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七、「四平」:平凡、平常、平淡、平实
「平凡」,人要平凡不容易,为什麽?一般人往往认为佛法的教理很深奥,佛的境界高深无比,所以他也是不平凡的。心中会想我已经学佛了,如果还跟人家一样还算学佛吗?尤其念佛法门只念这一句佛号,跟一些没文化的乡下阿公阿婆一样,怎麽可以呢?不甘於平凡。其实最高超的就是最平凡的,所谓「大道至简」,所以我们就守住平凡。尤其我们是个凡人,更要安分守己,老老实实的做一个平凡人。
净土宗宗风真谛也说:「不尚体验而平凡化」,为什麽?体验很多,千差万别,但如果对教理不明了,有了这个体验,就会更喜欢某一种不一样的体验,而且停留在体验当中,就会失去正知正见、正信正行而走入歧途了。所以,一个正信的学佛者,应以教理为根据,不以自己的体验为根据。
凡夫的心,分析起来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知识性的;一种是意志性的;一种是情感性的。而体验,往往是情感性的多,而不是知识性的;如果是知识性的,就会着重教理,以教理为依归;佛怎麽说,我们就怎麽相信,以佛的知见为我们的知见,这样的话,即使我们没有佛的境界,但只要把佛的境界当作我们的境界,也依稀彷佛、几乎有那个境界,而不会另去喜欢或追寻其他特异的境界。
佛的境界并不是三头六臂与人不同,显现很多灵异、奇特,不是的,佛的境界极其平常。
我们想想看,一个证悟佛性的人会怎麽样?肯定是非常的心平气和、安详稳重、毫无造作,非常的平凡与平常,不会自命不凡,高人一等,与人不同。所以我们就守住平凡,不要认为,哎呀!只是念佛,也没有其他的特殊表现,你看人家这也懂那也懂,又会这个,又会那个,又能通灵进入灵界……千万不要生起这个想法,应知一旦失去平凡,就会进入不平凡的坎坷境界,想要过平凡的日子就已经不可能了。
「平常」,我们是一个平凡的人,所以也是一个平常的人,因此就要实实在在的做一个平常的人,不要想去做一个伟人、高人、与众不同的人。我们都是凡夫,本来就很平常,因此就要以本来面目示现。有些人不甘平常,把自己装点成像高僧、像大德,道貌岸然,很有修行,甚至自称是什麽菩萨再来,这都是众生骄慢的本性在作祟,也犯了大妄语罪,这都不可以。学净土法门的人,要体认平凡而归於平常,不装模作样,平平常常没有与众不同,这才合乎自己的本分,也才是一个老老实实的学佛念佛人。
所以,所谓平常,就是过普通人的生活。是凡夫,就按凡夫的生活方式来生活就可以了。把正常的事、该做的事做好,不需要去追求高深,追求玄妙,追求做不到的事情。印光大师说:「凡夫不可盲目地去效仿菩萨。」有很多人希望自己像菩萨一样,去学菩萨行,行菩萨道。但是我们没有菩萨的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大功行,做不了艰难的事,学菩萨不像菩萨,所以我们就做力所能及的平凡、平常的事,以免如邯郸学步,到头来连走路都不会了。
做一个平常的人,反而能够满足,安於现状。安於现状不是不求上进,而是在现状当中来安心念佛。
我们宗风也说:「不求高深而平常化。」一般人大多喜好高深玄妙,但只要安於平常,就能够拥有高深。其实最高深的就是最平常的,像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後,还不是每一天打着赤脚、托着钵,然後平静安详的挨家挨户像乞丐去托钵,托完了钵还是平静安详的回来。用了餐,然後洗了钵就经行打坐。这些是多麽平凡、多麽平常,毫无奇特玄妙,不因为成佛了就时时处处显露神通异能,与人不同,显异惑众。
古人有一句开悟的话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饥饿了就吃饭,疲倦了就睡觉。佛法就在这麽简单平凡平常的生活当中,累了就休息,饿了就吃饭,有工作就工作,要上班就上班,该念佛就念佛。把我们的身心安住在现实生活的层面,不要虚幻的想做一个不平凡不平常的人,希冀要过一个不平凡不平常的生活。
「平淡」,所谓淡中有味,淡中之味才是真味,可说淡是最真淳的味道。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聋。」所谓「繁华落尽见真淳」,平淡是最原始的,平淡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要安於平淡,甘於平淡,也要安於孤独,甘於寂寞,不要嫌淡而无味,而去寻找肥甘厚腻,去喜欢热闹奇特,这样会失去本真,与自己越离越远。
有一首安贫乐道的诗说:「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
一个人只要心性安定,没有非分之想与非分之求,便能知足而安贫乐道,无入而不自得。即便茅屋也安稳知足,菜根也甘甜有味,不希冀达不到的华屋大厦与珍馐佳肴而烦恼不安。
一个人只要心灵平静,不起心动念,而又清清楚楚,自性的面貌,真理的风光,便会自然地呈现。
