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的核心(三)
──慧净法师2017年7月22日讲於圆光假日佛学班
各位法师、各位学员、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
刚刚讲,「烦恼障眼虽不见,大悲无倦常照我」,烦恼障碍了眼睛,虽然不能看到阿弥陀佛的光明,也不能看到我们念佛的光明,但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他是没有倦怠的、没有间断的,分分秒秒都以光明来照耀我们、保护我们,也在我们身上显露出他的光明。当然,学佛的人不好奇,不寻求玄妙,也不特别地追求感应,只是了解他自然有这一种功能。
这个看不见,也有一种譬喻,比如生下来就是瞎眼又耳聋的孩子,看不到四周,也听不到他母亲的声音,可是他的母亲就常在身边照顾着他,也就是说,盲眼不见母,永在慈母前。我们看不到阿弥陀佛,也看不到弥陀的光明照耀、保护我们,可是阿弥陀佛并没有离开我们,我们永在弥陀的光明之中,我们要这样地理解、相信,弥陀对念佛人就是这样「摄取不舍」。
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有什麽利益呢?利益很多,功能、功德很大,归纳来讲,叫做「现当二益」-现在和将来两种大的利益。「现」是现在,就是有生之年,时刻受阿弥陀佛保护,能够消灾免难、增福延寿,这个是现生的利益。
而「当」就是当来,就是说,当我们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亲自来迎接我们,让我们安然无恙,没有障碍地往生极乐世界,就像《阿弥陀经》所讲的:「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当我们临命终,阿弥陀佛就会自动地率领着清净大海众菩萨,浩浩荡荡、热热闹闹地来迎接我们,那个时候,我们就会怎麽样呢?经文接着就说了,「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在那个时候,我们就会心不颠倒,当下就「即得往生」。往生哪一个地方呢?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所往生的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所以说,「摄取不舍」归纳来讲有这两大利益,叫做「现当二益」──现生保护,临终来迎,一直都没有离开我们。阿弥陀佛临终来迎,一方面就是安慰我们,一方面就是保护我们,怎麽保护我们呢?让我们不受冤家债主的讨债、障碍、妨碍,也不受其他的天魔或自己的烦恼魔所障碍。
因此,善导大师就说:「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意思就是说,我们众生,不管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只要念佛的话,就能够消除旷劫以来生生世世轮回的罪业,等到我们将要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圣众,自来迎接。「自」就是自自然然的、自动的,不必我们邀约、拜托、请求,时间一到,自然就来迎接我们,不会有差错。「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我们所有的业障,都没办法障碍弥陀对我们的保护、对我们的接引,都不能障碍我们的往生。
阿弥陀佛的无碍光明有这样一种摄取不舍的功能,如此显示什麽呢?显示只要我们信佛、念佛,那麽我们就时刻都跟阿弥陀佛同在,这叫做「机法一体」。「机」就是我们众生、念佛的人,「法」指的是阿弥陀佛,信佛、念佛的人就跟阿弥陀佛「机法一体」,也就是说,我们跟阿弥陀佛一体,永不分离。
这个一体,有「一体不离」跟「一体不二」两种意思。「一体不离」就好像三明治,它是三片夹在一起的,叫做「一体不离」。而「一体不二」,就好像水跟牛奶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体,分不清哪个是水、哪个是牛奶,水就是牛奶,牛奶就是水,这就是「一体不二」。所以说,一体有不离跟不二这两层意思,以《华严经》来讲,就是相即、相入。
我们念佛的人,跟阿弥陀佛就有不离与不二的一体关系。阿弥陀佛在哪里呢?就在六字洪名里,离开「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之外,没有阿弥陀佛。因为离开「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去哪里找阿弥陀佛、去哪里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相接触呢?没有那个管道了。好比说,这个灯能亮,必须要有开关,开关在哪里呢?进入极乐世界的密码是什麽呢?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说,念佛人跟阿弥陀佛是一体的。
