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净土宗志工研习会勉言
──2015年1月21日於弘愿念佛会为志工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志工们: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今天是志工研习课程最後一堂课,这一次的研习会,时间很长,内容也很丰富,除了有关志工本身任务的内容之外,也安排了本门法义内容,而且是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如果大家每一堂都有来上课的话,对法门教理的深入,必然有很大的帮助。
学佛修行,不论是依止圣道门或净土门,一旦学佛都要发心,发心就是发成佛的心,成佛的心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发菩提心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且是以「下化众生」为终极目标。也就是说,「上求佛道」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有能力的「下化众生」。我们虽然还没有成佛,但是必须先发这个心,就好像要先种下种子,将来才能够开花结果;如没有先下种子的话,一切免谈。我们学佛就是要成佛,如果没有发这个菩提心,就不是真正的学佛。《华严经》就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可见发菩提心是多麽的重要。
志工是真行菩萨行
「志工」就是所谓的菩萨行,今天大家发心来担任志工,可说是真正的「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因为已不是坐而言,而是起而行。只要有需要,志工们都是担任开路先锋,站在最前线,而且是所谓的「牺牲奉献」,牺牲自己的时间,奉献自己的财力、体力、能力,而「不求任何回馈,不为名不为利」。我们很多志工都是这样地出钱出力,不求任何回馈;同时为了不负使命,都始终「尽心尽力,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因为一件事情的开展,大家难免有不同的看法,最後不管有达成没达成,圆满不圆满,很难百分之百的受到肯定,所以过程中不仅要任劳,最後还要任怨。能够任劳任怨,而且无怨无悔,这样功德才能够圆满。
佛门讲「四摄六度」,也就是在自利利人的当中,要实行四摄、实践六度。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四摄」是最方便的一个方法,是度化众生所必备的。担任志工,甚至传播佛法,引导他人来学佛,首先要力行「布施」。布施包括金钱上的,或者布施心灵上的福慧,或是布施自己的体力时间,让他有好感,不排拒。能先这样与众生结善缘,接下来为对方解说佛法时,对方才愿意相信。因此不管四摄也好,六度也好,布施都是摆在第一位的。
以志工们来说,最具体、最典型的布施,就是「爱语」。因为志工与人接触的机会非常多,所以讲话要尽量讲「爱语」,所谓「和颜爱语,下心含笑」。讲出去的话,要让对方感觉体贴、恩慈,也就是所讲的是对方所需要的,让对方感动的,甚至一句话让他永怀难忘的,这就是「爱语」;而不是讲「恶口」,让对方苦恼、烦恼、对立、刺伤或畏惧,所以「布施」「爱语」很重要。其次,如果我们所做的「利行」,如果对方感受不到,或不是对方所需要的话,他就不会接近我们,而要有利人的行为,甚至要「同事」,也就是跟他站在同一线上,扮演同样的身分,这样才容易跟他接触,有了接触的缘,就能够引导对方。所以菩萨度众,不离四摄这种方便,就像《观音赞》中所描述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又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可是为了要救度深陷五浊污秽泥巴当中的众生,阿弥陀佛不惜他的金玉之身,跳下来五浊恶世与我们同流但不合污的救度我们,因为佛是不受污染的。
担任志工也是一种「福慧双修」的修行,因为奉献时间,奉献体力,为对方做事,可以增长福德;为对方做事毫无期求,不求回报,也不求钱财名利,甚至被误会,事後被批评也不以为意,这就是修慧,所以志工是一种「利己利人」的行持。
