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

  1. 千年佛光寺 萬古淨土門
  2. 動容發欣笑:敦煌殘本「阿彌陀佛說法圖」
  3. 雲岡千年影:第三窟西方三聖像
  4. 妙相傳法音:敦煌321窟淨土變相圖
  5. 前往淨土的最後機會:《被帽地藏菩薩十王圖與淨土圖》(摘錄)
  6. 善根所成妙臺座:一座彩繪蓮臺
  7. 《阿彌陀經》流通本異同思考
  8. 敦煌壁畫中的《無量壽經變》
  9. 眾生安樂我安樂:說說佛涅槃圖
  10. 動容發欣笑: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
  11. 意味深廣的佛返人間圖
  12. 反彈琵琶說救度:「觀經變相」賞析
  13. 落日見彌陀:古龜茲壁畫殘影
  14. 一句彌陀作大舟:朝鮮「般若龍船圖」
  15. 翻山越嶺,只為我來「山越阿彌陀圖」
  16. 盛世遺珍:唐代漆金夾紵阿彌陀佛像
  17. 絕唱《願生偈》古壁耀慈光
  18. 淨土瑰寶:最早的西方三聖像
  19. 悲欣交集見彌陀
  20. 一幅傳世巨作,一片故鄉風月
  21. 千年墨蹟祖德重光──曇鸞大師親筆寫經
  22. 一頁殘經的傷痛與美麗
  23. 同生安樂:龍門西方淨土變相龕
  24. 遊戲見天真:齊白石筆下的「阿彌陀佛」
  25. 印度砂岩浮雕之佛陀回鄉說法圖
  26. 選擇念佛——記西千佛洞觀經變
  27. 二河白道圖(京都 光明寺)
  28. 欲盡孝養,應託父母於阿彌陀佛──韋均造西方三聖像
  29. 麥積山石窟第五窟──西方淨土變
  30. 給人歡喜的阿彌陀佛金銅群塑
  31. 阿彌陀佛與八大菩薩圖
  32. 大足石刻中的淨土宗藝術
  33. 一時作佛──張茂仁造白石阿彌陀佛像(隋)
  34. 兩千年前的阿彌陀佛立像銘文臺座
  35. 器宇如王——唐太宗所造彬縣阿彌陀佛大像
  36. 五臺山佛光寺「阿彌陀佛說法圖」
  37. 阿彌陀佛來迎圖中的地藏菩薩
  38. 稱名必來迎——阿彌陀佛及聖眾來迎圖
  39. 阿彌陀佛及二十五菩薩來迎圖
  40. 茨城願入寺本尊阿彌陀佛像
  41. 引路菩薩圖
  42. 巍巍獨坐度眾生——記日本高德院阿彌陀佛坐像
  43. 阿彌陀佛接引圖——南宋明州絹本設色佛畫
  44. 阿彌陀佛的微笑——西魏彩繪泥塑:麥積山石窟第44窟
  45. 大勢至菩薩像
  46. 韓國甘山寺阿彌陀佛立像和萬日結社念佛
  47. 西夏國阿彌陀佛接引圖
  48. 五劫思惟阿彌陀如來像
  49. 莫高窟觀經變相圖
  50. 回顧的阿彌陀佛
  51. 2020,彌陀依舊愛你、愛你!
  52. 淨土,在名號等你
淨土宗
淨土藝術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藝術 > 淨土宗藝術
top

淨土宗藝術

韓國甘山寺阿彌陀佛立像和萬日結社念佛

  西元四世紀,佛教從中國向東傳入韓國,時當朝鮮半島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鼎足而立的時期。到了七世紀中葉,新羅聯合唐朝,滅了高、百兩國,建立統一王朝,佛教逐漸脫離中國的傳承,樹立韓國佛教獨特的教學。十四世紀末葉,新羅王朝被高麗王朝(918至1392年)所取代;佛教在王室護持之下,四百多年期間,由發展走向興盛,由融攝的轉變過程形成富有韓國特色的宗教。

