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度开示(2018年3月24日)
──2018年3月24日讲於净土宗台南道场
各位法师,四位剃度者,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首先,恭喜四位佛子今日现出家相,可说是诸佛欢喜,龙天护法,是值得庆贺欢喜的。同时,也感恩大家前来观礼、护持。
每一次剃度都会和大家讲讲话,这不只是针对剃度者,也是针对教团的出家众以及莲友们一种互相勉励的语言。今天藉着几位善男子、善女人的剃度之日,我简要写了几段勉言。
- 为弥陀,为法门,为教团,
为常住,为众生,为他人。
- 教团第一,自己第二;
常住第一,自己第二;
大众第一,自己第二;
他人第一,自己第二。
- 新人生,新生活,新性情。
- 要相安,要和谐,要融洽。
- 相体谅,相包容,相接纳。
- 不比较,不计较;
- 不抱怨,不批评;
- 不猜疑,不猜忌;
- 不争理,不争气;
- 不情绪,不生气;
- 不对立,不树敌。
第一点:
为弥陀,为法门,为教团,为常住,为众生,为他人。
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修行,为什麽要修行?就是为了解脱生死轮回之苦。
因为凡是六道的众生都有轮回之苦,因此必须假藉人身脱离这个轮回之苦。而假藉人身脱离轮回之苦,一般来讲就是要专心修行,成为一个专业的修行人才比较容易;如果还在社会上,有家庭生活、士农工商、交际应酬……,那就比较没有时间用功精进。因此要走上解脱之道往往是要出家修行。
在净土法门出家,不只能使自己解脱,也能带领大众解脱。因为我们这个法门是讲弥陀救度,讲往生弥陀净土的,否则在这五浊的末法时代,在任何法门出家都是不能解脱的。为什麽?因为那些都是自力、难行道的,教理虽然玄妙,但我们是修不来、达不到的。
唯有净土法门是信受弥陀的救度,专称弥陀的佛名,愿生弥陀的净土,将来倒驾慈航广度十方众生;而在还没有往生之前,可以将这个法门弘扬出去,所谓「自信教人信」。这样,在这个法门出家,不但自己解脱,也能让他人解脱。
当然,只要是修学净土法门,信受弥陀的救度,不管出家、在家,这一辈子都同样能够解脱六道生死轮回之苦,也未必非出家不可,只是说现出家相的话,一方面是过清净、自在、无牵绊的生活,一方面也真正能够专心、专业的踏上弘法、护教的成佛之道。
「三宝」就是「佛法僧」,佛法僧如果缺了一宝整个三宝就会消失,出家众是僧宝,是维持佛法,住持佛法,传承佛法,以佛法自修,也以佛法化人。出家众之所以为三宝之一,是因为他有维持佛教存在、佛法不失的这种自然功能。因此不管是圣道门或净土门,现出家相无形中就超越了在家众──不是名闻利养的超越,是身分的提升与责任的加重。因此,在净土法门出家,同样能够解脱,但又肩负着维持佛教不灭,弘扬弥陀救度於不失。所以,我们这个法门的出家众一切都是为了弥陀的救度,为了净土的法门。所以说「为弥陀,为法门,为教团,为常住」。
目前台湾弘扬弥陀救度法门的道场,是以我们教团为主,目前北中南寺院虽不多,但也有几处。出家了,一切为教团、为常住;能够为教团、为常住,就是为弥陀、为法门。因为教团、常住都是弘扬弥陀救度之法,我们现出家相一切都是为这个法门,以教团、以常住为主,因此凡事都要顾全大局,委屈求全。能够这样的话就是在「为众生,为他人」。因为学佛本来就是一方面求解脱,一方面为了成佛;佛心就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的对象,就是所有一切众生。
第二点:
教团第一,自己第二;
常住第一,自己第二;
大众第一,自己第二;
他人第一,自己第二。
「教团第一,自己第二」,当自己跟教团有了冲突的时候,就是以教团为第一考量,自己摆在第二位;以教团为主,成全教团,圆满教团,甚至一切都为教团,而不顾虑自己的利害得失。
「常住第一,自己第二」,所住的寺院就是我们的常住,以常住的光荣为光荣,以常住的发展为发展,不顾自己,甚至可以牺牲自己,一切为常住。
