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淨土宗概論》

  1. 第十章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報
  3. 第八章 本願稱名
  4. 第七章 作業行儀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淨土宗相承論釋
  8. 第三章 淨土宗正依經典
  9. 第二章 淨土宗教相判釋
  10. 第一章 淨土宗義概說
  11. 前言.目錄

貳、《佛說阿彌陀經》要義

  1. 《阿彌陀經》要義(十六)
  2. 《阿彌陀經》要義(十五)
  3. 《阿彌陀經》要義(十四)
  4. 《阿彌陀經》要義(十三)
  5. 《阿彌陀經》要義(十二)
  6. 《阿彌陀經》要義(十一)
  7. 《阿彌陀經》要義(十)
  8. 《阿彌陀經》要義(九)
  9. 《阿彌陀經》要義(八)
  10. 《阿彌陀經》要義(七)
  11. 《阿彌陀經》要義(六)
  12. 《阿彌陀經》要義(五)
  13. 《阿彌陀經》要義(四)
  14. 《阿彌陀經》要義(三)
  15. 《阿彌陀經》要義(二)
  16. 《阿彌陀經》要義(一)

參、《佛說阿彌陀經》講義

  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三)
  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二)
  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一)
  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
  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九)
  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八)
  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七)
  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六)
  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五)
  1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四)
  1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三)
  1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二)
  1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一)
  1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
  1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九)
  1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八)
  1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七)
  1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六)
  1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五)
  2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四)
  2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三)
  2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二)
  2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一)
  2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
  2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九)
  2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八)
  2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七)
  2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六)
  2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五)
  3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四)
  3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三)
  3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二)
  3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一)
  3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
  3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九)
  3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八)
  3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七)
  3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六)
  3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五)
  4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
  41. 《阿彌陀經講義》講義(三)
  4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
  4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一)

肆、《往生論》講義

  1. 《往生論》研究
  2. 《往生論》要義
  3. 天親菩薩之教判思想
  4.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伍、《往生論註》講義  

  1. 再讀《往生論註》有感
  2. 《往生論註》玄義略解
  3. 現生不退論
  4. 平生業成論
  5. 佛身佛土論
  6. 凡夫論
  7. 稱名論
  8. 易行論
  9. 願力論
  10. 真實功德之垂救
  11. 一線四點
  12. 淨土宗第一奇書
  13. 曇鸞大師之教判思想

陸、其他

  1. 阿彌陀佛的救度(中英對照)
  2. 《觀經疏》四重判
  3. 《阿彌陀經》「三段要文」之經證、祖釋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講義
top

講義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九)

第三篇    正宗分

 

11. 現在說法 釋尊托孤

       此經可謂釋尊托孤遺言,令人感泣。

 

       我不久將入涅槃,彼佛壽命無量,永遠現在說法,極樂無憂;今將五濁眾生、吾之苦兒托彼彌陀,指詣淨邦,方慰吾心。

 

法華: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而今此處多諸患難。

 

要解:

今現在說法者,簡上依正二有,非過去已滅,未來未成,正應發願往生,親覲聽法,速成正覺也。

 

12. 彼佛現在說法,此土得聞否?

       聞名字、密聞、觀成得聞。

       他方國土,聞我名字。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此想成時,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寶樹眾鳥,皆說妙法。出定入定,恒聞妙法。

       佛以三輪說法,眾生若常念佛,即六事成就,有親近增上三緣,三業不離,冥熏密益,增福開慧。

 

13. 言略意周

       復次二有現在,勸信序也;世界名極樂,勸願序也;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序也。

 

       復次阿彌序佛,說法序法,現在海會序僧。佛法僧同一實相,序體;從此起信願行,序宗;信願行成,必得往生見佛聞法,序用;唯一佛界為所緣境,不雜餘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

 

語雖簡短,含攝全經,此後經文依此展開。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預示要勸我們去往生;

「有世界名極樂」,預示往生的地方;

「佛號阿彌陀」,預示往生的方法;

「現在說法」,預示往生後的聞法證果。

 

14. 法事讚    凡聖同悟

願往生,願往生。
人天大眾皆圍繞,傾心合掌願聞經。
佛知凡聖機時悟,即告舍利用心聽。
一切佛土皆嚴淨,凡夫亂想恐難生。
如來別指西方國,從是超過十萬億。
七寶莊嚴最為勝,聖眾人天壽命長。
佛號彌陀常說法,極樂眾生障自亡。
眾等回心願生彼,手執香華常供養。

 

1) 爾時與一時。

2) 聖者舍利、文殊,何亦說悟?聖道悟,入淨土悟。非所測故,莫能究故,如生盲故。

3) 所悟為何?悟入佛知見。悟彌陀智願海。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凡夫一稱成佛。

4) 凡聖同機、同時、同悟。唯佛知,餘不知。

5) 用心聽,殷重勸也。

6) 以恒常說法,釋現在說法。

 

15. 舍利弗與彌勒

        彌勒菩薩位尊補處,然而在《無量壽經》中釋尊對彌勒菩薩這樣說:

彌勒當知,汝及十方諸天人民、一切四眾,永劫以來,輾轉五道,憂畏勤苦,不可具言。乃至今世,生死不絕,與佛相值,聽受經法,又復得聞無量壽佛,快哉甚善!吾助爾喜。
汝今亦可自厭生、死、老、病痛苦,惡露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端身正行,益作諸善,修己潔淨,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裏相應。人能自度,轉相拯濟。精明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勤苦,須臾之間,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長與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無復貪、恚、愚癡、苦惱之患。欲壽一劫、百劫、千億萬劫,自在隨意,皆可得之。無為自然,次於泥洹之道。汝等宜各精進,求心所願;無得疑惑中悔,自為過咎,生彼邊地,七寶宮殿,五百歲中,受諸厄也。

 

        完全把彌勒菩薩當作一個普通的生死凡夫在勸導。

 

        同樣,在本經中,舍利弗尊者也隱去了聖者的光輝,被釋尊當作五濁惡世眾生的代表來呼喚。這一方面說明此淨土念佛法門之高超,泯滅一切聖凡差別,所謂「五乘齊入」;同時也是借彌勒因位之極、舍利弗智慧第一的身份,普向愚惡凡夫傳達此淨土大智無上法門。

 

        法事讚:

釋迦如來告身子,即是普告苦眾生。
我等聞之心髓痛,誓願頓舍世間榮。

 

16. 無問自說之經

        佛經一般都是佛應弟子的請求發問而說的,但本經是釋尊在無人發問的情況下,自開金口而說,稱為「無問自說」的經典;而且整個說法過程中,都沒有一句弟子的發問或插言,純粹都是佛說。

 

17. 為什麼今經無弟子發問?

       因為本經是釋尊以及十方諸佛宣說讚歎阿彌陀佛的經典,完全是「佛說佛的事」,完全是佛的境界,弟子們即使是文殊菩薩的智慧,也一無所知,當然也就沒有人能問得出來。

 

        《大經》:

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
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瞭。

 

        要解:

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