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八)阿弥陀佛,是一尊现往东方的佛
四十八、阿弥陀佛,是一尊现往东方的佛
释迦牟尼佛是西元二千六百年前在印度出生的,因为有释迦牟尼佛的诞生,才有佛教的创立,才为我们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相,以及开示解脱六道轮回,乃至成就佛道的方法。
我们专修净土,专信、专念阿弥陀佛。那麽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究竟有什麽样的关系呢?
我们就来研讨这个问题,标题叫「华光出佛」,内容主要是引用净土三部经中的《无量寿经》,也引用了同本异译的经典,也就是同样的内容,只是翻译的时代不同,翻译的人不同,翻译的文字也不同,但是就意思来说,都差不多。若是能将彼此的经文相互对照,就能更加清楚地了解经文的意义。
《无量寿经》上卷末「华光出佛」之文说:
众宝莲华,周满世界。
一一宝华,百千亿叶。
其华光明,无量种色。……炜烨焕烂,明曜日月。
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
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
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
普为十方说微妙法。
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於佛正道。
这一段经文,它的意思是指极乐净土的众宝莲华不但有颜色,而且会放光,光中出现无数的佛。这一些佛跟释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诸佛是同体,还是别体呢?如果对照《如来会》的「华光出佛」之文,就更明显了:
《如来会》「华光出佛」之文说:
彼佛国中,有七宝莲华,
一一莲华,有无量百千亿叶。
其叶,有无量百千,珍奇异色。……
一一华,出三十六亿那由他百千光明;
一一光中,出三十六亿那由他百千诸佛。……殊胜庄严。
放百千光,普照世界。
是诸佛等,现往东方,为众说法。
皆为安立,无量有情,於佛法中。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我将这段经文详细分为八小段:
第一,说明莲花非常多,周满世界。
第二,说明莲花的叶非常多,有百千亿叶。
第三,说明叶的色非常多,无量种色。
第四,说明放出来的光非常多,有三十六百千亿光。
第五,说明一一光明之中,出现许多佛,有三十六百千亿佛。
第六,说明佛又放光。
第七,说明所放的光明,都遍满了十方世界,在为十方世界众生说微妙法。
第八,说明每一位佛所说的法,都是要使众生脱离六道轮回生死之苦,证悟涅盘自在安乐的佛性。
当然,段落的分法各家不同,或者分为四小段,或者分为六小段,但是意思都是一样的。由这八段经文来说,有:
第一、花(宝莲花)的数目。
第二、叶的数目。
第三、色(色彩)的数目。
第四、光明的数目。
第五、佛的数目。
第六、佛放的光。
第七、说法(各说妙法)。
第八、度生(救度利益众生)。
这段「华光出佛」之文,在《无量寿经》之中,可说是统摄性、归结性的,在整个佛教当中,同样也可说是至高无上的。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就说,《无量寿经》是「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
「上衍」就是大乘佛教,佛教有大乘与小乘,大乘是成佛的宗教,演说「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教理。昙鸾大师说《无量寿经》的道理是大乘的极致,也就是境界最高,登峰造极的意思。也就是说,大乘的教理之中,虽然分为不同的宗派,譬如华严宗、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律宗、禅宗、密宗,但是这几个宗派如果和净土宗比较,还是净土宗比较超越,不但超越,而且是登峰造极,无法比较,所以说「上衍之极致」。
「不退之风航」,就教理而言,是登峰造极;就成佛来说,是快速、安稳又轻松,所以说「不退之风航」。
所以这两句对净土宗的形容和赞叹,可以说是无可比拟的,再怎麽赞叹也没比这两句话更高了。而所赞叹的内容,就是在这段华光出佛之文。我们若能对这段华光出佛文了解,就会对净土宗的信仰专一,不会改变,而且不退转。为什麽?净土宗的教理那麽殊胜,那麽高超,而且可以说统摄其他的宗派,甚至统摄十方诸佛、十方诸菩萨、八万四千法门。
研究净土宗,看净土宗的正依经典,如果对这段华光出佛之文的经文不详细、正确了解,是很可惜的。若能够正确了解,进而深入了解,那就会很庆幸自己能遇到净土宗,确确实实是大福报。若没福报,佛法都遇不到了,何况是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若没有大智慧,了解都了解不来了,要如何相信?所以能够信仰净土宗,不但有福报,而且是大福报;不但有智慧,而且是大智慧。