「大众第一,自己第二」「他人第一,自己第二」,当自己与别人(大众)有冲突的时候,就为大众设想,为他人设想,大众他人第一,不为自己设想,自己摆在後面,这就是佛心。学佛就是要学佛心,学佛的心是以众生为念;佛的心是无我,没有自己。我们都要这样的学习。
所谓学习,是因为我们还是凡夫,不能像佛一样地无我,不能像佛一样地有大慈大悲,我们不但不能无我,而且我执坚固;我们不但没有慈悲,而且心很硬很冷,那我们学佛,尤其是出家就是要学佛的慈悲,学降伏自己的我执,希望自己达到无我。不过这当然不可能,但是就是学习,学多少就成就多少,总比在原地踏步来得殊胜。
第三点:
新人生,新生活,新性情。
「新人生」,今天,你们的形象三百六十度完全地转换了,从此过着新的人生。以前是穿在家服,现在穿出家服;以前是居士,现在是师父;以前是一般的人,现在是三宝之一。三宝是人天的师范,也就是人天的老师、模范,可以说人生是完全的转变了,是新的人生。
「新生活」,以前在家是过着家庭的、世俗的、红尘的交际应酬的生活,现在的生活是在三宝之中,是在清净门地,过念佛修行、弘法利生的生活。
「新性情」,以前是习气很多,污染很深,现在现出家相了,性情一定要改变。俗语说:「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未来种种譬如今日生」,如今是新的人生,新的人了,以前是旧人生、旧生活、旧性情,现在就必须是改性、改情,改头换面、脱胎换骨,做一个具格的僧宝。从今之後,自己的心性一定要完全跟以往完全不一样,这个意思并不是说要矫柔造作,诈现威仪,而是刚刚讲的改性改情。以前的个性很骄慢,现在就要改为很谦卑;以前的个性很硬、很冷,现在就要改为很柔和;以前很固执,现在就要尽量放下我执。
也就是说,现出家相了,要尽量做一个没有个性的人,如同「宗风.俗谛」所讲的「谦卑柔和」。能够谦卑柔和,才比较能够对他人恩慈体贴。所以出了家,进入佛门,要把以前的负面的性情完全放下。
我们道场的出家众可以说都很辛苦,平常要带共修;共修结束了,有一点自己的时间还需要深入法义;同时不管白天夜晚,或晴天雨天,一旦需要助念,就放下一切立刻去助念,就如经典所讲的:「自舍己事,先营他事,营他事时,不择时节,终不顾虑,辛苦忧恼。」所以说,在我们这一个法门出家是很辛苦的。
但是,最辛苦的就是常住的住持与当家,往往处理常住众的人事比弘法布教 ,比三更半夜去助念还要劳心劳力。为什麽?因为大家都是凡夫,虽然出家了,往往还带着以前的习气进入佛门,因此十个人有十个个性、百种习气,常有纷争不和谐,那最苦、最累的就是住持、当家了,因为他们要去调解。
第四点:
要相安,要和谐,要融洽。
出家众住在常住中,彼此的关系并不是父子母女,没有血缘、亲缘的这种亲密关系,都是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知见,不同的个性。虽然这样,但大家要体会我们都有相同的目标──求解脱,以我们这个法门来讲,相同目标就是「自信教人信」;以这个相同的为主,搁置其他不相同的,所谓「求同存异」。因此必须至少能够相安无事,彼此不烦恼,这样就能够过着顺遂的一天。
当然,能进一步「和谐」就更好;再来,更进一步能够「融洽」,那就好上加好。
团体大众相处,不能融洽,至少要能够和谐;不能和谐,至少要能够相安无事。所以佛陀制定出家人的生活必须守持「六和敬」,六种和合而彼此尊重、恭敬对方的生活,所谓「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然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这就是讲和,要和谐,要平等,要一致。
要达到和,就必须要「他人第一,自己第二」;有是非、纷争就退让自己,尊重他人,所谓「他人对,自己错」。修行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这就是有了「敬」,所以「六和敬」很重要。
有了「六和敬」也就能够「相安、和谐、融洽」,有了「六和敬」至少能够相安无事。
第五点:
相体谅,相包容,相接纳。
有不一样的观点,或利益上、人事上的冲突,应该抱持怎样的态度呢?就是要体谅对方,也可以换位思考:假设我是对方的话,我会怎麽样?
