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三)
──2016年7月2日慧净法师讲於圆光佛学院假日佛学班
刚刚我们看到的那一则「念一声佛,吐一道光」是法藏法师所讲的。法藏法师是一位很重戒律的人,所以讲话引述不会打妄语,可信度是很高的。这则故事谈到「虔诚念佛,光包地球」,若不是虔诚念佛,光明只是在我们的嘴巴、脸上,噗一下、噗一下而已。这位美国人他毕竟还是凡夫,但由於学神通能够看到念佛的光明,如果是佛、菩萨所看的就更广,不只是地球而已。
所谓「虔诚念佛」就是心都在这一句佛号上,不虔诚念佛大概是跟随别人一起来,或不是专修净土,或对弥陀不了解,只是有口无心的念。各位莲友,我们念佛的时候光明到底多大?有没有包地球?可见光明要包地球倒不困难,只要虔诚念佛、专一念佛。
清朝末年古崑法师写了一首偈:
以名召德本融通,彼佛分明在口中;果得持名无异念,声声露出紫金容。
「以名召德」,「名」,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四十八大愿,以及兆载永劫所累积的六度万行,这些成佛的果德在哪里?就在这一句名号里面,只要念这一句名号,就能召感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功能,就能召集、融会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功能在我们的身上,所以叫做「以名召德」。
佛菩萨的名号是「名体一如」的,离开名号找不到他,离开他也没有这句名号。阿弥陀佛的名号称为「万德洪名」,这个「万」不是数目字百、千、万、亿的万,这个「万」是「具足、圆满、超越」的意思。也就是说,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是具足三藏十二部经所讲的所有功德,圆满无缺;是具足佛、法、僧,十方三世诸佛、一切诸菩萨、八万诸圣教一切陀罗尼的功德。
每一尊佛要成佛都要发愿,最根本就是发「四弘誓愿」,这是「通愿」;再来就是自己另外所发的愿,称为「别愿」。发了「愿」之後,还要去圆满这些愿。圆满这些愿的时间有长、有短,就看他发愿的广狭及深浅而不同。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是经过五劫的思维,为了完成这四十八个大愿要经过「兆载永劫」那麽长的时间去积植菩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德行。也就是说十方诸佛所修的行、所积的功德,阿弥陀佛都具足,甚至超越,因此才能使得这一句名号超胜十方诸佛的名号,而独被尊称为「万德洪名」。使念佛的人只要念他的名号就能召集阿弥陀佛所有的德,就能消除我们生生世世的生死罪业,就能使我们有资粮往生极乐世界,而且在极乐世界快速成佛,这叫做「万德洪名」,这叫做「以名召德」。
「本融通」,阿弥陀佛的本体跟名号是融通的。华严宗把法界分为四种──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到了佛的境界都是无碍、自在、融通的,都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对佛来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时空对他来讲是一,所有的功能都在他的内心当中,也是一。他的「一」不是我们平常说的「一」,佛的「一」是无量、不可思议的境界。
我们凡夫是「事法界」的境界。所谓「事法界」就是事相,有生死轮回,有贪、瞋、痴,会起心动念,会造罪造业。因此对於「理」的境界──佛性,我们就碰触不到,我们的「名」跟我们的「体」是分开的,而且我们是名不符实的。
譬如:有女孩子名叫周美慧,美丽又有智慧。可是名字这样,人却不一定是又漂亮又有智慧;而且只要隔着一道墙,外面人家再怎样大声喊我们的名字,我们也听不到。可是阿弥陀佛是随称随到,而且进入我们的心中,光明融摄我们,所有无明黑暗的情境,都能顿时大放佛光。
「以名召德本融通,彼佛分明在口中」,阿弥陀佛在哪里?如果是在极乐世界,那太远了;是在教室後面,那也隔开了。阿弥陀佛在哪里呢?是的,阿弥陀佛不在外面,在我们的内心、在我们的嘴巴上。
在我们的内心不是因为我们有佛性,所以我们就有自心的弥陀。一般人常不经思索就说什麽唯心净土,其实都是错误的,都只是嘴巴讲讲而已,还是满身的贪、瞋、痴、烦恼。
