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淨土宗概論》

  1. 第十章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報
  3. 第八章 本願稱名
  4. 第七章 作業行儀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淨土宗相承論釋
  8. 第三章 淨土宗正依經典
  9. 第二章 淨土宗教相判釋
  10. 第一章 淨土宗義概說
  11. 前言.目錄

貳、《佛說阿彌陀經》要義

  1. 《阿彌陀經》要義(十六)
  2. 《阿彌陀經》要義(十五)
  3. 《阿彌陀經》要義(十四)
  4. 《阿彌陀經》要義(十三)
  5. 《阿彌陀經》要義(十二)
  6. 《阿彌陀經》要義(十一)
  7. 《阿彌陀經》要義(十)
  8. 《阿彌陀經》要義(九)
  9. 《阿彌陀經》要義(八)
  10. 《阿彌陀經》要義(七)
  11. 《阿彌陀經》要義(六)
  12. 《阿彌陀經》要義(五)
  13. 《阿彌陀經》要義(四)
  14. 《阿彌陀經》要義(三)
  15. 《阿彌陀經》要義(二)
  16. 《阿彌陀經》要義(一)

參、《佛說阿彌陀經》講義

  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三)
  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二)
  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一)
  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
  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九)
  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八)
  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七)
  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六)
  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五)
  1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四)
  1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三)
  1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二)
  1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一)
  1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
  1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九)
  1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八)
  1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七)
  1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六)
  1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五)
  2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四)
  2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三)
  2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二)
  2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一)
  2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
  2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九)
  2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八)
  2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七)
  2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六)
  2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五)
  3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四)
  3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三)
  3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二)
  3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一)
  3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
  3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九)
  3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八)
  3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七)
  3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六)
  3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五)
  4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
  41. 《阿彌陀經講義》講義(三)
  4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
  4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一)

肆、《往生論》講義

  1. 《往生論》研究
  2. 《往生論》要義
  3. 天親菩薩之教判思想
  4.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伍、《往生論註》講義  

  1. 再讀《往生論註》有感
  2. 《往生論註》玄義略解
  3. 現生不退論
  4. 平生業成論
  5. 佛身佛土論
  6. 凡夫論
  7. 稱名論
  8. 易行論
  9. 願力論
  10. 真實功德之垂救
  11. 一線四點
  12. 淨土宗第一奇書
  13. 曇鸞大師之教判思想

陸、其他

  1. 阿彌陀佛的救度(中英對照)
  2. 《觀經疏》四重判
  3. 《阿彌陀經》「三段要文」之經證、祖釋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講義
top

講義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九)

第三篇    正宗分

16. 實相身、為物身

       《往生論註》以此而說阿彌陀佛是「實相身、為物身」。圓滿具足無量光壽功德,所以是「實相身」;此無量光壽功德成為名號,讓眾生接觸、稱念、獲得,所以是「為物身」。物,就是眾生。佛以功德為身,身即功德。也就是,阿彌陀佛自證功德稱為「實相身」,利他功德稱為「為物身」。

 

       實相身、為物身,原是一身,無量光壽即是名號,名號即是無量光壽。

 

       名號即是無量光故,稱名念佛,當下蒙受無量光攝取不捨,決定不退菩提;名號即是無量壽故,稱名念佛,現生得契彼佛壽命,雖在此界,而入極樂人民之數,命終自然回歸本國。

 

       又,信知名號是無量光,自然破疑滿願,稱念名號,蒙光攝取,從最初一念往生決定,即是「一心不亂」;信知名號是無量壽,自然融念佛於生活、即生活而念佛,盡形壽稱名念佛,念念不捨,即是「若一日、若七日」。

 

       又,實相身故,眾生稱名即是如實修行;為物身故,稱名眾生圓獲佛果功德。

 

       又,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向佛一邊是實相身,無形無相,絕思絕議;向眾生一邊是為物身,有形有相,可稱可聞。眾生稱名念佛,即此事持,深契實相;不離相求,巧入無生。不必更求開悟,不需玄談妙理。

