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一)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学员、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我们的上课与一般课程不同,因为我们所修学的是净土宗,所讲的是净土法门的净土教理,它的核心、本体就是一句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我们上课一开始不念别的,就先三称弥陀佛名。
净土法门强调「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早上一醒过来,还没动脑筋规划做什麽事情,还没动身离开家门外出上班,早上一醒过来,就先静坐念佛,能坐多久就念佛多久,如不能坐,那就起来拜佛念佛,或经行念佛,一天的生活就是这样从念佛开始。
能这样,我们这一天自然有阿弥陀佛的加持,让我们出入平安,增福德、开智慧,让我们遇逢好因好缘。白天如果有时间,也可以静坐念佛或拜佛念佛、经行念佛。出门在外,走路一步一佛,坐车开车也不离念佛。天天如此,常年无休,贯彻一辈子,时刻都跟阿弥陀佛在一起。这样的话,不是临终才往生极乐世界,是现在就已经生活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已经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了。所以,我们凡事以弥陀为尊,不管任何事,一开始都是先称念弥陀名号,这是净土宗念佛人的修行状态。
净土宗的修行是轻松的、安乐的、单纯的、容易的。龙树菩萨说:「净土宗是安乐的法门。」什麽叫安乐的法门呢?他用坐船来譬喻。古代交通工具,在水面上就是坐船,在陆面上就是牛车啦、马车啦,不然就要用双脚跋山涉水,所以在陆面上是辛苦的,坐船则是安乐的。
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以什麽来救度呢?就是以「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
名号怎麽能够救度我们呢?当然能!因为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都在这一句名号当中,我们只要专念这一句名号,就等於领受了弥陀所有的功德,等於在六道苦海当中,坐上了阿弥陀佛的本愿船,就必定能够离开六道轮回的苦海,一旦到达极乐世界就能够快速成佛。这一些功德──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之後快速成佛,都在这一句名号当中,名号具足这一切功能。因为名号具有能够让我们消业障,成就佛果的功能,所以我们心心念念就不离这一句名号。
念佛很容易,一句佛号顶多六个字,一句话。当然,六个字念不完整,念四个字、三个字、两个字、一个字,都可以;或者临命终了,嘴巴僵硬,昏迷无法念了,心中想阿弥陀佛也可以。如果心力微弱,只要心中存在一个阿弥陀佛的救度也可以。因为我们的心念再怎麽微弱,所谓「一念三千」,这一个念头都是涵盖着整个法界的,这样,我们的心波便立即跟阿弥陀佛的磁场感应道交,而成为一体了。
我们念佛就跟阿弥陀佛的法界感应道交;如果我们没有念佛的话,肯定就是念「业」,烦恼的业、妄想纷飞的业。我们心中起什麽念,就跟宇宙当中什麽境界相感应,所谓一念心具十法界,六道中的众生,一念善就升天堂,一念恶就堕地狱,念念之中都跟六道相感应,念头累积多了,业力重了,临终的时候,就随着最重的业力去投胎转世。反之,念佛人心心念念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都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时时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当中,当我们临终的时候,就会被阿弥陀佛光明的磁场吸到极乐世界。
其实,也不是吸到另一个空间的极乐世界,因为极乐世界并没有离开娑婆世界,只因为磁场不一样,所以看的就不一样。如果是佛的话,所看到的世界是一片众宝所成的极乐世界;而我们凡夫所看的娑婆世界就是坑啊、坎啊、泥沙……种种污浊不净的世界。以上就是我们一开始为什麽要三称弥陀佛名的说明。
去年(2017)7月22日、29日,我们有以「净土宗的核心」为讲题,讲了十堂,接下来的二天,我们仍旧延续上次的讲题。
阿弥陀佛之所以能成为阿弥陀佛,是因为在因地法藏菩萨的时候,为了十方众生的解脱与成佛,发了四十八大愿,经过兆载永劫的时间,去实践六度万行,累积无量功德来圆满这四十八大愿之後才成就了极乐世界,成就了阿弥陀佛的本身,以及成就能够救度十方众生的弥陀名号。所以追根究本,之所以有净土宗,是因为有净土的教理,而净土的教理来自於阿弥陀佛的发愿、修行、成佛,所以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就是阿弥陀佛的根本。
可是四十八大愿当中,它的根本、核心是哪一愿呢?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就像身体的心脏一样,所以第十八愿叫做「根本愿」,也叫做「本愿王」,或者「王本愿」。相对於根本愿来说,其他四十七个愿叫做「枝末愿」,是跟随着第十八愿,是为了达成第十八愿的。
