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河白道圖(京都 光明寺)
這幅《二河白道圖》,繪製於十三世紀日本鐮倉時代(1185-1333),1907年被指定為日本重要文化遺產,現藏於日本京都長岡京光明寺。
此畫絹本設色,高89.4釐米,寬62.1釐米,表現的是唐善導大師最重要的著作《觀經四帖疏》中「二河白道喻」。
「二河白道喻」說在《觀經四帖疏‧散善義》:
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
忽然中路,見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
二河各闊百步,各深無底,南北無邊。
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可闊四五寸許。
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步。
其水波浪交過濕道,其火焰亦來燒道,水火相交,常無休息。
此人既至空曠迥處,更無人物,多有群賊惡獸,見此人單獨,競來欲殺。
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見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見邊畔,中間見一白道,極是狹小。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
正欲倒迴,群賊惡獸漸漸來逼。
正欲南北避走,惡獸毒蟲競來向我。
正欲向西尋道而去,復恐墮此水火二河。
當時惶怖,不復可言,即自思念:「我今迴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種不免死者,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
或行一分二分,東岸群賊等喚言:「仁者回來!此道險惡不得過,必死不疑;我等眾無惡心相向。」
此人雖聞喚聲,亦不迴顧,一心直進,念道而行。
須臾即到西岸,永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無已。
此是喻也。
善導大師以這樣一個譬喻故事來闡釋,貪瞋煩惱熾盛的凡夫,持念佛名,乘託阿彌陀佛大願力,逃離娑婆世界,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態:
有一個人,他被人追殺,逃到一片無人的曠野,前面有一條河阻住去路。這條河,南北長得看不到頭,東西寬得看不到彼岸。河中間有一條東西向的四五寸寬的白色通道。白道兩側,一邊是烈火,一邊是黑壓壓的水,河中火焰熊熊,水波洶湧,常交替淹沒白道。後有惡賊、猛獸追趕,前有大河阻路,眼下只有這條看上去很懸、很狹窄的白道還有一線生機。這人就想:「退後肯定是死,停在這裡就是等死,反正大不了一死,不如走這條白道試試看吧,沒準能逃離險地呢!」於是半信半疑、戰戰兢兢地走上白道。
這時東岸有個聲音對他說:「仁者,你放心走這條白道吧,肯定沒問題的。要是停止不前,必死無疑!」
西岸也傳來呼喚聲:「仁者,你放心大膽地過來吧,我會保護你的!」
這人一聽,頓時放心,腳步更穩更快了。
剛走了一小段,東岸的追殺聲停了下來,有人在喊他:「仁者啊,你回來吧,我們沒有要加害你的意思。這條道很險惡,你走下去必死無疑!」
這人哪裡肯信這樣的話,頭也不回,反而加快了腳步,往西疾進。不一會兒就到達西岸,善友們早已在岸邊等候多時,一時相聚,皆大歡喜。
此喻旨在說明:六道眾生在孤獨的輪迴之中,其心如同面對群賊惡獸,六識通過六根攀緣六塵牽動引出無量煩惱,造下了無盡的輪迴之因,這些統統是要拉我們入地獄長劫受苦的。而有緣遇到了念佛法門,應當不顧內心的貪瞋煩惱,一向專念彌陀佛名,彌陀住頂護佑,必定保護我們往生西方,與諸佛菩薩相會,慶樂無極。
