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今天谈的话题是「一门深入」与「广学多闻」。
恭请师父为大家理清关於「门」的概念。
答:
门即路径,能入涅盘
门是通道、路径,通过「门」可以达到目标。如果门关着,敲半天也没敲开这个门,则不能达到目标;门是畅通的,则通过这个门可以达到目标。
广学多闻是一个门,一门深入也是一个门。相对来说,一门深入容易进一些。广学多闻这个门比较大,可能摸不到边。
广学多闻也好,一门深入也好,我们的目的是什麽,一定要弄明白。广学多闻和一门深入都是要走到终点——从此岸到彼岸、从生死到解脱。如果不能解脱,广学多闻、一门深入都没用,都没达到目的。
广学多闻和一门深入只是一个过程、一个方法,目的是要解决生死大事,这才是核心。所以,成佛之目的如果达不到,两个方法都没用;目的达到了,两个方法都有用。
两者目的,皆为成佛
从成佛来讲,如果要广学多闻,就要解决自身烦恼业障的问题。要知道自己的烦恼习性,一个个去解决、去应对,要不起烦恼习性。广学多闻是从这个角度延伸出来的。有八万四千烦恼,就有八万四千对治的法门。每一个法门都对治一种烦恼习气。如果通过学习能够对治烦恼习气,解决烦恼习气,这个门才算是通了。
而一门深入就像找到一个突破口。假如我们被关在房子里面,想要出来,广学多闻就是把房子的门都打通,四面八方全部打通,畅通无阻。一门深入就是打一个孔,从一个孔出去就可以了,其他地方就不用管了。从效果来说,这两个方法都没有错,都有用。要比较的话,只能说哪种方法更容易,哪种方法更能够达到目的。
广学多闻和一门深入从理论上讲,某些地方是有交集的。广学多闻也好,一门深入也好,最终的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是成佛。从目标上来讲,没有不同,没有分开,也没有对立。这两种方法其实是从两种不同的角度,看向同一个目标。「一门」和「广学」之间并没有矛盾,也没有对立;而凡夫容易理解成对立的两个概念,认为广学就不能一门深入,一门深入就不能广学。
我们看佛教的发展史就知道,在印度的时候,佛教相对来说是以广学多闻作为主体,那时没有宗派之分,没有法门之分,大家都是听佛说的,什麽都学,没有门道、学业专科的分类。
但是,佛教传到中国就不一样了,在中国就形成了八大宗派。八大宗派都是一门深入:学禅宗专学禅宗,学密宗专学密宗,学净土专念「阿弥陀佛」,都已经专了。为什麽专呢?因为找到了「门」背後的目标。比如禅宗,认为「心即是佛」,通过认识心,悟得心性,然後就成佛了。
八大宗派最终的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是以成佛为目的。禅、净、密、戒律、天台、华严、三论、唯识都是「门」,通过这八道门,达到成佛的目标了,这才算一门深入成功了。如果一门深入没达到目标也不算成功,跟广学多闻本质上没有差异。
一门广学,互摄互含
再有,「一门」也不是不学其他的内容。比如说禅宗,不立文字,文字都没有,没有真正所谓的「广」,连门都没有,一字都没有,一字都是多余的。如果讲简单、超越对立,只有禅宗做到了——没有门,无门为门。天台是学教理的,天台虽然是一门宗派,实际内容是非常广的,一代时教都包含进去了,「广学」和「一门」统一在一起了,既是一门深入,同时也是广学多闻,这一门就把所有的教理都统摄在里面了。
我们要正确理解「门」的概念。「一门」就等於只有「一」,这是我们一般人容易有的误解。「一门」的「门」,是代表一类、一个门类。门类可以很广,比如理科和文科,这个「理科」就是一门、一类。理科的内容和知识就多了,有数、理、化等等,光是数学的范围就很广。
深到很深的时候,就又是「广」,又是「深」了。像大海,大海就是一门,一个整体;但是大海既广又深,两者是相容的。如果是小水沟,则既不深也不广,它的门道就那麽浅。所以,深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门」当中就含有「广」的义理。比如,「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但这六个字包含了一代时教,整个佛法的义理。所以,「一」当中也含有广。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包含了一切教法;一切教法都囊括在「一」里面。我们不要认为「一」就是否定其他,这是凡夫二元对立的知见,是凡夫的情执,容易学这个就否定那个。中国人喜欢吃中餐是不是就否定西餐呢?因为你喜欢中餐,这是你的缘分,是「一门」;但其他人需要其他的。所有的「门」都能达到目标,门门都是通的。
善导大师说:
如来出现於五浊,
随宜方便化群萌。
或说多闻而得度,
(就是广学)
或说少解证三明。
(多闻的人可以得度,少解的人也可以得度)
或教福慧双除障,
或教禅念坐思量。
种种法门皆解脱,
无过念佛往西方。
种种法门都能解脱,这就是「门」,都是让人解脱的。如果每一门都不能让我们解脱,那只能是种种善根,结结佛缘。所以,我们对「一门深入」与「广学多闻」先要有这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