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行不凭凭念佛(二)
--於净宗书院以闽南语为莲友开示(十三)
诸位同修、诸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
欢喜感恩心 庆祝弥陀诞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弥陀圣诞,每逢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全省乃至全世界,凡是有华人的寺院,不管是不是专修净土,都会以很慎重的心情来庆祝这个重要的日子。很多道场都在这期间举办「佛七」,纪念弥陀的圣诞。
对净土宗来说,这一天更加意义深重,原因是如果没有阿弥陀佛,就没有净土法门,没有众生的救度,诸佛出现世间,也就没有一种可以彻底救度众生之法来演说了!所以我们要以欢喜感恩的心,来迎接庆祝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
当然,对同修来说,这一天更不寻常,因为今天是净嵩法师往生四周年的纪念日。过去由於上师的引导,我们同修才能了解佛教,进而仰信佛教,最後再皈入净土法门,得到究竟的学佛利益。
解脱生死轮回 人生唯一大事
任何宗派,乃至八万四千法门,最後若没有归入净土,往往不过是结个佛缘而已。原因是虽然目前已得人身,听闻佛法,但只要还未解脱六道生死轮回,将来难免再堕入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因为未出生死,就是未出轮回,而所谓轮回,是一种轮转回旋,出离无期。
佛陀在《涅盘经》中说:
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还堕三恶道中。
轮回是无穷无尽的循环,就如古德所说:「三界是火宅,六道是苦海」。所以人生的目的,就是要脱离三界六道的轮回。因为三界六道的轮回,在本质上是纯粹的苦、彻底的苦,所以三界中的众生,应把身在轮回中,当成是唯一的、最严重的大事看待。六道之中,唯有人道才有解决这件大事的机缘,既已生而为人,如果不知尽快解决这件生死大事,终将空手而回,失去生而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反之,既得人身,又遇到解脱的方法,达到解脱的目的,这样自然也成就了今生为人的价值和意义。
一心无二专念弥陀 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为轮回众生,经过兆载永劫的时间修行,十劫以前,完成让众生能够成佛的极乐世界;完成救度众生离开娑婆到极乐世界的功德资粮,一切都融摄在这句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受任何阻碍。任何众生一旦皈命「南无阿弥陀佛」的救度,此後一心无二,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才说「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简言之,阿弥陀佛出现世间,就是要救度六道轮回的众生;而能够让众生彻底解脱的法,在八万四千法门之中,唯有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引入佛门导归净土 上师恩德无以回报
净嵩法师引导同修进入佛门,最後舍圣道门,专修净土,这种恩德,就是粉身碎骨也无以回报。因为如果没有善知识引导解脱的法门,命终之後,还要继续轮回,承受刀山、剑树之苦,或者入驴胎、马腹,出离无期。所以,对同修来讲,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七日,一方面是阿弥陀佛的圣诞,另一方面又是上师圆寂的纪念日,有着这双重的意义。
往年弥陀诞辰我们都举办「佛三」,就是念佛三天以为庆祝。其实书院每天都在念佛,可以说天天都在庆祝,所以今天(十七日)也同样是以念佛来庆祝。所谓「佛三」或「佛五」,内容也无非是念佛。
为什麽特别有这个施设呢?一方面固然是庆祝,另一方面则藉此鼓励平常比较没有时间或较少来书院的同修,可以利用这几天来念佛或跟同修见见面,师兄弟彼此问候。今年因为遇到例假日(周六及周日),所以提前两天开始,这样就可以让因上班不能来的同修们,也能利用周六及周日来,因此我们今年就举办「佛五」。
援例开示 接续念佛
今天刚好是每个月第四周的周六,以往此时都是以闽南语对莲友开示,所以今天仍援例以闽南语先跟大家谈一谈,然後再继续念佛。
上次讲题是:「万行不凭凭念佛」,内容有三部份,第一部份有两段,上一次解释到第一段最後一句「故往生当凭念佛一行」,关於第一部份,今天我再念一遍:
学佛之人,理当众善奉行,然有漏之善,不生弥陀无漏之净土,故往生当凭念佛一行。
学佛之人,理当诸恶莫作,然凡夫之心,难免妄想杂念之烦恼,故弥陀光明摄取不舍。
具足众善不念佛 非往生正因正行
我们学佛人,理所当然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众善奉行」,不仅是世间修身养性、累功积德的人格者,要奉行不踰,更是学佛之人必须要做的。众善奉行归纳起来,最基本的就是「五戒」、「十善」,不过对於我们念佛人来说,五戒十善就算做到了,也还是有漏的善,并不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正行。虽然也可以将此有漏之善来回向往生,但只能往生在九品莲花之内,不能当下见佛闻法。意思是说,虽然同在报土,但却是在报土的九品莲花之内。