這幅畫採用遠近景構圖,人物偏小,因而畫面顯得空曠。畫面從整體結構上可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上方,也就是西岸,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景象,西方三聖──主尊阿彌陀佛、右脅侍大勢至菩薩、左脅侍觀世音菩薩居中而坐,靠近河岸處還有一尊站立的接引佛;中部是黑色和紅色的水火二河,中間一條白色的線表示白道;下方,也就是東岸,是人世間的景象。
按說此界近,畫面人物應該大、清晰;西方極樂世界離我們遠,按構圖法則,人物應該小。但這幅畫恰恰相反,整個畫面中,人物最大、最醒目的是西方極樂世界,而此界反而顯得遙遠、模糊不清。念佛往生人,身雖在此界,心早已在淨土,他的重心是偏向極樂淨土的。可以說他的心生活在淨土,因為只要念佛,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攝取他,他的心和阿彌陀佛一體不分,當然是和阿彌陀佛一起生活在淨土。色身被拘留在此界,但心可以不受限制,與佛在一處。
上方極樂世界畫面
整幅圖以黑、紅、黃為主色調,極樂世界蓮池的地方用了少許藍色。色彩對比分明,有了橘紅和明黃的陪襯,畫面整體上給人暖色的感覺,哪怕施以大塊的黑色也一點都不顯得沉悶幽暗。從下至上,從我們這個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色彩上愈來愈明亮。水火二河在兩個世界之間形成很寬的分隔區,它們之間唯一的通道就是那條白色的細線。
水火二河的西岸是西方極樂世界,西方三聖端坐蓮臺,主尊阿彌陀佛居中,全身都有背光,所坐蓮臺相較於菩薩坐的蓮臺更大、更明亮;左右二菩薩只有頭部有背光,形體上小於佛像,設色也較主尊為暗。
西方三聖為宮殿樓宇、寶幢所圍繞,阿彌陀佛背後飾以華蓋。三聖下方為極樂寶池,其間有蓮花、橋樑、寶柱等等。池中立著一尊比菩薩像稍小的接引佛,靠近寶池下方水火二河的西岸,顯示阿彌陀佛每時每刻都在彼岸等待著我們過河相會,如母盼遊子回家,念子心切,以致不願坐在屋內,時時倚戶翹首期盼。
畫面下方是我們這個世間的景象,經中稱為「娑婆火宅」,充滿盜賊惡人,鬥諍激烈。即便有樂,那也只是五欲之樂,轉瞬即逝,且垢染纏縛,輾轉牽人入惡趣。
水火二河喻凡夫貪瞋煩惱,白道喻念佛人的清淨願往生心。火常燒道,水常淹道,喻我們雖然念佛,但仍生活在貪瞋煩惱中,眼下的境界仍是凡夫。就是我們這樣煩煩惱惱的凡夫,只要一輩子相續念佛,佛號清淨無染,它直通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就能順著佛號的功用,很自然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中部、下方二河白道以及念佛行者、群賊
圖中曠野代表在五濁惡世難遇善友、善知識。群賊、惡獸喻人的六根、六識。人受六根、六識所限,看不到世界的真相,在業力的牽引下,造作罪業而不自知。
中途東岸有人喊他回頭,也就是圖中身著袈裟的人,喻別解別行、持邪見之人。
底部世間飲食、娛樂場景
畫面底部繪製管弦伎樂的場面,房屋間繪有一匹馬,展現世人只知縱欲享樂,放逸自恣,見群賊、惡獸無動於衷,不知出離娑婆火宅。東岸鼓勵他前行的聲音代表釋迦牟尼佛的教導勸化,此界佛已顯現滅度,所以只有聲音,不見人。西岸的呼喚聲代表彌陀成佛十劫以來時刻不停的呼喚,召喚我們去他的淨土,千萬不要忘了,千萬不要遲疑不前。
在念佛求往生的路上,看似前途渺渺、路途遙遠,實則不惟釋迦、彌陀二佛在護佑著我們,十方諸佛、諸大菩薩、諸護法神都在護念著念佛之人。
大師的這個比喻之中,字字句句可以說都是血與淚的交織,完全是大師內心體驗的真實獨白,生動親切,蘊意豐富,微妙深邃,從古至今,不知啟發了多少人明智選擇念佛往生之行。而以精美的圖畫將其極富畫面感的文字表現得淋漓盡致,自是古代大德善巧引導眾生的慈悲智慧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