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超度 三涂众生
──慧净法师2015年4月6日於台大体育馆开示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昨天是四月五日「清明节」,一般来说,华人都会回乡祭祖,这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祖先留下来的优美道德,值得我们去重视它、实践它,进而传承到未来世世代代的子子孙孙。
《论语.学而第一》第九章,有一段话说: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就是父母或先人去世的时候,基於知恩、感恩、报恩的心,应该怀抱着审慎、殷切、恭敬地心来处理。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清明孝亲报恩念佛祈福法会」也是这样的意义。
我们的生命来自於父母、祖先,我们之所以能够健康的成长,乃至立足於社会,无不是父母的恩德;父母对我们的恩德可说是昊天罔极,比山高,比海深,我们尽其一生都无法报答!我们感念父母、先人的教养、抚育之恩,在父母或先人最後即将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依依不舍,内心非常的悲痛,期望祖先在未来之路能有一个安乐的归处,这是一种孝亲的表现。因此「慎终」对於一个孝子来讲,是自然地、必然地,也是应该的。
「追远」,追思过去的父母、祖先,念念不忘父母的恩德,即使父母去世了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乃至几十年,即使祖先去世了百年、千年,我们作为骨肉之亲的後代,都是永怀感念的,因此就藉着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或者「中元节」来作超荐的法会,乃至於我们天天念佛,都是天天在「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有慎终追远的孝心,就能够使民德归厚,让社会风气淳朴,人心道德笃厚。也就说,风俗的淳朴,道德的笃厚,根源就是「慎终追远」。
「慎终追远」是孝的表现,其内涵是「知恩、感恩、报恩」。而「恩」的根源来自於父母,对父母感恩就是「孝」。不论儒家或佛家,对「孝」都非常重视:儒家说孝为百善的根本,佛家说孝顺父母如同供养佛陀,假设佛陀不在,我们的父母还健在,那父母就等同两尊佛,孝顺父母就等同供养佛陀。
《论语.学而第一》第六章说: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段话有六个纲目,第一是入则孝的「孝」;第二是出则弟的「弟」;第三是「谨」,谨慎;第四是「信」,信实;第五是「泛爱众」,也就是博爱;第六是「而亲仁」,就是亲近有仁德、有道德的人。这一些都能做好了,如果有时间、有精神再学习其他所谓的六艺,诗、书、礼、乐、春秋之类。
这六个纲目中,第一个「孝」是最根本的。
「入则孝,出则弟」,孝顺父母是一切的根本,一个孝顺的人,必然能够「出则弟」,也就是自然会对兄弟友爱。对长辈礼敬,与朋友交往也会彼此为对方设想,照顾对方,所以说「入则孝,出则弟」。孝弟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孝顺的人必定友爱兄弟,不孝顺的人是不可能友爱兄弟的,而友爱兄弟的人则更会孝顺父母。
「谨而信」,「谨」是指行为方面。一个人的行持必须谨慎得体,举止要能稳重,不为非作歹,不我行我素,这是「谨」。「信」,就是信实,是指口业方面。嘴巴不随便讲话,不但不讲欺骗人的话,也不说骂人的话,平日不谈是非也不口出毁谤或挑拨离间;若有所讲,都是诚信的话,不虚假,不妄语。
「泛爱众」,就是博爱,平等的爱,不管男女老少,智愚贤不肖,都平等的包容、接纳与爱护。
「而亲仁」,亲近贤能、仁德之士。朋友也好,环境也好,是绝对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观念,乃至命运的,因此学佛人,除了师长之外,也必须要有同参道友,台湾有一句俚语说:「修道无道友,亲像厝内无扫帚」,可见道友对我们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不管修心养性,或者修行解脱,我们往往看不清自己的盲点,必须有同参道友随时提醒;毕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因此必须有师长与同参道友的教育,以及互相鼓励与扶持;所以「亲仁」──亲近仁德之士是很重要的。
