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淨土宗概論》

  1. 第十章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報
  3. 第八章 本願稱名
  4. 第七章 作業行儀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淨土宗相承論釋
  8. 第三章 淨土宗正依經典
  9. 第二章 淨土宗教相判釋
  10. 第一章 淨土宗義概說
  11. 前言.目錄

貳、《佛說阿彌陀經》要義

  1. 《阿彌陀經》要義(十六)
  2. 《阿彌陀經》要義(十五)
  3. 《阿彌陀經》要義(十四)
  4. 《阿彌陀經》要義(十三)
  5. 《阿彌陀經》要義(十二)
  6. 《阿彌陀經》要義(十一)
  7. 《阿彌陀經》要義(十)
  8. 《阿彌陀經》要義(九)
  9. 《阿彌陀經》要義(八)
  10. 《阿彌陀經》要義(七)
  11. 《阿彌陀經》要義(六)
  12. 《阿彌陀經》要義(五)
  13. 《阿彌陀經》要義(四)
  14. 《阿彌陀經》要義(三)
  15. 《阿彌陀經》要義(二)
  16. 《阿彌陀經》要義(一)

參、《佛說阿彌陀經》講義

  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三)
  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二)
  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一)
  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
  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九)
  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八)
  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七)
  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六)
  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五)
  1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四)
  1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三)
  1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二)
  1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一)
  1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
  1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九)
  1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八)
  1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七)
  1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六)
  1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五)
  2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四)
  2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三)
  2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二)
  2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一)
  2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
  2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九)
  2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八)
  2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七)
  2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六)
  2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五)
  3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四)
  3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三)
  3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二)
  3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一)
  3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
  3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九)
  3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八)
  3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七)
  3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六)
  3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五)
  4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
  41. 《阿彌陀經講義》講義(三)
  4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
  4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一)

肆、《往生論》講義

  1. 《往生論》研究
  2. 《往生論》要義
  3. 天親菩薩之教判思想
  4.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伍、《往生論註》講義  

  1. 再讀《往生論註》有感
  2. 《往生論註》玄義略解
  3. 現生不退論
  4. 平生業成論
  5. 佛身佛土論
  6. 凡夫論
  7. 稱名論
  8. 易行論
  9. 願力論
  10. 真實功德之垂救
  11. 一線四點
  12. 淨土宗第一奇書
  13. 曇鸞大師之教判思想

陸、其他

  1. 阿彌陀佛的救度(中英對照)
  2. 《觀經疏》四重判
  3. 《阿彌陀經》「三段要文」之經證、祖釋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講義
top

講義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六)

       5問:同是淨土三經,為什麼為產生「實相為體」與「佛名為體」的判教差別?

 

       答:因為立場不同,角度不同;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機各得解」。

 

       天台宗站在「眾生性德」,也就是聖道門自力修行的立場,總判諸大乘經以實相為體,判淨土三經也不例外;這樣不僅未說明淨土三經何以能成為淨土宗的正依經典,同時必然地淨土三經只能處於《法華經》等宣稱大乘實相法門的附屬地位。唯有淨土宗站在「彌陀修德」,也就是阿彌陀佛他力本願的立場,顯明淨土三經以阿彌陀佛名號為體,所以獨立於一切聖道諸經之外,高超於諸大乘經典之上,而成為淨土宗之正依經典。

 

       總判三經「實相為體」,只是得其大體,然不免以通途聖道法門的理念來詮釋淨土的經典,顯得摻雜而不純粹、疏闊而不貼切,難以顯明淨土法門他力、果教的特色,下劣根機難以相契;淨土宗判以「佛名為體」,才是純粹以淨土的教理解釋淨土的經典,真正顯出阿彌陀佛他力果教的實質,上契淨土特別教理,下契凡夫陋劣根機。

 

       另,《要解》雖延天台家通判實相為體,實則以一句無量光壽名號為實相至極,正與佛名為體相通,故能別出手眼,妙釋持名。入文再研。

 

       6問:「實相為體」與「佛名為體」的不同判釋,對淨土教法及行人修持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答:「實相為體」與「佛名為體」的不同判釋,使自古以來的淨土教形成風格迥異的兩大體系。

 

       其一為純淨土系,即是以曇鸞、道綽、善導為相承的淨土宗體系,判三經以「佛名為體」。既以佛名為體,落實在行人修持,解門上必然強化說明此一句名號因中之大願大業、果上之萬德萬能,以激發行人之信願;行門上必然以因地六度萬行為方便,以果地萬德洪名為究極,而總卷萬善萬行,歸極於專稱佛名一行,所謂「萬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為尊」,「雖說定散兩門,意在一向專稱」,定散即是異方便,稱名獨為正定業;證果上必然速疾頓超,依佛名圓滿功德,五乘齊入報土,速得阿耨菩提,即證法性法身,行普賢德,度化十方。

 

       其二為雜淨土系,即是以天台宗為代表,夾雜聖道諸宗觀念的淨土教系,其判三經以實相為體。既判實相為體,解門上必然重在說明吾人心性之不生不滅、非東非西,所謂十萬億外極樂不出當前一念之心、無量光壽佛名正是眾生本來心體,以啟眾生之解悟;行門上必然以自證心性之實相念佛為最上、究竟,而以持名念佛為下根入手之方便,目的在以持名證入實相;證果上必然依眾生此土功行之深淺,顯彼土得益之高下,故天台判四土差別,凡夫只能往生最下的凡聖同居土,再於彼土漸次修行,經久成佛。

 

       可見對淨土三經經體的不同判釋,正是形成淨土兩大教系的分水嶺。

 

       7問:有關淨土三經,「實相為體」與「佛名為體」之判,何優何劣?

 

       答:如上所明,優劣自見。進一步比較,唯實相無自證之功,雖言「凡聖齊圓,普該於含識」,「但以垢障覆深,淨體無由顯照」;而名號有化他之用,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誓願,放「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之光明,致使「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實相為體,唯有契證實相,才是如實修行相應,所以諸大乘經無不以契證實相為宗;名號為體,但只稱名,如彼名義,即是如實修行相應,故淨土三經皆以專稱佛名為宗。

 

       實相為體,修因即不離當念;名號為體,起行必捨自歸他。實相為體,入手難而功行漸,愚劣下機不能措心,雖有上根悟入,無奈無始業根難消,要籍生生不退,方有出塵階漸。名號為體,下手易而成功高,五苦凡夫直爾稱名,佛光來照,現生即入正定,畢命直取涅槃;十地等覺,位鄰極果,尚賴聞無量壽佛聲而心得開明,不敢有疑,信知一念大利、無上功德。

 

       實相為體,隨證悟淺深,有品位高下,故機分三輩,土見四差,乃至無明分分破,實相分分圓,究竟登於寂光。名號為體,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法界皆兄弟;五乘齊入報土,一道同歸涅槃;證彌陀之光壽,顯普賢之化儀。有如是等種種差別。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