假设没有回向往生呢?那就不能往生,因为因果不相应。五戒的果,是将来能得人身;十善的果,就是往生天上。所以五戒十善,都不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因。进而言之,即使修行四谛法门成就,只是得到声闻罗汉的果报;修六度万行成就,也只是菩萨的果报,都不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
常怀惭愧 仰谢佛恩
往生极乐的正因,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即使持五戒行十善,也不会认为要靠这个来往生,没有这种观念,只是尽学佛人的本分而已。
但认真检讨起来,我们连五戒十善往往也不能做得清净。这时候,我们会更加惭愧,并且心存感恩的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因为惭愧於自己连最基本的五戒十善都做不到,所以「常怀惭愧,仰谢佛恩」,感念阿弥陀佛的恩德。
想想看,如果没有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为我们累积这句万德洪名,让我们能够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而往生极乐世界,我们不是就绝望了吗?我们的心不是就永远都陷在苦恼之中吗?因为只要面对生死轮回大事,这个心就无法安稳。所以说「往生当凭念佛一行」,意思是只要专靠弥陀救度,不管五戒十善做不做得到,心都没有顾虑,心都很安稳。
因此,凡是要往生极乐世界,就要专一靠念佛,只要念佛,必定往生;往生必定超越十地,进入一生补处。所以,念佛这个法,不但方法很简单,证果也很殊胜。
称名念念不舍 是为正定之业
关於「往生当凭念佛一行」,解释得最清楚明了的,是宗祖善导大师的「正定业之文」。善导大师在《观经疏》,将所有修行的法门归纳为「五正行」与「五杂行」,若是要往生极乐世界,必须专修「五正行」──读诵、观察(观想)、礼拜、称名、赞叹供养 ,其中称名就是「正定业」。
善导大师解释正定业之文如下: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一者不二,「不二」就是专,所以「一心」就是专一之心。这个「专」是形容称念的专心,就是一心而无二心,一心都依靠阿弥陀佛,不会脚踏双船,也不会心中犹豫不决。也就是说,如果要往生极乐世界,理所当然要专靠、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夹杂就是二心 不是一心专念
如果误认为往生极乐世界还要靠诵经、持咒、念其他佛菩萨名号,或是参加法会等等的功德,这样就夹杂了;若是遇到研究教理的人,就想跟他去深入经藏,这样是夹杂;若是遇到禅宗参禅的人,也要跟他打坐参禅或禅净双修,这一样是夹杂,不是一心专念;同理,遇到持戒律的人,就起心跟着他披衣、用钵,这也是杂。杂就是二心,不是一心专念。
如蕅益大师说:
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
所以,对於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除了本份上应该要做的,有关往生之法,就是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因此善导大师说:「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不管我们是行、是住、是坐、是卧,时间是长是短,都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念不舍就是正定之业。
「正定之业」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对於往生极乐世界这件大事,已经百分之百决定了,往生有份,必定往生,所以称为「正定」。若不是必定,就是「不定」,就是「不一定」,「不一定」就是或者会往生,或者不会往生。若是修其他的法门,必须回向才能往生,没有回向,就不能往生。但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有没有回向,都决定往生,这就叫「正定业」。
善导大师解释「正定业」是「顺彼佛愿故」,就是随顺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八愿是根本愿,第十八愿只说专念弥陀名号,没有说「三学」「六度」等其他法门。
择依善导 传承纯正
我们凡夫没有慧眼,即使看经典也往往会错解,但祖师能看出经典的宗旨,所以如果没有祖师的引导,没有善知识的传承,我们就没能力了解经典的真正道理。
当然,自古以来高僧大德很多,弘扬净土的高僧大德也不少,但是,我们选择善导流的传承──善导、道绰、昙鸾、天亲、龙树,这个往上而溯的传承,因为这个传承比较纯正,而且易解易行。
善导大师所说的「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是对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根本愿,就是第十八愿的纯正解说,让人一看就能明白第十八愿在说什麽,要如何奉行。
摄生三愿 救度众生
四十八大愿之中,与众生往生有关、与由娑婆到极乐世界有关的愿,共有三个,称为「摄生三愿」。摄生三愿就是第十八愿、第十九愿与第二十愿。这三个愿,又可归类为「当机愿」与「结缘愿」。