这一段话的六个纲目: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谨慎行为,言语诚实,平等的博爱众生,亲近仁德之士,乃至於「亲亲而爱民,仁民而爱物」,这些都是由孝心所自然展现出来的;离开了「孝」,就没有这一切。
若有「孝」,所有的福报就会来到我们的身边,进入我们的家庭。一个有孝心的人,他的事业不会失败,出门入门绝对平安,儿孙也会跟他一样行孝。以世间法来讲,孝顺的人死後神明会来引接他到天堂去;反之,一个不孝的人,肯定事事不顺,家庭难以和谐美满,儿孙也不会对他行孝,还没有死,阎罗王已经派了黑白无常,预先来伺候。可见「孝」的重要。
《论语.学而第一》第二章有一段法语也说: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一段话非常的好。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有「孝」「弟」之心就不会冒犯长上,也不会随便起情绪;一个人若不会冒犯长上,却会做与大众乖违之事,甚至搅乱大众,与大众对立,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君子如果掌握根本、体会根本,根本建立稳固了,其他的德行自然就会增长。「其他的德行」是指哪些呢?就是仁义道德,所以说本立而道生。「孝」跟「弟」就是仁义道德的根本,只要内存孝弟,一切的仁民爱物都会自然因之而产生。所以「孝、弟」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也是一切福报的来源。
我们固然从诵经、礼忏求福报,从念佛、拜佛求福报,但同时也要心存「孝、弟」,和「仁民爱物」,才不会对所求产生障碍。
孔子在《礼运大同篇》就有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也就是推展「孝、弟」之心而到别人的父母,别人的儿女。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孝顺,对自己的儿女疼爱,扩展到对别人的父母、儿女也有恭敬疼爱的心。
孟子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就是敬老,从体恤父母,孝顺父母,感父母之恩的「老吾老」进而「以及人之老」,扩大心量,去体恤别人的父母,乃至孝顺别人的父母。疼爱儿女也是一样,我们对自己的儿女是出自天性的疼爱,百般的呵护照顾;看到别人的儿女,我们也自然地疼惜他,希望他能够安康、平顺的长大,能够无灾无难。这一些人伦道德都根源於「孝」。
所以在清明节回家祭祖扫墓,举办念佛祈福报恩法会,这都是一种优良的传统美德。
有关於「孝」,以上我们谈了这麽多,但这都是以世间法来讲的。若以佛法来说,「孝」分为三等:下等孝、中等孝、上等孝。
「下等孝」就是对父母奉养敬顺;「中等孝」就是显名声,扬父母,能对国家人民有重大的贡献,普遍受到社会人士的褒扬,这样自然就能够光宗耀祖,这是中等的孝。
但这一些孝是有缺陷的,不彻底的。如果能够使自己的父母,乃至历代宗亲往生弥陀净土,离开六道轮回,这样的孝才是彻底的、究竟的、圆满的孝,这样的孝才是真正的孝,上等的孝,最高的孝。
佛教讲因缘,讲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因为有缘,所以这一辈子才成为父子、母女,成为六亲眷属;因为有缘,所以大家才同生在娑婆世界,今天相聚在台北台大体育馆。但是这个缘,是一时的,不是永恒的,凡存在的都是无常的,所以缘也时刻都在变化之中,因缘一尽,就各自分开,又随各自今生今世乃至生生世世的业报而去投胎转世了,因此不能永远相聚,乃至将来见面也彼此不认识,要再度恩爱是不可能的;甚至会有可能彼此相怨,乃至相杀,这是人生轮回的无奈。
人生,每一个人都在娑婆世界的六道轮回,都是孤独的──不是孤独的旅行者,而是孤独的悲惨受难者。因为六道是苦海,三界是火宅,我们在苦海、火宅之中能够安然无惧、安乐无苦吗?不可能。《无量寿经》说: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又说: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即使现在有父子、母女的恩义,夫妻的恩爱,可是死的时候,都是孤独而去,不但病苦不能相代,生死轮回也不能相代,只有自己单独去面对、去承受,这是人生的本质。《地藏经》说:
