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经》三要文」的重要性
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第十八愿)
二、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八愿成就文)
三、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付嘱弥勒文)
所谓「要」,就是重要的,也是核心,《无量寿经》的核心要文就是这三段。
净土法门的正依经典是净土三经:《大经》、《观经》、《小经》,其中《大经》是根源、根本。《大经》的核心在那里?在第十八愿,第十八愿也称为「本愿」或「根本愿」,而释迦牟尼佛解释第十八愿的地方就在「第十八愿成就文」。第十八愿讲什麽呢?讲「信、愿、行」,而最後是落实归结在「行」──「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就是念佛,也就是善导大师的总结论:「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声一声」,所以「十念」就是念佛的意思,当然这是一个代表性的含括用辞,不是仅限於十念而已。
那念佛有什麽功德利益呢?第三段文就解释了。
第十八愿是我们净土宗的根源,也是净土宗发展的历史,所以学这个法门的人,不能不知道根源,不能不知道历史;也永远不可以忘记根源、忘记这个历史,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从北宋一直到近代,弘扬净土的人大多不太知道有善导大师一系的净土教理思想,不晓得掌握《大经》三要,因此所解释、开展、弘扬、修持的,可以说不是很纯正的净土法门。纯正的净土法门,他的根源,大开大合,都在第十八愿。
龙树菩萨《易行品》的核心也是第十八愿。《易行品》将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概括分为「难行道」与「易行道」,易行道主要就是指第十八愿,所以《易行品》的核心就是第十八愿的解释之文。
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也是依据第十八愿所开展出来的,所谓「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接下来,昙鸾大师是融合《易行品》和《往生论》的思想,然後望着《大经》第十八愿为根本来解释《往生论》,而开展出《往生论注》。所以《论注》最後结论的地方,昙鸾大师就举出第十八愿、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这三个愿作为「速得成佛」的经证,同时建立起他力的教理思想。
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第十九愿、第二十愿称为「摄生三愿」,这三个愿都是弥陀救度众生的愿,可是只有第十八愿才是根本愿,十九愿、二十愿不是。为什麽这麽说呢?
譬如第十九愿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以圣道门的修持来讲,这八个字几乎可以涵盖整个圣道门,一个能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人,一定是一个上根利智而且是精进不懈的人,所以一般都以为三愿当中,第十九愿的功德最为超胜。接下来,第二十愿说「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也有「植诸德本」。第十八愿看起来只有「乃至十念」而已,也没有谈到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也没有植诸德本,既然这样,为什麽十九愿、二十愿不是四十八愿的根本愿,反而是第十八愿呢?初看文字会有这种错误的理解,可是深入研究的话,就会了解,第十八愿才是根本愿。以摄机来讲,第十八愿摄机最广,不论是上根利智或是中根、下根都涵摄其中;就方法来讲,最为容易,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功德来讲,《无量寿经》在「成就文」以及「流通文」非常明白、清楚的证明第十八愿功德最高,如果将第十八愿之文与《无量寿经》的成就文、流通文比对一下,就会非常清楚。
「成就文」和第十八愿,在文字上是两两相对的,在内涵上、意义上也是一样的,尤其是「流通文」所显现的:「流通文」说「乃至一念」的念佛,是获得大利,具足无上功德,对於「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第十九愿),或者「植诸德本」(第二十愿),并没有说是大利,也没有说是无上功德,只有说「乃至十念」(第十八愿)的念佛,才是大利无上功德。
深一层来说,第十八愿是「机(众生)法(弥陀)一体」的,同时这一句名号是「名体一如」,而极乐世界的依报跟正报也是「依正一如」,因此,称念弥陀名号,就是接触弥陀的本体,如是因如是果,当然就会进入弥陀的净土。
那第十九愿呢?第十九愿的内容是以自己的力量来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跟阿弥陀佛及弥陀净土完全没有关系,但是因为他回向了,所以阿弥陀佛就假藉回向来接引他,鼓励他回向,使他能够和净土搭上线。这部份的内容,我在渖阳所讲的「纯粹的净土法门」有较详细的说明,大家看了就可以了解。
从第十八愿的内容来看,众生和弥陀是机法一体的,我(弥陀)若成佛,众生必定往生,众生若不能往生,我(弥陀)誓不成佛;而第十九愿和第二十愿则不是。第十九愿是阿弥陀佛用来接引圣道门的行人,使其由圣道门转入第十八愿「专称弥陀佛名」的一种善巧方便的施设。
如果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这样的人,他并不依靠自己修行的功德,而完全依靠名号的功德,那他就是第十八愿的根机,不是十九愿的根机。第十八愿的根机是取往生的正因──念佛为本,所以,并不是说他没有发菩提心,也不是没有修诸功德,只是他晓得往生的正因并非菩提心与功德,而是这一句弥陀名号,所以在他的内心是靠弥陀名号往生,而不是回向自己的菩提心或其他功德往生的。
