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法万年之後,佛法的现状是什麽样子?那时候传什麽法?
那时候,整个佛教界只有《无量寿经》,大家除了学习《无量寿经》之外,没有别的。就是一部经典住世,传者就传此经;学者也学此经;讲说的人是说此经;听闻的人也是听此经;最後行持的就是这一部经法。
释迦牟尼佛为什麽不从一开始,就只说一部经典、一个法门呢?这只是一种假设。其中的原因只有佛才能来说清楚,不过可站在凡夫的立场来设想一下:如果释迦牟尼佛真的只说这一部经典、这一个法门,会有多少人来信佛念佛呢?这样一来,就很难建立起佛法的体系,很难显示出佛法的广大深妙,佛教如何能在印度乃至世界立足?
没读过《华严经》的人,可能不知道《华严经》讲了所有菩萨的修行:三贤十圣的发心、功德、境界等。华严宗有一种说法:「不读《华严》,不知佛家的富贵。」有人可能觉得佛门很穷,其实佛门非常富贵,是「既富又贵」, 「贵」是高贵、尊贵;「富」是功德无量、法财无量。《华严经》由浅入深,讲得非常详细,从三贤位——十信、十行、十回向,到十地等,把所有菩萨如何发心、修行,证到什麽境界,全部都讲出来了。不读《华严经》确实不知道佛家的富贵。这里的「富贵」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它是代表佛法的广大深妙、应有尽有。
如果释迦牟尼佛不讲这些,一般人怎麽会相信佛?如果只讲一部《无量寿经》,甚至连《无量寿经》都不讲,就直接讲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有一尊阿弥陀佛,大家都念佛往生吧!这一法讲完了,佛就该走了。真是这样的话,佛法就不会让所有人生起景仰之心,僧团也很难建立起来,佛法的传播更是一大问题。所以佛一定要广开八万四千法门,要「张大教网,亘生死海」,这个网要张得很大,所有人都要一网打尽。如果只讲念佛,就只能「网」到念佛善根成熟的人,而这种人很少。虽然现实当中看起来念佛人很多,其实整个九法界佛要度的众生,能够一步走到念佛道路上来的人并不多,面对种种不同的根机,就需要不同的方便来摄化众生,导归净土。
佛讲了《无量寿经》之後,又讲《观无量寿佛经》就有这样的用意,善导大师用一句话来概括:
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要门最大的功能就是摄化,把各类众生摄化过来。佛讲圣道法门,也是要摄化众生,先把众生摄持到佛门,再慢慢地化度到净土,种种方便就是要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虽然说了很多经典、种种法门,最终是指归西方净土。佛出世的本怀在《无量寿经》,独留《无量寿经》显示整个佛法最後归属在净土,在念佛往生。所以当来之世,就独留此经,独留此法。学者、听者、讲者都是依据这一部经典、这一个法门。这时候就跟善导大师讲的五种正行「专读诵、专礼拜、专赞叹、专供养、专称名」非常相应。没有其他的经典、法门可学,不专也得专了。
能够完全专读诵、专礼拜、专称名,是比较规矩的「专」,表里都「专」。如果懂得释迦佛的出世本怀,再来看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法,看似很广,其实也是专的,佛这个「专」,我们凡夫做不到。因为佛知道自己这一个阶段在讲什麽,下一阶段要讲什麽,最终的目的是什麽。他讲《华严经》时好像是离开了净土教法,但最後一句话(《行愿品》)又回到净土了。佛知道自己後面还要讲什麽,所以从长远的用意来看,始终不违背「专」。所谓「广开要门,显彰弘愿」。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表面内容、一个阶段看问题,就会认为佛讲的这部经都不是凡夫往生之道。佛真正的用意反而忽略掉了。
比如说学大乘的人,就觉得小乘没有意义,没有作用。如果没有意义,佛为什麽花十二年专讲小乘?就是因为佛法太高深,普通大众不可能都来信仰大乘佛法,不可能都来走《华严》的道路,这就需要由浅入深地慢慢引导众生,降低身段,从最低阶位来说小乘教法,等小乘的根机成熟之後,再回到大乘,回到净土。
我们经常讲易行、易往,往生虽然容易,但很多人就是不相信,也不理解。佛都说了往生容易,可是很多人包括有些学净土之人,还在找瑞相,找感应,找神奇的事情,或者是看临终怎麽样,甚至发展到连探测仪器都拿出来了,探温度去了。可见颠倒、无明、愚痴众生不容易度化。因此佛一生说法,自有其深义。看似种种不同,目的却只有一个。
说穿了,佛走的这条弘化之路,始终都是专一地指归净土,只不过普通人看不到而已。凡夫多是站在局部的立场来看佛所讲的每一教法,而佛是在四十九年说法的基础上作一个完整的规划、安排,所以要理解佛意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