以大乘佛法来讲,所谓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天地是平等的,没有人我分别的,所以没有「我」在当志工,没有「对象」让我服务,也没有「服务」的内容,没有这三者的对待,本身都是空性的,这就是所谓的「三轮体空」。好像做父母的,再怎麽样为自己的小孩牺牲奉献,都没有那种我在做志工或牺牲奉献的那种感觉,直觉从心里产生一种──这就是我的任务,是理所当然的,是天生自然的一种天性。菩萨的心就是这样的心,把对方看成自己,没有亲疏或者对立,是怨亲平等、自他一体的。要扮好志工的角色,就必须体会志工的菩萨精神,这样就会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不会自苦自恼,这一点很重要。
志工应持的心态
刚开始担任志工,就是「边做边学」,一边做一边学习,一边学习一边做,把担任志工当作是一种享受,在实践当中娱乐。志工服务的对象是「平等」的,自己的内心是「纯净」的,因为大家不为名也不为利,纯然无我的在奉献,所以心是纯净的;遇到需要我们服务的,一概不分别,所以说是平等的。志工在服务对方时,应有一种机缘难得,「感恩对方」的观念,因为他让我们有这个机会可以修福慧,让我们实践菩萨道,完成菩萨行。不管在这当中遇到的是顺境还是逆境,最後是否不负所托的顺利圆满任务,都要感恩对方。即使最後结果并不圆满,也要以平静的心淡定地来看待。因为凡事都是一种历练与成长。
因此,担任志工再怎样的服务奉献,都要抱着平常心,不要过於激动,也不要过於伤感,也就是要抱着一种淡然、平常、平静的态度,这样才能够行稳致远。
志工服务的对象、内容,随着团体的性质而有异,大部分来说,是以慈善为多。我们这个团体的志工所服务的内容比较不一样,因为我们所服务的内容,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助念与联合奠祭,是要面对亡者,要到太平间、殡仪馆,对一般人来说反而是不敢接近的,但我们反而是跑在最前面,唯恐落於人後;再者,我们团体是念佛会,除了招呼关怀念佛会的莲友,负责念佛堂内的环境布置与整洁,以及服务用餐之外,其他服务的内容就比较少了。
志工的精神都是在於牺牲自己,服务别人,但是真的能够服务别人,使别人获得究竟、圆满的利益的,与其他不同性质的志工来比较的话,我们的任务是比较能够给予对方圆满、究竟的利益的。怎麽说呢?因为我们是佛教团体,而且信仰的法门是在讲弥陀的救度,讲专念弥陀的佛号,也都是引导别人往这个目标前进,只要对方遵循、接受我们为他的服务,那他就能够离开生死轮回,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就究竟脱离了贫穷、困苦、疾病、灾难。一旦往生极乐世界之後不但永远不须要他人再来当他的志工,转而他也能够当他人的志工,而这个志工是可以使对方获得究竟、圆满的利益的。
大家都知道观世音菩萨是救苦救难,那众生真正的苦难是什麽?是生死轮回。这一辈子没饭吃给他饭吃,没衣服穿给他衣服穿,需要什麽给他什麽,纵使这样,也只是一辈子能够离苦得乐而已,这样是可以解决一时之苦,但并不究竟,因为等在後面的是生生世世的生死轮回。大家的服务,都是当阿弥陀佛的手脚,当阿弥陀佛的分身,给对方带来弥陀救度的利益,引导对方出离轮回,带领对方往生极乐,这一种才是彻底的救贫、救急、救困、救灾、救难。
阿弥陀佛在发了四十八大愿之後,又再度发了三个誓愿,说: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我於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无量劫以来,乃至无量劫尽未来际之後,阿弥陀佛都是永恒地在「普济诸贫苦」,这里所说的「贫」不是贫於吃、贫於穿、贫於没有钱,而是贫於不能成佛,苦於六道轮回不能解脱。我们引导他念佛,引导他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是究竟地普济诸贫苦。因此,我们的志工就要有「自信教人信」的发心与承担,善导大师说:
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自信教人信的含义
这个自信教人信有两个层次:
第一,自信才能教人信。
第二,自信必定教人信。