 

       眾生(執相而求)——(有形有相,為物身)名號(實相身,無形無相)——無量光壽

       願生——稱名——往生——無生

 

 

17. 名實一體

       這裏有必要討論名(名稱)與實(實體)的關係。

 

       名與實的關係有二種:一、名實相離。二、名實一體。

 

       一、名實相離。名稱與實體相分離,名是名,實是實,實體之上另外安立假名,假名之外另有實體存在。如水,直接喊水的名字,而不實際喝水的話,不能解渴。

 

       二、名實一體。名稱與實德一體,實德凝聚而成名稱,名稱自然含攝實德,用其名就是用其實,離其名不能得其實。如世間帝號與帝權不分,行使帝王的名號就是在行使帝王的實權,離開帝王的名號也就沒有帝王的實權。亦如銀行卡之簽名。阿彌陀佛,名實一體。無量光壽功德(實)結成「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擁有阿彌陀佛無量光壽的實德;而離開阿彌陀佛名號,也就不可能有阿彌陀佛的功德。

 

《論註》:

有名即法,有名異法。
名即法者,諸佛菩薩名號,般若波羅密及陀羅尼章句,禁咒音辭等是也。75

 

《觀經》下品中生說:

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
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善導大師解釋說:

善人為說彌陀功德,
罪人既聞彌陀名號,即除罪多劫。

 

可知:彌陀功德(實),即是彌陀名號(名)。

名實一體故:

 

1) 念佛佛即聽到。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2) 念佛佛即來迎。應聲來現,證得往生。

3) 念佛佛光即攝。光明名號,攝化十方。

4) 念佛佛聖來護。

5) 念佛即現佛光。桐城人。

6) 念佛與佛一體。耳四朗。

7) 念佛具足萬德。一念大利,無上功德。

8) 念佛如實修行。阿彌陀佛即是其行。

9) 念佛即乘佛願。

10) 念佛是正定業。

11) 念佛消災除障。

12) 念佛增福開慧。

13) 念佛善根福德同佛。

14) 念佛光明壽命同佛。

 

 

18. 名超諸佛

       一切諸佛成佛了,本身也都是無量光,智能圓滿;也都是無量壽,常住不滅,但這些諸佛不能叫做「阿彌陀」佛。因為這些諸佛本身光明雖然無量,利他光明還不能像阿彌陀佛一樣,普遍救度罪障深重的眾生「無所障礙」;又這些諸佛本身壽命雖然無量,利他壽命還不能像阿彌陀佛一樣,普遍令他的弟子人民壽命都是無量。只有阿彌陀佛這尊佛,不僅自身光明無量,利他光明也是無礙無量;不僅自身壽命無量,也令念佛眾生普皆壽命無量,是真正的無量光佛、無量壽佛,所以才有資格叫做「阿彌陀」佛。「阿彌陀」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的意思。

 

       也就是說,諸佛與彌陀,自利功德平等,而彌陀利他功德為勝;說到底,即是因為阿彌陀佛是以名號救度眾生的佛,彌陀名號超勝諸佛名號。

 

《無量壽經》: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
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往生禮讚》:

諸佛所證,平等是一;若以願行來收,非無因緣。
然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
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是故釋迦及以諸佛,勸向西方,為別異耳。

 

       明知:彌陀自證雖與諸佛等,而名號攝化獨超,所以獲得釋迦以及諸佛的一致讚歎。

 

 

19. 名號度眾生

       善導大師綜合《觀經》與《阿彌陀經》解釋說: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

 

       又說:

光明名號,攝化十方。

       光明成為名號,名號即是光明,稱念彼佛名號,即被彼佛光明攝取。這正是阿彌陀佛這尊佛不同於諸佛的地方,也正是阿彌陀佛所以叫做阿彌陀佛的地方。經文說「是故號為阿彌陀」、「故名阿彌陀」,實在有很深的含義。

