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遍照」六特色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净土教理,主题是「光明遍照六特色」。「光明遍照」的经文,来自《观经》第九观,也就是: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凡是净土宗的道场,或者莲友家中佛堂於本尊南无阿弥陀佛的两侧,大都会写上这一段经文做为对联。为什麽把这段经文特别标显并列在本尊阿弥陀佛的两侧,成为佛堂的一部分呢?因为这一段经文对我们来讲非常的重要;同时,能够理解这一段经文,会给我们念佛人大安心、大满足。所以这一段经文对净土宗来讲,非常重要也非常可贵。
(讲义文)
《观经》第九观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此「光明遍照」之文,是净宗大纲要领、核心教理、传承眼目、特色。
这段「光明遍照」文是是净土宗的大纲要领。「大纲」就是核心、主脑,「要领」就是重要的纲领。净土宗如果没有「光明遍照」这一段经文,或者把这一段经文舍弃,那净土宗的教理就会所缺失。所以这一段经文也是净土宗的核心教理,是不能缺少的中心,是主要的,不能当做次要的,是非要不可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充分条件。
有了眼睛才能看清楚前途,不会盲修瞎练,而走入歧路。所以,「光明遍照」这段经文,同时也是我们净土宗祖师代代传承的眼目。
再者,这段经文更是我们净土宗的特色之一。所谓「特色」就是有别於佛教其他宗派、别於其他法门,是只有我们这一宗才有的,是特别的本质、特质。
(讲义文)
先明出处,次明愿成就,之後消文,最後显六特色。
这一段经文出自《观无量寿经》的第九观,原文是: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
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
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经文首先说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八万四千好,八万四千光明。论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无量光,不只八万四千或八亿四万。那为什麽这里说「八万四千」呢?如此说,是一种概括性的,也可以说是包含性的。比如佛陀说众生烦恼有「八万四千」,要对治众生的烦恼也要有「八万四千」个法门。
佛陀一生所讲的三藏十二部经,可以说就是八万四千法门,这八万四千法门能够治癒众生八万四千的烦恼。烦恼能够消除,就能够离开三界轮回;无明能够破尽,就能够成佛。
那这八万四千法门在哪里?就归入阿弥陀佛的光明,所以说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的相好光明。
众生的烦恼无量无边,所以阿弥陀佛的光明也是无量无边,因此阿弥陀佛也叫做无量光。也因为是无量光,所以才能够遍照十方世界。
「光明遍照」之文,也是第十八愿的成就文。第十八愿有三十六个字: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光明遍照的经文只有十六个字,怎麽对应呢?
首先,「光明遍照」的光明,是谁的光明呢?是阿弥陀佛的光明;阿弥陀佛如果还没有成佛的话,他有这个光明吗?没有。因为阿弥佛成佛了,所以这里所讲的光明就是第十八愿「设我得佛」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成佛了,所以他就有无量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这「十方世界」是第十八愿的哪一些经文?就是「十方众生」所在的十方世界。阿弥陀佛的光明能够遍照十方世界的话,那尽十方所有的众生没有任何众生不是在阿弥陀佛的遍照光明之中的。
「念佛众生」的「众生」,是指第十八愿的哪个地方呢?就是十方众生的众生;「念佛」是指第十八愿的哪一句经文呢?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就是信愿行,也就是乃至十念的念佛。我们至心信乐、愿生彼国之後,就归结在这一句名号。也就是信受弥陀的救度,愿生弥陀的净土之後,就是专称弥陀的佛名。
「信」在心中,「愿」潜藏在我们的心底,此後浮现在我们的心中,出现在我们的口中的「行」,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以「南无阿弥陀佛」来显示我们的「信、愿、行」。
「南无」就是「信」,也是「愿」;称念阿弥陀佛就是「行」。所以念佛众生的「念佛」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也就是「信、愿、行」。
「摄取不舍」是对应第十八愿的哪一段经文呢?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说,我不成佛便罢,我如果成佛的话,一定要使十方众生都来念我的名号;同时要以无量的光明摄取十方念佛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不让他堕落三恶道,继续六道轮回。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因此不管任何人只要念佛,就进入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当中。因为阿弥陀佛是无量光,因此他的名号也是无量光明的名号。善导大师也说「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所以,这两段经文十六个字,也在显示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成就。