经文中说「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这里百千光明也应该说三十六百千亿的光明,就好像《阿弥陀经》也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所以莲花所放的光,光所出的佛,佛又放出的光明,也照样是无量的光明。
「普为十方,说微妙法」,这两句八个字在《如来会》是如何翻译呢?它说:「放百千光,普照世界。是诸佛等,现往东方,为众说法。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这里说「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十方这两个字,我们读起来、想起来,感觉很空泛,有时理解不来。《如来会》就较具体,它说「现往东方,为众说法」,而且南方、西方、北方,四维。「四维」就是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上下」就是上方、下方。这样合起来就是十方的意思。《如来会》这样详细的解释,让我们感觉比较具体,能够理解和掌握。
经文中说「现往东方,为众说法」,以极乐世界为座标来说,极乐世界的东边,就是娑婆世界;依经典所述,极乐世界的东边有无量国土,就如同《阿弥陀经》所说的,东方世界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等等,有恒河沙数诸佛,娑婆世界也是东方的一个国土,甚至药师佛的世界,也同样在极乐世界的东方。
这样说起来,东方世界应该有从极乐世界出来的无量的佛。释迦佛之娑婆世界及药师佛之琉璃世界都在极乐世界的东方。从这段经文来看,释迦牟尼佛跟药师佛都可能是从极乐世界的「华光出佛」的佛所应现的,他们的目的是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欲拯救群萌,而来弘扬真实之利的弥陀本愿,因此来示现在这东方的娑婆世界。
就这论点就可以看出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是什麽关系,就是报佛和化佛的关系。阿弥陀佛是报佛,释迦牟尼佛可以说是从极乐世界华光所出的佛,所以《无量寿经》才说「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说:「现往东方,为众说法。」示现在东方的娑婆世界,为众生说这微妙法,引导他往生极乐世界。
又从同《经》所说:「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来看,不但释尊,即十方三世诸佛也和释尊一样,都是华光出现的佛。如此推论,似嫌独断,但详加探究,有其所以然。因为《楞伽经》七卷本卷六也说:
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
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
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
这六句经文,可说是对《无量寿经》「华光出佛」文结论性的解释。
《楞伽经》在中国自古以来有四种翻译:第一种翻译较早期,已经失传了;第二种翻译有四卷;第三种翻译有十卷;第四种是唐朝时的翻译,有七卷。上述这段经文就是在七卷本《楞伽经》中,第六卷的地方。
此文也说十方一切诸佛,全部都是从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出现的。如此则三世诸佛也该都与「华光出佛」同为一佛。依此经文,也可说「阿弥陀佛是一切佛的根本佛」、「诸佛皆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这段经文令人很惊讶,为什麽?经文说「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诸」就是非常的多,「刹土」就是佛的国土;十方世界非常非常的多,众生之中,或者菩萨之中,所有的法身佛也好,报身佛也好,乃至化身佛也好,变化身佛也好(「化身」就是应化身,如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成佛,属应化身佛。「变化」就是临时变化的,临时要变化什麽身都可以,变化为佛身,或者菩萨身、天人的身、人身、畜生身、饿鬼身、地狱的身,都能够随意变化,因为佛能变化自在,无所障碍,甚至变化山河大地,变化树木,变化桥梁,都能随意变化,这叫变化身),「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所有的佛──法身佛、报身佛、应化身佛、变化身佛,都是从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所出现而来的。
在这里,经文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意思非常明显。
《楞伽经》和《无量寿经》是不同系统的经典,不过《无量寿经》「华光出佛」之文,和《楞伽经》这段经文互相对照,可以说内容是相同的。它背後的意思,我们後面再说明。
从这两种经文相对照,就知道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了。寺院的晚课一般是单日诵《阿弥陀经》,双日拜八十八佛,八十八佛最後有一尊佛叫作「法界藏身阿弥陀佛」。「法界藏身」是什麽意思呢?「藏」就是含藏,含藏所有一切。也就是说所有十方法界诸佛,所有十方法界诸菩萨,所有十方法界诸法,统统含藏在阿弥陀佛一佛之中,所以阿弥陀佛叫作「法界藏身」的佛,极乐世界也叫作「法界藏土」。