「第一,自信才能教人信」,必须自己真的信受了弥陀的救度,才能够去教人信受弥陀的救度。自己尚未生信的人是不可能教人信的,好像对方需要我们布施钱,可是我们口袋空空,则不仅无法布施给他,反而跟他一样需要别人的布施。因此,必须自己先有信心的法财,从内心去体会、肯定、相信、接受阿弥陀佛主动、积极、平等、无差别的救度。要相信、接受弥陀给我们六字名号的功德法财,必须先确实认清自己是个贫苦之人,需要弥陀六字万德洪名的布施。所以「法」的深信之前必须要有「机」(罪恶感)深信。因此,这里谈的「自信」的「信」就是「信机信法」,自己有机法两种深信之後,才能够把这个法门的内容自然的展现出去,所以说自信才能教人信。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我也不是弘法者,也不是出家师父,这个教人信的任务应该不在自己身上。其实,我们都是同一个团体,不管是台上布教的师父,或者是台下服务的志工,都不离开共同的目标,也就是导引对方来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因此志工们当然也要自信教人信。基督教有一句话说「信与不信,不能同负一轭」,同样的,一个团体的成员也要有相同的理念,那我们相同的理念、信念,就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期望将来能够「广度十方众生」。这个信受弥陀救度的「信」,就是摆在第一位,自信之後才能够教人信。
「第二,自信必定教人信」,一个真的信受弥陀救度的人,但却没有心教人信,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反而自信了之後,阿弥陀佛就可以放心了,不用阿弥陀佛再来推动,对方自然就会发心主动去教人信。为什麽?譬如有一群人,这一群人是我们的父母、儿女、兄弟、六亲眷属,逃离了灾难要前往安全的地方,可是经过了一天、二天……七天,还没有到达目的地,此时粮尽水竭,如果再没有水喝没有东西吃,一群人都要饥渴而死了。因此大家分头去找喝的、吃的,但是这样的荒郊野外,怎麽找呢?终於有一个人他好不容易找到了水源,也找到了食物,他自己水喝够了,食物也吃饱了,那个时候他会认为自己已经饱足获救,就不管其他人了吗?不可能。在这吃喝当中,他一定会厮声力竭的呼唤,说这里有水、有食物,要大家赶快过来,甚至主动地拿过去,因为他们不是外人,他们都是自己挚爱的骨肉至亲。
同样的道理,我们这个法门自信必定教人信,为什麽?想到一切众生生生世世以来都曾是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六亲眷属,都是家人,不是外人,更不是敌人。我们在这贫苦的六道轮回里面,头出头没,而现在已经获得了弥陀的救度,拥有了成佛的功德法财,怎麽可能会自己拥有而不告诉他人呢?所以自信才能教人信,自信必定教人信。所以志工们首先要体会善导大师这一首偈的内涵,这样担任志工不但有灵活的动力,而且会欢喜,悠游在其中。
人生的目的
人生是有大事要去解决的,人生是有目的要去达成的,生活是有意义要去实践的,生活是有价值要去获取的。
人生的大事是什麽? 每个人各有理想、志愿,因此所认为的大事也各不一样。小时候老师都会定一个作文题目「我的志愿」,有的人希望可以当总统、院长、部长,或者当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或者创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找合意的对象,买车、买房。这些往往是多数人认为的人生目标,或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但这些都将成为过眼云烟,都不是大事。真正古今相同,内外一致的大事就是生死轮回,古人有生死轮回,今人也有生死轮回,我们本身有生死轮回,所有的众生也都有生死轮回。生而为人,或者有恩爱的父母、夫妻、儿女、兄弟生活在一起,但这些都是短暂的,没办法永恒相处;反而,永恒、不变的是六道的生死轮回。一切有情,除非超凡入圣,否则都有生死轮回这一件大事,任何事与这相比就都成为毫不起眼的小事了,所以任何与这个抵触的事,都应放下。我们之所以学佛、出家、修行,目的就是为此,这也就是人生的目的。
人身难得可贵
要解决轮回的大事,必须靠佛法;要能听闻佛法,必须要生在人道。现在,我们已经生在人道,假若不能得闻佛法,等同没有生在人道,与鸡、鸭、狗、马相差不多,同样的吃、喝、拉、撒,由餐桌到厕所,由卧室到职场,在这几个地方来回,最後断气,又轮回去了。这样的生而为人,空来一趟,就没有得到为人的价值,所谓「如入宝山,空手而回」。所以生而为人非常可贵,是没办法形容的可贵。