简而言之,回向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回向」,一种是「夹善回向」。
所谓「直接回向」是不靠自己的善来回向,而是随顺第十八愿,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回心转意向着极乐世界,这样的话就跟第十八愿相应;阿弥陀佛的愿跟我们的愿,我们的愿跟阿弥陀佛的愿,愿愿相应、愿愿感应道交,这就是「直接回向」。
所以,「直接回向」也可以说并无所谓回向、不回向,因为第十八愿是念佛往生愿,即使没有回向,也必定往生弥陀净土,因为念佛本来就是往生的正因,所以往生极乐世界是念佛的果报,一定是「如是因,如是果」的。就好像你五戒圆满了,不管有没有回向,将来一定是转生为人的,因为那是他(五戒圆满)的果报。
什麽是「夹善回向」呢?夹善回向之意是没有回向就不能往生。比如第十九愿,因为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毫无关系的,如果没有回向就不能往生,因此,他的回向是带着他的菩提心以及诸功德来往生的,而不是直接就能够往生。
其实,真正讲起来,凡夫再怎麽样的发提菩心、修诸功德,也不是真正的菩提心、不是真正的功德,为什麽呢?因为还没有达到「三轮体空」的所有的善事,都不是真正的善,所以昙鸾大师说:「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但是「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万德洪名,不论是因、是果,都是真实的善,真实的功德。所以我们这个法门就是「信受弥陀佛救度,专称弥陀佛名」,道理就在这里。一个「信受弥陀佛救度,专称弥陀佛名」的人,就是随顺第十八愿,随顺弥陀的愿心,跟弥陀「生佛不离」、「机法一体」。
这三愿就往生的功能来讲,第十八愿、第十九愿都是当生往生,所以又称「当生愿」;第二十愿言:「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是下辈子或是下下辈子往生,所以又称「结缘愿」。「植」就是已经种下去了,种子种在土地里,总有一世要让他开花结果,也就是往生极乐世界。所以第二十愿,从功德来讲,是「植诸德本愿」,从临终的情况来讲,是「三生果遂愿」或是「系念定生愿」。
有人这一辈子听到弥陀的名号,晓得有极乐世界,平常也念念佛,也想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愿生心并不真切,所以这辈子没有往生。这样的人阿弥陀佛也没有放弃他,一直在等待机缘,引导他生起真切愿生心来念佛而往生极乐世界,这辈子不成,下辈子,下辈子不成,下下辈子……,所以第二十愿叫做「结缘愿」,已跟弥陀结了往生之因缘,弥陀就永不放弃。
日本净土宗的古代大德形容第二十愿是「吞钩之鱼,在水不久」,意思是说,好像吞了钩的鱼,即使现在仍留在水里,可是终有一天会被拉上岸来的;这一辈子虽然你没有真切愿生极乐世界,可是既然跟弥陀结缘了,总有一天会被弥陀钩往极乐世界的岸上的。
这样的教理分判,如果没有详细看《无量寿经》,没有研究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的教理思想,就不能够理解到这一点。
我们学习净土宗,必须了解《大经》有这三段核心的要文,同时知道这三愿的差别。以教理来说,一般人对第十八愿和第十九愿的差别还容易分辨,可是第十八、第十九和第二十愿的关系就不容易分辨。虽然目前佛教界也有大德侧重第十八愿的弘扬,可是却没有掌握到真正的核心;也有人强调净土法门、强调《无量寿经》,可是却认为第十九愿是上品的根机,第二十愿是中品的根机,第十八愿是最低下的根机,所以说第十九愿是上辈,第二十愿是中辈,第十八愿是下辈。虽然他们认为这样,可是也以第十八愿为主,为什麽?因为他们也都认为一般人是不可能有第十九愿那样的上品根机的,所以只能依十八愿往生极乐世界,当然这样的分判也是错误的。
四十八愿中,第十七愿之後是第十八愿,接下来就是第十九愿;成就文也是一样,在《大经》下卷的地方,一开始就是第十一愿成就文,接下来是第十七愿成就文、第十八愿成就文,接下来才是三辈文,三辈文就是第十九愿的成就文。由此可知,「第十八愿」和「第十八愿成就文」,次第也是两两一起的。
三辈文的涵义是什麽呢?有人认为上辈的根机胜过中辈,中辈的根机胜过下辈,没有错,三辈就文面而言,在讲根机的不同,上辈是可以出家精进修行的,中辈是不能出家但是他有能力做一些布施或者修行,而下辈是没有机缘出家,也没有能力布施,同时平生也不是精进修行,是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的。所以,从文字上来看好像是分判根机的胜劣与修行的高低,可是从内涵来讲其实不是,而是为了引导这三辈的人都来专一念佛的,这个理趣必须要看善导大师的解释才能了解。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说:「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从善导大师的解释,可以了解,世尊在这里说三辈的目的,就是要引导他们来专念无量寿佛名。
论众生的根性,可以说有无量辈、无量品,但概括来讲就是这三种,因为不是出家就是在家,不是平生就是临终,但是虽然有这三种的不同,可是释迦牟尼佛都是要引导他们来归入第十八愿,专一念佛。
如果这三辈都能够专一念佛的话,就没有所谓的三辈,就只一种辈品、一种根机,也就是第十八愿的根机。因为上辈不是以上辈的功德往生,而是以弥陀名号往生,中辈也是一样,下辈也是一样,三辈都专念弥陀佛名,都专依弥陀功德往生的话,那岂不是就没有所谓三辈九品这一些外相的分别了?所以修净土法门的人如果没有看过善导大师的解释,就难免会执着在文字上,依语而没有依义,那就非常的可惜。
(摘录自2010年3月12日为常住僧众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