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必得超绝去
今天第二个讲题是「必得超绝去」。
《无量寿经》下卷(《净土宗圣教集》105页)中,有一首偈子是在显现净土法门的特殊性、超越性:
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
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
这偈子,五个字一句,八句总共四十个字。这一首偈对我们来讲很重要,意义非常的好,给我们信心、给我们安心、给我们满足,所以记忆力还可以的话,就把它背下来。接下来,我就依讲义稍作说明。
此偈也是净土宗教相判释之根据,龙树菩萨依此文,判释一代佛教为「难易二道」,易即本愿称名,而喻乘船则乐,皆据《大经》与此偈。
大乘佛教有八大宗派,每一个宗派必须要先「判教」才能够成立一个宗派。所谓「判教」,就是判别释迦牟尼佛一生之中,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这一些法门当中是属於哪一个阶位?利益哪样的众生?使这个众生获得什麽样的果位?哪一些是小乘?哪一些是大乘?哪一些是权教?哪一些是实教?哪一些是渐教?哪一些是顿教?必须判别出来。同时举出本宗所依据的经典是属於哪个属性,这个叫做「判教」。
因为有依据的经典,又有这样的判教,自然能够成立一个宗派,也就是所谓的「立教开宗」,建立教理的属性,然後开创一个宗派。
在这八大宗派当中,最初判教的是净土宗;那是谁为净土宗判教?是龙树菩萨。龙树菩萨在他所着作的《十住毘婆沙论》当中的《易行品》,把释迦牟尼佛一代佛教归纳为两大类:「难行道」与「易行道」。龙树菩萨说: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这段法语已经概要的判教了。「佛法有无量门」,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一辈子,讲了很多的教法,那为什麽要讲到这麽多的教法呢?因为针对不同的根机、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地方,所以讲了不同的八万四千的法门。善导大师说:
门门不同八万四,为灭无明果业因。
讲这一些法门,都是针对众生的根机来引导,使我们断除烦恼、离开轮回。在这无量门之中,龙树菩萨以两种交通来比喻。他说「如世间道」,他举出「陆道步行」跟「水道乘船」。本来陆道有国道,有省道,有县道,有乡村小道,也有羊肠小道;以现在来讲,工具有脚踏车、摩托车、汽车、火车、高铁、尤其是飞机。可是古代这一些都没有,顶多就是羊车、鹿车、牛车、马车这一类。龙树菩萨说:「如陆道步行则苦」,如果用步行的话,那就很辛苦,而且很艰难,未必到达目的,所以说苦。「水道乘船则乐」,如果坐船的话,就很安乐,为什麽?轻松自在,好好坐在船上,时间一到就到彼岸了。这样说来,岂不是龙树菩萨把八万四千的法门判为「难行道」跟「易行道」:「难行道」用走路来比喻,而且说明它是苦的;「易行道」用乘船来比喻,显示它是安乐的、舒适的。
龙树菩萨进一步又说:
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勤行精进」就是难行道,就是陆路的步行。在路上如果不精进快走,停在半路上,怎麽能够到达目的呢?所以要「勤行精进」。就好像骑脚踏车也好,摩托车也好,开车也好,也必须要勤行精进。
但假若是坐船或坐飞机,我们要怎麽勤行精进?在飞机上或在船上,我们只要安分守己的坐在里面,自然有人驾驶,有人服务。
所以另一种就是「信方便」、「易行疾至」,相信这一条船,可以安稳快速的到达彼岸,相信它而坐上船,这叫做「信方便」、「易行疾至」,既容易又很快。
那到底「难行道」是什麽?「易行道」是什麽?在《易行品》当中,龙树菩萨就举出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名」,就是易行道。所以龙树菩萨就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意思就是说,所谓阿弥陀佛的本愿,根本愿,它的功德、功能、力用是什麽呢?「如是」,「如是」就是自然法尔,不假藉人为勉强。那什麽如是呢?「若人念我称名」龙树菩萨不说声闻、菩萨、人天,他说「若人」,如果有人,那有人的话就涵盖我们。因为人有善人、有恶人,善恶就涵盖一切了,乃至平生、临终。所以说「若人念我」,念阿弥陀佛,这个「念」就涵盖「信」,信阿弥陀佛;也涵盖忆,忆佛,内心想佛,口中称佛。所以说「若人念我称名,即入必定」,能够这样的话,现在就进入必定不退转的阶位,这个就是「信方便」。