由这华光出佛文,以及《楞伽经》这段偈语,互相对照来作解释,就很明显地了解:阿弥陀佛就是法界藏身的佛,极乐世界就是法界藏的净土,含藏一切,出生一切,一切诸佛菩萨以及八万四千陀罗尼,统统是由极乐世界所出现的,简要讲就是这样。
「普为十方,说微妙法」,这微妙法是指什麽法呢?当然是指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法门,也就是念佛的法门。为什麽?因为阿弥陀佛出现在这个世间,甚至成就极乐世界,显化十方诸佛,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平等地救度十方众生。
在阿弥陀佛眼中,十方众生都平等,不分别是菩萨、圣者或凡夫。阿弥陀佛看所有众生都有佛性,都是未来佛。虽然目前显现有圣人、凡夫的差别,然而,圣人只是断了烦恼,但是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也就是说四十一品的无明还没有完全断除净尽;凡夫只因受烦恼所控制,所以造了种种的业。烦恼及所有的业,就本体来说,以佛来看都不是实在的,是虚假的,不论是三善道的善,或是三恶道的恶,只不过是种种因缘所产生的,而因缘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不是永远不变的真实,所谓「缘起性空」。
所以,六道凡夫只因受虚假的烦恼和业力所驱策,而身不由己地在六道之中转来转去,或者转生为人,或者转生为畜生,或者转生在天界,或者转生在地狱,或者转生为饿鬼,或者转生为阿修罗,但这些来来去去的种种,或者善,或者恶,其实都是虚妄的。佛就是站在这样的立场来看待众生。所以佛眼之中,圣(圣人)、凡(凡夫)、善(善人)、恶(恶人),都是一样。若是我们众生就不一样,因为我们有我执、法执,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有人我是非好坏的观念。
当然,就世间来讲,善就是善,应该要赞叹,而且要鼓励,所以说「众善奉行」;恶就是恶,应该要避免,要断除,所以说「诸恶莫作」,这样才能带给社会和谐,家庭能得到安乐,国家也能够和平,人间才能稳定。如果在世间的层面说善恶都一样,为善也可以,作恶也可以,这样就会混乱。
佛是没有这种差别,他是要把我们平等救度出离轮回,甚至彻底进入绝对的境界,因为就宇宙人生来说,宇宙就是空性(空),而人生本质就是苦,所以宇宙人生就是两个字:「空」和「苦」。这个「空」,不是说什麽都没有,而是说明一切都是虚假相,因为一切有为法,时常在转变,迁流不息,变动不居,是无常的,不是真实不变的,就这点来说是空。
至於说人生的本质就是苦,这里说的本质苦并不是说永远都是苦,只要有正确的方法,是可以离苦的。亦即,如果没有方法,那就永远在苦中;如果有方法,就可以离苦得乐。所以就现象来说,宇宙是空的,人生是苦的;但就性质来说,无所谓空不空,无所谓苦或乐,这是涅盘的境界,也就是《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也可以说是「非善、非恶」,因为它是达到绝对的清净,所以涅盘的境界是常乐我净。
回到前面所说,「微妙法」就是救度众生的法,简单说就是救度众生离开六道轮回,而且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就能够断除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其实这些也是假相,所以到极乐世界,我们真如实相显现的时候,当下就证入佛的境界,因此极乐世界也叫作「无为涅盘界」。
「微妙」,「微」就是微细,「妙」就是不可思议,超越我们凡夫所想像的叫作「微妙」,就是使不可能成为可能。譬如,返老还童,或者使死亡复活,或者应该堕入地狱,甚至阿鼻地狱,是千佛都无法救度的;却能够使他离开地狱,甚至离开六道,往生极乐世界成佛,这种微妙不可思议可以说达到极点,确确实实是真正的微妙。所以微妙就是复苏,本来已经死掉了,却能够使他复活。有句俗话说「枯木逢春犹再发」,枯木已经死去了,冬天万物凋落,好像死去,到了春天的时候,暖气一来,又能够开枝发叶;「人无两度再少年」,人没有两次再少年,老都已经老了,要再返老还童,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到极乐世界,人人都是少年人,而且到极乐世界,不再堕落,不再六道轮回,可以说比「枯木逢春犹再发」更加超越,这就是微妙,使死去的能够复活,使不可能成为可能,这就是微妙。
所以《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的众生,论他的业本来应该要堕落到地狱,甚至阿鼻地狱,可是因为回心念佛,不但没有堕落地狱,甚至还离开六道轮回,而且往生极乐世界成佛。当然,这里的重点是要讲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不是鼓励人去做十恶五逆。不过,我们自省思维,生生世世以来,谁敢肯定自己没有做过十恶五逆?所以就这点来说,大家应互相体谅,互相宽恕,要互相同情,不要互相指责。
