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的结论──宗旨四句偈
净土宗是救度的宗派,救度的来源是来自於阿弥陀佛的愿心、阿弥陀佛无限的悲愿、阿弥陀佛无尽的爱心。
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他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来救度十方众生;只要十方众生称念这句万德洪名,就已经被他救到了。就好像坐在阿弥陀佛的愿船上,被阿弥陀佛摄取不舍,永远不在六道轮回的苦海中。不用担心自己的功夫不够、功德不够,或者临终的时候,病苦念不出佛,或昏迷不知道念佛,甚至遇到空难、海难、火灾、水灾、地震、山崩、海啸而死亡,这样可以往生吗?照样往生。因为往生不是靠我们自己的功夫、功德,是靠阿弥陀佛的救度,靠阿弥陀佛光明摄取不舍。我们只要念佛,就已经符合阿弥陀佛的救度,就被阿弥陀佛光明所摄取不舍。
阿弥陀佛愿救度十方众生,十方众生愿让阿弥陀佛救度、归命阿弥陀佛,这就是净土法门的核心,也是净土法门的大根大本。
当然,净土宗也有系统性的理论架构,也就是净土宗的核心教理,简要讲就是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
这四十八大愿就是本愿,其中本愿中的根本愿就是第十八愿。所以,四十八大愿与第十八愿都是根本的教理。第十八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毁谤正法。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之中,第十八愿是根本,除了第十八愿之外,第十九愿、第二十愿也是救度众生的愿,只不过第十八愿是救度十方所有的众生,不论任何众生,只要忆佛念佛,都必定往生,可说平等无条件;如果这样的众生不能往生,阿弥陀佛就不成佛,这是根本愿;这个根本愿完成了,才有这尊佛,才有第十九愿。第十九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
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成佛之後,为了救度不是完全念佛靠佛的众生,而是修其他圣道门,如:禅宗、华严、天台、三论、唯识、密宗等,这类众生虽然与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没什麽关系,可是阿弥陀佛也不放弃,也要救度他。而说:「你只要回向,愿意往生极乐世界,临终之时,我一样来接你」,让对方有依靠与希望,知道:哦,只要我回向,阿弥陀佛也会来接我。这就是第十九愿。
第二十愿是说,今生今世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也知道极乐世界的好处,多少也累积了一些功德,但是最终没有往生极乐世界。这类的众生阿弥陀佛也没有放弃,要使他来生,或者来来生必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第二十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意思就是说,今生已经种下了种子,必定使其能够开花结果,──也就是来世,或者来来世,必定使他往生,所以说「植诸德本,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所以,四十八大愿当中是以十八、十九、二十愿来救度所有的众生。因此这三愿叫作「摄生三愿」,救度众生的三种愿。因此这三种愿也是净土宗的核心教理。
阿弥陀佛於四十八大愿之後又发了三种誓愿来包含这四十八大愿,亦即「三誓偈」,这也是净土宗的核心。「三誓偈」说: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我於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而四十八大愿当中,成佛的因与成佛的果是哪几愿呢?是第十八愿、十一愿、二十二愿。
第十八愿保证十方众生只要念佛,都能平等往生。第十一愿保证到了极乐世界都能够成佛。第十一愿说: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也就是说,凡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都安住於不退转,而进入成佛的境界,这就是「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的意思。
所以,第十八愿是成佛的因,第十一愿是成佛的果。
第二十二愿是倒驾慈航的愿,因为往生极乐世界虽然有成佛的资格,但是一方净土只有一尊佛,极乐世界只有阿弥陀佛一尊佛,要在极乐世界成佛除非阿弥陀佛入涅盘;可是阿弥陀佛是报身,无量寿,不可能进入涅盘,因此要成佛,必须到十方世界无佛之处示现成佛。所以「往生成佛三愿」就是:十八愿、十一愿、二十二愿。这也是净土宗的核心。
那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贯穿整部《无量寿经》,譬如四十八愿的根本愿──第十八愿只有说念佛,第十八愿成就文也只有说念佛,而且《无量寿经》的「流通分」也只有流通念佛,释迦牟尼佛更以偈颂赞叹第十八愿的念佛说: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意思是说,这尊阿弥陀佛的本愿之力,只要听到他的佛名,愿意往生极乐世界,今生今世就决定能往生极乐世界;而且今生今世就已经自然进入不退转的身分。在这段经文,释迦牟尼佛清楚明白的说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之中的第十八愿就是「本愿」;因为唯有第十八愿专讲念佛,讲名号,不讲其他。因此,释迦牟尼佛说「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在哪里?在「闻名往生」,这就是阿弥陀佛的佛力──本愿力。要使「闻名」──听到这句名号、念这句名号的众生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力量,就是阿弥陀佛根本愿的力量,所以本愿即是念佛,念佛即是本愿。
尤其《无量寿经》最後说: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佛法流传的时间分为:正法、像法、末法、灭法。到了末法一万年之後,佛法就没有流传在这世间,所有的经典都消失,三宝及三皈、五戒、十善的内容道理,也没有人宣讲、没有人修学。但是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为了救度当时的众生,他会将这部《无量寿经》留下来。
《无量寿经》就是在讲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尤其是根本愿,就是在讲这句名号;因此留《无量寿经》就等於留这句名号,让当时的众生只要听到、念到就能离苦得乐,可以离开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成佛。所以善导大师说:
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
由以上几段经文来看,《无量寿经》的全体精神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只是《无量寿经》的体、精神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净土三经的其他两部经也是以这句名号作为他的体及精神。
譬如《观无量寿经》,虽然宣说「三福」、「十三观」与「九品」,也就是「散善」与「定善」,但是释迦牟尼佛最後没有流通三福、九品、十三观,而是流通这句名号。经文说: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因此,《观无量寿经》的结论是持名念佛,不是观想念佛,也不是三福九品。所以善导大师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阿弥陀经》也一样。《阿弥陀经》说: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意思是说,必须要多善根、多福德才可以往生彼国。什麽是多善根、多福德呢?就是「执持名号」。所以,执持这句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一心不乱」就是专一不二、一心不变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其人临命终时,人尚未断气,阿弥陀佛与清净海众就事先来示现,「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个人断气自然就心不颠倒,因为阿弥陀佛已经示现在前,怎麽会颠倒呢。所以《阿弥陀经》的主体、精神也是这句名号。所以善导大师说:
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净土三部经的本体与精神,从始至终,单单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因此昙鸾大师於《往生论注》就说:
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卫国,於大众之中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
即以佛名号为经体。
意思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所讲的《无量寿经》与《观无量寿经》,以及在舍卫国所讲的《阿弥陀经》,这净土三部经都是以阿弥陀佛的名号为经体,所以净土宗的精神、净土宗的体就是这句名号。
因此,归纳起来,净土宗的核心教理就是净土宗的宗旨四句偈──
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
首先就说出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净土宗是救度的法门,阿弥陀佛以这句名号救度十方众生。那我们要如何相信与接受他的救度呢?只要「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就已经让阿弥陀佛救到了;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跟阿弥陀佛一样「广度十方众生」。
所以,净土宗的结论就在净土宗宗旨四句偈。
(摘录自2016年12月9日,於智觉寺开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