,畫下完美的休止符;無盡的煩惱,也將在名號中化作一抹淡淡的微笑。
我們也可以如這尊半跏思惟像一般,在娑婆的路上,安心念佛,微笑生活,自在往生;當彌勒佛出世之時,我們亦可乘願再來,在龍華三會上,與彌勒佛共同宣揚彌陀名號,度化無量眾生。
文/釋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