这就是体谅,体谅对方的不足,体谅彼此都是凡夫。理解他现在会这样做,未必是他的本心,是因为他的习气;而且他现在所做的,我们旷劫以来也都做过,而且比他更严重。就是这样的来体贴、体谅对方。
同时,要想到每一个人都有优点与缺点,其实我们的缺点比别人更多、更深厚,所以,体谅并不是站在高位对下面的人,是彼此体谅,自己也有不足,自己生生世世以来一直都有过患,假设没有往生极乐世界,目前我们所看到的种种负面的人事物,将来我们都会做。如果能这样想,就能够互相体谅。彼此如果不能够互相体谅,一定会有争端。
「相包容,相接纳」,不能包容,也就不能接纳;能够包容,进一步要能够接纳。团体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相包容、相接纳──包容对方的不足,包容对方的缺陷,包容对方的种种烦恼而不去指责,不去计较,同时不排拒而能够接纳他。
我们都是凡夫,常常习气一起来就忘记了这一些道理,但是这一些道理,如果记在脑中,尽量融为骨髓,化成个性的话,这样遇境逢缘,往往就能够有这一种的展现。即使不能成为自己的个性,但这样的道理如果能够理解到脑海之中,逢缘遇境的当下,也能够很快的反观自照,而立刻改变过来。
「宗风.俗谛」有一句话说:「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阿弥陀佛如何为我呢?阿弥陀佛体谅我们,不跟我们计较,我们贪瞋痴强盛,业障深重,阿弥陀佛也毫不计较地包容我们,阿弥陀佛如果不包容我们,我们只有堕三恶道,不可能往生极乐。因为阿弥陀佛包容我们、接纳我们,将来要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而且预先建设极乐世界送给我们,所以我们要学佛的大悲心,阿弥陀佛体谅我们,我们也体谅别人;阿弥陀佛包容、接纳我们,我们也包容、接纳别人。如果我们不能包容别人,就表示没有体会到阿弥陀佛的包容;不能包容别人的话,阎罗王肯定也不会包容我们。
第六点:
不比较,不计较。
如果凡事都心存利害得失,或者上下、高低、好坏这一些比较,那一定会有所计较。因为比较就容易有计较,一旦计较,种种纷争就会衍生,所以我们要尽量不比较;即使无形中比较了,也不要去计较,尽量把好事让给别人,坏事自己承揽。
第七点:
不抱怨,不批评。
抱怨,可以说是罪业的起端。一件事情不管轻重,往往因为抱怨而彼此不满,因为抱怨而彼此怀恨,所以不要抱怨,也不要批评。发现到对方的过失,可以私底下善意、委婉的提醒对方。
第八当:
不猜疑,不猜忌。
我们眼睛所看到、耳朵所听到的未必是真实,因此凡事要理性、客观,要正面思维。再来,不要猜疑,疑心容易生暗鬼,容易杯弓蛇影;如果猜疑,接着就会猜忌,忌讳对方、计较对方、防范对方,这样就不能相安、相处。
第九点:
不争理,不争气。
宗风说:「凡事肯吃亏不计较」,一般人往往物质上可以吃亏,可是理上不容易吃亏,总是要争一个理。修行人,不要争理。为什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前面有讲过,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换位思考。让对方占便宜,这也是一种德行,一种修行。如果为了争一口气,总要厘清个我对你错,这样的话也不能相安。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是不争理、不争气的,明明对的事情,可是人家误会我们,也不一定要去辩解,因为往往愈辩解愈引起对立。所以,要放下这一口气,不去争理,不去争气。
第十点:
不情绪,不生气。
修行其实就是修心,修心就是修情绪,不要有情绪。面对什麽样的人事,面对什麽样的繁琐的事情,都能够耐烦、稳重而不起情绪,遇到冲突的时候也不起情绪,不起情绪就不会生气了。
第十一点:
不对立,不树敌。
大家相处不可以对立,言语上、行为上的对立都不可以;凡事都要肯吃亏、不计较,一旦有对立,无形中就树立了一个敌人,那今後怎麽能够安然相处呢?
今天在这里所讲的,并不是说这些我都已经做到了,是互相勉励,互相学习。
最後,还是恭喜新剃度者,希望新剃度者能够放下自我而发心为教团、为弥陀、为法门、为众生。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