那为什麽这里说「彼佛分明在口中」?只要我们嘴巴念佛,阿弥陀佛就会在我们的口中出入?这就是佛的境界,融通无碍的境界。所以要让阿弥陀佛跟我们在一起,与佛同在,很简单,动动嘴巴念佛,就「彼佛分明在口中」。
「果得持名无异念」,只要我们专念这一句名号,不夹杂其他名号、咒语、经文,「声声露出紫金容。」,每一声、每一声都露出了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所以,阿弥陀佛没有在其他地方,都在我们的嘴巴、在我们的心中。尽管我们早上起来还没有漱洗就开始念佛,阿弥陀佛一样在我们嘴巴出入,在我们的身上放光,跟我们同出同入,庇佑我们的家门,也庇佑我们的子孙,也超度我们的祖先。只要念佛,这一些功能都是不求自得的,为什麽?这就是自然──法尔自然。
只要念佛,自自然然就能够超度祖先,庇佑儿孙,自自然然使我们的业障逐渐消除,福慧逐渐增长,使我们事事如意,万事吉祥,这些都是不求自得,不必特别回向就能够得到的。为什麽?因为阿弥陀佛三明六通具足,他晓得念他的人有什麽样的业障,是什麽样的根机?将来会怎麽样?担心甚麽?所以阿弥陀佛的光明都会护持着我们,希望十方众生常常念他,永远不变的念他。
念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求我们的,不是我们求阿弥陀佛的;是阿弥陀佛将功德回向给我们,白白的送给我们的,不是我们累积念佛的功德或功夫,然後回向给阿弥陀佛,都不是的。阿弥陀佛不需要我们回向,我们则需阿弥陀佛的回向。而念佛当中,我们即使没有回向给亲人,自然也会庇佑其他的亲人。
刚才我们虽然是在说故事,但是「理寓於事」,「以事显理」,「理」就在「事」中,讲事的当中也是在显明它的理。
理是空的境界,看不到、摸不着,没有事怎麽能显示宇宙当中有这个理的存在呢?所以一定要「以事显理」。尤其是净土法门,讲事多,讲理少。因为净土法门和圣道门不一样,譬如禅宗,它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只论见性,也不论禅定解脱,就一个明心见性;天台、华严也是讲教理多;净土、密宗则是讲事相多,当然背後的教理也是很深奥的,但是很深奥的教理我们讲不出来,因为那是佛的境界,我们即使听了也理解不来,往往是「以事」来说明我们才能理解,也就是「指方立相」。
「指方」,指出西方有极乐世界;「立相」,有一尊阿弥陀佛,相各各不一样,但都离不开阿弥陀佛。如果没有方位,没有一个形象,我们凡夫是没办法依靠的。因为我们心是「空」不来的,口口谈空,步步行有,看基本佛教的书,或是在佛学院上了几堂课,聪明锐利的人领悟快,就能讲,但是他到了那个境界了吗?一点都没有。因为那是第六意识的境界,旷劫以来阿赖耶识里面的习气、种子、烦恼、一点都没有改变。
我们所懂得的,跟我们的行持是两回事。只不过要提升人格、要修行,如果不了解的话无法修,所以有一句话说:「行由解起」。要踏步出门,首先要了解地图、方位,这样出门的时候──「行起解绝」,就不用再一面开车一面看地图了。
我们这个法门,「理」很深奥,但是「行」很简单、很方便。只要专称弥陀佛名,而且一旦专称弥陀佛名,人人平等,都是在同一个阶位上,没有高低。
譬如出家人,甚至是三藏法师,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修行很高,信众见到都是匍匐在地顶礼膜拜;或者是一位在家众,是一个愚痴之辈,是一个造罪之人;或者一般士、农、工、商,外表有高低,阶级不一样……这些不同根机的人,如果统统归入念佛,就都一样。所谓「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法界皆兄弟」,「皆兄弟」就是平等。
三藏法师是智慧如海、修行功深的法师,但他不是依靠他的智慧如海或行持功深,而是依靠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而一个人再怎样的愚痴卑贱,他也是依靠南无阿弥陀佛。所以从这一点来讲,三辈等於一辈,九品等於一品;如果开展来讲的话,三三九,九九八十一,展开来就是无量。意思就是说,如果是随个人本身的才智、修行,就有不同的进阶高低;可是如果我靠佛、你也靠佛,他也靠佛,大家通通都靠佛的话,那就大家都平等。
阿弥陀佛这张「金融卡」是法界的金融卡,可以让我们当下雍容华贵,怎麽雍容华贵?──生死轮回业障断了,往生极乐世界达成了,将来的成佛已经授记了,这就是法界的金融卡。