 

       《無量壽經》說: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
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大阿彌陀經》:

阿彌陀佛光明名號,聞八方上下無窮無極無央數佛國。
諸天人民莫不聞知,聞知者莫不度脫也。

 

       阿彌陀佛成佛不是成為別的,就是成了這一句無量光壽的名號。名號成立了,自自然然度眾生,自自然然恒放無量無礙光明,自自然然照攝稱名念佛的眾生而不捨,自自然然讓歸命稱念的眾生現生獲得彼佛無量壽的清淨生命、住不退轉,自自然然佛及聖眾臨終來迎,回歸極樂。

 

 

20. 彌陀與諸佛之關係

       一、平等。自證。

       二、差別。利他。因願不同。

 

1) 因勝。

① 我建超世願。

② 發願逾諸佛。

③ 願願皆發增上勝因,依因起於勝行…

 

2) 果勝。

① 名聲超十方。

② 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

③ 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3) 化勝。

① 攝凡。

② 易行。

③ 入報。

④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4) 能讚所讚。

 

 

21. 徵釋名義

       要解:

此經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徵釋名號,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持,無複疑貳也。

 

1) 本經共三次徵釋名義,分別為國名、佛名、經名。此皆一宗極要,特標名字真法界,名號度眾生。

2) 諸佛境界,甚深秘藏,無可說示,唯有名字。

3) 授記佛名、國名。

 

 

22. 名號即法界

       要解:

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1) 無量光壽—法界體—彌陀身土—彌陀名號—眾生本覺理性。

 

2) 身土不二。名體不二。生佛不二。始本不二。因果不二。

 

3) 實相為體,即名號為體。

 

4) 持名,依究竟覺發於始覺,合於本覺;乃從果向因,始本究竟,一念圓成。如磁石吸鐵。

 

5) 證悟,依本覺發始覺,分分修證,至究竟覺;乃從因向果,漸次而成。如鐵變磁石。

 

6) 持名相應:相應於究竟覺、始覺、本覺。又相應於佛願,順彼佛願故。《論》以稱名為如實修行相應。

 

7) 平生信願堅確,一念初始,念念相續。或有一念而無念念,如臨終人,信心不相續人。

 

8) 無信願人,散心稱名,是否念念即佛?亦念念即佛。唯不信不知,不能直下承擔,故枉自輪轉。

 

       蕅益:

吾人果能念念執持阿彌陀佛,即是念念證無量壽,放無量光。古聖既爾,今人亦然:至心既爾,散心亦然。法華云:「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大聖金口,豈欺我哉!

 

 

23. 無量光佛身論

       要解:

心性寂而常照,故為光明。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光明無量也。諸佛皆徹性體,皆照十方,皆可名無量光。而因中願力不同,隨因緣立別名。
彌陀為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有光明恒照十方之願,今果成如願也。法身光明無分際,報身光明稱真性,此則佛佛道同。應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彌普照,故別名無量光。
然三身不一不異,為令眾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別耳。

 

1) 佛光為心性之光,非如日月燈光。心光故能照心,令心明朗,施以安樂等。心眼若開,即見心光。信為心眼。然佛心物無礙,亦示現為色光,有因緣肉眼得見。

 

2) 雖是太陽,其光有限,何以佛光無量?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眾生埋沒心性,故性光不現,唯靈光一點。

 

3) 今依善導,正指別願所成報身。佛佛道同者,別分自受用報、他受用報。自受用報全同,他受用報令地上菩薩受大法樂,亦等。然彌陀別願所成之報,光明普攝念佛眾生往生彼國齊入涅槃,受用等佛,超勝諸佛報身光明,故以無量光為別名。

 

大經:

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此願成就,故為無量光佛。

 

 

24. 無礙光

       1) 要解

當知無障礙,約人民言。由眾生與佛緣深,故佛光到處,一切世間無不圓見也。
緣深故見佛光。念佛與佛有三緣,是為圓見佛光,無有障礙。

 

       親緣,佛見眾生。近緣,佛應念現前。增上緣,一切業繫,無能礙者。

 

       2) 論註

問曰:若言無礙光如來,光明無量,照十方國土無所障礙者;此間眾生,何以不蒙光照?光有所不照,豈非有礙耶?