接下来,消文,也就是解释文面上的意思。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两段经文,善导大师分为两部分来解释:第一部分是遍照的光明,第二部分是摄取的光明。
第一句「光明遍照」,叫作「遍照光明」,为什麽说是「遍照光明」呢?因为经文很明显的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表示是遍照十方世界的光明。那这遍照十方世界的光明有什麽作用呢?就是调熟,所以「遍照光明」也叫做「调熟光明」。
什麽叫「调熟」呢?「调」就是调理,「熟」就是成熟。就像阳光照摄果物,使水果由青转红;水果成熟之後就会自动掉下,或者伸手一摘就摘下来了。阳光有成熟果物的功能,同样的,阿弥陀佛遍照的光明也是在成熟、培育我们十方众生,使我们十方众生还没有信佛学佛的,来信佛学佛;已经信佛学佛的,来进入净土法门;已经修学净土教理、进入净土法门的,让他进一步来信受弥陀救度,而专称弥陀佛名──这就是「遍照光明」的功能作用,也叫做「调熟光明」。这是第一句「光明遍照十方世界」的内涵。
第二句「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叫做「摄取光明」。也就是说,众生已经念佛了,阿弥陀佛就以摄取不舍的光明来摄取他;在他还没有念佛之前,还在培养的阶段,那只是接受「遍照光明」的功能作用,还没有摄取不舍。一直到达他念佛了,才进入摄取不舍的功能。
阿弥陀佛的光明都已经遍照十方世界了,为什麽不直接摄取呢?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因果不相吻合。就好像阳光普照天下,但是如果自己关在房子里面,没有到房子外面去享受阳光的温暖,或者打开窗户让阳光进来,这样当然和阳光就有没有关系了。
那阿弥陀佛的光明在哪里呢?在名号。为什麽?阿弥陀佛本身就是无量光,也叫做无量寿,所以阿弥陀佛是──无量寿的佛,无量光的佛,光明无量的佛,寿命无量的佛。无量寿就涵盖无量光,无量光也涵盖无量寿。
对佛来讲,他是无碍的,所谓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在佛的境界来讲,他本身跟他的名号是一体的,这是佛的境界。
如果以凡夫人身来讲,我们本身跟我们的名号是分开的,而且佛的名号有功能,能够消业障、增福慧,能够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但我们人的名号,甚至地球上、虚空界所有的名称、名号有那个功能吗?没有。所以对佛的境界来讲,叫做「名体一如」,他的名(佛名)跟他的本体是不离开的,因此他本体所有的功能都在名号当中。
本体有什麽功能呢?就是一般说的「不可思议的智慧」,然後由智慧流露出慈悲,由慈悲显发愿力,然後发愿修行,自然成就种种不可思议的功德。这都是阿弥陀佛本体的功能作用。这一些功能作用,名号当中完全具备,全体具足,毫无缺失,不增不减。
再者,佛的境界也是「依正一体」。依报就是极乐世界的环境,正报就是阿弥陀佛本身,依报、正报的功能也都在名号当中。
阿弥陀佛是无量光,他的名号当然也是无量光明的名号,因此不管任何众生,只要称念弥陀名号,就蒙受弥陀光明的摄取。没有称念弥陀名号,当然就跟弥陀的光明没有关系;尽管读诵、通达三藏十二部经,可是若没有念「南无阿弥陀佛」,当然跟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没有关系,就不在阿弥陀佛光明摄取的范围之内了。
那「摄取不舍」是什麽意思呢?「摄」是提手旁,再三个耳朵;「取」是一个耳朵,旁边一个又字。那表示什麽呢?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众生太简单了,阿弥陀佛成佛十劫以来都在呼唤我们,也在面前等待我们,一旦我们念佛了,就在他的光明当中,到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把我们的耳朵稍微一捏,就往极乐世界去了,这叫「摄取」。也就是说,抓住在手中就是「摄取」。
打一个比喻,有一对父子在家中睡觉,突然外面下大雨,河水暴涨,水淹到了床舖,甚至快淹到屋顶了,电灯没电,一片黑暗。这时候怎麽办呢?爸爸是全世界游泳的冠军,也是海边最优秀的救生员,游泳技术很高明,再怎麽样的大风大浪都不受障碍。
这时,如果爸爸跟儿子说:「我的爱儿,爸爸是游泳高手,你不用怕,你尽管紧紧抓住爸爸的腰带,爸爸游泳到彼岸,你也就能够到彼岸。」可是孩子力气总是有限,游到一半孩子力气不够了,突然一松手,就被大水流走而功败垂成了,这就不是「摄取」。
如果爸爸说:「我的爱儿,爸爸是游泳的高手,再怎麽样大风大浪都障碍不了爸爸;爸爸紧紧把你抱在怀中,你不要怕。」这样不久就到了彼岸,父子两人都安全的上岸,这才是「摄取」。
是爸爸抓住我们、抱住我们,不是我们去抱佛脚或抓紧佛的袖子。如果这样的话,往往会失望,认为:哎呀,我一天念十万声,感觉越念越烦恼……我每天念十万声,不晓得阿弥陀佛知不知道?不晓得阿弥陀佛会不会嫌弃我?临终会不会把我忘记?会不会觉得我不够资格往生极乐世界?如果要抱佛脚,抓佛的袖子,那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但是,阿弥陀佛不是这样的一尊佛。
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是我们拜托阿弥陀佛发的吗?不是,他主动为我们发的。他为什麽主动为我们发愿?因为他的爱心胜过天下母亲对孩子的爱。
天下最纯、最无私无我的爱,就是母亲对孩子的爱,而佛的爱是更超越的,不是世间母亲的爱所能形容的。佛把十方众生看成是他的孤儿,佛看到他的孤儿旷劫以来都在六道当中造罪造业,导致永劫陷於六道轮回的苦难之中;尤其是生为三善道的很少,堕落三恶道的很多。如同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人身难得」、「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佛陀出现在世间的目的就是要度众生,所以佛陀一定要讲出一个能方便而且容易救度众生的法,而唯有弥陀救度这一个法才是佛陀出现世间的本怀。为什麽?原因在於,如果没有这一个法,芸芸众生谁能够得度?没有!