再进一步讲,阿弥陀佛在哪里呢?阿弥陀佛在念佛人的身上。为什麽呢?除了念佛的人会去念「南无阿弥陀佛」,时刻地念「南无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为他的生命之外,其他的修行人学的是其他的法门,没有在念佛,至於没有佛教信仰的人,跟佛教就更没有关系了。所以说,我们要去哪里找阿弥陀佛呢?去念佛人的地方找,念佛人就是阿弥陀佛。
蕅益大师就说:「念佛,光寿同佛无异」,念阿弥陀佛的人,跟阿弥陀佛一样的无量光、无量寿,善根和福德也是同佛无异,为什麽呢?所谓多善根、多福德,或者是大善根、大福德,殊胜、超越的善根与福德,除了佛以外,其他修行人是没有的。简而言之,阿弥陀佛本身就是殊胜的、圆满的、超越的善根跟福德。
那麽,这些功德、力用结晶在哪里呢?就在这一句名号上。所以只要是专称弥陀佛名的人,无论善根福德也好、光明寿命也好,都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体不离的、一体不二的。因此说,信佛、念佛是「机法一体」,弥陀与我一起生活,是同卧同起、同出同入,一起睡觉、一起起床、一起出入、一起工作,所谓「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同起」。
这样的话,不必等到临终,我们现在已经是坐在阿弥陀佛的莲花台上了,为什麽呢?都跟阿弥陀佛一体不二,岂不是跟阿弥陀佛同坐一朵佛莲吗?如果懂得这个道理的话,就会一辈子专一地称念弥陀佛名,而且是出自内心地、不假思索地、毫无勉强地、欢欢喜喜地念这一句弥陀名号。
如果不了解这个道理的话,就觉得念佛单调、念佛枯燥,对不对?哎呀,我们诵《心经》多麽有意味,诵《心经》多麽有内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同时又是「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些文句多麽优美,这些内涵多麽广泛,对我们来讲多麽的美好,能够引导我们体会空性,觉得诵经──《心经》也好、《金刚经》也好、《普门品》也好、或者《地藏经》也好,内容很丰富,文句很优美,意境很高超。
那麽念佛,念来念去半个钟头、一个钟头,老是那一句而已,那岂不是觉得很单调?觉得单调的话,就会枯燥、无味,念佛就念不下去了,对不对?哪里晓得这一句弥陀名号,三藏十二部经统统都在里面,因此这一句弥陀名号内容极其丰富、高深、玄妙。如果了解这些道理,就会觉得这一句名号意味无穷、深广无边,就会喜欢念佛、自动念佛。
「设我得佛」这四个字,本身也显现净土法门是什麽法门呢?是他力的法门,是他作自受的法门。
从因果的道理来讲,「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自因自果,自作自受」这四句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也是一般佛教的基本教理。佛教讲善恶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善因善果,恶因恶果」。也就是说,自己所作的善,自己承受将来的乐果;自己所作的恶,自己承受将来的苦果,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这是一般的因果必然的道理,这个叫做「自作自受」。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用功,自己成绩好;他人喝酒他人醉,他人努力他人得。都是各自接受各自的果报,所谓「要怎麽收获,就怎麽耕耘」,也唯有流汗耕耘之後,才有欢喜踊跃的收获。
这个报应,在时间上来讲,有过去、现在、未来,不是现在报,就是未来报,若从范围来讲,就是六道,报应在六道里面。总的来讲,就是自己种下这个因,自己接受这个果报,所以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这是一般的因果道理。
如果从另外一个因果道理来讲的话,就是「他因自果,他作自受」的因果关系。这个「他」,肯定是比我们的力量更加超越,他把所作的功德回向、送给我们,所以是他作、我受。这个「他」,往往是指佛菩萨,在我们这个法门,就是指阿弥陀佛。为什麽呢?他在「设我得佛」的时候,都已经设定好了、考虑好了。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所发的愿、所修的行,愿行圆满所得到的佛果功德,都是为了要回向给我们。
因为阿弥陀佛是为我们而发愿,为我们而修行的。所以,阿弥陀佛的愿,就是我们的愿,阿弥陀佛的行,就是我们的行。他最後把他的愿跟行的无量功德都回向送给我们,如果我们信受,相信而不怀疑,接受而不拒绝,那就统统是我们的,全都是我们可以享受拥有的。
从一般佛法来讲,「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是比较容易让人家理解、接受的,如果说「他因自果,他作我受」,那就有点难以相信了。各位莲友,对不对?