「易行疾至」,这个法门,不是说容易但却很缓慢,不是的;它一方面是易行,一方面很殊胜,能够快速的到达不退转。当然这里所讲的「念我」、「称名」、「自归」是一辈子的,是念念相续毕命为期的,不是偶然、昙花一现的。所以这个「念我」,是既然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这个「信」就是一辈子,不可能半途退转的,否则就不是真的信。
龙树菩萨用「坐船」来譬喻,说:
乘彼八道船,能度难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礼自在者。
「乘彼八道船」,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这句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它具足所有的功能,所以用「八道」来涵盖所有法门,不论是三学六度、四弘誓愿、四摄,统统涵盖在里面,涵盖在八道船中。这个八道船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船,也是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功能。
「能度难度海」,龙树菩萨说乘着这艘「八道船」,就能够度脱自力难以度脱的六道生死轮回。
「自度亦度彼」,而且这个法门,可以自度,也可以让他人得度,叫做「自度亦度彼」。
「我礼自在者」,阿弥陀佛也叫做「自在」,所谓自在就是圆融无碍。不管何人,只要念佛称名自归,阿弥陀佛都能不受障碍的救度他到极乐世界。
这一首偈是在赞叹「阿弥陀佛本愿如是」。龙树菩萨曾以三十几首的偈来赞叹阿弥陀佛的本愿,这跟最开始说的「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的这个「乘船」,都是指阿弥陀佛本愿称名的法门。
龙树菩萨为了引导进入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名这个法门,他首先讲了十方十佛及十方诸佛的愿,之後就归纳到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名,一步一步引导。那龙树菩萨是根据什麽呢?是根据《大经》所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
很显然的,就是四十八愿当中的根本愿,也就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
所以龙树菩萨这一段法语是根据《大经》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然後用乘船来做比喻。乘船就是从此岸横超到彼岸。
接下来:
《观经疏.玄义分》「归三宝偈」说:「横超断四流」,亦据此偈。
法然上人开创净土宗之据,此偈亦是其一。
《观经疏‧玄义分》「归三宝偈」所说的「横超断四流」,也是根据这一首偈。
此外八百多年前,日本创建净土宗的法然上人,他之所以开创净土宗,他的根据有几个地方,这一首偈也是其中之一。
接下来的解释是就这首偈的句子来作解释。
必得超绝去
念佛必定往生极乐净土,离分段、变易之生死,获得大涅盘之果报。
「必得超绝去」,念佛必定往生极乐净土。「离」,离开分段以及变易这两种生死,到极乐世界直接进入大涅盘的境界。
「必」,自然,必然,必定之意,非机率,非偶然,与後面「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之意相同,前後呼应,义理一贯。