我们念佛不能往生,阿弥陀佛的脖子要断掉;念佛不能往生,十方诸佛的舌头要烂掉;念佛不能往生,佛法的基础都要倒掉,所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不管什麽样根机的众生──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在家、出家,心清净、心不清净都一样,只要他念佛,就必得往生。因为往生不是靠他的根机,完全都是靠这一句佛号,是靠弥陀这一条大愿船。大愿船只要坐上去了,就能从娑婆的此岸到达涅盘极乐的彼岸。坐在船上,不是靠什麽身分向前行,都是靠这一条船,我们只要「安分守己」的坐在船上,这一条船不行而行,就往极乐世界直进。
什麽叫做「安分守己」?就是「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这个就是安分守己。
《观无量寿经》一段经文就说: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本来《观无量寿经》是在说阿弥陀佛的,怎麽这边会提到「诸佛如来」?因为这是用比较的方法,以诸佛如来来凸显阿弥陀佛。诸佛如来都已经是法界身了,何况是阿弥陀佛呢?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什麽是「法界身」?这里的「法界身」指「众生界」,法界当中离开了众生就没有法界,所以诸佛如来之身就是度脱众生的身叫作「法界身」。因此接下来就说「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只要众生心想佛,佛就进来了,就这麽容易。
「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不管你是什麽众生,什麽根机、身分、地位,这些都不管,也不管有没有学问,有没有道德,有没有修行,就像那位美国有神通的人看到那样,只要你虔诚念佛就光包地球,佛光普照整个法界。因此善导大师解释这段经文时就说:
弥陀身心遍法界,影现众生心想中。
阿弥陀佛的身体、佛心都遍满整个法界,遍满整个法界作什麽?难道遍满整个法界就如如不动没有什麽功能作用了吗?不是,是要入念佛众生的心想之中,身心如影随形,进入我们众生的心想之中,我们心中想阿弥陀佛,我们心中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进来了,所以等於佛入我心,佛在我心。
《观无量寿经》又有一段经文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就是说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八万四千光明遍满整个宇宙,一一光明都在摄取念佛的众生,那表示不念佛便罢,一旦念佛就立刻进入阿弥陀佛的无量光之中,这个也就是念佛人「佛入我心,我入佛心」。为什麽?我们进入阿弥陀佛的光中,受阿弥陀佛的佛光摄取不舍,摄取就是保护,平生保护着我们,临终接引着我们,永远不离开,如影随形。阿弥陀佛的光就是他的心、他的身体,所以阿弥陀佛的光就是他的心光。
《观无量寿经》有一段经文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什麽叫作佛心?佛心就是大慈悲心,大慈悲心就是大慈大悲的意思。慈悲是佛教的语言,用现代白话来讲就是「爱心」,佛心者,大爱心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无缘」就是没有条件的意思,以没有条件的爱心救度众生,这个才是佛,才是佛的心。以我们人来讲,我们人顶多就是「众生缘慈」,是有限、有条件的。
善导大师说:「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也就是说,不管什麽样的人,只要他专念阿弥陀佛,那麽阿弥陀佛的心光就会常照这个人。阿弥陀佛的心是「慈悲之心」,慈悲之心所显露出来的光是智慧之光,我们念佛人时时刻刻都在阿弥陀佛的心光当中,因此说念佛人「佛入我心,我入佛心」,我、佛一体不离。