所以阿弥陀佛把我们十方众生看成是他唯一的独子,独子在造罪业、受苦受难,无穷无尽,身为母亲的於心何忍?非常的悲苦。因此阿弥陀佛就非常的「大悲」──阿弥陀佛非常的悲伤,大悲无尽。(所以这个「悲」有几种含义)进而自然发愿要救度自己的孤儿,及培养出充足的力量、功能、条件,把自己的孤儿从速由火坑中救出来,让他获得清凉自在。
所以不经过我们祈求拜托,阿弥陀佛是主动为我们发愿,主动为我们修行,经过兆载永劫的时间,积植菩萨无量的德行,才能够圆满以下三件亘古伟业:
第一,圆满成佛,不然不取正觉。
第二,圆满极乐世界,庄严的极乐世界,光明无量的极乐世界,涅盘的极乐世界。要使十方念佛的众生都进入极乐世界成佛,跟他一样无量光、无量寿。
第三,成就了这一句名号。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把他本身的功德、极乐世界的功德,统统融入在这一句名号当中,所以这一句名号也叫做「万德洪名」。
关於这一句名号,善导大师解释说: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我们念「南无」,就自然涵盖了「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念「阿弥陀佛」四个字,就涵盖了从娑婆到极乐世界的这一种功能作用。这是任运自然、不假勉强的;不是我们去抓弥陀的袖子、去抱弥陀的脚,不是这样的。
阿弥陀佛是「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阿弥陀佛以他的光明名号(名号光明)摄取念佛的众生。所以,有念佛自然在光明当中,没有念佛就不在光明当中。不管你是善根利器,乃至是大菩萨,如果没有念佛就跟阿弥陀佛无关。所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也念佛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往生极乐世界就能够快速成佛。
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中就说:
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佛的境界那麽高,我们观想得来吗?理解得来吗?当然是不可能的。《无量寿经》就说:「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佛的境界,唯有佛与佛能互相理解,等觉以下的菩萨是无法了知佛境界的,更何况了知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
在《大阿弥陀经》更说:
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诸佛都有光明,十方诸佛的光明当中,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极尊的。这就显示阿弥陀佛光明的特殊与重要。
虽然我们的肉眼看不到弥陀佛的光明,也不晓得弥陀光明的颜色或作用,但只要晓得念佛就自然而然的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当中,这样就可以了。
以上是「摄取」的含义。
那「不舍」是什麽意思呢?──是现在就摄取、保护我们,时时处处看着我们、等待着我们,让我们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也就是让我们诸事能够圆满。此处所谓圆满不是说事事如意,求什麽都会兑现,不是的。
我们都是业障凡夫,根机也各自不一样,这些阿弥陀佛都晓得,在我们肉体还在这个娑婆世间时,应该怎样才适合我们的生活。所以阿弥陀佛会给我们相应於我们状况的,如果不相应於我们目前情境,对我们不好,阿弥陀佛就不会随便给。
所以所谓不舍,就是平生摄取我们──他看着我们,保护着我们,等待着我们,一直到临终都不舍弃。不管白天夜晚,不管什麽时间,什麽地方,什麽事情,什麽情况,什麽环境,什麽心境,阿弥陀佛都不舍弃,一直到临终。
有人就会疑问:念佛的时候摄取不舍,在没有念佛的时候有没有摄取不舍呢?当我睡觉的时候有没有摄取不舍呢?我在工作动脑筋不能念佛的时候,有没有摄取不舍呢?还有,我是个贪瞋痴妄想杂念的薄地凡夫,烦恼来了、逆境来了,不但妄想杂念,而且是在心中刮大风、下大雨,那时候有没有摄取不舍呢?答案是:当然有!
