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盡孝養,應託父母於阿彌陀佛──韋均造西方三聖像
此西方三聖浮雕龕像為唐朝武周長安三年(西元703年)所造,石灰岩材質,高104.2公分,原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寶慶寺七寶台,早先置於光宅寺,後寺毀移至寶慶寺,清末流散至海外。
龕楣雕飾蓮花紋樣,兩側有飛天飄舞。主尊阿彌陀佛結跏趺坐於束腰仰覆蓮座上,二脅侍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均立於仰覆蓮臺上,三尊皆帶蓮瓣形頭光。
佛面相圓潤,神態安詳,體軀壯碩,右手作無畏印,左手平放膝上。二菩薩頭戴高冠,身體呈S形曲線,斜披絡腋,佩胸飾,著長裙,帔帛自雙肩垂落,飄舉體側,自然流暢,委婉柔麗,極具動感。
此龕像有銘記,記錄如下:
原夫六塵不染,五蘊皆空,將導群迷,爰登正覺。大雄見世,既開方便之門;真諦乘時,更顯因緣之路。是以耆山廣演,火宅斯分,給園宏誓,樊籠自釋,聖人之德,不可思議。弟子通直郎行雍州富平縣丞韋均,比為慈親不豫,敬發菩提之心。今者所苦已瘳,須表證明之力。遐徵琬琰,近備雕鐫,謹造像一鋪,敬為銘曰:
大哉至聖,妙矣能仁。
濟世無德,歸功有因,
潛開覺路,暗引迷津。
願回光於孝道,永錫壽於慈親。
這段文文詞優美,語意暢達,顯示了作者不凡的佛學修養。大意說的是唐朝一位名叫韋均的官員,因為慈母(慈父)生病,於是發菩提心,敬奉佛法,而感得病癒。韋均為了感念佛法恩德,而發心塑造了此西方三聖像。
「潛開覺路,暗引迷津。願回光於孝道,永錫壽於慈親」。一片孝心,躍然碑上,令人動容。
中國人歷來最重孝道,如何才是真正盡孝呢?
淨土宗高僧法然上人,曾有如下開示:
欲盡孝養,以父母為重之人,應先託父母於阿彌陀佛。
我得人身,願生極樂,稱念彌陀者,偏蒙父母之養育故,我今念佛功德,必蒙垂憐,迎我父母往生極樂,而滅其罪;作此想者,阿彌陀佛必迎父母於極樂也。
中國有妙雲比丘尼者,幼亡父母,三十年念佛,為祈父母往生故,父母終得共脫地獄之苦,同生極樂世界。
這一段法語是說,為人子孫孝順父母,想要徹盡孝道的話,首先就應該把父母託付給阿彌陀佛照顧,請阿彌陀佛救度。要達到這一點,從現在開始就要把父母託付給阿彌陀佛,不管父母仍在世或去世多久,乃至已墮落三惡道,只要把他們都託付給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大智慧的佛,大願大力大神通的佛,他就會不負我們所託,必滿我們所願。所以法然上人這裡就說「應先託父母於阿彌陀佛」。
我們能得這個人身,是來自於父母生、養的恩德,以我們之身念佛超度父母,就能夠消滅父母的罪,因為父母子女本來就有骨肉最親的血緣,最容易達到直接的效果。
法然上人最後就引用一段典故說,在中國古代有一位妙雲比丘尼,小時候父母就去世了,她年輕時也獻身佛門出家,三十年虔誠念佛,期盼父母能往生極樂世界,終於她的父母依此功德而共脫地獄之苦,同生極樂世界。可見即使父母、祖先墮落最苦最重的地獄,也能夠由於我們念佛而往生極樂世界。
古代很多佛弟子深明此理,故而為父母造彌陀像或三聖像祈福,以此令父母與彌陀結下深厚的緣分,希冀其最終同生淨土,一家人永遠團聚在彌陀的慈光之中。
普願有情皆念佛,臨終往生極樂邦。
家親眷屬永團聚,光壽如同大願王。
文/佛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