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父子那样的骨肉至亲,恩爱是非常深重的,可是一旦堕入地狱,也是各自分开的;即使同在一个地狱,也不可能互相代替,也不敢互相代替,这就是人生。因此,如果我们能使父母乃至历代宗亲都离开六道轮回,甚至都往生弥陀净土,同时我们的後代子孙也都能往生弥陀净土,这样才是真正的孝,才是真正的亲。为什麽?因为不但脱离轮回,而且能常相聚首,不再分开。
有一首偈说:
普愿有情皆念佛,临终往生极乐邦,
家亲眷属永团聚,光寿如同大愿王。
这一首偈非常好,讲出我们心中终极的愿望。人生无非是盼望恩爱的亲人都健康、都常存、彼此不相离开,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只有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才是我们永恒相聚与安乐的故乡。
念佛或礼忏可以超度父母、先人,这是一种自然的功能,佛陀在很多经典中都有谈到,即使祖先堕落三恶道,阳间之人若能为历代祖先修福作功德,就会超度这一些先人,使他们离开三恶道;乃至若能够虔诚为祖先念佛,即使父母祖先堕落在地狱当中,也能够由於我们虔诚的念佛,阿弥陀佛就会应声而现,闻声救苦,放光加持,莲花接引,让他们离开地狱的火焰,往生极乐的涅盘境界。
「目连救母」的典故,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有一首偈说:
目连作福,母亲脱离饿鬼;
那舍修善,父母免除剧难。
目连救母的典故出自《盂兰盆经》。《盂兰盆经》说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的时候,他十大弟子当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为了报答父母的哺乳之恩,因此就以天眼通来观看整个世间,观看天上,他的母亲不在天上,观看人间,也不在人间,观看地狱,也不在地狱,可是往饿鬼道一看,他的母亲在饿鬼道中,深受饥渴之苦,没有食物可吃,肚子很大,脖子却很小,瘦得皮包骨。目犍连尊者一看非常的悲痛,即刻以神通力用钵盛饭到他母亲面前奉养她母亲,他母亲一看立刻用手抓着饭,可是饭到嘴边,却立刻变成火炭,不能够下咽。
他的母亲很悲哀,目犍连尊者也很伤痛,立刻回来向佛陀禀报这个因缘,佛陀就说:「你的母亲罪根很深,不是你一个人的力量能够解除的,你再怎麽样的孝顺,即使悲痛的声音惊动天地,可是天神、地只、四天王神也无可奈何,必须要十方的僧众威神之力才可能解脱。我现在来跟你讲救度的方法,也令一切在饿鬼,乃至地狱中受苦的父母,能够离开这个罪苦,消除这个罪障。
佛陀就告诉目犍连尊者说:「十方众僧,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应该为现在的父母,乃至七世的父母修福,使他们能够离开恶道,上生天界,享受天福。那要怎麽样来做呢?就是备办种种美好的饮食、物品来供养僧众,因为经过了三个月的结夏安居,到了七月十五日结束,这个时候的僧众可说功德巍巍,在这个时候来供养僧众,功德特别的大,因为在这个时候,有很多的修行人,证了果位,有了神通了,乃至也有一些圣者、菩萨他们显现在这当中。所以这个时候只要以平等之心,没有差别的观念,一视同仁的来供养,这样这个功德就能够使现在的父母安乐,去世的父母,乃至七世的父母,离开三恶道,当下获得解脱」。目犍连尊者听完开示,就很欢喜的依教奉行,之後他的母亲就在那个时候离开了饿鬼道,上生天界。
这个时候,目犍连尊者又向佛请问说:「我的亲生父母,蒙受三宝的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离开三恶道。假设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一切众生,他要行孝顺,是不是也应依照这样去做呢?」佛陀说:「呀!你问得很好,我正要说,你就先问了。是的,应该这样的,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王子、或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一切人民,他要行孝报恩的话,都可以这样做。这样的话,不只现生父母,乃至过去七世的父母,也都能够解脱。」所以就演变到现在的所谓中元普度,它就是来自於目连救母这个典故,这个就是「目连作福,母亲脱离饿鬼」的典故。
那舍修善,父母免除剧难。