也就是说,你是一个念佛人,睡醒了,你就会念佛;完成工作後,脑筋动完了,就会念佛;起烦恼打妄想,杂念打过了,就会念佛──这样的众生就是念佛众生,他之念佛也是念念不舍。所以,并不是说二六时中、二十四小时,都分分秒秒在这一句佛号上,不是这样的。是该睡觉时就睡觉,应工作时就工作,逆境来,起烦恼了,这些阿弥陀佛都知道。「烦恼过了,那就想我、就念我」──阿弥陀佛对众生的要求就只是这样而已。
这样的要求几乎没有条件,也不管出家或在家,也不用入深山闭关修般舟三昧。而是在不妨碍原本的生活,敦伦尽份、孝敬父母、友爱兄弟,遵行三纲五常之道,安份守己地过世间的生活。因此,可以说在入世当中就能够圆满成就出世功能的,只有念佛这个法门,其他法门是不可能的。
有关「一直到临终摄取不舍」的功能,有人还会有疑问:假如临终的时候因为病苦念不出佛来,乃至老人痴呆,或昏迷了,没有念佛,这时阿弥陀佛是不是也摄取不舍?照样摄取不舍!
阿弥陀佛知道我们是什麽众生,有什麽业力,阿弥陀佛也知道我们临终会成为什麽样子,我们的方方面面,阿弥陀佛都知道。所以,慈悲的阿弥陀佛只说:你平生念佛任凭我就可以了,能这样,我摄取不舍;如果有舍弃的话,我就不是阿弥陀佛。
所以我们就安心念佛信任佛──念佛,而任凭阿弥陀佛的安排,念佛凭佛,就这样。
阿弥陀佛要达到「摄取不舍」的这个「不舍」,容易吗?是不容易的。如何的不易呢?《悲华经》就说,娑婆五浊恶世的众生是一千四佛所舍弃的。所以,对我们来说,十方诸佛对我们是「舍」的,只有阿弥陀佛对我们是「不舍」的。
为什麽十方诸佛会舍弃众生呢?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烦恼太炽盛、业力太深重了,导致这一千四佛(也就是代表十方诸佛)没办法救度我们,所以不得已离开我们。
可是阿弥陀佛的救度是完全没有障碍的,《阿弥陀经》就说: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在《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特别举出十二种光来赞叹阿弥陀佛:
无量寿佛,号
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
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
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前面「无量、无边、无碍」的三种光,是阿弥陀佛主要的特色。他的光明救度十方三世无量无边的众生,不受众生的障碍。我们众生有什麽障碍呢?首先就是经典上所讲的「五浊恶世的众生,烦恼强盛,业障深重」。因为旷劫以来我们都在六道轮回,都在六道中造罪造业,所造的罪业无量无边。《华严经》就说,如果我们造的业有形体的话,尽虚空都无法容纳。可是阿弥陀佛的光明不受我们烦恼的障碍,不受我们业障的障碍,不受我们冤家债主的障碍,不受天魔外道的障碍,不受我们临终任何情况的障碍,因此才称为「无所障碍」。因为是无障碍才能够摄取不舍,假设有障碍的话,就无法做到不论时处诸缘都摄取不舍了。
所以「光明遍照」这一段经文也叫做「调熟光明」,「调熟光明」目的是希望十方众生都来念佛,因为念佛才能够蒙受光明的摄取不舍。不然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可是我们不接受、不相信,这样阿弥陀佛就只能乾着急了。
有一句话说:「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佛慈虽广,难度无缘之人。」下大雨,无论是大树小草都能得到滋润的,可是草木本身若没有根的话怎麽吸收呢?佛门广大,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更是广度十方众生,可是众生若不相信、不接受,跟佛就没有缘。所以我们就只要「相信」、「接受」,此後念佛就好,其他的阿弥陀佛都知道,都会有适当的安排。
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这一句名号是阿弥陀佛所有功德的结晶,不是单纯的一个符号、一个声音而已。阿弥陀佛的眼睛在他的名号,耳朵在他的名号,心在他的名号。我们一念佛,我们一拜佛,我们一想佛,阿弥陀佛就看到、听到、知道。阿弥陀佛的一切见闻觉知,都在我们念佛人的身上。
(讲义文)
最後显六特色。
一、显示要弘废立的特色
二、显示全凭他力的特色
三、显示机法一体的特色
四、显示平生业成的特色
五、显示万机平等的特色
六、显示容易殊胜的特色
这六个特色只有净土宗才有,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唯识宗、禅宗、密宗、律宗统统没有这六种特色,只有念佛,自然具备这六种特色。
这样说,有没有根据呢?当然有。接下来,我们引用佛言祖语来说明根据之所在。
(讲义文)
一、显示要弘废立的特色
「要」是指要门,也就是定善跟散善。「弘」就是指弘愿门,也就是念佛。
「要」是指「要门」,也就是「定善」跟「散善」。「定善」是指《观无量寿经》所讲的十三种定观的修行;若不是十三种定观的修行,而是一般的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这样的三福九品的内容就是「散善」。
「定散」就是显示要入定才能达到,没有入定、不能入定,那麽就不能具备这个善根;「散」就是杂、多,《观无量寿经》中归类为十一种散善,推广出去则更多。
「弘」,是指「弘愿门」,也就是念佛。弘愿门很单纯,就是一句名号而已。谁的名号?阿弥陀佛的名号,弥陀以名号度生,众生以念佛往生,所以「名号度众生」的法门叫「弘愿门」。
为什麽叫「弘愿」?「弘」就弘广无边,十方众生统统包含在里面;「愿」就是弥陀的悲愿,弥陀把广度十方众生的大愿容纳在名号当中,使十方众生都来念他的名号,自然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门很广大,所以叫「弘愿门」。
「弘愿门」是普遍於任何众生都相应、都可以做得来的;「定善」可以说没有人做得来,因为必须要能够入定观想;「散善」也不容易,而且若真实面对自己,就知道也是做不到的。
「散善」有世间的善,有小乘的善,有大乘的善。对我们来讲,这些只是名相的了解,至於实际行事,我们是做不到的。世间的善是「孝顺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光这第一个项目我们就做不圆满了。谁敢说他孝顺父母,是一个孝子?十善业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这十善我们全部做得来吗?