所以,一个念佛人要跟阿弥陀佛离开,有一丝一毫之隔,那是不可能的。你怎麽离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永远摄取不舍,不会忘记你,不会嫌弃你、不会舍弃你。即使你睡觉,还是摄取不舍,你在烦恼,还是摄取不舍,任何时、任何处、任何缘都是摄取不舍。不管你现生或临终都是摄取不舍,不管你临终病痛,念不出佛来,还是摄取不舍;不管你临终昏迷成了植物人,还是摄取不舍,等到灵识浮出身体的时候才讶然:「哎呀!南无阿弥陀佛啊!大慈大悲啊!你在我旁边等我已经十劫了啊!」这才是南无阿弥陀佛,这才是纯正的净土法门(鼓掌)。
所以,阿弥陀佛的本体跟他的名号是一体的,阿弥陀佛的名号跟阿弥陀佛的佛光也是一体的,所以善导大师说这句佛名就是光明名号。
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也有一段法语的解释:「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就是说这句名号是光明名号,这句名号有声音有符号,这个声音是光明的声音,这个符号也是光明的符号,它是绽放着弥陀慈悲智慧的佛光,灿烂着极乐世界的无量清净的光,所以这句名号叫作「光明名号」。
「但使信心求念」,只要我们对这句名号了解、有信心,你要什麽都可以用念南无阿弥陀佛来求,不需要假借其他的方便。也就是说念佛人要求健康、求长寿、求治病、求免难、求开智慧,都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不需要求长寿就念药师佛,免难就念观音菩萨,消业障就念地藏王灭定业真言,开智慧就念文殊菩萨咒,等到老了要死了才来念南无阿弥陀佛,不需要把单纯一句佛号就可以统摄一切的事,掺得这麽复杂。
「但使信心求念」,结婚了希望赶快生儿子,公公婆婆急着含饴弄孙,肚子再怎麽样不争气,你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会送给你一个有智慧有福德有相貌的孩子,不一定要念《普门品》、念观音菩萨,念佛求子满愿的事例很多。要超度祖先,或堕胎、流胎小产了,不知道这个无缘的孩子到了哪里去,整天以泪洗面,你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会自自然然把你这个婴儿接到极乐世界去,不管你知道不知道、你祈求不祈求,念佛自自然然就能够达到这一种功能。这是法尔自然,因果之自然,有念佛之因当然就会得到这些万德之果。所以只要我们懂得这句名号的内涵,我们就能从内心自动的念佛,就能不勉强的欢喜念佛,就能一辈子不会夹杂、不会间断、不会退转地念佛。所以我们要了解,念佛本身是容易的、轻松的,功能功德却又是超越的。
接下来我们依然来看《念佛放光》这本小册子第4页第3段。
远信念佛 顶现圆光
「当我二十九岁(一九三七)的时候,和我的妻远信住在赤城山,这时远信是二十五岁。在某一日的早晨,她下山去,行走在田野间的当儿,沿路专心在念佛。这时太阳刚上山,晨曦遍地。她偶然看了看自己的影子,发现头顶有一圈圆形的光,与肩同宽,直径约有二尺,那光辉美妙、灿烂,无法形容,和佛像背上的圆光相似。她心里觉得奇怪,还是继续一面走一面念佛,并不时看看自己的影子── 圆光依旧焕发着。她知道这是因为念佛的缘故,於是就试着停止念佛,去想世俗间的杂事,再看影子时,圆光已经消失了。因此就可知道,念佛最能发挥我们本有的光明,消除业障的黑暗。(陈海量《可许则许》)」
陈海量是民国初年佛教界有名的居士,他写了好几本与佛教有关的书,除了《可许则许》之外,也有一本《知己知彼》。他提倡在家居士要建立佛化家庭,所谓佛化家庭就是一家人吃素、学佛,同时作早课、晚课。当然陈海量他们一家也是偏向修净土的,这里谈到他的太太那年是二十五岁,我推测那年应该是1939年,但不确定,没有详细去考察。
他太太念佛现圆光,第一点是早晨,第二点靠近山,第三点太阳刚上升,第四点她心中念佛,所以才有佛光显现。
各位莲友,我们念佛有没有看到我们的顶上毫光?(没有),但我们顶上有没有光?(有),百分之一百有。我的心都看到大家头上光明灿烂,我没有神通,但这是百分之一百必然的。我们看画相中佛菩萨头的四周,都有画一个圆圈,那就是他们的头会发出光明,只是所画的比较简略、粗造,实际上那是什麽光呢?彩虹大家看过吧,佛光就像彩虹有七种色彩,鲜明艳丽,而且那种光看起来是有生命力的。
陈海量的太太那时候年轻,25岁,不是老修行,是在家女众。一般认为男人是七宝之身,女人是五漏之体,业障比较重,不能成佛,如果要成佛,必须转女成男,种种负面的语言都在贬低女众,是不是?(是)可是人家女众头会放毫光,你会放毫光吗?(笑)会放毫光不是她本身,而是因为她念佛。而且女人一旦往生极乐世界,进入一生补处,就跟《法华经》中龙女八岁成佛一样。其实众生都有佛性,不管男女都能成佛,只是如果没有念佛,成佛可说遥遥无期,如果念佛,成佛是当生就能成就圆满的。