「当机愿」就是十八愿、十九愿,「结缘愿」就是二十愿。「当机愿」的意思是说今生今世必定往生,是对机之愿;「结缘愿」就是今生今世并不会往生极乐世界,但已经与阿弥陀佛结缘,未来世也能得到阿弥陀佛救度,也可以到极乐世界。
名体一如 生佛不二
再就「当机愿」十八愿、十九愿的内容来分析。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根本愿,内容是要十方众生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如同阿弥陀佛本体,名和体是一而二、二而一,不分开的。由於第十八愿,阿弥陀佛和我们念佛众生的生死,已经结合在一起了。
以第十八愿之因,阿弥陀佛的成佛和我们众生的往生与否,是绑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没有我们的往生,就没有阿弥陀佛的成佛,没有阿弥陀佛的成佛,也就没有我们的往生;必须能够让我们往生,才有阿弥陀佛的存在,若不能让我们往生,就没有阿弥陀佛的存在。所以,阿弥陀佛既然存在,我们念佛的人也可以因念佛而自然往生极乐世界。
因此,很明确的,第十八愿就是根本愿。再者,「南无阿弥陀佛」是佛的名,佛名的意义,就是能恒常以无碍、不断的光明,摄取念佛众生。第十八愿的道理,简单说就是这样。
第十八愿机法一体 第十九愿回向往生
第十九愿就不同,第十九愿是修杂修杂行。当然,杂修杂行也包括念佛,但将念佛与其它杂修杂行的价值性做同等看待,然後再回向往生。第十九愿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然後「至心发愿,欲生我国」,因此是靠杂修杂行回向往生,并没有完全靠阿弥陀佛,和阿弥陀佛结为一体,成为生命共同体,所以就不属於根本愿的内涵。
杂修杂行原本与阿弥陀佛没什麽关系,但阿弥陀佛怜悯众生,发愿说「杂修杂行」者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也会来迎。虽然阿弥陀佛希望所有「欲生我国」的众生,都专靠「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但因众生根机各有不同,未必都能够了解这个道理,所以只要他想往生极乐世界,不管所发菩提心是深是浅,修诸功德是多是少,阿弥陀佛都会来接引他,给他安心的保证。所以第十九愿有一种引导修杂修杂行的行者进入第十八愿,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意向。
这样说来,第十八愿是既简单又殊胜,简单就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殊胜就是与阿弥陀佛结为一体,可说是「往生正觉,机法一体」。第十九愿则比较难修,杂修杂行很不简单且不殊胜,也与阿弥陀佛没有结合一体,不亲不近,所以就没有「机法一体」的这层关系。
第二十愿是结缘愿 善根已种果遂来生
第二十愿:「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这就是结缘愿。也就是今生虽然听到阿弥陀佛的佛名,知道有极乐世界,心中也想要往生,所以也有念佛,有累积其他的功德,结果并没有往生。没有往生的原因很多,可能是他念佛要求现世或未来的福报,可能是往生的心不够恳切,或者念佛还有其他目的,但不管如何,这个善根已经种下去,这就叫「植诸德本」。
「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这样的众生,阿弥陀佛也不舍弃,生生世世都一直等待着、引导着,让他在不久的未来,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为得大利无上功德
所以摄生三愿救度众生,三个愿有当机愿与结缘愿的分别,当机愿又有专修和杂修之异,专修是往生的正定业,往生的正因,百分之百决定往生。因此「往生当凭念佛一行」,往生当然要专靠念佛这个法。这样说来,《无量寿经》的中心点在讲什麽?就是在讲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就是发挥第十八愿的内涵。
第十八愿的功德和第十九愿的功德也有区别。《无量寿经》下卷的卷首,说到第十八愿的功德,是「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亦即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愿意往生极乐世界的人,现生就已决定往生,并且得到不退转的地位。
《无量寿经》下卷最後的「流通分」也说明,第十八愿念佛的利益是「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大利跟小利对比,就是念佛可以得到大利,除了念佛以外的种种修行,相对於往生来讲,都是小利;是有上的功德,不是无上的功德。
以成佛功德 明念佛利益
大利就是真实之利,真实之利就是成佛的利益。无上功德,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功德,是以成佛的功德,来说明念佛的利益。由此可知,第十八愿是跟这些经文相互呼应的,而第十九愿就跟这些经文完全不相应,没有得到这些利益。其间关系,只要详细研讨《无量寿经》,就能够了解。