所以「要门」是讲条件的,而能够合乎这个条件的根机,自古以来可说凤毛麟角。「弘愿」就不讲条件了,因为只讲念佛,而念佛谁不会呢?有口就能念,瘖哑人士也可以心念。
(讲义文)
善导大师对这一段经文的解释说:「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
「佛光普照」是在解释「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唯摄念佛」是在解释「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虽然佛光普照十方世界,也普照十方众生──不论种族、不论信仰、不论圣人、凡夫、善人、恶人,统统普照。可是只有念佛的人才会被摄取不舍,其他没有念佛的人就没有被摄取不舍。因为念弥陀的名号跟他的光明亲、跟他的光明近,弥陀的光明有消除业障,具有使我们往生不受障碍的功能,所以自然就被摄取不舍;如果没有念弥陀的名号,跟他的光明就没有关系,当然就没有被摄取不舍,这是自然的道理。
由这一段「遍照光明」的经文就晓得它含有「废」跟「立」,也就是其他的法门不在摄取不舍当中,唯有念佛才会被摄取不舍。那这样,你会选择哪个?
「废立」就是「选择」,选择重要的,次要的先放着。也可以说真跟假,两张钞票,一张真钞,一张假钞,我们会拿哪一张?一定是拿真钞。不过,也是要晓得分辨真假,才懂得去拿真钞,否则可能会觉得面额一万元的假钞设计得很漂亮,而单纯实在的真钞却只是千元。但是这一万元是假钞啊!当然,这只是一种比喻。
对这一段经文善导大师又解释说:
(讲义文)
又说:「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自余众行」归纳起来就是「定善」跟「散善」,都是善。可是如果跟念佛比较的话,那就不能比较了。为什麽?即使做得到「定善」跟「散善」,也还是凡夫。因为能否离开六道生死轮回是看烦恼是否断除,不是论功德多大、禅定多高。即使禅定达到四禅八定、非想非非想天,业报一到,还是堕落三恶道。所以释迦牟尼佛在经文上就说:「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还堕三恶道中。」
假使十戒圆满生在天界,也还没有脱出轮回,还在欲界,死了还是会堕落。如《地藏经》所讲的:「有天人受天福尽,有五衰相现,或有堕於恶道之者。」因为天界(欲界)往往是享受的,不会想到要修行,寿命一到就只有往下堕了。
要出离轮回,不是说深入经藏、大开圆解或大彻大悟就可以的。大彻大悟是悟了本性,还要从性起修,最後还是要断烦恼才行。所以不管怎麽大彻大悟,只要还有烦恼一丝未断,还是在六道当中,还是很危险。因此,善导大师才说诸行虽然也是善,但跟念佛全都不能相比。因为念佛能够不断烦恼而到极乐世界脱离轮回,这怎麽能比呢?