佛陀说法,往往用譬喻,为什麽呢?因为直接讲道理,我们理解不来,那用个譬喻吧!譬喻往往都是用众生现在所接触到的环境、人、事来说明。那麽,这一种「他因自果,他作我受,佛作我受」,如果以世间法来譬喻的话,就譬如说:
一、父亲辛苦赚钱,供给儿女做为读书、就学、生活的种种费用。父亲努力赚钱是因,所赚的钱就是果,他把努力赚来的钱赐给他的儿女,也就是回向给他的儿女享用,对他的儿女来讲,就是「他因自果,他作我受」。
因为,他的儿女并没有辛勤地去上班、工作赚那一些钱,可是就白白地拥有了那一些钱,可以读书缴学费,可以做生活费用,这是因为他父亲把自己所赚的给了他。所以,从儿女的角度来讲,是「他因自果,他作我受」,而从爸爸的角度来讲,则是「自因他果,自作他受」。
二、换一个角度来说,儿女辛勤赚钱来供养年老的双亲,就是儿女把自己所赚的钱,也就是把自己所努力得来的这个果报,来回向、来供养、来奉献他的父母享用,所以就父母来讲,是「他因自果,他作我受」,就儿女来讲,则是「自因他果,自作他受」。
三、如果就一般人来讲,譬如说,有一些善心人士,或者是想累积功德的修行人,他把自己辛苦所赚的钱,布施给贫穷困苦的人,或是交给慈善机构去救急、救困,或者是救苦、救难,这也是一种回向,赐给对方。就对方接受者来讲,他并不能去累积这一些功德、这一些钱,可是他自己却拥有了、可以享用了,这就是「他因自果,他作我受」。
四、如果从诸佛菩萨的立场来讲,凡是佛菩萨,最基本的就是要发四弘誓愿,第一个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发了四弘誓愿之後,还要去修六度万行,然後把所修的六度万行,点点滴滴都回向给一切众生。对於众生来讲,他没有广修六度万行,甚至也修不来,可是他却白白拥有了六度万行的果。这是佛菩萨回向给他的,所以就他来讲,是「他作自受,他因自果」,对佛菩萨来讲,则是「自作他受,自因他果」。
五、学佛的修行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把自己所修功德,回向给家亲眷属,或有缘无缘一切众生,同此道理。
所以说,如果佛教当中没有所谓的回向,没有所谓的「自作自受,自因他果」或「他作我受,他因自果」的话,那麽就没有大乘法门,也没有所谓的菩萨发心了。我们现在的修行也是一样,我们诵经的功德、念佛的功德,以及布施、放生的功德,都要回向给十方众生,回向给有缘的家亲眷属,甚至无缘的一切众生,所谓「平等施一切」,这岂不也是一种「自作他受」或「他作自受」的道理吗?