我们再来看第六页〈晨起念佛 顶现圆光〉,就能互相汇通。
晨起念佛 顶现圆光
「民国七十三年(一九八四)秋天(月日已忘),我与几位同修在中北部的一座山顶上的寺院挂单一夜,早晨起来即在床上跏趺念佛(我的早课极其单纯:早晨一醒顺便在床上打坐念佛,不诵经不持咒,坐多少时间便念多少佛。)六点多下坐盥洗毕即到斋堂用早餐,餐毕正好七点,便与几位同参道友来到大雄宝殿前欣赏山景。
此时晨曦破晓,山岚氤氲[形容烟或气很盛],人影映落於山谷。其身影中,我的顶上有一圆形的光环,周围与肩相齐,大小约直径二尺左右。其光环具有多种色彩:颜色鲜艳,正如彩虹之绚烂;美妙亮丽,远胜画佛的圆光。
後面的同参一见而言:「喔!你来这里放光啊!」我遂即走入大殿,其光便隐。
这与「远信念佛顶现圆光」颇有相同:同在山间,同在早晨,同样念佛,同样圆光。(慧净 笔)
按:一句弥陀 不论缁素 不论善恶 不论信疑
只要称念 不知不求 便有如此 光景现前
不论何人 常念佛者 顶现圆光 身现佛相
凡夫肉眼 虽不能见 法尔自然 有此道理」
这一件事蹟是我本人的事蹟,写在这里不是为了名闻利养或显现自己什麽,一点都不是,是在说明这个法人人平等,《金刚经》所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不管出家、在家,男众、女众,是老参、初修,只要念佛就会顶现圆光,就会弥陀住顶、菩萨相随,就会这样。跟远信来互相印证,远信是这样,我也是这样。我们平常念佛没有看到,那是因为没有那个环境,如果有那种因缘,就会显现出来。
这一件事蹟是在民国73年的秋天,那时我还在佛光山。有一天从屏东出发环岛一周要参访奇人异事,两部车,七个出家众(包括我,六个比丘,一个比丘尼)、两个在家众,出家众之中有专学禅宗的、也有学念佛的,也有学戒律、修苦行的。一路下来,主要都在寺院挂单,不方便就到认识的居士家住宿,大家都在一起谈论修学的过程、心得、遇到的瓶颈。
有一天到了中北部一个山上,那是什麽地方,我就不用讲,因为怕大家好奇,其实没有什麽可好奇的。到的那天晚上还下着雨,但雨不大,那座寺庙是在那座山的最上面,我们当天晚上就到那里挂单,隔天早上大家都到大雄宝殿做早课。因为我向来早上都是静坐念佛的,一句佛号念到底,所以我没有跟大家上早殿,我想到我是来挂单一夜,所以没去也没关系。四点半打板就起来静坐,六点多就到斋堂用餐,用餐完刚好早上七点,一行人与住持就走到大雄宝殿看整个山景。那时山上似雾非雾,气候很凉爽,所以我就写「山岚氤氲」来形容,太阳刚刚从东边上升,虽然七点了,但在山上感觉太阳才刚上来而已,所以所有的人身影都映落在整个山谷当中,当中只有我的身影头部有一道彩虹的圆光,清清楚楚,很明亮很艳丽,我试着走动,那道光也跟着我走动了。
那时我并没有专心在念南无阿弥陀佛,不过那时的心是平静的、寂静的。因为刚用餐完,大家一会儿都走出来了,後面的人就说:「哎呀,某某人呀,你是来这里放光的呀!」我一看只有我头上有光,其他的人没有,不好意思,所以我就离开,走进大雄宝殿里面,当然光也就没有了。
这个在说明一点:当场的都是修行人,有的修行比我早,闭关、苦行很精进,那怎麽只有我有这现象,他们都没有?就在於我是专念这句佛号,而他们早课一定是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什麽的,差别就在这一点,所以我就联想到远信的事蹟。
陈海量这本《可许则许》当初就有人印出来流通,那时很多佛书我都看过,对这件事蹟印象很深刻,因为都有同样的几个现象:同样在早晨、同样在山上、同样太阳刚刚上来,同样都是念佛。如果不是在那样的时空、背景之下,虽然专心念佛、专一念佛、虔诚念佛也看不出自己头上的光,因为没有那个时空环境,光学作用显现不出来,但不表示我们就没有那个光。
我们只要念佛,身上就会有佛光,这个光明肯定消业障、肯定增福报、肯定开智慧,这是必然的,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你没有念佛,肯定没有那个光,你念杂七杂八的试看看,甚至当下如果是瞋念要杀人要害人,你想那个光会是什麽光?这样的光会带来什样的命运?一定是业障增加、福报减损、命运乖舛。
所以我们要改变命运、改变相貌、改变性格,甚至快速成佛,很简单、很容易,就是「念佛」。
这一节课就讲到这里,我们下午见。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