「说微妙法」也可以就两种来说:一种是通性的,就是三乘法,如果对方的根机还没到,就暂时说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一种是只限於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法,根机已到,直接讲阿弥陀佛救度的法,直接往生极乐世界成佛。
如果就《无量寿经》来说,《无量寿经》是显明十方诸佛出现世间本怀的经。「本怀」,单独是指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救度。所以这麽说来,在《无量寿经》上卷最後这段「华光出佛」之文,所说的「普为十方,说微妙法」,这「微妙法」当然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救度的法,这个法也是十方诸佛的本怀。释迦牟尼佛讲这部《无量寿经》,显明他出现在这个世间的本怀和目的,就是在第十八愿,这麽说来这微妙法就是在说第十八愿。
「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於佛正道」,「正道」就是无上正真之道,意思是说,这些华光所出的无量诸佛,每一尊佛都到十方微尘世界去说微妙法,使十方众生都证入无上正真涅盘的境界,也就是引导「无量众生」进入极乐世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使他们成佛。
就这些经文来说,能够了解极乐世界一切都是相融无碍的,正报也好,依报也好,都是一体性的。比如说极乐世界莲花出光出佛,莲花是依报,就是极乐世界的环境,佛就是正报,就是身体。依报能生出正报,正报又能放光,而光明又能说法,这样就是正报依报、依报正报,互相都融合在一起,这也是《华严经》所说的事事无碍、重重无尽的境界,这些都已在《无量寿经》中实际表现,就好像华光出佛这段文一样。极乐世界不只是有华光出佛说法度众生,极乐世界的水也能说法度众生,风、鸟和树都能说法度众生,就像《阿弥陀经》所说的,极乐世界的万物都能放光明,所放的光明都能够显现出佛来说法。
简要的说,「华光出佛」的内涵很深广,是佛与佛的境界,可说「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但这都是阿弥陀佛的悲心愿力所成就,所显现的。
阿弥陀佛的悲心,要救度众生;阿弥陀佛的愿力,能够救度众生。
阿弥陀佛的悲愿,凝聚而成为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极乐世界就是接纳我们十方众生往生成佛的世界。
阿弥陀佛的悲愿,开展而成为十方三世诸佛的应化,十方诸佛就是普为我们十方众生说微妙法的诸佛。
「现往东方,为众说法,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也就是说,十方诸佛就是阿弥陀佛的悲愿所开展、显现来引导我们,救度我们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极乐世界也好,华光出佛也好,十方诸佛说阿弥陀佛本愿的法也好,都是阿弥陀佛的悲心愿力所开展出来的。
阿弥陀佛以莲花为佛事,极乐世界充满莲花,所以叫做「莲花藏世界」,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也是在莲花中化生;所化生的莲花和阿弥陀佛的正觉花是一体的,所以《往生论》说:「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也就是说都是从莲花所出生,以如是故,我们和阿弥陀佛也是一样的基因,我们到极乐世界就和阿弥陀佛坐同样一朵莲花,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我们也是无量寿,阿弥陀佛无量光,我们也是无量光。
华光出佛之文,略说有五意:
一、显依正互融故。华出佛身,佛化十方,依正互融,事事无碍,若广说则如华严等。
二、显诸佛之本故。如《楞伽经》所说:「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
三、统收一经所说故。就是下卷之初所说「十方恒沙诸佛,皆共赞叹」的诸佛,就是这华光所出的诸佛。故下卷初承接此文,而彰显释迦与诸佛是能赞,阿弥陀佛是所赞。又将整部《无量寿经》所说的弥陀因行果德,统摄在这众宝莲华中。
四、显同体之证故。《无量寿经》三辈章及胎化章所说:「於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就是指这众宝莲华,约主就是《往生论》所说「微妙净华台」,约伴就是「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因为「机法不二」故,信愿念佛之人,坐佛所座,与佛同证无为法性身。
五、彰愿力难思故。《无量寿经》所说「皆是阿弥陀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的六故,贯彻於此,以显彰一切都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由愿力故,成就正觉阿弥陀佛之果德。所以昙鸾大师《赞阿弥陀佛偈》说:「如是神力无边量,故我归命阿弥陀。」
《华严经》有一首偈子说:
