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信仰的内涵(二)
刚刚引用印光大师的一段法语,有关这方面,印光大师另外也说了一段对我们很有警策的法语。印光大师说:
修行用功原为了生死,生死不了危险太大;
轮回未出难免堕落,努力今生以了生死。
意思是说,学佛的目的就是修行,修行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了脱生死轮回之苦的。为什麽说「轮回未出难免堕落」?因为六道生死轮回如果还没有脱离的话,一定会有堕落三恶道的一天,所以说「危险太大」。即使多世常投胎为人,但背後仍有危险性,当业力来时,就会堕落三恶道。因而,从究竟来讲,必须在今生今世就彻底了脱生死轮回。
所以,我们学佛修行就要努力来解决自己的生死轮回,但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来解脱轮回是非常困难的,不只困难,精确来说是不可能的!试想,我们连完成五戒、圆满十善都做不到,也就是做不圆满,更何况说要经三大阿僧只劫,完成六度万行。然而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这个人人都做得到,所以,我们必须要往生弥陀净土。印光大师曾说: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极乐还困难。
来生再做人要有做人的功德福报,可是我们往往不具足,所以说「人身难得」;而往生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已经为我们完成往生的资粮功德,就是这一句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所以不管任何人,只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够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因此,相对来讲,往生极乐世界容易,下辈子要当人反而困难。
印光大师说不往生极乐世界,将来会堕落三恶道,这段话讲的斩钉截铁、铿锵有力,不生极乐必堕恶道,因为六道是轮回的,烦恼还没有断除,就永远在六道轮回当中,因此我们都必须要往生极乐世界。
让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最大、最根本、最核心的愿望与目的;而且念佛必定往生极乐世界,也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保证与发遣、劝导。这些都有经文的理论根据。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为什麽要发愿?为什麽要修行?为什麽要建设极乐世界?目的就只有一个,就是「欲生我国」,希望十方众生都往生他的极乐世界,这是阿弥陀佛最根本的愿,也就是四十八愿当中的根本愿──第十八愿。
第十八愿言: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是根本愿,根本愿就已说明,阿弥陀佛成佛的目的是要使十方众生都相信他的救度,相信极乐世界是安乐的、没有轮回之苦的,所以要我们「至心信乐」,然後「欲生我国」。他希望我们都往生到他的极乐世界,这样的话,只要我们「乃至十念」,他就保证让我们往生,如果不能让我们往生他不成佛,他还要继续修行,一直到有那个功能、力用让我们只要念佛将来就能够往生,他才能够成佛。
阿弥陀佛如果成佛了,我们念佛这一辈子就能往生;如果还没有成佛,我们就还没有希望,那阿弥陀佛成佛了吗?成佛了!因此就保证我们念佛必能往生。
所以,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这一个愿就解释说: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阿弥陀佛的根本愿──第十八愿的内容、内涵是什麽?我们的解释没有权威,但如果由释迦牟尼佛来解释,那一定是最正确,也是唯一最有权威的。有关第十八愿,释迦牟尼佛就解释说,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所有轮回三界六道的众生,听到阿弥陀佛成佛的这一个名号,只要相信不怀疑,这样乃至临终一念念佛,回转娑婆愿生极乐,只要这样一念念佛愿生极乐世界的心,也能够即得往生,而且进入成佛的境界,不会退转下来。这个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解释。
在这个解释当中,同时也涵盖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劝导。意思就是说,你看,这麽容易,而且境界又那麽高超──高超三界六道轮回,高超菩萨的五十一个阶位,又能够进入佛的境界。所以说「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就「即得往生」。
因此,「欲生我国」是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呼唤,而「愿生彼国」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发遣,我们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根本誓愿。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他的愿力就成为一种自然性,也就是无须假藉人为的种种造作功用,自然会呈现这样的现象,这就是自然。