(讲义文)
同时又在《观经‧流通分》解释说:
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念佛三昧」有两种:一种是靠自己念佛的功夫达到入定;一种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也等同三昧。
为什麽?因为这一句名号涵纳阿弥陀佛三学六度的功德,所有佛的智慧、慈悲、愿力、神通,统统在这句名号当中,超越所有菩萨的三昧。所以我们只要念佛,就是念佛三昧。因此善导大师才说,念佛三昧的功能超绝,超越定善跟散善,而且是绝对性的,不是定善跟散善能够比较的。
(讲义文)
所谓「杂善」,就是《观经》「正宗分」所说的定善跟散善,《观经》是以定善跟散善来统摄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善导大师说「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等於是说定善、散善以及释迦牟尼佛一代所说的所有法门,都与念佛「全非比较」,而且「唯摄念佛」的人,不摄取修行定善跟散善等其他法门的人,这就显示定善散善之外,有超越定善散善的念佛。
凡是念佛的人,佛光都平等摄取不舍,不是念佛的人,佛光不会摄取不舍。
这就是废跟立的极要,这几点也显现在《观经‧流通分》的付嘱文以及善导释。
《观经‧流通分》付嘱文怎麽说呢?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以整部《观无量寿经.正宗分》来讲,都是在讲定善的十三观,以及散善的三福九品;可是到了《流通分》,释迦牟尼佛不付嘱「观无量寿佛像」,而是付嘱「持无量寿佛名」。这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以《观经》的法门,来引导所有修学其他法门的众生都归入念佛法门(定善、散善涵盖念佛以外的所有法门,涵盖所有非专一念佛的修行人)。
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若以本来千差万别的修行来回向,将来的果报当然也是千差万别;可是如果念佛的话,就是一个因、一个果。同一念佛无别道(同因)──上等根机也念佛,下等根机也念佛,圣人也念佛,凡夫也念佛;远通法界皆兄弟(同果)──都是兄弟,都是等觉菩萨。
(讲义文)
二、显示全凭他力的特色
显示这一个法门是完全依靠「他力」。这个「他力」的「他」不是指别人,也不是指其他佛菩萨,单单指阿弥陀佛的力量。这是跟我们自己相对的,我们自力无力,所以就全凭他力──阿弥陀佛的力量。
(讲义文)
往生弥陀净土,完全依凭弥陀光明摄取,念佛人在弥陀光明摄取当中,就如同乘坐在阿弥陀佛的大愿船上,完全任凭大愿船的行驶,我们只要念佛便可,不需要做什麽事,是轻松、自在、安乐、快速的。所以「摄取不舍」就有显示是全凭他力的净土宗的特色。
相对於上述爸爸挟带自己的儿子游泳上彼岸的比喻来说,在经论上,是用「坐船」来譬喻。坐上了船,就完全任凭这一条船行驶,从娑婆此岸行驶到涅盘彼岸。对我们来讲,我们即使有十八般武艺,也置於无用之地。因为已坐在船上,我们还做什麽呢?难道还要像骑脚踏车一样,脚迈力的踩?或着像骑摩托车一样,手要加油?或者像开车一样,要抓方向盘?需要吗?统统都不需要。
因为我们坐上的是阿弥陀佛大愿船,在大愿船上,我们只要安分守己就可以了,只要享受船上的一切就可以了。怎麽享受呢?只要念佛就可以,不需要我们买船票、过关卡,也不需要我们加油,也不需要我们帮忙抓方向盘,更不需要我们打扫清洁。一切,阿弥陀佛都包办好了。
(讲义文)
龙树菩萨《易行品》就说: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者。
乘彼八道船,能度难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礼自在者。
龙树菩萨把释迦牟尼佛一辈子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三藏十二部经判教,判别为难行与易行两种,同时用譬喻来说明「难行」与「易行」。以世间来说,「难行」就是譬如陆道步行,是艰苦的;「易行」就是譬如水道乘船,是安乐的。
菩萨道也一样,从不退转发心,经过三大阿僧只劫的过程,这个叫「勤行精进」,这是指难行道;如果是「以信方便」──信受弥陀的救度,称念弥陀的佛名,那就不需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而且能够快速容易的到达「阿惟越至」,也就是「不退转」,这是指易行道。
所以净土法门就是易行道,如同乘船,完全任凭船的运行,是安乐,不艰难不困苦的,而且现在就预先获得了「不退转」的果报了。
「不退转」有三种:「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都是菩萨的境界,「念不退」是菩萨最高的境界。而净土宗的「不退转」是指佛阶位的不退转。因为极乐世界只有一个阶位──成佛,没有其他的阶位。
龙树菩萨又说:
乘彼八道船,能度难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礼自在者。
「乘彼八道船」,龙树菩萨把阿弥陀佛的大愿船譬喻为「八道船」。「八道船」的意思是说,要解脱、成佛,要修八正道,八正道圆满才能够解脱轮回。阿弥陀佛这一条船就像八正道的大愿船,能够让我们度脱难度的大海。
「能度难度海」,我们在世间最难的是什麽事情?以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生死轮回是最难的──不只是难,根本是不可能!所以说「难度海」。这个「难」是不可能的意思。
但是阿弥陀佛这艘大愿船「能」度脱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度过的六道苦海。这个「能」显示什麽?是我们众生能吗?当然不是,是因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使我们「能」。这就是显示他力,完全他力。