「必」,就是自然、必然、必定之意,也就是自自然然的、不假勉强的,只要念佛,不假功用,就能够到达极乐世界。为什麽?因为是靠佛力,所以才有这个必然、自然的功能;所以它是百分之百,不是机率性,也不是偶然的,跟後面「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的意思相同。所以这两句「必得超绝去」跟「自然之所牵」是前後呼应,义理上是一贯的,彼此是不相违、不矛盾的。
「得」,获得、拥有。「超」,超越、横超;未断一毫惑之凡夫,直超生死。「绝」,断绝、脱离;断绝流转之妄业,脱离生死苦海。「去」,去何处?离娑婆,往生净土。舍此往彼,断舍娑婆世界,超离生死轮回,往生安乐净土。
「得」就是获得、拥有,「超」就是超越、横超,也就是龙树菩萨用坐船来比喻的根据。因为在那个时代没有飞机,能够超越、横超的只能用坐船来譬喻,如果现在的话用飞机譬喻是最贴切的。
「未断一毫惑之凡夫,直超生死」,念佛的人尽管从一出生就精进念佛到一百岁,但贪瞋痴一点也没有降伏,一点也没有断除;可是即使贪瞋痴没有断除,也能够离开生死。本来要断烦恼才能离开生死,还有烦恼就跟三界六道相感应,怎麽会离开三界六道呢?因为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使得我们「不断烦恼得涅盘分」。
「绝,断绝、脱离;断绝流转之妄业,脱离生死苦海」,我们之所以流转三界六道,所谓「惑、业、苦」,流转三界六道是苦,苦来自於业(造作善恶)。业其实是虚妄的,因为它是从惑(烦恼)所产生的,而烦恼并没有一个本体,是因为妄见才有这个烦恼,所以说「断绝流转之妄业,脱离生死之苦海」。
「去」,去哪里呢?「离娑婆、往生净土」;也就是「舍此往彼,断舍娑婆世界超离生死轮回,往生安乐净土」。
往生安乐国
「往生」,舍此往彼,莲花化生。念佛人命终之时,即是莲花化生之时。《大经》:「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往生论》:「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往生,舍此往彼,莲花化生。念佛人命终之时,即是莲花化生之时」,为什麽?阿弥陀佛会以我们念佛而在极乐世界出生的莲花来接引我们,然後立刻就在极乐世界莲花化生。这一朵莲花跟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有什麽关系呢?是一体、没有两样的,不然,我们念佛,但如果没有极乐世界以及阿弥陀佛的功能,就如同这里没有土地跟太阳、肥料、水分的话,怎麽能够开出花朵呢?
「七宝华中」,七宝所形成的莲花就是众宝(所有的宝物),为什麽用「宝」呢?因为要显示最为殊胜不可思议,最为高贵稀有难得的。世间上最稀有难得的就是宝,所以就用「宝」来形容。如果不是在我们娑婆世界,或许就会用另一种名相来说明。
「自然化生」,在《无量寿经》当中有关「自然」这两个字,或者跟「自然」含意相同的法语非常多,单单「自然」这两个字就有五十个地方,显示极乐世界是一个佛自然的境界。一方面是佛的无为自然,一方面也是阿弥陀佛的本愿自然。所以到了极乐世界就自自然然,不是一般所讲的,极乐世界像一所有名的大学,阿弥陀佛是校长,观音势至是老师,我们去之後要一级一级的进修,不是这样的,那种说法都是以世间来想像极乐世界,完全与极乐的无为涅盘界相反。
《往生论》说:「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那一朵莲花也是阿弥陀如来正觉的莲花,所以我们在那朵花中化生,就是阿弥陀佛正觉的花所化生的;阿弥陀佛正觉花所化生的,那我们不成正觉,要成为什麽?因为DNA就是这样,就好像国王所生下的独子,当然就是太子,太子就是未来的国王。
「安乐」,极乐异名。又名安养,妙乐,无量光明土,莲花藏世界,无为涅盘界。《无量寿经》:「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於无为泥洹之道。」
「安乐」这两个字的根据在哪里呢?极乐世界有种种的名称,安乐是极乐世界另一种名称,它又叫做「安养界」、「妙乐界」,或者「无量光明土」、「莲花藏世界」、「无为涅盘界」,这一些都是指极乐世界的名称;因为极乐世界的功能力用很多,所以让我们理解的名相也就很多,我只是举出这几种。
《无量寿经》就说「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所以「安乐」的根据在《无量寿经》。