所以这个「设我得佛」,就是法藏菩萨预设,要把他成佛的功德回向给十方众生,使十方众生能够因为念他的名号,也拥有他成佛的功德。使十方众生因为念佛而有了成佛的功德之後,下辈子就能够离开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成佛,成佛之後,跟阿弥陀佛一样,倒驾慈航,广度众生。这个就是阿弥陀佛在发愿之初,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预设好了的,所以这个就是「设我得佛」。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下卷最後,做了一个结论,同时也建立一个理论,他建立什麽理论呢?建立「他力论」。「他力」的他,指的是阿弥陀佛,「他力」,就是阿弥陀佛的力量、阿弥陀佛的愿力、阿弥陀佛的功德力、阿弥陀佛的佛力,是佛智的力量。昙鸾大师怎麽讲呢?他说:「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这一段话只是一段法语而已,但能够建构出一个理论,因为它的背後有很多道理。这一些道理,必须是佛所讲的,是经典所载的,也是祖师所传承的,否则的话,「离经一字,便同魔说」。如果没有经典依据的话,都不是佛法,再怎麽样地有逻辑的理论,也不是佛法的理论。
昙鸾大师在这里说,凡是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不论是圣人也好、凡夫也好、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之所以能够往生,能够到极乐世界成为菩萨之後,到十方世界去说法度众生,追根究本,其根源在於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在於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尤其是第十八愿。假设没有阿弥陀佛,没有四十八愿,没有第十八愿的话,那恐怕就没有人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了。
所以,能够往生是靠弥陀的力量;往生之後能够成佛,也是靠弥陀的力量;能够到十方世界广度众生,同样也是阿弥陀佛促成的;往生之後,回来娑婆世界度众生,这个往跟回,也都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也就是「往还皆由弥陀力」,这个就叫做「他力论」。这个「他」当然是专指阿弥陀佛,不是指其他的佛、菩萨、罗汉或是别的人,都不是。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做这样的结论,建立这样的理论是有根据的,所以接着,他就引用四十八愿当中的三条愿文来架构这个理论。第一条就是第十八愿,也就是说,有了第十八愿,就能够往生。再来,就是第十一愿,有了第十一愿,往生之後就能够成佛,第十一愿怎麽讲呢?刚刚我们有念过,第十一愿说:「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意思就是说,阿弥陀佛如果成佛的话,他要使来到极乐世界的天人、菩萨都住定聚,住定聚就不退转。
说到修行,不退转很重要,如果还没有到达不退转,那就非常危险,能不退转就安然无忧了。以通途法门来讲,不退转有三种,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但是,从净土法门来讲的话,只有一个不退,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从佛的境界退转下来。第十一愿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说:「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现在已经成正觉了,已经成佛了,也成就极乐世界了,所以不管是谁,一旦往生,就住於正定聚,就必至灭度,灭度就是涅盘,就是不生不灭,也就是成佛的意思。
因此,昙鸾大师在这里引用这两个愿,第十八愿是往生的,第十一愿是往生之後成佛的,另外再引用一个愿──第二十二愿,第二十二愿就是倒驾慈航、广度众生的愿。昙鸾大师引用这三条愿──第十八愿往生,第十一愿成佛,第二十二愿倒驾慈航、广度众生,用这三个愿来证明,不论往生极乐世界,或从极乐世界回来广度众生,都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什麽力量呢?就是第十八愿的力量、第十一愿的力量、以及第二十二愿的力量。如果阿弥陀佛没有这些愿,没有这些力量,那麽就没有极乐世界,我们也就无法往生了。