「自度亦度彼」,阿弥陀佛的大愿船、阿弥陀佛的万德弘名,不但可以让我们个人度脱生死轮回往生成佛,也能够让其他的人也度脱生死轮回往生成佛。为什麽?阿弥陀佛的救度自在无所障碍。因此,我们依靠名号得救度,我们将这句名号的功德告诉他人,他人来念佛,也能够度脱他的难度海的生死轮回,这叫「自度亦度彼」,这个就是名号的功能。
(讲义文)
三、显示机法一体的特色
《观经》第八观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是「众生念佛,佛在众生心中」的意思,有「身心功德,机法一体」的自然功能。
「机法一体」是什麽意思呢?「机」是指我们念佛人的根机,「法」是指阿弥陀佛救度的法。念佛的人蒙受阿弥陀佛摄取不舍,所以跟阿弥陀佛一体不离开,一直到临终,这就是「机法一体」。如不是念佛人,则不论其根机如何,都跟弥陀的法没有一体,因为没有关系。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诸佛如来」是显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诸佛如来的代表,是十方诸佛的王。《无量寿经》卷上最後的「华光出佛」也说十方诸佛都从极乐世界示现出来的,《楞伽经》也这样讲。
「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心中想佛、口中念佛,诸佛如来就都在我们的心中了,都在我们的身上放光了。
(讲义文)
《观经》第九观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是「佛念众生,众生在佛心中」的意思,有「彼此三业,机法一体」的自然功能。
阿弥陀佛以光明来摄取念佛的众生,我们心中想佛,佛知道,我们口中念佛,佛听到,我们身体拜佛佛看到,众生这三业身口意跟阿弥陀佛的身口意是「机法一体」。这是自然的功能。
所谓「自然」就是任运自然,不用我们去祈求拜托,不用我们再加其他的工作,或者是夹杂其他的法门或方法,都不用。只要单纯念佛,自然就有这种功能。
(讲义文)
佛在众生心中,是机法一体;众生在佛心中,也是机法一体。这二者,有其一,便已是机法一体,稀有、殊胜、可贵。
我们都是念佛人,阿弥陀佛的光明永远摄取不舍,而有「弥陀众生,机法一体」的自然功能。可以说:
弥陀功德纳入我心,弥陀光明摄护我身;
弥陀在我信心内,我在弥陀光明中;
佛入我心,我入佛心,如火烧木,一体不离。
弥陀与我共起卧,共出入,形影相随,不相舍离。
所以念佛人与阿弥陀佛,就有这种「佛凡一体不离」的功能。
这些文字很浅白,时间的关系,就不另说明。接下来:
(讲义文)
四、显示平生业成的特色
就是往生决定,既然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那就显示必定往生,必定离开六道轮回,必定会成佛,常没常流转的罪恶生死凡夫,只要一念发心念佛,就永远被摄取,往生决定,毫无障碍,所以说「平生业成」。
我们所讲的「一念」是念念不舍。生死轮回这麽恐怖、危险,现在遇到阿弥陀佛白白送给我们功德,白白要救度我们,我们仰天呼嚎、伏地哭泣都来不及,所以经典就形容「信心欢喜,欢喜踊跃」。因此,真有一念信受,这一念是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也就是一辈子。而如果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临终一念就断气了,照样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第十八愿成就文就说: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所以,这一念的一念心,涵盖着接受弥陀的救度,涵盖着愿生弥陀的净土,涵盖着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念念不舍的专称弥陀佛名,涵盖着安心安慰与满足。
(讲义文)
也就是在平生的时候,已经确定必定往生极乐世界,不必等到将来或临终,让我们现在就获得大安心大满足,没有忐忑不安。
这「平生业成」是佛教中最巨大无极的利益,也正是念佛人最大的期盼与最高的安心。在平生念佛之时,往生都已经决定了,不再继续轮回了,岂不是让我们大安心、大满足吗?
现在念佛,知道必定往生决定。这岂不是给佛弟子、修行人、念佛人最大的安心与满足吗?
(讲义文)
因为念佛人蒙受弥陀光明摄取不舍,知道生死大事已经了脱。如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所说「业事成办」、「不断烦恼得涅盘分」。
「不断烦恼得涅盘分」,「涅盘」就是成佛的意思。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唯有这一个法门能不断烦恼而离开六道轮回,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成佛。
(讲义文)
又如印光大师所说:「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
又如同佛陀的时代,凡是证得阿罗汉果的弟子,往往都会说出相同的语言描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後有。」有这样的大安心、大满足。
平生就已经业成,已经往生决定,不用等待临终,也不用假藉其他。
(讲义文)
如果不晓得阿弥陀佛的悲愿、无条件救度、光明摄取不舍,我们虽然念佛,必定还在勇猛精进苦修锻链,努力追求那「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梦寐一如」的境界,但是一方面勇猛苦修锻链做不来,还担心临终能否正念。一生忐忑不安,甚至退转。
若无光明摄取不舍,我们那能信心欢喜、欢喜踊跃的,安心在这一句名号上呢?
如果不晓得阿弥陀佛的悲愿,我们虽然念佛,还要努力追求一心不乱、梦寐一如的境界,可是根本做不来,因此一生忐忑不安,可能就退转不修净土,修别的法门,然後续继轮回堕落了。
所以,如果没有弥陀的悲愿,没有弥陀的光明摄取不舍,我们怎麽有办法能信心欢喜的在这一句名号上呢?