这个典故出自於《随愿往生经》,这部经完整的经名是《佛说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这一部经比较少人知道,是收录在《大藏经》第二十一册,内容是说有一位叫做那舍的长者,他非常有仁爱之心,凡有贫穷困苦的人来向他求取,他都毫无吝啬的满足对方;他对修行人也非常地恭敬供养,一辈子他就是这样的行仁积德。可是他的父母跟那舍长者却相反,不但毫无布施之心,而且非常的悭贪。那舍长者的父母去世之後,有一天,那舍长者突然身染重病,奄奄一息,当下去世了,可是心坎还有暖气,因此家人就不敢埋葬,经过了七天,那舍长者突然活了过来。
长者醒来之後跟家人说,这几天有善神带他到天堂去游历,游览天堂的天乐,也带他到地狱参观地狱的种种痛苦的果报。地狱的所见所闻都是惨不忍睹,一看就让人非常的难过、悲痛。到了饿鬼道的地方,却看到了自己的父母也在饿鬼道受苦,他的父母看到那舍,很懊恼地悲伤痛哭,求那舍长者救度他们,可是那舍长者根本一点办法都没有。
他死而复生之後,就到佛陀的地方,头面作礼,长跪合掌,向佛陀禀告他所看到的因缘,并请问佛陀说要怎样才能够令他的父母解脱饿鬼的苦难,从此离开三恶道,享受生天的快乐?佛陀就告诉那舍长者说:「有很多修行者经过三个月的安居修行,现在刚好快结束了,你可以供养这些修行人,以此福报,足够让你的父母解脱饿鬼的苦难,上生天界。」那舍长者就依教奉行,他的父母就因为这个福报而上生天界,那舍长者也凭着佛陀的威神之力,看到了他在天上的父母正在享受着天界的娱乐。
由这两段典故就可以知道,阳间的人行善积德,或者是诵经礼忏,乃至念佛拜佛回向给祖先,都能够使祖先脱离三恶道,乃至庇荫儿孙。但,如果我们的祖先没有往生净土,肯定还在六道之中,以六道来讲,要上生天界是非常的困难,微乎其微;能够得生人间,机率也不是很高,往往都是在三恶道之中,因此後代人都必须念佛拜佛来超度祖先。所以清明期间,我们就应该捧着一股恭敬虔诚的心,虔诚念佛,这样的功德,点点滴滴祖先都能得到。
《随愿往生经》说:
若有临终及死堕地狱,家内眷属为其亡者念佛,及转诵斋福,
亡者即出地狱,往生净土。
意思就是说,如果先人死後,甚至堕落到地狱,家眷亲人若能为他念佛、拜佛,或者为他诵经礼忏,这样祖先就能离开地狱,甚至往生十方净土。
由这一段经文就可以知道,诵经礼忏回向祖先可以使我们堕落三恶道的祖先离开三恶道,当然如果要往生十方净土,必须靠佛的力量,一般的诵经礼忏力量是不够的,顶多只能超出三恶道而已。也因此,以超度来说,我们提倡专一的称念弥陀名号,直接使我们所要超度的对象──或是父母,或是历代宗亲六亲眷属,直接离开六道轮回,往生弥陀净土,这样从根本来解决,才不会再有轮回的危险。因为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就彻底的离开六道轮回,而且跟阿弥陀佛一样,同样获得无量寿命、无量光明,同样获得无量慈悲、智慧、功德、神通、三明六通、百千陀罗尼,生命是永恒、安乐、自在、来去自如、变化自在的。所以一切的功德,一切的法事,以念佛最容易,也以念佛功德最大。
又说:
现在眷属,为亡者修福,如饷远人,无不获果。
意思是说,现在的骨肉眷属为去世的人行善积德,诵经礼忏,乃至念佛拜佛,就好像我们送饮食给外面工作的亲人吃一样。以前农业时代,白天男众都到田里去工作,太太就在家里准备三餐然後挑到田里给耕作的丈夫、家人吃。为往生者行善修福,也是同样的道理。
又说:
譬如世间,犯罪之人,心中思维,望诸眷属,
求诸大力,救其危厄,今日烧香,望得解脱。
譬如世间犯罪的人,他犯了国家的法律,必定受国家法律的制裁,这时他心中就会殷切地盼望眷属们能够请托具有威望之达官贵人为他斡旋,或者免其刑罚,或者减轻刑期。
又说:
为亡者称其名号,修诸功德,以福德之力,缘是解脱,亦复如是,
径生十方,无愿不得。
我们为去世的人称念弥陀名号,以称念佛号的功德,就能够使去世的亡者解脱三恶道,乃至直接往生十方净土。以上是《随愿往生经》所开示的。
《梵网经》也说:
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福资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乘。
凡受过菩萨戒的出家众、在家众,都知道《梵网经》这一部经,这部经有上下两卷,主要是说菩萨修行的阶位以及十重四十八轻的戒条内容。这一部经说「如果我们的父母或兄弟死的时候,能够请法师来讲《菩萨戒经》,这样的福德就能够使我们的先人离开恶道,可以亲近诸佛,生在人中,或者是天上」。《菩萨戒经》是《梵网经》下卷偈颂之後有关戒的条文,所以就直接说《菩萨戒经》。