有的人感叹人生很苦,业障很重,那是因为他还没有理解到人身的可贵。人生的本质就是苦,可是想到能够假藉人身来脱离六道之生死轮回,那这样的苦的人生值不值得?当然值得。这样还会认为人生很苦、业障很深重吗?不会的,反而会感恩人生。如果了解这一点,这个人就会不以苦为苦,会觉得自己是很有福报的人,不是业障深重的人;同时也会凡事感恩,感父母的恩,感天地的恩,感环境的恩,感四周人的恩,感亲人的恩,感冤家的恩,凡事都会感恩,不会抱怨。
学习净土法门最重感恩,得到难得的人身,听到难闻的佛法,遇到百千万劫难遭遇的弥陀救度,你还会觉得人生很苦,业障深重,还会抱怨这个抱怨那个,岂不是等同没有遇到?所以如果有人有忧郁症,甚至会想自杀,反向推之,就是还不懂得这个法门,不懂得得生人道的可贵。
这个地球的人类,一百年之内都会死。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从业障而来,死往轮回而去。没有惑,就没有业;没有业,就没有轮回之苦。惑业起因於无明,无明是什麽?无明不可说。无明无所来无所去,就像梦中的梦,虽然我们可以理解说明,但论证悟的话,我们根本不可能。除非到极乐世界,自然就能证得。
人间净土的迷思
有的人质疑,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到了中国归纳成八大宗派,教理都很深奥,要深入经藏才能智慧如海,怎麽可能只像阿公、阿婆一样,成天只拨念珠念佛而已呢?难道这就是学佛的目的、出家的目的、修行的目的吗?甚至认为成佛是一件要发长远心累生累劫行菩萨道的,怎麽能说这辈子就信佛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呢?
还有,现代有人提倡的「人间净土」,认为心净则国土净,不必往生到十万亿佛土之外的极乐净土,应该来劝化众生清净内心,这样当下就是净土了,何必舍近求远呢?这种说法其实是很肤浅的,是对佛教义理以及修行的困难度没有深入理解,才会有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我们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时代是末法时代,在正法佛陀的时代,有佛住世,菩萨弟子、罗汉弟子那麽多,佛陀都不敢说要建立「人间净土」,何况是现在?什麽是「净」?必须断除烦恼才能称为「净」,不然根本谈不上,即使五戒十善圆满了,还是五浊恶世中人,还是六道轮回内的众生,还是贪、瞋、痴未断的罪恶生死凡夫,在佛陀的眼中还是可怜愍者,必须接受弥陀的救度才能解脱轮回,彻底离苦得乐。所以,大家为净土法门服务、为阿弥陀佛服务,必须要清楚认识这一点,要有这样的肯定。
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在《大集经》中佛陀就下了一个结纶,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这一段文是取意文。佛法流传人间分三个时期,所谓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到了末法的时候,虽然有修行人,但是没有证果的。所谓教行证,正法时代有教理,有修行者,有证果者;到了像法时代有教理的传播,也有修行者,那证果者就如凤毛麟角了;到了末法时代,只有教理的弘传,但老实修行者就已很少了,何况证果者,可说是没有的,所以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既不能得到所修的,就不是真正在修行。「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只有依靠念佛,因为念佛不谈今生的证悟,念佛本身也说不上是修行,因为只要有嘴巴就可以念佛,只要有心,就可以想佛,就以当下的根机来念佛。
