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一、不可自期临终瑞相;
二、不可期盼助念瑞相;
三、不可夹杂观想念佛;
四、不可期盼见佛见光;
五、不可期盼灵异境界;
六、通灵属神鬼境界,所谓物以类聚,那就会被牵引继续轮回;
故不可喜好、不可追求、不可亲近。
「四平」:平凡、平常、平淡、平实
有关这几点我来说明一下。
一、不可自期临终瑞相
在二十年前,有人跟随我出家,他也晓得我外祖母往生的瑞相。他就说:「他发愿,虽然不会讲经说法,但是临终要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颠倒,坐着往生,以这个来给大众表法,来度化更多的人;不然这个法门这麽好,如没有人相信就太可惜了。」
我就跟他说:「你不可以这样发愿,这样发愿很不好,会给自己带来障碍。为什麽呢?一个人能够把握的就是现在念佛,至於临终,每一个人的业缘各不一样,应该任凭弥陀安排。坐着往生或站着往生,所谓坐脱立亡,一般来讲,当然殊胜。但如果需要躺下,乃至已经坐轮椅了,那也要随顺。」每一个人的业缘各不一样,所以我要他不可以发这样大而无当、高而不切的愿,也不可以有这样的念头。
果不其然,他现在年近七十,身体虚弱、病痛在身,心脏不好,有时感觉呼吸不畅,几乎要断气了,所以很苦。他当初的发愿跟现在吻合吗?不吻合。所以人应该老实、踏实,不应该有过大、不切实际的心愿,那是会给自己带来障碍的。这是一个证明。
再引用两件高僧的事例,似有冒渎,但非存不敬,先乞恕罪。
近现代有一位老和尚,可以说是佛教界首屈一指的高僧。他中壮年时期曾经住山,曾入深定。中年之後下山度众,慈悲祥和,道气感人,自行化他,专一念佛,广受四众的钦敬崇仰。不过到了老迈之年,再也未曾入定了,乃至於九十五岁临终那一天上午,看到他躺在一个房间的藤床上,气息微弱,面无血色,有人在旁边为他打点滴,祈能延长寿命。其实这完全不是老和尚的本意,老和尚自知四大假和的色身已然败坏,不堪使用,唯愿早日往生。但是寺院的主事者却在这一天举行佛七,要为老和尚延寿,祈盼老和尚多驻世几年,也好帮她盖庙。可是既然脸色已变,气息似断未断,显然已将命终,已经这样了,勉强打点滴还有什麽用?这只是折腾老人家而已,又怎能达到延长寿命呢?还是撤除一切延命的措施而进行助念才是最为重要的吧!
果然,午餐过後,常住向大众宣布取消为老和尚延寿的佛七,请大家前往大殿为老和尚助念。此时老和尚身体已先搬移躺在大殿,四周围着布幔,寺里的尼众与外来众多莲友们都在布幔外面助念。
一般信徒肯定会认为老和尚平生入定,常坐不卧,也有神通,所以临终时应该会有如何如何了不起的殊胜瑞相,至少也要正身端坐,红光满面,目光炯炯,说了一首偈语之後,眼睛一闭,立刻化去,这才合乎高僧最後完美的形象,同时划下圆满的句点,信众们心中难免都会有这样的期盼。其实这是不必要的,不要认为平生能入定,所以临终也能入定,也有种种瑞相。临终将如何?由於业缘各不一样,我们把握不到。
世尊常说:「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善导大师说:「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
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法,有因有缘就有这现象,无因无缘就没有这现象,所有一切万法都由因缘所生,都由因缘所决定,所以要创造因缘,也要随顺因缘。
中壮之年能入定是因缘,晚年之後未曾入定也是因缘;平生之时能入定是因缘,临终之时不能入定也是因缘,一切都是因缘。
平生曾经入定,期盼其人临终也须能入定,或坐脱立亡,说偈留世,即是强人所难,不知凡事都有其因缘。年迈体衰,也没有入定的环境,因为人事纷杂,已无自己与外在之主客观的入定条件。
如果临终之时必须依靠正念念佛才能往生,则老和尚临终已经昏迷,何能往生?岂非连老和尚这样的人物也不能往生?然而丝毫不减损老和尚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往生极乐世界在於平生的愿生与念佛,而老和尚正是如此。因为他平生愿生净土,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劝导弟子及信众们也要专一念佛愿生净土,往生前二天还自己亲打木鱼要弟子一起念佛,如是因如是果,往生是决定的,而且他荼毘之时与之後也有诸多往生的瑞相。
如果临终之时须要正念念佛才能往生,则阿弥陀佛不是不够慈悲就是不够力量,但阿弥陀佛是够慈悲而且够力量的。
阿弥陀佛有绝对的慈悲,也有绝对的力量,誓愿主动积极的救度十方任何一个罪苦的众生。不论任何众生,只要平生愿生弥陀净土,此後忆佛念佛,不管临终任何现象,即使昏迷不能念佛,或者病苦念不出佛来,照样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当中。念佛人应信平生已在弥陀摄取不舍的光中,所以不论临终何种现象,阿弥陀佛必定迎接往生极乐净土。
