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称成因由法德
这题目的大意是:我们只要假藉口称这万德洪名,就成为往生极乐世界的业因。
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那极乐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无量寿经》对此有很多说明,善导大师在《法事赞》则用七个字扼要的显明,就是──极乐无为涅盘界。
极乐是无为、涅盘的境界,所谓「无为」是不需假藉任何作为的无为法,也就是无漏,「涅盘」的意思则是不生不灭。所以极乐世界就是无为而自然不生不灭的境界,在此境界中没有我们凡夫的见惑、思惑,也没有圣者的尘沙惑跟无明惑,当然也没有品位阶级的高低差别,因为若有高低差别,就不是平等一味,就有生有灭了,所以是佛的境界。但是这个境界跟一般佛的境界又不一样,因为他是阿弥陀佛的净土境界,阿弥陀佛是超胜十方诸佛的。
所以,要进入这样的境界,光靠我们自己的修行是不可能的,因为凡夫的修行,修得再好,顶多就是五戒十善,或者成就禅定,具足五种神通,但是这一些功行只能成为再度生而为人,或者上生天界的因,而不能成为往生净土的因,因为他连三界都还没有超脱,死了之後还是要永无休止的,继续在六道中轮回。那种因,既然连脱离三界六道轮回都不可能了,何况进入佛的净土,更何况进入阿弥陀佛高超的报土呢?
昙鸾大师说:「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假,是故名不实功德」。我们凡夫所修的皆是颠倒的、虚假的、不是真实的功德,以这种虚假的因,怎麽能获得真实涅盘的果报呢?即使我们断了见惑、思惑,获得了阿罗汉果,也不能进入无上涅盘的境界,因为那只是阿罗汉果而已,而阿弥陀佛的涅盘境界是佛的境界,二者因果不合;即使是菩萨断了尘沙惑,甚至断了一品无明进入初住,能够在一百个世界显化作佛说法度众,也无力进入到阿弥陀佛涅盘的境界,因为他只是断了一品无明,往後还有四十品无明,所以也不能进入阿弥陀佛的涅盘境界。要进入那个境界通通必须要靠阿弥陀佛功德,而阿弥陀佛的功德在哪里?就在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当中。所以经典上处处都在赞叹这一句名号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它不是声闻、缘觉、菩萨所能想像的利益功德。
我们这个法门强调「信受」,讲仰信弥陀救度,而不说理由,为什麽?因为如果要去追究的话,我们就信不来了。由於我们凡夫的智慧达不到、推测不来,阿弥陀佛为了要救度十方众生,所以就以这句名号来让十方众生口称,只要称念这句弥陀名号,就具足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功德,往生涅盘无为的极乐世界,所以说「口称成因由法德」。
我们都是贪瞋痴的凡夫,一点烦恼都没有降伏,更不用说断除,可是我们只要称念六字洪名就能往生无为的涅盘极乐报土,那绝不是我们有什麽称名功夫,也不是我们有何种修行力量,都不是假藉这一些,完全是由於「法」的功「德」,这个「法」就是指「阿弥陀佛」。
有什麽「法德」呢?法然上人的《选择本愿念佛集》曾提及这一句弥陀名号具有「内证」跟「外用」的功德。「内证」就是佛所证悟的三身、四智、十力、四无畏;「外用」就是佛本身的相好光明以及说法度生,亦即所有佛的功德「内证」跟「外用」统统包含了。
所谓内证的「三身」就是指佛的法身、报身、化身;祂的八识,就是前五识及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就转为四种智慧: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第六意识转为妙观察智,眼、耳、鼻、舌、身五种识则转为成所作智。须得先转识成智才能显现三身(法、报、化三身),有了三身,自然具足佛的十力跟四无畏的功能。
就四智来讲,固然阿赖耶识与末那识所转成的大圆镜智与平等性智,是佛佛道同,也是平等一味的,但是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就有所不同了,因为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愿是超踰十方诸佛的,所以固然诸佛法身平等一如,但是阿弥陀佛的报身却是殊胜无比,而化身更是功能无量,所以阿弥陀佛有能力度诸佛不能度的众生,就有这种功能力用之别。
若就外相来讲,固然十方诸佛同样都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但是阿弥陀佛的光明也是其他诸佛所不能及的,有一首赞佛偈就说:「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阿弥陀佛的相好跟光明是十方诸佛不能相比的,所以说「无等伦」,十方诸佛同样有相好光明,可是跟阿弥陀佛不能相比,就像《无量寿经》所讲的「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那麽这一些法德在那里呢?完全在这一句弥陀名号,所以说口称成往生之因,是由於法的德能。如果没有法的德能怎麽能够让我们具足贪瞋痴的凡夫,不但脱离三界六道轮回,而且还往生高超的极乐净土呢?所以,这一切全仗法德,完全是靠阿弥陀佛。
简而言之,我们的目标是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方法只要「专称弥陀佛名」,不需假藉其他方法,若还要假藉其他方法,就落入自力了。那种欲以圣道、难行的法门做为往生的方法,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要门」,这样就跟阿弥陀佛的根本愿不吻合了。不过,如果他有回向的话,阿弥陀佛在第十九愿也发愿要来接引他,第十九愿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虽然他没有完全随顺阿弥陀佛的根本愿,可是阿弥陀佛也发愿要救度他,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彻底悲心。
阿弥陀佛的根本愿是经过五劫思惟,观察了二百一十亿刹土的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才选择了第十八愿;直截的说,第十八愿只有称名念佛,其他不是称名念佛的,就一定是假藉种种自力功行来回向往生的圣道法门,这就通通包含在第十九愿的「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之内,也就是《观经》所讲的十三定观以及三福九品,然後回向往生。因此,他的果位就在九品阶位当中。
「全德成名令口称」。以佛德来讲,佛德是无相,没有声音语言,也没有符号文字的,是声闻、缘觉、菩萨所难以思议的。但是阿弥陀佛把这实相无相的全部功德化成为一句有相的,有声音语言、有文字符号的「南无阿弥陀佛」,让我们凡夫用眼睛可以看,用耳朵可以听,用嘴巴可以称念,这就是阿弥陀佛所选择的本愿,也因为有这本愿的称名,才能彻底救度十方众生,所以十方众生只要称名就好。方法上很容易,效果上很殊胜,能够使称名者皆往生极乐报土,而且在还没有往生之前,就已经入必定了,龙树菩萨《易行品》就说阿弥陀佛本愿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所以说:「口称成因由法德,全德成名令口称」。
(摘录自弥陀共修会第50课,2007.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