讲经就有这样的功德,那如果念弥陀名号功德就更大了!因为千经万论不如一句佛号,何况「南无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三藏十二部经的教理、修行方法、修行功德,都在这六字名号里面,毫无缺失。有一句话说「六字统摄万法,一门即是普门」,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八万四千法门的功德就通通得到了,所以念佛这一门即是普门,所有的法门都在里面,一即一切,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涵盖一切法门。以上是用《梵网经》跟六字名号来作比较。
在《优婆塞戒经》也说:
若父丧已,堕饿鬼中,子为追福,当知即得。
如果父亲、母亲乃至祖先去世,堕落到饿鬼,甚至地狱当中,子孙们如果能够为他们做种种福德,就能够使堕落在三恶道中的祖先离开三恶道,这是《优婆塞戒经》所讲的。
以净土法门来讲,有一部《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这部经与《无量寿经》是同样性质,只不过翻译的人不同,所根据的版本也不同,因此经名也就不同,但都是从各个角度来说阿弥陀佛慈悲的救度以及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也说明众生只要念佛就必定离开六道轮回,往生极乐成佛。乃至为堕落三恶道的祖先念佛,阿弥陀佛也会放光接引他们往生极乐世界。《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说: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快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这一段偈文非常地好,非常地感人,让我们有希望,心生法喜。
阿弥陀佛主动、积极、平等、无差别地要救度十方众生,十劫以来一直都在呼唤着十方众生接受他无条件的救度。
「轮回诸趣众生类」,轮回在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乃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这一些众生;「速生我刹受快乐」,你们要赶快往生极乐世界,才能够离苦,才能够获得永恒的自在安乐。这两句显示弥陀慈悲的呼唤,弥陀无条件的救度。
怎麽说呢?论天界的众生,只是享受天乐,没有在累积福德,凭什麽能够离开六道往生极乐世界呢?而以我们人道的众生来讲,可说恶多善少,即使再怎样地修行,因为没有断除贪、瞋、痴,所做的功德都是有漏的,都是杂散的功德,也不可能离开六道轮回;尤其是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界的众生,就是因为他们前辈子的业力导致他们堕落三恶道,这辈子不是愚痴,就是当下正受着很深重的苦,他们哪能修行?更毫无功德离开六道往生极乐世界。可是阿弥陀佛呼唤他们,要快快离开三界六道,快快往生极乐世界,肯定背後一定有阿弥陀佛的功德,以阿弥陀佛这样的功德,就能够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能够快速地离开六道轮回。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阿弥陀佛不只成佛之後才运转慈悲心,而是无量劫以来就怀抱着大慈大悲之心,乃至无量劫之後这个大慈大悲之心也永不停息地要拔度所有众生,令十方众生通通往生极乐世界,不愿有任何一人独留在六道轮回,甚至在地狱受苦。
阿鼻地狱的众生有两种:一种是过去造作十恶五逆谤法之罪,因此现在在阿鼻地狱受无穷无尽的无间之苦;另外一种是现在无知、无明,造作十恶五逆乃至谤法,将来会堕落阿鼻地狱。这两种阿鼻地狱的众生是断灭善根的众生,罪恶极重,他们没有行善积德,也没有依佛法修行,怎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呢?就是凭弥陀慈悲的愿力与功德,使阿鼻地狱的众生不但离开阿鼻地狱之苦,而且离开六道之苦,乃至往生极乐,快速成佛。所以「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这都是凭藉阿弥陀佛主动、积极、平等、无差别的慈悲救度之力。
《庄严经》又说:
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刹,受我法化,