所以四十八大愿有第十八愿,则所有的其他愿就能够成长,能够存在,如没有第十八愿,其他的愿就不能成长,不能存在;因此,如果没有第十八愿,其他四十七愿即使存在,也没有意义了。所以第十八愿是根本的、绝对性的、非常重要的。
第十八愿中文共有三十六个字,如果不是三十六个字,就不是很纯粹的第十八愿。怎麽讲呢?因为《无量寿经》有五种翻译版本,五种译本当中,比较扼要、完整,而且文字最优美,意义最圆满的就是康僧铠所翻译的,也就是目前我们所流通的版本。他所译的第十八愿就是三十六个字,其他版本所翻译的就不一定三十六个字,更有人把这五种翻译以自己的思维,将之综合整理,把内容或拉长或补短来呈现,结果最纯粹的第十八愿就不完整,被模糊了,不是原汁原味了。
如果说为了学习,想融会贯通理解它的意思,可以以其他经典来解释,但是绝不能改造经文的本体、架构,一旦改造,问题就大了。
譬如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基因,凡是存在的都来自於基因的排列组合,基因组合改变之後,他的生长、形成就一定也会改变。经文也是一样,一旦改变了经文结构与本体,原意就走样了,事关重大,轻忽不得。现在科学很发达,要什麽东西,就可以去制造一个基因,或改变他的基因,甚至连「人」都可以复制出来,只不过目前法律是不允许的。
第十八愿共有三十六个字,需要上台布教或年纪轻的人一定要背起来,不止第十八愿,其他相关的重要愿文,乃至祖师传承的相关法语统统要背。
至於莲友们,可背可不背,因为记忆的东西,不常使用很容易就会忘掉,但至少要理解经文的含义。能将经文背入脑海是非常好的,因为什麽东西储存在大脑中,就会在我们的大脑酝酿,形成一个磁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经文都是佛陀所讲的宇宙人生真理,尤其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根本愿,是阿弥陀佛的生命。有这个根本愿,就有弥陀的生命,就有极乐世界,也有我们众生的往生,所以要把第十八愿文背在脑海中,存在脑海中,让我们脑海中的仓库,存有阿弥陀佛这一颗摩尼宝珠,这样这颗摩尼宝珠就永远不会从我们脑海中消失,也不会遗漏或被偷走。当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所有的业力都不会胜过这颗摩尼宝珠,因为摩尼宝珠业力最重,而且它是清白之法,是纯净的善,没有污浊、污染的。我们会随着这颗摩尼宝珠去投胎转世,投胎到哪里呢?当然就是到极乐世界,莲花化生。所谓「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所以,什麽文字、什麽语言进入脑海中,就会在脑海中储存,让脑海有那个磁场,然後产生力量。
有一句话说「凡走过必留下痕迹」,我们的起心动念也一样,都不会消失,所有的言语行为也不会消失,都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之中。所以,大家要尽量存善的业力、纯净的业力。因此,佛经法语能背就尽量背,年纪大的人,记忆力渐渐衰退了,那也没关系,只要心向弥陀,一向专念就好,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导向让我们专一念佛。
我们学佛是为了什麽?出家是为了什麽?修行是为了什麽?大家来这里听课,是为了什麽?是为了求佛法的知识、学问吗?不是,是为了了脱生死,成就佛道,乃至广度众生。那要达到这些目的,现在对我们来讲,只有信靠这一句佛号才能够达成,其他的法门都几乎不可能。
即使《金刚经》背起来了,《地藏经》背起来了,《维摩诘经》背起来了,《法华经》背起来了,甚至《华严经》背起来了,可是临终的时候,一句也用不上。我们的智慧再怎麽广博,道德再怎麽崇高,修行功夫再如何高深,在死亡的面前一点力量都没有,依然随业流转六道,不能出离轮回的苦海。
各位,要觉悟,要认识,或许有的初学者还感受不到无常的可怕,还感受不到生死的可怕,轮回的可怕,还感受不到面对生死的时候您目前所拥有的一切学问、知见是完全没有力量的;若以为学越多越好,现在累积种种知识、学问,临终的时候会用得上,甚至下辈子会用得上,下辈子就可以不用再学了,这是完全错误的。平时好好念佛才是我们能拥有,能用得上的,否则面对生死大事,等临终才发现平时所学的都用不上,都无法着力,那就太晚了。
大家想想,无始劫的轮回中,难道我们没有出过家?没有当过高僧大德?没有禅定功高,上生过色界天、无色界天?累世以来,我们难道没有杀人放火?没有堕落过地狱?应知,所有新闻、报章杂志所看到的任何好事、坏事,我们都做过了,任何的修行,我们也几乎都修过了,一样也不少。只有一个没有做过,没有达成,就是──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没有信受弥陀的救度,没有老实念佛。
我们的学问、智慧、道德、修行、功夫,到临终的时候一点都用不上。临终能够用得上,可以依靠的,唯有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何况如实一点说,我们以为我们在学佛,以为在修行,但如实的反问自己:真的有在学佛吗?真的有在修行吗?其实是不够格的。
学佛,佛所讲的我们去学,这个叫学佛。怎麽样学呢?把佛所讲的真理,应用在三业行为上,所谓「融入骨髓,化为个性」,成为我们的生命体。可是,我们的习气非常重,内心有贪、瞋、痴的顽固根性,有旷劫以来的习气,面对境界的时候,往往都是违背佛之所教。这辈子生而为人,遇到佛法,有心学佛但是无力学佛,乃至於学佛的心也不真切。都是随缘逐队,跟人家去听课啦,共修啦,赶道场啦,来消磨自己空虚的心灵,就这样而已。
