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九观音圣诞开示讲义
壹、最有影响的佛、菩萨
一、最有影响的菩萨:观音菩萨。看观音圣诞各大寺院的香火人流即知。
二、最有影响的佛:阿弥陀佛。一佛亲宣,诸佛赞叹。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三、一佛一菩萨,占佛门大半江山。家家弥陀,户户观音,即是最好说明。
贰、二者简介
一、观音菩萨:
名号意义:一名观自在,一名观世音。观自在:显其自在解脱之德,如《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因观音菩萨有大般若智慧,能照见五蕴皆空,故能度尽一切生死苦厄,得大自在解脱。观世音:明其大悲救苦之心,以观世间音声,寻声而救苦,故名观世音。《普门品》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悲华经》云:「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世间之音太多,有苦痛音,有烦恼音,有乞求音……众生无一不有苦恼,无一不望救度,是故观世音菩萨与娑婆世界苦恼众生最为有缘,信仰最为普遍,处处有求,处处有应。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菩萨即现何身而度之。设欲求男,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设欲免难,便得除灭一切苦难。可谓诸有所求,无不满愿。
名号启发:二名显自度度他之意,菩萨能自度,故能度他。凡夫因不自在,故不能度他,不能寻声救度。欲除他人之苦,当先自度,所谓「自未得度,欲度人者,无有是处」。欲自度度人者,当先往生也。以念佛一法,自行化他,则兼得自度度他之利。
二、阿弥陀佛:
因地:五劫思惟,超发无上殊胜之愿(愿);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行)。(自度)
果地:成就极乐国土,成就无量光寿,成就六字名号,成就众生往生。(度他)
名号:一名无量光(十二光佛)、摄取念佛;一名无量寿、永劫度生。以四十八愿广度众生,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大经》云:「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参、二者共性:
一、寻声救苦,有求必应。
观音菩萨:寻声救苦,普施无畏,满众生愿。《普门品》:「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善导云:「眼见耳闻心内事,寻声救苦刹那间。」
阿弥陀佛:光照十方,摄归极乐;随意所愿,皆可得度。但得往生,则「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究竟除苦恼法)。《大经》云:「我於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令我於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二、慈悲至极,无一拣择
观音菩萨:观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欲断众生诸烦恼,欲令众生住安乐。
阿弥陀佛:《观经》云:「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法照云:「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三、仰仗他力,专称圣号
观音菩萨: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即可除苦。
设入大火,火不能烧: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设入大水,水不能溺: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临当被害,刀不能伤: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阿弥陀佛:《大经》云:「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善导云:「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肆、二者比较
一、方便与真实
观音菩萨:以方便为主,导归真实。所谓先以欲勾牵(方便),後令入佛智(真实)。两者兼备,以方便为前导。
阿弥陀佛:以真实为主,总摄方便。真实者,如大经说:惠以真实之利,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摄方便者,如印光大师说:「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方便为一时之利,真实为究竟之利。
二、普门与一门
观音菩萨:以「普门」度众生,所谓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最後普门摄於一门:一心称名——念彼观音力。普门为主,一门为归。
阿弥陀佛:以「一门」(弘愿门)度众生: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一门普摄一切门(总持法门),一门普摄一切众(乃至十念,皆得往生)。为方便摄化,亦开普门(要门)之导。如第十九愿、二十愿是也。一门为主,普门为辅。善导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广开净土之要门,显彰别意之弘愿」。
普门方便应机(随他意),一门普度无遗(随自意)。普门归一门,一门摄普门。
三、随生与随佛
观音菩萨:以随顺众生为主,满众生愿故。「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长寿得长寿。」此乃先随顺众生,後则摄众生归於佛,「求大涅盘得大涅盘」。「先以欲勾牵」是随顺众生,「後令入佛智」是随佛。
阿弥陀佛:摄众生随佛,一法普度故,究竟解脱故。随顺於佛,即能究竟离苦得乐,即能满众生之愿。所谓「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
随众生乃方便摄受,随佛是真实归处。
四、究竟与不究竟
观音菩萨:见苦即救,不分大小,有求必应,众生所求究竟即究竟,所求不究竟即不究竟。以不究竟导归究竟。
阿弥陀佛:究竟除苦,不欲众生受人天之乐,所谓「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一得往生,则「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为世间利益念佛,亦得不究竟之益。以究竟而摄不究竟,藉不究竟摄归究竟。
世间终归无常,世间难免轮回,世间苦无有尽。当舍不究竟,归於究竟。不求人天福乐,唯求往生极乐。
伍、总结
一、一前一後
观音菩萨在前化导,普门摄受;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阿弥陀佛在後总摄,一法普度,以光明力,以名号力,摄受众生。
二、一主一从
阿弥陀佛为主、为尊,观音菩萨为从、为辅(含大势至菩萨:摄念佛人,归於净土)。《观经》云:「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
阿弥陀佛摄尽观音菩萨功德,观音菩萨以普门导归净土一门。如善导云:「救苦分身平等化,化得即送弥陀国。」手持净瓶,普洒甘露(普门),即示大悲救苦之意;头戴宝冠,顶奉弥陀(一门),即示归命顶戴之处。善导云:「天冠化佛高千里,念报慈恩常顶戴。」故信观音者,当更信弥陀,信弥陀者,自摄观音,乃至大势至等诸大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