因此善导大师对《无量寿经》做了一个结论,是怎样的结论呢?善导大师说: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之中的第十九愿,有讲到种种修持法,但善导大师的结论,却只肯定「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意思等同说,《无量寿经》虽然说了种种其他的修法,但用意是要显明专念弥陀名号,才能够决定往生。这就好像为了要显明光的明亮度,必须拿黑暗来作比较,意思是一样的。在第十八愿说念佛,在其他愿说其他的行,目的就是要显明念佛的殊胜。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净土三经」中,世尊先讲《无量寿经》,接着是《观无量寿经》,最後才讲《阿弥陀经》,世尊最後演说《阿弥陀经》时,完全依第十八愿来发挥,而没有再提其他的愿了。《阿弥陀经》就是只讲「执持名号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执持名号以外的修持法,相对於往生而言,都是小善根小福德,因为执持名号确实是多善根多福德。
善导大师用一首偈来解释《阿弥陀经》,这首偈已挂在书院佛堂中,就是:
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极乐」是无为涅盘的境界,「无为涅盘」就是大乘至高无上的涅盘境界。要进入这个境界,如果依第十九愿「随缘杂善」的内涵,就「恐难生」,往生不定,必须至诚回向才能往生。如果没有至诚回向,恐怕就难以顺利往生,因为他不是往生主要的法,往生主要的法是「称念弥陀专复专」。
「故使如来选要法」的「要」,有两种涵义:一种是「要门」,就是修其它的行;另一种是「要法」。此处讲的是「要法」,而不是「要门」,就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因此讲「教念弥陀专复专」。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专复专,不要有二心,不要有杂行。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最後的结论又说: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意思是说,就阿弥陀佛的本愿来看,是希望发愿往生的人,都能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这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一向就是从发心要往生极乐世界开始,彻始彻终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心情上来讲,就是专依靠「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无论在时间、空间或心境上,都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依靠其他的法。
善导大师以这些法语来解释「净土三经」,使我们能依善导大师的眼,看出经典的真正意涵。
经典无人说 虽智莫能解
曾有人批评我们完全依善导大师的思想,就好像「祖师教」。没错!我们就是依祖师之教!因为如果没有依阿弥陀佛示现的善导大师的眼,我们就没有办法完全清楚肯定的了解,佛陀所讲的经法之眼目所在。一般学佛人往往缺少传承,没有传承就是杂,就不知道经论的价值与重点所在。我们有传承,故得以知道善导大师这个系统的价值,这是很庆幸的事。
有句话说:「经典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佛经若没有善知识,没有祖师的解释,即使我们会思考,也没有办法正确的了解掌握。所以,学佛需要有传承与善知识,否则很难达到学佛的目的。我们今天在这里庆祝弥陀圣诞,纪念净嵩法师往生,究本溯源,就是因为我们了解善导大师这个法脉的价值性,所以全依善导大师的解释,否则众说纷纭,行人将无所依循!
凡夫业习烦恼深重 无法自力超凡入圣
继续解释讲义的第二段:
学佛之人理当诸恶莫作,然凡夫之心,难免妄想杂念之烦恼,故弥陀光明摄取不舍。
学佛之人,不管学圣道门或净土门,理所当然要诸恶莫作。凡是坏事都不可以做,因为对自己不好,对众生也没有利益;不管别人知不知道,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无分小事或大事,都不可以做,这就是诸恶莫作。
相对於善来说,犯五戒就是恶,违背十善就是恶。「然凡夫之心,难免有妄想杂想之烦恼」,我们虽然知道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我们的心是凡夫心,有见思二惑,所谓见惑,就是见解、观念上的错误;思惑就是根本思想上的错误,以及习气深重。
意思是说,我们是具足烦恼的凡夫,有很多妄想杂念,无法以自力超凡入圣。烦恼有一○八种,归纳起来有六种根本烦恼与二十种随烦恼。六种根本烦恼是贪、瞋、痴、慢、疑、邪见;如再归纳,更根本的烦恼就是三毒;三毒的最根本就是贪。凡夫因为贪,就会自私自利,生起无穷的罪恶。
发愿往生专称名号 弥陀光明摄取不舍
换言之,虽然我们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想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也了解要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但往往有心无力,该做的做不来,不该做的却偏偏去做。这样妄想杂念烦恼深重的凡夫,念佛可以往生吗?也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为什麽?因为弥陀光明摄取不舍!