所以说,往生靠谁呢?靠阿弥陀佛的力量,这叫做「他力」。因此,我们说往生极乐世界是他力法门、是易行道,因为从此岸到彼岸,都是靠船的力量,我们只要坐上船就可以了。怎麽坐上船呢?专称弥陀佛名就坐上船了,就这麽简单。这也显示「他作自受」,也就是「佛作我受」,阿弥陀佛所作,我们十方众生来接受、享用,是超越一般因果道理的。
所以,净土法门也叫做「特别法门」,除了净土法门以外,所有其他的法门,都叫做「通途法门」。「通途法门」也叫「圣道门」,是靠自力、难行道;「特别法门」则叫做「净土门」,纯是他力、易行道。
这一种「佛作我受」的他力论,在《无量寿经》里面,有非常充分的显示。显示什麽?在哪里呢?譬如说,《无量寿经》在四十八愿之後,法藏菩萨紧接着就发了三个誓愿,第二个就说:「我於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意思就是,他所发的四十八个愿都要成为无量的功德力量,来布施给贫苦的众生。所以,他要成为一个大施主,把他四十八大愿的功德,统统「普济诸贫苦」──贫苦就是没有智慧、没有福德,所以才在六道里面轮回。
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是四十八大愿所完成的、所庄严的,可以说有无量无边的福德跟智慧。他要把这个具有无量无边福慧的名号,送给我们贫苦的众生──没有智慧、没有福德,一直在六道轮回造罪造业、受苦受难的众生。所以说,「我於无量劫,不为大施主」,从无量劫以前,乃至无量劫之後,他都要成为一个大施主、大布施的主人,要「普济诸贫苦」,否则「誓不成等觉」,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他就永远不成佛──「等觉」,就是正等正觉的意思,也就是成佛。
从这一段三誓偈的偈文,就可以看出净土法门就是「他力论」,就是阿弥陀佛把他的福慧功德,布施给我们贫苦无福慧的众生,让我们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岂不就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让我们往生成佛吗?
接下来,法藏菩萨又说了:「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他在因地发了四十八大愿,经过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都是在为众生开法藏。开什麽法藏呢?成佛的功德宝,也就是这一句名号,这一句名号是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所开发的法藏,所累积的功德、大宝。之後,他就修行了,他说:「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他所修的都是清白之法,所累积的功德都是无漏的功德,要以这个来惠利群生──群生就是众生、十方众生;惠就是恩惠,白白的给他,不讲条件,这个叫恩惠。
如果说一个人上班,一个月领三万、五万的薪水,对他来讲,老板对他有什麽恩惠呢?有没有?就无所谓恩惠可言。因为,他所领的薪水,是他付出这一个月的时间、精神、汗水、体力所换来的,是应得的,领薪水是理所当然的,不是白拿的。那麽,假设他没有上班,人家照样给他三万、五万,那这个岂不就是恩惠?这就是恩惠,白白得到的,所以说「惠利群生」。
又说:「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阿弥陀佛以大庄严,什麽是大庄严呢?就是佛土庄严、智慧庄严、六度万行庄严,「以大庄严,具足众行」──六度万行统统具备,「令诸众生,功德成就」。目的是什麽呢?就是让我们有这一些功德,等同成就了这一些功德,阿弥陀佛把他所成就的,统统送给我们,等同是我们成就的。
其实,在《无量寿经》一开始,就显明了这一种「他力论」,显明阿弥陀佛发愿修行,完全是为了我们十方众生。经文就说:「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作不请之友,主动来当我们的朋友,我们没有去跟他打招呼,甚至觉得我们不够格、高不可攀,可是他主动来了。
阿弥陀佛不嫌弃我们身分低、没有智慧,或者卑贱,他主动而来。如果总统或国王当我们的朋友,我们会觉得怎麽样呢?很光荣,对不对?可是,我们都是贪瞋痴的凡夫,将来都会跟阎罗王报到见面,同样是凡夫的人来跟我们作朋友,那有什麽光荣?必须超凡入圣,如果阿罗汉主动来当我们的朋友,那才是真的光荣,对不对?再进一步,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主动来当我们的朋友,那怎麽样?更加光荣、殊胜,对不对?而现在,是阿弥陀佛不请自来,来当我们的朋友,来让我们念佛就与佛同在,这一种不请之友殊胜难得?是不是?(是!)
