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经典依据,就知道什麽是正法,什麽不是正法了。
经典就像绳子的标准线一样。我们世间法讲标准,佛法也要有标准,经,就是标准,能让我们分清邪正。
我们读《阿弥陀经》,就知道往生的正因;读其他的经典,比如《金刚经》、《地藏经》,就无法分辨往生正因在哪里。因为它不讲这一点,它有另外的正因,另外的道理。如果用世间法来讲佛法,那就更是大错特错了。善导大师讲:
唯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
这是善导大师对我们依经的一个说明。为什麽要依经?「唯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这句话很严重,连菩萨的教法都可以不听,只有佛的教法才是最高的标准。
为什麽菩萨教法都不能听?最重要的一句话,「不相应教」。如果菩萨讲净土法门,跟净土三部经不相应,跟佛说的有违背,那菩萨讲的就可以不听了,就要依佛说的。佛教里面有个最重要的词语叫「依法不依人」。为什麽要依法不依人?佛为什麽定这个标准?因为我们人的智慧不圆满,即使是菩萨的智慧也还没有圆满,他只是比我们普通人高,但是跟佛比,菩萨还在修行阶段,福德智慧不够,没有究竟圆满。这时候他讲的内容,也有可能跟佛讲的有差异。
善导大师讲这句话,当然有原因,不是无缘无故讲的。
因为在唐代以前,昙鸾祖师、道绰大师在弘扬净土,其他宗派的祖师也在弘扬净土,也有关於对净土三经的一些解释和说明。尤其是《观经》五逆十恶都往生,五逆众生,临终念十声佛,就往生西方了。有一部论着是菩萨着的,叫《摄大乘论》。《摄大乘论》认为,《观经》的临终十念没有往生,是「别时意趣」,这是菩萨解释的。因为他认为临终念十声佛,就像我们走路一样,只走了十步路,不可能走到终点。比如从成都到北京,一千多公里,我们才走几里路,怎麽能到终点呢?佛是为了鼓励我们,说可以往生,是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念佛,以後再慢慢修、慢慢修,修到一定的时候就可以成佛,它叫积累的方法。
这个观点严重影响了净土行人对往生的信心。所以在隋唐时期,这个问题是一个焦点,其他宗派和净土宗的祖师为了这个问题,发生了很大的争议——法义上的辩论。善导大师为什麽用「楷定古今」这样的词,是有特殊的背景,就是当时很多其他宗派的观点很盛行。善导大师为了给众生带来希望,为了让我们正确地理解净土的教法,所以就讲了「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法」。虽然是菩萨,但是他讲的如果违背了净土教法,那也不能相信,唯信佛语。这些在《观经疏》里面都讲到了,大家可以去追踪。
如果把菩萨的观点作为标准,就会形成怀疑障碍,心中就有疑惑了。「抱惑自迷」,心中抱着这种疑惑,迷失自我,觉得往生很困难了。现在有很多人都是抱惑自迷,不愿意放弃疑惑,再自误误他。自己不相信,又去告诉别人,甚至反过来,还要障碍有信仰的人。善导大师有一句话:见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坏竞生怨。
净土教法自古到今,都有人破坏、误解、邪见。如果我们自己误解了,就会失去往生的大利益。这个损失不小,我们损失一千万不算大事,损失往生大利益,这是大事情,这样人生就白过了。
摘自《阿弥陀经大意》第三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