佛身充满於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
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
这一首偈语非常的好,这首偈语也显明阿弥陀佛跟我们的关系。
「佛身充满於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佛的身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所以说佛的身心充满十方法界,所谓十方法界就是整个大宇宙,宇宙有多大佛身就充满多大。尤其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无量光佛,而且也是无碍光佛,因此阿弥陀佛的身心普遍充满十方法界,当然也充满三恶道,因此说「普现一切群生前」,因为一切众生,包括三恶道的众生,也都同样在法界当中,并没有在法界之外,所以,佛时刻都在我们六道众生的面前,都在我们所有一切众生的四周,都没有离开我们六道轮回的所有众生。因为佛身充满法界,佛身无所不遍,佛身是不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每一个角落无不充满的,只因为我们凡夫众生有烦恼与业障,所以不能看到佛身,也感受不到,不能够跟佛感应道交。
也可说是频率不同,所以不能感应道交。好像这个虚空之中,充满了很多的磁场、电磁波。比如台视的电磁波在这里,华视、中视、第四台的电磁波也在这里,手机电信的频率更多。这一些磁波都在自己面前,所以按台视,台视的萤幕就显现;按华视,华视的萤幕显现;按中视,中视的萤幕显现,第四台也是。所以说「佛身充满於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
「随缘赴感靡不周」,佛「随缘赴感」没有缺失,都是圆圆满满的,只要有缘就能够跟佛感应道交。
以阿弥陀佛来讲,阿弥陀佛怎麽样随缘赴感呢?阿弥陀佛发愿要救度十方所有一切众生,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感」,而我们十方所有一切众生念佛,要蒙受阿弥陀佛的救度,这就是我们十方众生的「应」;阿弥陀佛「感」我们,我们「应」阿弥陀佛。随着念阿弥陀佛的缘,念佛人就能够跟佛彼此感应道交,没有障碍。这个就是「随缘赴感靡不周」。
再者,就是我们念佛是「感」,阿弥陀佛救度我们是「应」,这就是阿弥陀佛的「随缘赴感」。这个就是阿弥陀佛跟我们彼此「感应道交」,阿弥陀佛跟我们感通,我们也跟阿弥陀佛感通,因此我们念佛人自然与阿弥陀佛一体不离。
有句话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又说「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阿弥陀佛就好像天上的明月,不管在江河、溪川、水井甚至脸盆、茶杯,只要有水的地方,都会映现出明月。念佛人不论何时何处何缘,只要念佛,都能当下与佛感应道交。十方世界的念佛人与阿弥陀佛,彼此都是同时感同时应,同时感应道交。
阿弥陀佛感我们,也就是感动我们,阿弥陀佛怎麽感动我们啊?阿弥陀佛为我们发四十八大愿,阿弥陀佛兆载永劫为我们具足无量德行,阿弥陀佛说「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把他的四十八愿的功德,以及兆载永劫所积植的功德,凝聚成为一句弥陀名号,主动将这六字洪名的功德大宝送给我们。阿弥陀佛说,他以他的光明名号来救度十方众生,包括我们三恶道的祖先,所以,就感动我们来念佛。那阿弥陀佛会不会应我们?阿弥陀佛当然会答应我们,恰当的恰如其分的满我们愿。这个就是「随缘赴感」,所谓「感应道交不思议」。
总之,以阿弥陀佛来讲,阿弥陀佛感我们,我们应阿弥陀佛;以我们来讲,我们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应我们。而且阿弥陀佛无障碍,不可能感应当中没有达到结果的。这就是「随缘赴感靡不周」。
「而恒处此菩提座」,佛又称「如来」,就是「如如不动之中,同时感应十方众生而来」,佛的法报化三身,不移不动,常坐在菩提座上,却随缘赴感在十方世界。虽然千处感千处应,而又一直处在原地没有移动。也就是阿弥陀佛来而不来,去而不去,因为阿弥陀佛充满整个法界,整个法界都是阿弥陀佛的身体,所以阿弥陀佛不需要移动,也不需要来去。好像阳光充满於大地的每个角落,整个大地都是阳光,所以阳光不需要移动,也不需要来去。所谓「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
总之,对佛来讲,没有来跟去,没有内外,没有大小,也没有过去未来。因为整个时空法界对他来讲就是一个,就是在他的心中,所以是「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
因此善导大师赞叹阿弥陀佛说:
一坐无移亦不动,彻穷後际放身光。
灵仪相好真金色,巍巍独坐度众生。
意思是:阿弥陀佛,端坐於净土,放光於十方,化身无量佛,广度诸众生。
印光大师说:
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
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