所以大家最後都要回归到这一句弥陀名号,行住坐卧常念佛,静下来的时候就专一念佛。
要了解教理,最好就是自己看书。我们出版的书很多,大小本近一百本,也有月刊。大家可以反覆地看,细细地思维,这样才能够进入脑海中。所以大家如要了解教理,就是尽量看书,其他的时间就是念佛。
另外,也要培养好的性情,心柔和一点,不要动不动就不满、批评、计较。一个个性急躁的人,往往容易暴躁,性情暴躁,心绪就会浮躁,这样一来凡事就动辄不满,不满就心生计较。所有的纷争、对立,所有的恶,就因而产生了。
所以念佛的人应尽量培养心地柔和一点,对别人要恩慈体贴,与人互动也好、谈话也好,要想到所谈的,所互动的,有没有给对方不愉快?有没有让对方肯定、接受?甚至於欢喜、赞美?进一步感恩我们。如果那样的话,做人就差不多可以了。不然的话,做人都是失败。
所以,净土法门,出世法──真谛(往生之道)来讲,就是念佛;世间法──俗谛(处世之道)来讲,就要善於周全兼顾,广结善缘,这当然是不容易的,但是我们还是要用心尽力去学习。
佛法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归纳为八个宗派,但其实「大道至简」,「大道」是什麽?是真理。「大道」反而不复杂、不困难,它非常简洁,非常单纯,非常的简单容易,要了脱生死,要成佛很简单,很单纯,没有那麽复杂,就在於一向专称南无阿弥陀佛。
对一个开悟的人来说,他起心动念都在悟境当中,都回归空性,可是由古至今「修行人如牛毛,悟道者如麟角」,真正开悟的没有几位,而且开悟了还是一样生死轮回,大彻大悟还是一样生死轮回。为什麽?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在於烦恼有没有断尽,不在於开不开悟。只要还有一丝丝的烦恼未断,就还在六道生死轮回当中;那在六道生死轮回中,何时还能再生而为人?何时还能遇到佛法?尤其是遇到净土法门,这是很渺茫的。
可以说,六道轮回中,只有从迷入迷,从苦入苦,很少人能从迷入悟,从苦入乐的;真正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人是很少很少的。所以最後还是要念佛,靠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来救度我们。
第十八愿总共三十六个字,现在请大家合掌跟随我念一遍: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愿」是阿弥陀佛所发的,阿弥陀佛是佛,要了解佛的心愿,必须看佛如何解释才是正确的,而且是最权威的。第十八愿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解释过?有。释迦牟尼佛对十八愿的解释有四十个字。请合掌跟随我念: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接下来请大家看讲义。上一次我们讲解十八愿,解释到「乃至十念」,今天解释「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第十八愿成就文解释为「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第十八愿成就文之中的「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八个字,是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八个字的解释。为什麽释迦牟尼佛这样解释呢?因为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的时候,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而且已经成佛十劫了。当然十劫是弥陀的示现,乃至兆载永劫之前的发愿,也是阿弥陀佛的示现。阿弥陀佛为了一次次的救度众生,所以旷劫以来就一次次的持续示现,从因地的出家、学佛、发愿、修行到成佛,以释迦牟尼佛的过程来讲叫做「八相成道」。
那阿弥陀佛这次的示现,是在十劫以前就成佛,既然成佛了,表示四十八愿都已经成就、圆满了,所以他的愿就有了力量。如果他的愿没有完成,那只有空愿,就没有能量、功能、作用。现在阿弥陀佛成佛了,所以每一个愿都成就了,其中最根本的第十八愿当然也成就了。第十八愿说,如果不能使十方众生念佛往生,他就不成佛,现在既然成佛了,众生就「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意思就是说,十方众生,只要念佛,不管是谁,都可以往生,就即得往生。
「即得往生」是什麽意思呢?「即」,是当下的意思,以临终之机来说,临终念佛,一念就断气了,他当下就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都是不退转的。我们都是平生之机,现在还没有临终,此生业报身未尽,我们念佛,现在同样也是即得往生的身分及不退转的身分。如果念佛的心是假的,这样就不是即得往生;只要念佛的心是真的,不会改变,这样现在就已经拥有了往生的身分了。
所以,凡事要真,真就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