所以一个念佛人,他的往生在平生就已定下来了,这就是祖师说的「平生业成」。因此不管临终怎样的死法,怎样的形象,那都各有因缘,但毫不妨碍往生,同时对往生不增不减。也就是瑞相昭着,天乐鸣空,异香弥漫,也不增加往生一丝一毫;即便是平平淡淡,弥留之际昏迷不醒,也丝毫不减少往生。为什麽?弥陀摄取不舍,故得平生业成。人力的造作还会增加佛什麽、减少佛什麽吗?总之,一个念佛人,临终正念分明也好,昏迷不醒也罢,决定往生,不可有疑。
因为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在平生的信佛念佛,不在临终的能否念佛;在弥陀的摄取不舍,不在众生的功夫功德。
老和尚临终已经昏迷,何况其他的人?所以只要平生愿生而念佛,决定往生极乐,至於临终现象将如何,则由因缘决定。
这也显示遇缘有异,而成机类差别。因此,众生之机不可凭,唯凭弥陀之救度。
另一件,也是现代一位高僧大德,三四十年前,经常举办斋戒学会,接引了很多大专青年学佛。他的行持是戒律与净土,不仅持戒严谨,而且天天精进拜佛,可说是一位勤苦修行的高僧。但是年迈的时候,健康状况一年不如一年,得了脑部水肿瘤的痴呆症,几次进出医院,坐在轮椅上,有时两眼无神的望着前方。虽然示现这样的衰病,然而如是因,必得如是果,平生的德行功不唐捐,丝毫不为「无常之身相业缘」而障碍弥陀的接引往生。
现代医学科技发达,能够延长人的生命,未必能够维持健康的身体。所以寿命愈长,身体愈衰,这几乎已经是现代人的常态,那是必然的。不能期盼他平生这麽勇猛精进,临终也要示现一个众人期待的瑞相。
有人认为一个念佛愿生极乐之人,平生至少要功夫成片,降伏烦恼(伏惑),临终要正念分明,不可神识昏迷,才能蒙佛接引往生极乐。这种见解既不契理,也不契机。
为了确切显明净土宗的「机」跟「法」,也为了让所有念佛人安心,对弥陀救度无疑无虑。也就是净土宗之机,临终若是衰老病苦,乃至痴呆或昏迷,弥陀救度之法,依然摄取不舍,接引往生。因此略举两位高僧作为事证,目的只是为了显明净土宗的真实之法与真实之机,令人念佛安心而已,就如《大经》所说:「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晚辈叙述长者行谊,大多忌讳、不忍冒渎提及长者衰老病苦之相状。上来举出两位高僧老迈及临终相状,略作事证,因此冒渎,万乞恕罪。至於所举相状有些与传记或有异同,但都是根据见闻如实呈现,未加修饰。
净土宗开祖善导大师说:一个念佛人要自觉自己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同时要信受弥陀救度,必得往生,不要怀疑忧虑。这就是净土宗根本的核心的信仰,也就是净土宗有名的「机法二种深信」。其「机法二种深信」之文说: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所以我们要自觉是一个愚痴无智、罪恶生死的薄地凡夫,以凡夫的根机来学佛念佛往生,不可以学菩萨,或者学上根利器的行径,因为这不合乎现实,会给自己带来障碍。也不外现贤善精进之相,以防内怀虚假,只要做个朴实、踏实、老实的安愚念佛人便可。
所以「不可自期临终瑞相」,只要平生信佛愿生、忆佛念佛,就必定往生。至於临终如何,任佛安排,弥陀的安排便是最好的安排了。
再引用善导大师四段法语如下:
- 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
-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 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二、不可期盼助念瑞相
为人助念要抱着悲心、真心、信心、清净心。悲心就是视人如己,把助念的对象看成自己,或者自己的亲人,这样内心就会很真诚专一的念佛,而不会有随缘、应付的心态;也要深信阿弥陀佛是一尊悲愿弘深的佛,主动积极平等无条件的要救度十方所有一切众生,不管任何众生,只要念佛,阿弥陀佛随即闻声救苦应声而现的前来救度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同时要清净心,纯粹深愿对方蒙佛接引往生极乐,永远脱离轮回,别无其他目的,既不为自己被赞叹的名,也不为自己能得好处的利,更不可期盼出现某种瑞相。
为什麽不可期盼助念瑞相?因为有无瑞相都是各有因缘的,要任凭因缘,随顺因缘,不可盼望,否则恐怕招来魔境。因为我们旷劫以来生生世世有无量无边的怨家债主,当我们心不纯正不专一,而有非份妄求什麽个人的名利,尤其是奇特、灵异的种种瑞相,有他心通的怨家债主就会显现瑞相诱引存此心态来助念的人进入魔境当中,即使没有冤家债主显现魔境,自己也容易走火入魔。因此,为人助念心中不纯,求名利尤其期盼瑞相是极其危险的。再者,期盼助念瑞相而未达到预期,若对教理没有正确了解也容易退失信心。
只要自己抱着悲心、真心、信心、清净心,自然能够感召弥陀前来接引,有无瑞相丝毫不用介意。因为一般都是平平常常的多,有特殊瑞相的往往是不同的根机、不同的因缘才显现的,但那总是少数,而自己也要以平常心看待,不引起未来再有这样瑞相的心思与期盼。
其实助念的时候,助念的人坐在那里,以悲心、真心、信心、清净心,朴实踏实、安心定意、一声一声地称名,这就是最大的瑞相。
总之,期盼助念瑞相容易引来魔境或走火入魔,是极其危险的。(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