在《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就保证说: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这是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做一个总的结论与说明,同时也显示阿弥陀佛的自然性。什麽样的自然性?「其佛」就是指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他根本的愿力,「其佛本愿力」是什麽呢?「闻名欲往生」,只要任何众生听到弥陀的名号,愿意往生弥陀的极乐世界,这样的话就「皆悉到彼国」,每一个人就统统能够到极乐世界。这一辈子虽然寿命还没有到尽头,但是已经预先拥有了往生极乐世界的资格跟身分了,没有一个人会被遗漏掉的。「自致不退转」自自然然的就不会退转下来,不会退转到三界六道轮回,不会退转到小乘,都是进入等觉菩萨,也就是已经有佛的身分资格,只差还没有位缺而已。
这一首偈子就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保证,同时也是对我们的劝导,既然有这麽轻松、容易、自然的法,十方众生要选择这个法,也就是念佛,因为念佛自然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所以「闻名欲往生」这五个字,就涵盖信、愿、行在里面。这是就《无量寿经》来讲的。
在《观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也为我们选择极乐世界。过程是这样的,《观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针对韦提希夫人所讲的一部经,释迦牟尼佛把十方法界、恒河沙无量无数的净土,融汇凝结在他头顶的光明之中,显示给韦提希夫人看,让韦提希夫人选择最殊胜、最微妙,而且又最容易往生的弥陀净土;韦提希夫人是国太夫人,但她也仍是贪、瞋、痴的凡夫,没有圣人的智慧,怎麽有办法选择呢?因此释迦牟尼佛就暗中以佛力加持她,让她能选择出最殊胜、也最容易往生的净土。经过佛陀的加持,韦提希夫人就说:「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这就是韦提希夫人的选择。十方世界的佛土都清净光明、微妙庄严,但是韦提希夫人特别选择西方极乐世界;恒河沙净土那麽多,韦提希夫人没有选择其他净土,单单选择极乐净土,这是有释迦牟尼佛的加持,否则韦提希夫人就无法看懂,既然看不懂,也不可能有明确、精准的选择了,此即经上所说「冥启其心,增其善念」。意思就是佛陀暗中开发她内心的智慧,增加她的善根慧性。从这段经文看来,佛陀为韦提希夫人选择极乐世界,正也是为我们选择极乐世界。
念佛人也是一样,我们虔诚念佛,阿弥陀佛就会对我们「冥启其心,增其善念」。「冥启其心」,暗暗之中、无形之中、不知不觉之中来启发我们的佛性智慧;「增其善念」,增长我们的善念。我们有什麽善念、善根?这个善根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善根,所谓菩提心就是牺牲自己,为别人着想,希望别人得到好处,失败自己来承担,把成功的让给别人;损失的自己来承担,把利益的让给别人,这个就是「菩提心」,也就是所谓的「善根」。
一个人要得到福报、启发智慧,都要有这一种心,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说:「哎呀!我把好处给别人、把成功给别人,那自己岂不是吃亏、白做工了?」不是这样的。
以自力来讲,如果要早一点成佛,要脱离三界六道,那就要尽量培养这样的善根,当然还要断除烦恼,因为烦恼没有断的话,就是我执很深重,我执深重,就会因自私自利而有种种排他的思想与行为,不可能会利益对方;我执断除,体会空性,就会体会到十方众生都是一体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就是我,我不离他;他既然是我的话,他有苦难,当然要为他解决,而且他有所不足,也一定要包容他。一个人如果能体会空性,包容的爱心就会自然的展现,会想尽量去利益他、布施他、为他承担。可是我们烦恼没有断除的话就不能自他一体,就是自他分离;自他分离的话就会增长我执,而且都会自私自利,排斥对方。
所以,《观无量寿经》韦提希夫人的选择是释迦牟尼佛启发她的,同时韦提希夫人的选择,也是代表所有众生的选择;释迦牟尼佛启发韦提希夫人,也等同启发我们十方众生。可以说,在《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用各种方法,有形的、无形的、直接的、间接的来引导我们,要我们求生极乐世界。
当然,往生极乐世界不是用求的,求也求不来,它是自自然然的,念佛自然就会往生,除非这个人有很强的意愿说「我不往生!我虽然念佛,我下辈子还要在三界六道里面」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另当别论。不然,只要一辈子、专一地念佛,自自然然会往生极乐世界,是不用假借种种造作功用的。
净土三部经当中《无量寿经》是根本的经典,《观无量寿经》是开展的经典,《阿弥陀经》是结论的经典。《阿弥陀经》做一个总结论,什麽总结论呢?《阿弥陀经》只有一千八百五十八个字,它不讲三学、六度,也不讲四无量心或者四弘誓愿,也不讲四摄法或三十七道品,它只有讲「执持名号」,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执持名号才会往生极乐世界。即使《无量寿经》有讲到三辈的教理,也有讲到第十九愿、二十愿,《观无量寿经》也有讲到三福九品的内容,尤其是讲十三种入定的观想,但这一些都不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
「正因」就是直接的原因,往生的正因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经》就结论性的说「执持名号」,同时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三次的殷勤劝导我们往生极乐世界:
第一次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第二次说:「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第三次说:「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一而再、再而三,也可以说是无量次的在劝导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净土三部经中,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都在引导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净土宗就是「今生往生弥陀净土」的一个宗派。
那「往生」这两个字是什麽意思呢?「往」就是前往,舍此往彼;「生」就是莲花化生。这就是「往生」的意思。
这个意思也是从经典上来的。《阿弥陀经》就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里就有往生两个字;而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当然就莲花化生,就是「舍此往彼,莲花化生」。
《无量寿经》也说,我们到极乐世界,都是「七宝花中,自然化生」。「七宝花」就是七宝莲花,「自然化生」就是莲花化生。《法华经.药王菩萨品》也说:「於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花中宝座之上。」这一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如果依照《法华经》这个法门修行的话,在这娑婆世界死了,命终就会往安乐世界,在阿弥陀佛和大菩萨围绕当中,生在他的莲花宝座之上。这个就是往生的含义。
所以,即使是修学《法华经》的法门,但果报还是得生极乐世界,既然目标都是往生极乐世界,从方法上来讲还是念佛最好,因为对我们众生来讲念佛容易,而修学法华而往生极乐世界,或是修学华严的法门往生极乐世界,或是修学其他任何法门来往生极乐世界全都是难行道。
当然,这也都在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里面。因为阿弥陀佛除了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以外,还有十九愿、二十愿;十九愿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愿,这个愿主要是引导修学一般法门的人,因为他不晓得专念弥陀名号,所以阿弥陀佛就假藉他原来所修的法门,只要他把修行一般法门的功德回向,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也会来接引他到极乐世界。
第十九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
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大乘法门的根本就是要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如果没有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就不算是学大乘法门。由此可知,这一个愿,把释迦牟尼佛一生当中所讲的种种大乘法门都涵盖在里面了,因为所有的大乘法门都离不开发菩提心、修诸功德。
刚刚有讲,所谓「菩提心」就是牺牲自己、利益他人,因此,发菩提心的人必须要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别人需要的,就必须要舍得给人家,否则就没有行菩萨道了。所以菩提心三个字很容易讲,但真要发这个心是很困难的,若进一步去实践的话,更是难中之难,所以圣道法门都是不容易的,只有净土法门我们才做得到,才是容易的,所以说是「易行道」。
对「往生净土宗」来讲,是释迦牟尼佛这一辈子讲经说法的目的,也是十方诸佛弘法度众的目的。为什麽这样讲?在《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就说:「於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释迦牟尼佛说在这个娑婆世界将有六十七亿的不退大菩萨往生极乐世界了,这一些不退的大菩萨,是哪一个境界?释迦牟尼佛说:「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於弥勒者也。」这一些大菩萨,都已经曾经供养了无量无边的佛,他的位次就跟弥勒菩萨一样。又说:「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还没有往生的那些小行菩萨,也非常的多,将来也会往生极乐世界。这些小行菩萨,都有可能是在场各位,因为我们都还没用往生,但释迦牟尼佛说「皆当往生」。不过,我们都不是小行菩萨,因为我们信受弥陀的救度,领受弥陀的功德,专称弥陀的名号,我们就跟弥勒菩萨一样的功德,可以说「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
为什麽?因为这一句名号里面已完成了供养无数诸佛的功德,我们念佛时就已完完整整的领受了,所以等同也供养了无数诸佛,等同弥勒,这也就是净土宗的特色「平生业成,现生不退」,这个「不退」是不退於等觉菩萨的阶位。
释迦牟尼佛说:
不但此十四佛国中诸菩萨等,当往生也;
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其往生者亦复如是,甚多无数。
不只包括娑婆世界的十四个佛国的诸菩萨往生,还有十方世界无量佛国的大小菩萨,其往生者也是多到无法计量。