「诸恶莫作」却偏偏会去做,这是身不由己,是业力的推动;「众善奉行」,我们应该做但没有去做,并非没有那种善心,还是业力的关系。所以,念佛的我们,要常怀惭愧,不起骄慢,不生邪见。既知是身不由己,就要仰谢佛恩,感谢阿弥陀佛的救度。因为阿弥陀佛早知道我们念佛的人有烦恼业障,所以,阿弥陀佛以无碍的光明来摄取我们、保护我们,让我们不受种种业的障碍。
光明名号 一体不离
《观无量寿经》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为什麽念佛的众生,受弥陀光明摄取不舍,而没念佛的众生,没有受到弥陀的光明摄取不舍呢?原因就在於光明跟名号是一体的。「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本身就是无碍光明,念佛众生因此在光明之中。是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一心不变,而且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就永远在阿弥陀佛光明摄取之中。虽然还有贪、瞋、痴的烦恼,还有业力翻搅,但他永远都在弥陀光明保护之中,不因烦恼尚未断除,也不会因为业障现前,就不能往生,就阻碍往生。所以念佛众生,阿弥陀佛光明永远摄取不舍。
弥陀梦中开示 摄取不舍之义
最近有一件与「摄取不舍」有关的故事:
屏东万丹乡社皮有位女众莲友,名叫张敏智,法号净智,她最近跟我讲了一个奇特的梦。缘起於我们所编的这套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丛书,这套丛书所强调的宗旨,就是「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就必定往生,并且是「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张居士於民国八十九年(2000年)看到这些书,了解理趣後,非常高兴,就将这些道理与先生及两个儿子分享,先生跟两个儿子也很欢喜地接受。
有一天,张居士在《观无量寿经》看到「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段经文,产生了疑惑。她想:对於「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的念佛人而言,当然会将念佛融入生活,时时念佛,处处念佛。然而,毕竟是凡夫之身,难免会有烦恼,会起妄想杂念,如果因为工作或烦恼的时候没有念佛,那个没有在念佛的当下,阿弥陀佛的光明,是否照样摄取不舍呢?
张居士有了这样的疑问。她为求了解这个道理,当天晚上睡觉之前,就去佛堂向阿弥陀佛顶礼、祈求,请求阿弥陀佛的慈悲开示。
张居士原本想,至心向阿弥陀佛祈求之後,阿弥陀佛或许可以使她在看书或听闻录音带时,体悟到摄取不舍的道理;或者是在历缘对境的当下,让她忽然有所体会。没想到,当晚阿弥陀佛就在梦中为她开示了。
那天晚上她做了一个梦。张居士说:梦中的情景非常非常壮观,根本没办法形容。
梦中有一艘船,非常的坚固,船里面置放着日常用品,一应俱全。她和丈夫、两个儿子都坐在船上,船四周围好像有一个透明的玻璃罩,保护着这艘船。船稳定地行驶在大海中,船外的大海却是风狂浪大,天地一片昏暗,情境非常恐怖。但是,他们在船里面,却感觉像在陆地上那样平稳。心境也很安稳,非常有安全感,丝毫没有惊恐的感觉,这种安稳、安全的感觉,是她一生中从来没有过的。
醒来後,梦境还很清晰,印象非常深刻。不过,当时她并没有领会这就是佛在向她开示摄取不舍的道理。直到有天她在问我摄取不舍的道理时,才蓦然领悟到原来那天晚上,阿弥陀佛已经为她开示清楚了!
这就是说明名号如同大愿船,我们念佛,就已经坐在船里面了。既然是在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内,当然稳如泰山,虽仍在娑婆世界,但时间到就登彼岸。这艘大愿船四周,受到光明名号的保护,就好像被透明的玻璃罩罩着。尽管我们内心充满着无明的黑暗,从无始劫以来业障非常深重,致使业力的翻搅,好像海上的大风大浪,但是阿弥陀佛照常保护着我们。不因为我们有无明的黑暗,就继续轮回;也不因为有业力的系缚,而阻碍了阿弥陀佛的救度。
当张居士体会到这个梦的意义时,非常高兴,对念佛往生,生起无比的信心。因为梦中他们一家四口坐在船上,并没有念佛,虽然没有在念佛,光明恒常照耀,光明罩仍护佑他们不受风浪的惊吓,使他们内心非常的安稳。
专凭弥陀一佛 专凭念佛一行
所以,一个愿生极乐世界,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念佛人,虽然工作的时候,因为动脑筋没有办法专心念佛,烦恼妄想来时忘记念佛,睡觉时不能念佛,但其他时候,我们的心都在名号上,时时刻刻都有想到要念佛,而且是专靠这句佛号,这样弥陀一样摄取不舍,并不会因为我们暂时没有念佛,就不摄取或有什麽阻碍。
无论如何,我们念佛人要有心时时刻刻念佛,将念佛成为习惯,这就是刚才善导大师所说的「正定业」。我们这个法门就是强调专凭弥陀一佛、专凭念佛一行,强调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纪念弥陀佛诞,纪念净嵩法师往生,当然也不离开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今天就谈到这里。南无阿弥陀佛!
(讲於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注:本文已编入慧净法师讲演集(三)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