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三)
三、不可夹杂观想念佛
我们只要专一称念弥陀佛名,不用观想佛像,如《观经》十三种观,或者观想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或者观想佛光、观想莲花,这些都不可以,只要专一称名念佛。为什麽?一方面我们对道理不了解,万一所出现的是怨家债主所显现,而被牵引进去,怎麽办?所谓「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时着魔」。我们念佛是为了这一辈子就解脱永恒的六道生死轮回,如果这一辈子没有解脱,失去了这个机缘,下下辈子怎麽办?尤其着魔的话,那就被牵入三恶道了,所谓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危险之至。所以,宁可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平凡平常平淡的念佛人,而不好奇特、好别异、好高远。
称名念佛本来就具足「胜易」功能:弥陀名号功德最胜,众生称念下手最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即便愚钝、不堪义解之人,但能专称佛名,必定往生,舍此称名念佛法门,便非既殊胜又容易的易行道了。
释尊虽在《观经》说了十三种观,但这是释尊随着韦提希夫人所问的回答,是随他意而说,不是随自意而说。再者亦如善导大师《观经疏》所说:「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意思是说,释尊所说十三观的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庄严,目的是使人欣慕,而发愿生极乐世界之心,目的不是使人观想。由此可知释尊说这十三观,一是随他意而说,二是要使人欣慕而愿生。
十三观是随他意而说,那什麽是随自意呢?释尊随自意而说的就是《观经》〈流通分〉的「付嘱文」:「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可知,《观经》的核心是「持无量寿佛名」,不是观无量寿佛像。所以善导大师《观经疏》解释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释尊虽然随他意而说了十三种定观以及三福九品这两大门的利益,但目的是在引导所有众生,通通进入阿弥陀佛本愿称名的法门,这就是「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意思。因为称名念佛是阿弥陀佛的根本愿,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正定业,也是易行道,任何人都能做得到,所以是既殊胜而又易行;若非本愿称名,则非弥陀本愿,也非易行。
印光大师也说:
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後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为作观也。
观心之法,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
观不能作,称即获益。於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
善导大师《观经疏》〈定善义〉(《净土宗圣教集》六一五页)就说:
佛光普照,唯摄念佛。……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自余众行」:也就是除了念佛以外的其他行门。「自余众行」包含很广,包含着除了念佛以外的释迦牟尼佛一生之中所说的所有法门。释迦牟尼佛一生之中所说的法门,归纳起来就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再浓缩则为三学六度。三学就是戒、定、慧;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广泛的来讲可说是八万四千无量法门。
如果再归纳的话,就如同《观经》所说的十三种观想的定善、三福九品的散善。所以,释尊所讲的一代教法,除了念佛法门以外,所有的法门都可以归纳为「定善」与「散善」。因此,善导大师这里说「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这个「善」,就是定善跟散善,就涵盖所有法门了。可是,定善也好、散善也好,显密、顿渐这些法门,「若比念佛者」,如果跟念佛法门来比较的话,善导大师说「全非比较也」。「全非比较」:就完全不能比较了,相差悬殊,可说天差地别,不能比较。
为什麽呢?如果要说原因的话,可有很多,如果从根本上来讲的话,就是如善导大师所说的,念佛是弥陀本愿,而且弥陀光明直接摄取不舍;若不念佛,而修其他万善众行,不是弥陀本愿,弥陀光明不摄取,这是最根本的差别,从这个差别就已经显现出彼此的胜劣悬殊了。
或许有人会认为:除了念佛以外,譬如说十三种定观,入定观佛,它的境界很高,这是属於定善方面的;不然散善,三福九品,三福之中,「世福」所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也是很可贵的,「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等「戒福」,同样也是很可尊敬的,尤其是「行福」的「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些也非常殊胜,难道都不如念佛吗?
是的,不如念佛!为什麽?这些在阿弥陀佛当初发愿救度众生的过程当中,已经一一做为选择对象了,怎麽选择呢?这些都是难行道,没办法广度十方众生,所以,阿弥陀佛经过观察二百一十亿的世界,在这些世界当中,选舍这些方法,而选取念佛之法,以念佛做为弥陀本愿、往生正因。所以,念佛是弥陀本愿的念佛,由於本愿的念佛是阿弥陀佛经过五劫思惟所选择的,它是必定往生的,它往生的功德是属於绝对性;如果不是念佛的话,都是相对性。相对怎麽能够跟绝对相比较呢?所以也是不能比较的。
何况,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我们。阿弥陀佛念我们,我们就已在阿弥陀佛佛心之中;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功德就已在我们的身心之内。更何况念佛的人,阿弥陀佛的光明永远摄取,永不舍离,永不嫌弃,这岂是自余众行,所能够比较的呢?
念佛与佛心心相印,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肯定地、断然地说「全非比较」。诸行虽妙虽贵,也是释尊所赞叹;但「望佛本愿」,念佛独优,故说「全非比较」。
当然,善导大师在这里主要是简略地引用正依经典,来显示「全非比较」的道理,如果以其他的教理来说明的话,也会很清楚的。(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