(讲义文)
五、显示万机平等的特色
论五乘的众生,上至等觉的菩萨,下至阿鼻地狱的众生,是千差万别的;但只要念佛,便能够平等蒙佛光明摄取,平等往生极乐成佛。
这就是一句弥陀名号,让万种根机,平等无差别。
换一句话说,万种根机,因为称名而毫无差别。万机成一机,一因一果。
若不念佛,万机非一机,多因多果,往生胎宫,花开时间各不相同。
善导大师《观念法门》说:
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
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
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佛陀在《无量寿经》说众生归纳有三辈,在《观无量寿经》又说三辈展开有九品,再展开有九九八十一品,再展开有八万四千品。
所以一切众生根性各不相同,无量的众生、无量的根性,归纳起来有上中下;但不管上中下也好,九品也好,八十一品也好,不管任何的根性,佛都劝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自然会来迎接。不用我们祈求拜托,阿弥陀佛自然会显现来接引我们。
所以万种根机果报各不相同,但如果念佛的话果报就都相同。这个就是阿弥陀佛的平等慈悲,让一句名号,而使根机不同的所有众生都能成为必定成佛的根机。使无量品、无量根机的无量众生,只要念佛,都成为同一根机。所以一句名号让不平等的成为平等。
(讲义文)
六、显示容易殊胜的特色
容易,也就是显示净土宗的修行是极其容易的,不管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环境、任何心境,都可以念佛,都方便念佛,没有忌讳、没有障碍,乃至於动物,像鹦哥也能念佛,或者其他的动物也能够因为听佛号而往生极乐世界,乃至一辈子没有学佛、念佛,到临终了,躺在病床上,也能够念佛往生,或者是听闻佛号而往生极乐世界。这岂不是在修行上来讲,是极其简单容易的吗?
非难行,也非苦行,不须艰难刻苦的锻链。
殊胜,也就是获得的功德境界又是极其的高超。为什麽?能够在今世就离开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成佛,这岂不是境界非常的高超?也就是功德非常的超越,只是念佛而已,就有这样的殊胜功德。
所以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就说净土宗念佛的法门是「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
而印光大师也说:「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上衍之极致」,「上衍」就是大乘。大乘各宗各派当中,只有念佛的法门是登峰造极的,所谓登峰造极是既「圆」又「顿」。净土法门的念佛是圆教之中的最圆,顿教当中的极顿,所以说「极致」。
「不退之风航」,现在念佛,现在就进入不退转的果位,获得不退转的功能,可以说是顺风扬帆。因此印光大师也说:「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可说既高又速。
以上,这六个特色都是净土宗所独有,是其他宗派法门所没有的。
接下来,我来讲一件故事。
最後一声佛
有一位杨先生因父亲嗜赌,败光家产,家计陷入绝境,他务农之余,为人拉牛车运砖块维持家计,将失去的田产赎回,分配给兄弟,各自努力耕耘。 杨先生育有子女九人,一生为衣食奔忙,鲜有机缘听闻佛法。
杨老先生九十二岁时生了一场重病,虽然病入膏肓,但意识清楚,学佛的孙女请法师来为他开示。法师为杨先生方便皈依,并为开示六道轮回及娑婆世界的众苦、阿弥陀佛度众生的愿力、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及如何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
听完法师的临终开示後, 杨老先生跟着家人齐念阿弥陀佛。照顾他的家人太累睡着了,唯独他还继续虔敬念佛,念佛恳切地使尽了最後力气。
杨老先生双手合十拜佛,媳妇见状有异,上前关注,杨老先生告诉媳妇,阿弥陀佛来过两次了,「我允他了(台语,即要随佛往生)」。他并跟子孙抱怨,「真的有阿弥陀佛耶!为什麽你们以前都没告诉我?」
不久後,杨先生在念佛声中往生。
杨老先生说:「我已经允他了。」是什麽意思啊?答应他了。不是阿弥陀佛答应我们,居然是我们答应阿弥陀佛;不是我们祈求拜托阿弥陀佛,居然是阿弥陀佛祈求拜托我们。
假若有一个孤儿,从小流浪在外,如今被亲生父母找到了,是父母拜托他回来,还是孩子要求父母让他回来?一定是父母要求他回来。
而阿弥陀佛悲心比天下父母心还重,十劫以来他都在呼唤我们,所以这一句名号是阿弥陀佛的呼唤声,阿弥陀佛说你要归命我,你要愿生我的极乐世界,我把这阿弥陀佛的功德全部给你,只要你称念就能全部拥有。
这是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呼唤,那我们就接受呼唤──归命弥陀的救度,愿生弥陀的净土,此後称念这一句万德洪名。所以,我们能念佛,其实是阿弥陀佛在呼唤、在念我们。
阿弥陀佛念我们不只十劫,从他发愿修行就一直在念我们,而我们念阿弥陀佛才念多久?所以我们要理解:这一句名号是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悲切的呼唤声。
大家有没有听到阿弥陀佛悲心的呼唤?有(众答)
阿弥陀佛呼唤的声音是什麽?南无阿弥陀佛(众答)
我们要怎样接受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众答)
是的。
由於时间的关系,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祝愿大家:信佛念佛,得生极乐。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2021年12月25日讲於净土宗高雄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