阿弥陀佛「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目的为了什麽呢?他当我们的朋友,不是要分享我们的成就,而是要把他的成就给我们,同时承担我们的债务,所以说是「荷负群生,为之重担」,他要来担我们的重担。
我们有什麽担啊?我们旷劫以来,就是贪瞋痴,所以造了杀人、偷盗、邪淫、妄语、五逆、十恶,这一些罪业,担子重得不得了,我们承担不起。今生今世,虽然生而为人,也学佛修行,可是检讨之下,还是罪业多、功德少。今天的修行,弥补不了昨天的过失,今世的功德,偿还不了前世的业障,这时阿弥陀佛他主动来了,这是他的悲心,他是要来承担我们的重担。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意思是我们凡夫烦恼障眼,不晓得什麽是我们可以拥有的,而且是必须拥有的。我们不晓得礼请,但是阿弥陀佛以不请之法,主动地布施给我们,敲锣、打鼓、广告来引起我们的注意,告诉我们,这个是我们所需要的、非要不可的。
本来要一亿五千,现在降价,一千万就好。加上目前是推广期间,半折,五百万就好。若是你现在没有储蓄,没关系,先给你,以後有钱再还,如果没有钱,没还也可以。这个就叫做「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也就是「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白白的送给我们,对我们来讲就是恩惠。
像这一些经文,都在显示净土法门是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门,是「佛作我受」的法门,是赐给我们能够成佛的真实之利的法门。
救度跟修行是相对的,是救度的话,那就跟修行不一样,意思就是说,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不是修行的法门。当然,这样讲的话,如果没有正确地理解,往往会引起误会,认为说,净土法门在佛教八大宗派当中,也是一个大宗派,这个法门怎麽不讲修行呢?若不讲修行的话,也就不用皈依三宝,也不用受持五戒,也不用孝顺父母、奉事师长,也不用行善积德,统统都不用做,就会让人家这样地误会,甚至极端地推演说,那只要被救度就好,其他的善不用做,甚至任何的恶都可以大胆地去做,胡作非为、放纵自己。这样的观点当然是不正确的,所以说,净土法门不好讲。
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快要讲完的时候,就说了:「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也就是说,这个法门是难信的法门,这个法门也是难讲的法门,因为不好讲。
如果说是救度的、白白送给你的、不讲条件的、是他因自果的,那麽就会让人家怎麽样呢?有恃无恐。本来众生就是有贪瞋痴的烦恼,逢缘遇境,就会流露出来,如果後面有这个依靠、有这个保障,就会让他有恃无恐地做恶事,不会努力地去恶行善。但是,如果跟他讲,这个是要有条件的、不是随随便便的、没有那麽容易的,那这样的话,又会阻塞了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管道。所以说,这一个法门不好讲,对不对?
因此,我们要怎麽理解呢?要理解净土法门是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门,是不讲条件的,我们只要信受他的救度。怎麽信受他的救度呢?专称他的名号,就是信受他的救度,专称他的名号,就能够往生弥陀的净土。信、愿、行都在这句名号当中,所以此後,我们只要专一称名,专一称名之外,还要感念佛恩、要体会佛心。
佛的心就是慈悲,就是大爱,爱一切众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不愿有任何一个众生在六道苦海中。我们体会了阿弥陀佛的慈悲之後,就要「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就要尽量地对其他的人「恩慈体贴」。同时晓得,阿弥陀佛希望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我们要成为一个善人,而来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
不能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救度,有阿弥陀佛做为靠山,就放纵自己的贪瞋痴,反而应该去体会佛的心是什麽?阿弥陀佛的心,是希望我们去恶行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希望我们尽量能够圆满三福,能够清净五戒。
只是说,反省自己之後,知道自己五戒不能清净、三福不能圆满,那就应该怎麽样?要有惭愧心,要「常怀惭愧,仰谢佛恩」。因此,我们制定的净土宗宗风里的俗谛,第一条就是「对弥陀恭敬信顺」,「恭敬信顺」就是说要信受弥陀的救度,之後「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对净土法门要这样去理解,就会正确,而不致偏差。
今天上午就讲到这一节,谢谢大家。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