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路菩薩圖
引路菩薩,即引導眾生往生淨土的菩薩。其名號未見諸經典,但在敦煌千佛洞出土文物中有引路菩薩的名號及圖像。
第一幅引路菩薩圖(圖一),是出土於敦煌藏經洞唐代的彩色絹畫,長80.5釐米,寬53.8釐米,右上角有墨書「引路菩」三字。此畫具有典型的盛唐風格,線條細膩流暢,設色豔麗,搭配和諧,為盛唐時期繪畫的代表作品。
畫中菩薩頭梳高髮髻,以布帶束髮,髮髻上蓮花點綴,頭側垂有繒帶。菩薩臉龐渾圓,長眉疊翠,唇上和下頜有蝌蚪鬍。外披石綠色天衣,朱紅色印花滾邊, 胸飾短瓔珞,腹前垂有嚴身輪。下繫橘黃色長裙,紅色蔽膝,與綠色的帔帛相映。菩薩一手持長柄香爐,一手持長枝蓮花,蓮花上繫有長幡。爐中出香煙一縷,煙中有五彩雲,雲中出現的微妙寶樓閣,正顯示西方極樂世界。菩薩赤足踩在兩朵蓮花之上,其下流雲朵朵,菩薩微微回頭,慈目注視著身後的眾生,向著極樂淨土而去。菩薩身後的那位女子,雙手合於腹前,頭微低,非常端莊,靜靜地站在五彩流雲上,跟隨菩薩往西方淨土而去。
第二幅引路菩薩圖為五代時期的絹畫,高84.8釐米,寬54.7釐米。此畫中菩薩右手持長竿,扛在肩上,寶冠上有化佛。竿頭的金鉤上懸著幡,在風中自由搖擺扭轉。菩薩身後跟隨著一位貴婦人,乘在外部有淺色暈染的雲彩上,安詳自在,朝西向而行。
漢地自東晉以來,有結社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之風;隋唐之際,淨土宗作為佛教一個宗派,理論及行持更加系統化,往生西方淨土的思想更深入人心,廣為流傳。經言,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若人命終時,就會有佛菩薩接引往生者西去佛國。所以唐宋之際,佛教圖像上出現了極多的描寫西方淨土聖境的「淨土變相圖」和由佛、菩薩接引往生者的「接引圖」,這時往往是「西方三聖」或阿彌陀佛與諸多清淨大海眾菩薩一起出現。
而進一步湧現的圖像是以單尊菩薩樣式出現的「接引菩薩」。這位單尊的接引菩薩,從畫面上的榜題看,在當時(自唐代以後)就稱之為「引路菩薩」。而這位引路菩薩,從圖像上看,通常在菩薩的髮髻上出現有無量光佛像,而這正是觀音菩薩的標識,因此這個「引路菩薩」自然就是「西方三聖」中的觀音菩薩了。可見晚唐以後,引路菩薩即觀音菩薩的形象在人們心中已形成了比較統一的認識。
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以「普門」度眾生,所謂眾生「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最後觀音菩薩則以普門導歸淨土一門。如善導大師云:「救苦分身平等化,化得即送彌陀國。」菩薩手持淨瓶,普灑甘露(普門),即示大悲救苦之意;而頭戴寶冠,頂奉彌陀(一門),即示歸命頂戴之處。如善導大師云:「天冠化佛高千里,念報慈恩常頂戴。」(所以,信觀音者,當更信彌陀,而信彌陀者,自攝觀音,乃至大勢至等諸大菩薩)
眾生往生西方淨土,皆入同一涅槃之門,然而其來路卻各個不同,根機不等,境緣各異,此時需菩薩應機引路,普令一切眾生皆得就路還家,此引路菩薩圖也許亦有此象徵之意。
文/釋佛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