人生的滋味,犹如淡淡的白开水,有无味之味,无味之味才是真味,其味甘醇而不腻,长饮而无患。所以淡才是真味,淡才是平常,而可长可久。因此要甘於平淡,安於平淡。
「平实」,实就是真实、朴实、踏实、老实。不造作,不虚妄,不客套化,不装饰化,不表面化。在佛前不装模作样,在佛後要安分守己。
一个平凡、平常、平淡的人,才是一个平实的念佛人。所谓平实,就是我们是什麽身份就显示什麽身份,过一种与自身相符的真实的生活,不需要虚假,不需要伪装,很平凡,很平常,很简单,很朴实。
学佛人能够真实地面对自我,才能得到学佛的利益。如善导大师说:「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这就是净土宗的「机深信」,就是要让我们回到自己的真实状态。这并不是说要成为净土宗的机,就要去贪瞋痴,要去造罪,才能证明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不是这样的,是要我们回归到自己的真实状态,自己有贪瞋痴,有烦恼,有业障,那就回到这一真实的状况,就以贪瞋痴的心,以凡夫的身份来念「南无阿弥陀佛」。接受我是一个凡夫的身份,不需要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大修行人乃至菩萨的样子。善导大师有句话讲到我们很多人的修行是:「外现贤善,内怀虚假。」很多修行人表面看很贤善,很用功,但是内心很虚假,那就是不真实不平实。
古德说「世间虚假,唯佛是真」。所以念佛人,要把世间的东西看淡一点。认为世间的名利很真实,但是世间的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口气不来的时候,没有一样东西能够带走。以我们个人的因果来讲,如果不依靠佛力,就只有业力会随我们而去,「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继续轮回受苦。
但念佛的人结局就不一样,我们虽也「万般带不去」,但我们可以随佛走,我们弥陀名号随身,临终就会自然随从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西方极乐世界了。学净土法门的人懂得这个道理之後,就做一个朴实踏实老实平实的念佛人,把世间的虚假看淡一点,也不需要伪装自己多善良啊,多努力啊,多用功啊,凡夫众生是什麽模样,就按自己的模样去念佛就行了。
净土宗宗风说:「不求高深而平常化,不好玄奇而平实化。」修行为人处事都要实实在在,因为一切奇特的境界都不是我们的本分,我们既没有开悟,更没有断烦恼、证果位;如果竟然有异乎寻常的奇特、神妙、灵异的话,肯定是跟神鬼交流,在神鬼的境界当中。
宗风又说:「着作讲演,必依传承,绝不妄自越格发挥。」经典怎麽说,祖师怎麽传承,我们徒子徒孙就怎麽解释怎麽弘扬,平平实实亦步亦趋。祖师有说到的,我们可以说,祖师没有说到的,我们不说,以免法久生弊,各立私义,混淆正法。
我们念佛人就是守着「平」,平凡、平常、平淡、平实,才能可长可久,以这样的四平念佛,蒙受弥陀光摄,静待弥陀来迎。
其实我们念佛人都在弥陀的如来掌中,无所谓临终来迎不来迎;极乐世界遍满整个法界,阿弥陀佛是无时无处不在,无所谓来,无所谓去。所以一个念佛人应该知道,他跟阿弥陀佛是没有离开的,没有距离的,永在弥陀怀抱当中。
所以,我们现在就是信佛念佛,临终自然往生,不用去担忧临终假设病苦不能念佛,恐怕不能往生?昏迷没有念佛,恐怕不能往生?这些都是没有障碍的。净土法门是靠阿弥陀佛的法门,是靠佛力的法门,而且阿弥陀佛在十劫之前,就已经呼唤我们让他救度的,并不是自力的法门。
自力的法门就不一样了,有一句话说:「临终一念,胜过百年之功。」修行一百年,如果临终不能保持正念,或者病苦、昏迷等,那一百年的修行之功就功亏一篑前功尽弃了。所以自力是难行道,很难,必须维持到临终,维持到下辈子又下下辈子,生生世世,都能够在这娑婆世界生而为人,遇到佛法、精进修行,是圣者根机的法门。
净土法门不是这样,净土法门是今生成就,一世圆满的,是横超的。这一辈子横超六道到极乐世界,横超五十一个阶位到佛的境界。所以是这一辈子可以容易达成的。
自力法门若要成佛的话,以教理上来讲,从初信开始到达十信圆满要一万劫,因为要达到十信圆满才能够不退转,然後经过三大阿僧只劫才成佛。所以自力法门不只是难,根本是不可能的。
为什麽说净土法门是这一辈子横超三界往生极乐,有经典根据吗?当然有,如果没有经典根据,所说的就是外道了。经典根据在哪里呢?净土宗以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为主要依据的经典,在这净土三经之中,《无量寿经》是根本经,一切以根本经所说为基准。那我们现在要引用《无量寿经》的经文,来说明这一个法门是易行道,是今生横超。(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