为什麽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要结束的时候特别举出这麽多的十方世界、无量大小菩萨都往生极乐世界呢?目的就是劝导我们也要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往生极乐世界,有种种大利益,而且对我们来讲并不困难,而是容易的,既然容易,为什麽不去呢?这就是佛的悲心。
又如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也就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他们也都求生极乐世界,文殊菩萨发愿偈说:
愿我临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普贤菩萨的发愿偈跟文殊菩萨也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他说: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可以说,此方、他方、文殊普贤、普贤菩萨、他方诸大菩萨,都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要循着他们走过的路前进,一条路、一个信、一个愿、一个行、一个目标,也到极乐世界。大家要不要去?要!只要愿意去,要去就必定能往生,因为佛跟我们保证了,这个就是净土宗,讲往生弥陀净土的宗派。
2.念佛往生净土宗:
而往生的方法即是念佛,故也可说「念佛往生净土宗」,简称「念佛宗」。
再进一步更完整地讲,「净土宗」就是「念佛往生净土宗」,也称为「念佛宗」。
就往生的方法来讲,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在他的着作,也就是「五部九卷」当中讲了种种的法门,譬如:持戒、诵经、观想、忏悔、礼拜、供养、赞叹等,都可以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在《观经四帖疏.散善义》的地方,进而把所讲的种种法门做一个归纳,归纳为两个,也就是「正行」与「杂行」。
正行分五种:读诵正行、观想正行、礼拜正行、称名正行、供养赞叹正行,专诵念净土三经,属於读诵正行,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属於正行,专拜南无阿弥陀佛也属於正行;所思维所想像的也是极乐世界的庄严,也是属於正行;专供养赞叹南无阿弥陀佛,也是正行。而五种正行当中,则唯有专称弥陀佛名是「正定业」。离开这五种「正行」的话,相对来讲也可以说读诵的杂行、观想的杂行、礼拜的杂行、称念的杂行、供养赞叹的杂行。也就是说,虽然想往生极乐世界,可是却读诵非净土的经典来回向,比如读诵《普门品》《地藏经》《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等等,这个就是读诵的杂行;这样不回向就不能往生,因为没有那个往生的因就没有那个往生的果,因果不相应,其他四种也是一样。
「正定业」的意思是什麽呢?就是必定的、百分之百的,也就是「正因」。直接的因叫做正因,如果不是直接的因,就必须要转接、要回转回向。念佛是往生的正因、直接的因,就好像什麽样的种子就会开什麽样的花,结什麽样的果,所谓种瓜就得瓜、种豆就得豆。
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念佛就是正行当中的正定业,也就是正因、直接的因,它是不会偏差的,不会说念佛而到欲界天、色界天或无色界天,不可能的,也不可能念佛,可是却往生到药师佛或阿閦鞞佛、或到其他十方的佛国去,不可能的,因为不是那样的因。念佛,就一定往生极乐世界。
《观经》虽然有讲十三种定观、三福九品,可是最後却是以念佛做为总结论。释迦牟尼佛在《观无量寿经.流通分》所做的结论是: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释迦牟尼佛在这里清楚的付嘱,是持名念佛不是观想念佛,既然是持名念佛,为什麽释迦牟尼佛讲那麽多有关十三种定观的内容?那是要让我们欣慕极乐世界的前行方便。我们欣慕极乐世界,要往生极乐世界,方法就是「持无量寿佛名」。
所以,善导大师就说《观经》所讲的依正二报两种庄严,目的是要让我们产生欣慕的心情,而不是要我们去做观想的功夫,往生的法就是持无量寿佛名。
因此,善导大师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所以《观经》最後也是在讲念佛的。
那《阿弥陀经》更不用讲了,《阿弥陀经》单刀直入说「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若七年、若七十年,一辈子就专一地、不夹杂地来执持弥陀的名号。
其他的经典,譬如《般舟三昧经》,有一位菩萨入定到了极乐世界,就问阿弥陀佛说,十方众生要怎样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说:
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来生。
阿弥陀佛说,只要念我的名号,就能够往生我的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在《般舟三昧经》也做一个结论说:「专念故得往生」,因为十方众生专称弥陀佛名,当然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显示念佛是往生弥陀净土的正因,正因也是正业,正业就是唯一的往生之业。
这一些都是理上的证明,那有没有这个事相上的证明?事相上的证明就很多了。我们有编六本《念佛感应录》,里面有谈到很多不管是平生念佛的人也好,或者临终才念佛的人也好,统统都往生极乐世界。下一节我会再讲一件感应故事与大家分享。
由於时间的关系,这一节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