 

       圖中的阿彌陀佛立像即是作於新羅時期,代表了當時佛像樣式的主流。佛像出土於韓國甘山寺,1962年被定為韓國國寶,現藏於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此尊石像中,阿彌陀佛立於蓮台之上,足背隆起;蓮台下有八角基座。佛像現螺髮、高肉髻,面容豐圓,頸部有三道紋。右手結說法印,左手結與願印,表示阿彌陀佛接引念佛眾生往生極樂淨土。身披通肩大衣,衣紋似印度笈多王朝(320-350)的樣式,薄衣貼體,只是身材較短。佛像通身「u」形衣紋表現出佛身豐實的輪廓,整體洋溢著生命力。舟形的背光與佛身同一石材,連成一體;三重頭光和身光都雕刻著精緻的花紋,外周援以火焰紋裝飾。

  背光後刻有銘文,從中可知這尊阿彌陀佛像,與另一尊同藏於國立中央博物館、同出土於甘山寺的彌勒菩薩像,是同一功德主——新羅時期貴族金志誠為其亡父母所造。

  在韓國佛教發展期間,彌陀淨土信仰也逐漸普及,從廟宇殿堂走向民間,從貴族走向平民,成為僧俗、長幼、尊卑人人可修的佛教。韓國淨土信仰的特色之中,有代表性的形式是日數念佛。中國和日本都重視計數念佛,即以撥念珠、數豆等方法記錄念佛號的數目;而韓國則是指定念佛的日數,這在中國和日本很少見,是韓國淨土信仰中獨有的修行形式,最典型的當為日數念佛之一的萬日結社念佛。

  韓國的信仰結社最初是由國家組織的國家主導型的念佛結社;後來由於彌陀淨土信仰在民間的普及,從新羅景德王時代(742—764)開始出現了民間的信徒所組織的萬日念佛結社。《三國遺事》卷五的「郁面婢念佛西昇」條,是萬日念佛結社最初的記載:

  景德王代。康州善士數十人志求西方。於州境創彌陀寺。約萬日為契。

  「郁面婢念佛西昇」的故事,講述一個叫郁面的婢女跟隨主人去彌陀道場念佛,不久殊勝往生。由此可見當時念佛流傳之廣,連婢女都知念佛求生極樂。

  萬日念佛結社逐漸在全國流行開來,而建這些彌陀道場的一般是民間信仰淨土的善士,他們為往生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而結下了萬日念佛之契。萬日之數按陰曆來計算的話,約有27年,對成年人來說,差不多就是人的一生。所以萬日念佛就是平生盡形壽地念佛。

  後來的高麗時代也繼承了這樣的萬日念佛結社。在高麗的成宗元年(982),僧人成梵在包山開創了萬日彌陀道場。據《三國遺事》卷五的「包山二聖」條所記:

  太平興國七年壬午,僧成梵始來住此寺,創萬日彌陀道場,精勤五十餘年,其間屢現不可思議之瑞兆。其時,在玄風的二十餘名信徒,每年結社,拾香木供給寺中。他們常入山採香,採得即劈開洗淨,置金箔上,入夜,其木放光如燭。於是,當地的人們便施金銀給香徒們,作為感得光明之年的賀禮。這是由於二聖(觀機和道成)的冥應,或是由於嶽神之助。

  此包山,乃是早在新羅時代的觀機和道成二聖的念佛修行之處。成梵以萬日為期念佛,但他修了更長的時間——念佛五十餘年,幾乎相當於萬日的兩倍。

  由此尊阿彌陀佛像和韓國的萬日念佛結社,可以知道,佛教由中國傳入新羅王朝,淨土宗對當時國人的影響深遠而廣泛,很多人不僅平生念佛求生彌陀淨土,且以念佛超度亡者,並且在隨著淨土宗發展過程中,在異國形成了獨具的風格和形式。

 

佛昀居士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