不久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恶道的众生都往生极乐世界,受阿弥陀佛的法化,都能够快速的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成佛。三恶道的众生是依靠什麽而能离开六道往生极乐世界呢?都是依靠阿弥陀佛的佛愿、佛力,受弥陀的救度。《无量寿经》就说:
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後,皆蒙解脱。
意思就是说,如果死了堕落到地狱道或饿鬼道或畜生道,受极重的痛苦,那时候能够看到阿弥陀佛的光明,当下痛苦立刻消失;三恶道的果报一尽就往生极乐世界。
三恶道的众生不可能念佛,他们怎麽能够感召到弥陀光明的照耀与加被,获得弥陀佛力救度到极乐世界呢?这就必须靠阳间的亲人。所以,只要念佛,都能够使三恶道的众生有得脱生死轮回的机缘。因此,大家今天来参加念佛超荐,可以说机会难得,而且任务也很重要。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里面对「寿终之後,皆蒙解脱」这一句解释说:「命终之後,定得往生」。这个是很难想像、不可思议的,也让我们欢喜、踊跃。为什麽?因为让我们晓得净土念佛的法门是讲阿弥陀佛慈悲、无条件的救度,不管任何人,在任何时、任何处,只要虔诚的念佛,阿弥陀佛没有不知道的,没有看不到的,没有听不到的。因为佛有三明六通,所以我们只是起心动念,尚未开口,佛就知道了,阿弥陀佛就晓得我们念佛是为了什麽,就好像今天大家是为了超度祖先而念佛,阿弥陀佛就放佛光照耀我们的祖先,不管我们的祖先是在地狱、饿鬼、畜生,乃至天上,阿弥陀佛的光明就会降临,就会消对方的业障,接引对方往生极乐世界。
也因为阿弥陀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且不受障碍,就像《阿弥陀经》所讲的:「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十方世界中,天上有阿弥陀佛的光明,人间也有阿弥陀佛的光明,乃至三恶道也有阿弥陀佛的光明,我们一念南无阿弥陀佛,立刻感召阿弥陀佛的光明,不受障碍。我们为祖先念佛,阿弥陀佛的光明就会救度祖先们往生极乐世界,不受祖先过去的业障,或是现在堕落在三恶道等种种的障碍,所以说「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後,皆蒙解脱」。由此可知,论及超荐、度亡,没有比念佛更有意义,也没有比念佛功德更殊胜的了!因此我们凡是要超度祖先,都要念佛,乃至有堕胎、流胎的都要念佛,甚至看到其他众生的灾难,譬如空难、海难、火难、水难、地震、海啸、土石流,不管是天灾、人祸或其他意外事故,只要为他念佛,阿弥陀佛的光明就会照耀在对方的身上,消除对方的业障,而且接引对方到极乐世界。
昙鸾大师在《赞阿弥陀佛偈》当中,关於阿弥陀佛十二种光明的赞叹,都用「美妙、殊胜」来赞叹,其中提到对阿弥陀佛炎王光、清净光、欢喜光的赞叹,他说:
三涂黑闇蒙光启。(炎王光)
这是赞叹阿弥陀佛炎王光的功德。也就是说,由於有弥陀炎王光,使三恶道的黑闇消除,光明展现;也使三恶道罪苦的众生离开三恶道之苦,坐着莲花往生极乐世界。
又说:
一蒙光照罪垢除。(清净光)
这是赞叹阿弥陀佛清净光的功德。三恶道的众生蒙受阿弥陀佛光明的照耀,过去世所造的贪欲、瞋恚与愚痴的罪,就会消除,就会离开三恶道。
又说:
慈光遐被施安乐。(欢喜光)
这是赞叹阿弥陀佛欢喜光的功德。阿弥陀佛的欢喜佛光,能使三恶道的众生当下没有痛苦,当下安稳、安乐,所以说「慈光」──慈悲的光明。慈光遐被,阿弥陀佛慈悲的光明照到三恶道的众生,庇荫三恶道的众生,安慰三恶道的众生,使三恶道的众生当下离苦,当下获得清凉,寿终之後就往生极乐世界。
《华严经》也有一首偈子说:
佛身充满於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
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
意思就是说,佛的身心充满十方法界,所谓十方法界就是整个大宇宙,因此说普现一切众生前──佛都在我们的面前,在我们的四周,都没有离开我们。
「随缘赴感靡不周」,随着念阿弥陀佛的缘就能够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没有障碍。怎麽样随缘赴感呢?阿弥陀佛发愿度众生,就是阿弥陀佛的「感」,而我们众生念佛,蒙受弥陀佛的救度就是「应」;阿弥陀佛「感」我们,我们「应」阿弥陀佛。再者,就是我们念佛是「感」,阿弥陀佛救度我们是「应」,这个就是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能够跟阿弥陀佛感通,能够跟阿弥陀佛一体不离。