又说「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那「安乐」是什麽意思?到底有什麽内涵呢?经文上说:「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於无为泥洹之道。」这里就有解释安乐。
安乐国——安稳快乐:
安——清净无染不变动之安,乐——微妙难思如涅盘之乐。
所谓「安乐国」,就是安稳快乐,清净安稳的「安」,微妙快乐的「乐」。
所谓「安」就是安稳、不变动,一立万古然,无衰无变。这一种安是清净的,没有烦恼,不受烦恼所污染的这种安稳。
「乐」,微妙难思如涅盘之乐。《阿弥陀经》说「彼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我们在这娑婆世界所讲的乐是跟苦相对待的,而跟苦相对待的乐,它的本质还是苦的。所以佛陀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三界是没有安乐的,我们在这个人间受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烦恼炽盛的苦,是「苦苦」,本身是苦。
即使出生在欲界天,享受欲界之乐,可是乐转变了,就回复到苦,显示这种乐也是有变坏的时候,它的乐不是究竟永恒的,所以叫做「坏苦」。
或者生在色界、无色界天,寿命长久,但天寿一尽,还是堕落下来,所以也是苦,佛陀说那是「行苦」。
唯有到极乐世界的那一种乐,超越娑婆世界的乐,也超越声闻菩萨的乐,所以叫做微妙难思,如同涅盘的乐。在经文上是说:「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於无为泥洹之道」,这个「次」是「如」的意思。就像《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在世自在王佛的前面以偈语,一方面赞叹世自在王佛,一方面表达自己将来所建设的极乐世界,是什麽样的境界。法藏菩萨就说「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我将来不成佛便罢,我成佛我的净土就像涅盘的境界一样,在十方法界当中是最尊第一的,所以说「国如泥洹(涅盘),而无等双」。所以这个安乐的「乐」,就是微妙难思如涅盘之乐。
横截五恶道
念佛得生极乐,娑婆六道,一时顿舍。
我们如果往生极乐世界,娑婆六道的轮回当下就划下了休止符。假设自己的业力,千劫万劫无量劫应该在三界六道,甚至在地狱受报,当下也断除了,一刹那就断除了,所以说「一时顿舍」。所以净土法门是横超的而且是顿超的。
「横」,横超,与前「超绝」两字相同,「横」即是显示他力,亦即指阿弥陀佛的愿力,弥陀愿力能自然使众生横超六道往生净土。
「横」,就是他力,这个「他」不是指其他的他,是独独指阿弥陀佛本愿的力量,弥陀愿力能自然使众生横超六道、往生净土。不需人为造作,也不受一切障碍。
横者对竖之言,超者对迂之言。竖与迂,是圣道门、自力修行、难行道。
「横」跟「超」是属於他力的法门、易行道、净土门。
「竖」跟「迂」是属於自力的法门、难行道、圣道门。
靠自己的力量叫做「竖」,会进进退退叫做「迂」,竖与迂是圣道门、自力修行、难行道。
「截」,切、断,横断五恶道之绊。「横截」,区别於自力修断。
如果横截的话,是直接靠弥陀的力量超越三界六道轮回,即使自己不能勤修戒定慧,也没断贪瞋痴,照样离开六道轮回。贪瞋痴是虚妄的烦恼,到了极乐世界,这个虚妄的烦恼自然就没有了。
「五恶道」,即五道,与六道开合不同,将阿修罗道归於天、人、畜生、饿鬼诸道。此界地狱、饿鬼、畜生名为恶道,人、天名为善道;若比弥陀净土,娑婆五道不出轮回,同名恶道,故名「五恶道」,又名「五恶趣」。
「五恶道」,就是五道,跟六道开合不同,推广来说就是六道。六道就是「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五道是将「阿修罗道」归於「天、人、畜生、饿鬼」。所以娑婆世界的地狱、饿鬼、畜生,它纯粹是恶的叫作恶道。那麽人、天名为善道,但是人、天还有烦恼,所以基本上还是属於恶道。尤其是跟弥陀净土相比的话,娑婆世界还没有出轮回,而弥陀净土已经出轮回了,所以两相相比,娑婆世界五道也好六道也好,就统统名为恶道;所以说五恶道,又名五恶趣。
恶道自然闭
「横截五恶道」,是截其果;「恶道自然闭」,是闭其因。截果闭因。