凡夫的心是烦恼的,没关系,就以这样的心来想佛;凡夫的口是污秽的,没关系就以这样的口来念佛。我们所念的佛,所想的佛,所依靠的佛,不受我们污秽的口所障碍,不受我们烦恼的心所障碍,不受我们凡夫业障的障碍,也不受天魔外道冤亲债主的障碍。专称弥陀佛名,每一个人都做得到,因为它很单纯、很简单、很容易,因此能够普遍化,人人都做得到,所以说「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我念佛得度生死,他念佛得度生死,大家念佛得度生死。不论出家在家,不论男女老少,不论士农工商,不论高矮胖瘦美丑,智愚贤不肖,都不论,乃至动物念佛,听佛号的声音,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因此,以真谛而言,净土法门就是专一念佛,在俗谛方面,则所有该做善行都应该尽力去做,同样还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奉公守法,为世良民。
遇佛本愿力,众生皆得度
本来,阿弥陀佛十劫之前成佛的时候,十方众生也都应该可以往生成佛了;也就是说,阿弥陀佛不成佛便罢,阿弥陀佛成佛,十方一切众生也都同时要成佛。为什麽?因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的根本愿──第十八愿的对象就是十方众生,第十八愿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现已成正觉了,十方众生由於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是极其容易的,所以十方众生应该那个时候都可以往生成佛的。既然这样,那为什麽我们还在这里轮回呢?不只我们,很多很多的众生都还在轮回呢?因为世界无边,众生无边,而且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就像《阿弥陀经》所讲的:
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意思就是说,因为阿弥陀佛成佛这件事,众生知道的时间各自不同,在阿弥陀佛成佛那个时候知道的人,那个时候就往生成佛去了;以後才知道的,以後才会往生极乐世界;乃至我们现在才知道的,我们现在、今生今世就会往生极乐世界。《无量寿经》就说: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天亲菩萨在《往生论》里面就解释说: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遇无空过者」,我们现在遇到了,就能获得利益,这辈子不会再空过,这样才能够快速满足功德大宝海。「速」就是指这辈子,这一辈子就能不断烦恼得涅盘分了,下一辈子就往生到极乐世界,领受成佛的果实,这就是「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所以净土法门是谁遇到谁就可解脱,什麽时候遇到什麽时候解脱,总之,净土法门是自己解脱的法门,也是能够让别人当生解脱的法门。
劝信同念佛,即是行大悲
佛教讲大慈大悲,亦即给予众生拔苦与乐。八万四千法门当中,真正能够给予众生拔苦与乐,真正能够称得上大悲的,就是净土法门。《大悲经》就说:
若能辗转相劝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
也就是说,自己念佛就是自行大悲,劝人家念佛,就是化他大悲。自行大悲,自己念佛,自己就能离苦得乐;他化大悲,劝他人念佛,他人也能离苦得乐(离开六道生死轮回之苦,往生弥陀净土,得成佛涅盘之乐),这岂不就已达成了佛教大慈大悲的目的吗。
以一般的教理来说,如果不是佛或大菩萨,怎麽可能行大悲呢?但是我们只要辗转相劝同行念佛,我们这样贪、瞋、痴、我执深重,根器低劣卑贱的凡夫也等同佛一样,在做佛的事情了。
所以我们这个法门是不修而修,不行而行。也就是说不行而有大行,不修而有大功德;不行反而是真正的如实修行,所以说「如实修行相应」。
因为这一句佛号是万德洪名,这句佛号的本身就是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他存在的目的,就是在呼唤我们让他救度,拜托我们让他救度,我们只要接受他的救度,阿弥陀佛就欢喜感恩得不得了。好像自己的孤儿流浪在外,几年来苦苦地求他回来他都无动於衷,现在他接受我们的呼唤要回来了,我们的心情怎麽样,自然是欢喜感恩。
所以信仰净土法门,要从阿弥陀佛的悲心来切入,也由此才能理解,为什麽念佛本身毫不起眼,但功德却很大。可以说劝他人念佛等同佛在此世间讲经说法,劝化众生一样。印光大师说:
成就一众生往生西方, 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 此等功德,何可思议!