「而恒处此菩提座」,诸佛的光明本体永远都在法界当中没有离开。
《心地观经》有一首偈说:
以其男女追胜福,有大光明照地狱,
光中演说深妙法,见佛闻法当成佛。
意思是说,因为眷属为他的祖先念佛,就有佛的光明照耀到地狱,光明当中也在说着深妙法──解脱贪瞋痴罪业的法,使他们离开贪、瞋、痴,离开分别、执着。
佛的光明是没有音声的,可是当三恶道的众生感受到佛光的时候,无形中业障就消除,智慧就增长,好像光明无形中在为他们说法一样,因而他们就能够见佛闻法,也能够成佛。
论佛的光明即是佛的智慧的外相,而佛的智慧与佛的慈悲是一体的,因此,佛光也是佛的生命,佛的本体,有佛的能量,有佛救度十方众生的悲心愿力,地狱众生一旦蒙佛光明所照,当下即能火化红莲,而离开地狱往生净土。
各位莲友,在清明时间,我们来这里念佛报答先人昊天罔极之恩,能够使先人离开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前面所讲的,一直都是在引经据典来说明这样的事实,有充分的理论根据。那事相的根据呢,在《念佛感应录》之中就有非常多的事证。
念佛,就能够超度祖先,甚至一场念佛法会不只超度我们的祖先,乃至其他无量无边的众生,当下都蒙受弥陀光明的照耀,乘坐弥陀莲花的接引,而往生极乐世界。
因此希望下午的法会,大家能够恭敬、虔诚、专心的来参与。祝愿大家信佛念佛,历代宗祖,同生极乐。
南无阿弥陀佛
附录:
念佛超度三涂众生
一、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第一)
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第一)
三、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第一)
四、子曰:「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运大同篇)
五、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六、目连作福,母亲脱离饿鬼。(盂兰盆经)
那舍修善,父母免除剧难。(随愿往生经)
七、《随愿往生经》(《大正藏》廿一册五二九、五三○页)言:
若有临终及死堕地狱,家内眷属为其亡者念佛,及转诵斋福,亡者即出地狱,往生净土。
又言:
现在眷属,为亡者修福,如饷远人,无不获果。
譬如世间犯罪之人,心中思惟,望诸眷属,求诸大力,救其危厄,今日烧香,望得解脱。
为亡者称其名号,修诸功德,以福德之力,缘是解脱,亦复如是,径生十方,无愿不得。
八、《梵网经》言:
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福资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乘。
九、《优婆塞戒经》言:
若父丧已,堕饿鬼中,子为追福,当知即得。
十、《庄严经》言: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刹,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十一、《无量寿经》言:
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悉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後,皆蒙解脱。
注:为亡者念佛,佛放光明照三恶道,堕此三恶道受苦之人,其苦则息,寿终之後得往生。
「寿终之後,皆蒙解脱」,指「往生」也,故善导大师於《往生礼赞》释此而言:「命终之後定得往生。」 (《圣教集》八六三页)
十二、昙鸾《赞弥陀偈》言:
三涂黑闇蒙光启(炎王光)。
一蒙光照罪垢除(清净光)。
慈光遐被施安乐(欢喜光)。
十三、《华严经》言:
佛身充满於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
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
十四、《心地观经》言:
以其男女追胜福,有大光明照地狱;
光中演说深妙法,见佛闻法当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