上句说离五恶道的果,此句说离五恶道的因,有因必开其果,今生净土,永离六道因果,不会再度还来六道受苦,六道轮回之路已经关闭故。
虽不竖断贪瞋痴之烦恼,然有横闭三界六道之功能力用。
横截五恶道是截其果,恶道自然闭是闭其因,这就是截果闭因。上句说离五恶道的果,此句说离五恶道的因。因为有了因,将来必定会显现果;有了贪瞋痴的因,将来一定会在三恶道或三善道来来去去。那往生极乐世界,就永远离开六道的因跟果,不会再到六道受业报之苦,六道轮回的路已经关闭了。
当然极乐世界是大乘法门,到了极乐世界佛性显现,自然就会倒驾慈航广度众生,那是自然的功能,不假藉方便。在娑婆世界要先发四弘誓愿,然後以四摄行六度;但在极乐世界这一些统统不用,自自然然就拥有,虽没有竖断贪瞋痴的烦恼,但却有横闭三界六道的功能力用。
善导大师取「必得超绝去」之超,与「横截五恶道」之横,而说「横超断四流」。
此横非如竹节横咬而出之意,是乘弥陀愿力直接横超之意。
「横超断四流」,就是断了三界六道轮回的意思。
「此横非如直截横咬而出之意,是乘弥陀愿力直接横超之意」,所谓横超,比如一支竹竿有九个节,如果竖出的话,是必须靠自己的力量一节一节的咬,咬到第九节才能出竹竿;但如果是横超的话,就从旁边咬了一个洞,直接就出来了。
当然,这一种譬喻还不能够贴切的譬喻阿弥陀佛的横超他力。因为阿弥陀佛的横超他力是靠他的力量,不用再靠我们的力量去咬破一个竹片孔,再超出,不是的,我们只要信佛忆佛念佛就可以了。
好像乘船,我们只有老老实实、安安分分的坐在船上,不然,即便有十八般武艺,难道能够在船上发挥吗?而这十八般的武艺也没有离开六道的烦恼。所以念佛法门是老老实实的,平凡、平常、平淡、平实的。
法华一乘喻大白牛车,然犹非横之喻。
本愿一乘喻大愿船,超越六道苦海,直至涅盘彼岸,才是横之喻。
弥陀大愿船,广度六道苦海众生,横渡娑婆此岸到达涅盘彼岸。
昇道无穷极
升至无上涅盘,即是成佛之意。
「昇」,登上、进入。「道」,无上正等正觉。
「无穷极」,佛的境界至高无上,微妙广大,无有穷尽。
如《大经》「圣众果德」之文。
「升至无上涅盘」,也就是成佛的意思。
「昇」,登上、进入,登峰造极的意思。
「道」,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说「昇道无穷极」就是成佛。
「无穷极」,佛的境界至高无上,微妙广大,无有穷尽,所以说无穷极。如《大经》「圣众果德之文」所说的。
「圣道果德之文」在《无量寿经》上卷,经文说: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於无为泥洹之道。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後面这一段经文,「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就是成佛。所以尽管极乐世界有所谓的声闻或菩萨、天人这一些名称,但佛陀说,这是「因顺余方」,其实他们本身每一个人都是「智慧高明、神通洞达」的,而且「咸同一类、形无异状」的;也就是说「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的意思。
易往而无人
接下来,「易往而无人」;「易往」,不管任何人,等觉菩萨也好,阿鼻地狱的众生也好,只要信佛念佛,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你看,我们动物往生的也很多,所以包括三恶道。《无量寿经》就说:
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刹,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三恶道中的众生也能够往生,那岂不是很容易吗?当然,背後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的;因为阿弥陀佛有这样的愿,所以阿弥陀佛也说「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阿弥陀佛有那一种爱心跟力量,要救度阿鼻地狱的众生,显示阿弥陀佛有这个悲心、愿力,使这一些在三恶道中,没办法听经闻法,没有时间来修行的也能够往生,那岂不是易中之易吗?