一个人往生西方,就是一个人成佛了,他将来就能够广度众生;如果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他将来不晓得要再杀多少众生,吃多少的肉,做多少的罪业,受多少的六道轮回。两相比较之下,功德怎麽能够想像得来呢?所以说「此等功德,何可思议」。
念佛即是大福德
我在《无条件的救度》书後有说一段话说:
虽是凡夫:
若信受弥陀救度,即是大福报、大智慧;
若专称弥陀佛名,即是大善根、大功德;
若弘扬净土法门,即是大慈悲、大愿力。
今天大家发心担任志工,也就等於发心当弥陀的手脚,当弥陀的分身,是为众生服务,给众生带来弥陀的救度,带来永恒的安慰与光明。
「信受弥陀救度就是大福报、大智慧」,没有福报是遇不到的,没有福报连得人身都不可能,何况闻难闻佛法,遇难遇的净土法门,信难信的弥陀救度呢?如果没有智慧怎麽可能信佛所说,尤其信净土法门这个难说、难信之法呢?大家难遇而遇到,难信而信得来了,岂不是大家都是大福报大智慧的人。
佛教所讲的愚痴、智慧,不是从世间学问的有无,智商的高低来衡量的,一个人相信有善恶报应,有生死轮回,这个人就是有智慧的人;一个人能够遇到弥陀的救度,这个人就是有福报的人,在这方面大家不可自轻。有人会认为念佛毫不起眼,要学天台或者华严,三论、唯识,那些教理才深奥,才能显示有才学。殊不知,念佛已经横超了这一些,直接进入释迦的本怀,弥陀的本怀,诸佛的本怀,是直接进入佛心,没有大福报是遇不到的,没有大智慧是信不来的。
「专称弥陀佛名就是大善根、大功德」,《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缺少「善根、福德」这两个因缘那就不能往生。接下来释迦牟尼佛就自问自答的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样就是大善根,就是大福德,因为这句名号本身就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微妙殊胜的功德在里面。
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讲的「若一日,若七日」,是指长在一辈子的念佛,短在临终才遇到的十声一声一念的念佛;「一心不乱」,「一心」就是无二心,无二就是专,专就是专心,专心信受这个法门,不是三心两意;「不乱」就是不杂乱,不杂也是专,专一的称念这一句名号,不杂修杂行。善导大师解释这一段经文就说:
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又说: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
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又说: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近百年下至七日一日,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一心不乱」就是「专复专」,要往生极乐世界,只有一条直径,不要走叉路,不要绕弯道,就是专一的称念弥陀佛名,因此善导大师把「一心不乱」解释为「专复专」,也解释为「一心专念弥陀名号」。由善导大师这几段法语的阐述,使得净土法门,专称弥陀佛名即是大善根大功德,这样的内容展现无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模糊,不笼统,不模棱两可。
宗风──俗谛的重要
最後要勉励志工们,既然担任宗教团体的志工,他人对我们的要求与眼光都会高於一般人,三业行为如果如理如法,这样大家做弥陀的手脚,自信劝人信就能事半功倍,否则不但事倍功半,也会有反效果。因此,大家在言语举止上要自我要求,要自律自制,行所当行,言所当言,就是宗风所讲的「凡事守大体,有分寸」。尤其志工们往往都站在最前线,因此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举止动念,所谓「言教则讼,身教则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总之,志工们的言语行为要掌握得体。
我们凡夫都必须要接受教育,受什麽样的教育,就能成为什麽样的人。比如学佛的人当然要受佛法的教育,尤其信受弥陀救度的念佛人、志工们更要接受净土教理的教育。此次研习会,有特别要志工们背「宗风.俗谛」「修心八颂」「志工背诵法语」,大家能背的尽量背,能够熏习多少,就熏习多少。
这一些法语大多是佛陀真善美的语言,每一字每一句,都在散发着真理的光辉,也有一些古圣先贤的嘉言格语,都非常的好,尤其「志工背诵法语」,都与志工的发心相关。当然,法语的目的不在背,目的是深入其义,使我们的心随法语而昇华,然後融入骨髓化为个性,虽然没有办法百分之百做到,但是能做多少是多少。
我们今天晚上就到这里,祝各位志工们「自信教人信,真成报佛恩」。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