可是又说「而无人」,为什麽呢?
念佛即自然乘佛愿力,容易往生,却很少有人信受奉行。
或迷於五欲,不愿念佛往生;或执着自力,不信念佛必生。
「念佛即自然乘佛愿力,容易往生,却很少有人信受奉行」,就是没有信顺,没有信受。
「或迷於五欲,不愿念佛往生」,就是指世间的人,世间的人不晓得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悠悠患患,从这一辈子到下一辈子,又到下下辈子,都在六道当中。
「或执着自力,不信念佛必生」,或者是学佛念佛执着於自力,觉得「哎呀!念佛不容易,往生不确定」,那就会退转了。
那既然易往,释迦牟尼佛怎麽说无人呢?「没有一个人」,不是的。
此是佛对众生的悲悯与哀叹,也是佛对众生的劝勉与激励。
所以我们就晓得,这个是释迦牟尼佛在劝我们、激励我们的,所以我们要了解他背後的意思。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就像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所讲: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都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劝勉,所以「易往」,应该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往生,遍虚空尽法界的众生都能够往生,所以并不是没有人的。所以到现在,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应是非常非常的多,事实也是如此。在《无量寿经》下卷最後流通的地方,释迦牟尼佛就说:
於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
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
也就是说,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自古以来到现在,将有六十七亿的不退菩萨往生极乐世界。他们这个不退呢,是等觉的不退,次如弥勒。释迦牟尼佛又说,其他的菩萨往生的不可称计。释迦牟尼佛举出这个娑婆世界之後呢,又举出另外一个佛国,之後又举出另外一个佛国,总共又举了十三个佛国的菩萨往生,不可称计,甚多无数。最後做了一个结论说,不但我们娑婆世界,还有其他十三个佛国的很多菩萨往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的无量菩萨,往生的也是这个样子,其数甚多无数。可见呢,并不是「无人」而是人很多。
那人很多,阿弥陀佛眼睛一打开看到,哎呀!我们娑婆世界板桥体育馆还有一千多位还没有往生,他们是主角啊,他们没有来,他们没有来等於我这里没有人,所以应该无论如何这一辈子,不是这一辈子,而是现在就要信受决定。那麽决定信受,往生就决定了,将来百分之百必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易往」,容易往生。
其国不逆违
「不逆违」即是自然之意,念佛即能自然百分之百往生极乐,不会有颠倒、障碍、错谬。「逆违」,不顺、颠倒、障碍、错谬。
因此接下来就说,「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因为是不逆违,是自然所牵,所以就是易往,容易往生。那麽「其国不逆违」,「逆违」,就是不顺、颠倒、障碍、错谬。「不逆违」就是没有不顺的,没有颠倒、障碍、错谬,这一些都没有。
自然之所牵
「自然」,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自然而然、本然如是存在之状态。指弥陀之愿力自然。
阿弥陀佛不可思议之愿力,能自然地牵引念佛人往生极乐世界。
《法华玄义‧二》:「言自然者,……任运之异名,因必克果之相。」
任运不作意。如影随形,因若成就,果必任运而显现。
法然上人《大经释》依此经文,引《安乐集》之释,作为「立教开宗」根据之一,并判净土宗是顿中之顿。
华严、天台、禅宗、密宗等皆称顿教,然彼必须断惑证真故,犹是渐教。
显明未断烦恼之凡夫,直接横超三界六道者,唯有净土法门,故以净土法门为「顿中之顿」。
这一段也很浅显,一目了然。由於时间的关系,就不多解释。这一张讲稿会放在後面桌上,有心研究教理的,就带回去研讨研讨,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祝愿大家,信佛念佛,得生极乐。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