 

答曰:礙屬眾生,非光礙也。譬如日光週四天下,而盲者不見,非日光不周也。亦如密雲洪澍,而頑石不潤,非雨不洽也。

 

 

25. 無量壽佛身論

       1) 要解

心性照而常寂,故為壽命。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壽命無量也。法身壽命無始無終,報身壽命有始無終。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無量壽。應身隨願隨機,延促不等。法藏願王,有佛及人壽命皆無量之願,今果成如願,別名無量壽也。阿僧祇,無邊、無量,皆算數名,實有量之無量。然三身不一不異,應身亦可即是無量之無量矣。
及者,並也。人民,指等覺以還。謂佛壽命並其人民壽命,皆無量等也。

 

① 壽即時間。時間乃人類之錯覺,故有無常生滅流轉,命濁中夭。

② 今徹證心性之寂,滅一切時間之錯覺,與真理同體,故壽命無量。

③ 今依導師釋,別願所成報身,自利利他皆無量壽故,超越諸佛通途自利無量壽,故以無量壽為別名。

 

大經:

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願成就,故為無量壽佛。

 

       2) 普賢行願品

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
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
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3) 問:何以能一念見三世,毛端現塵剎?

       答:此是諸佛菩薩證入心性無量光壽甚深境界,凡夫難思。比如地面上行車,自車主個人觀察,前方為前、後方為後、現處當處;如以一面大圓鏡照之,則無所謂前後當處,雖無前後而圓照前後一切處。佛心如大圓鏡,故能映現過現未來一切。

 

 

26. 成佛十劫論

       1) 要解

此明極樂世界教主成就也。然法身無成無不成,不應論劫。報身因圓果滿名成,應身為物示生名成,皆可論劫。又法身因修德顯,亦可論成論劫。報身別無新得,應身如月印川,亦無成不成,不應論劫。但諸佛成道,各有本跡,本地並不可測。且約極樂示成之跡而言,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論成也。
又佛壽無量,今僅十劫。則現在說法,時正未央。普勸三世眾生速求往生,同佛壽命,一生成辦也。

 

       2) 論註

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

 

① 成就者,即是因中誓願成為果上救度眾生的無量光壽之功德力。

 

② 阿彌陀佛成佛,也即是成了這一句無量光壽名號。

 

③ 成佛故,無量光壽佛身、無衰無變涅槃國土、聖眾弟子功德、十方眾生之往生,一切皆成。經文前後讚歎國土、聖眾,說「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都以此句為本。

 

④ 「如是功德」者,如阿彌陀佛無量光壽功德,是阿彌陀佛無量光壽功德。「莊嚴」者,彼佛願心莊嚴。

 

⑤ 彌陀、國土、聖眾,三種功德莊嚴,統歸於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論》言:「三種成就,願心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⑥ 以「(眾生)若不生者,(法藏)不取正覺」所成之佛故,「彌陀正覺」與「眾生往生」,完全一體。彌陀正覺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眾生往生同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耳聞口稱「南無阿彌陀佛」,當知這一句佛名,即是彌陀的正覺,同時也是我的往生;彌陀正覺既成就,我等往生也已成就,絲毫無欠無餘。

 

⑦ 因此,下經文說: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

 

 

27. 法事讚

       1) 果德光壽

願往生,願往生。
果得涅槃常住世,壽命延長難可量。
千劫萬劫恒沙劫,兆載永劫亦無央。
一坐無移亦不動,徹窮後際放身光。
靈儀相好真金色,巍巍獨坐度眾生。
十方凡聖專心向,分身遣化往相迎。
一念乘空入佛會,身色壽命盡皆平。
眾等回心皆願往,手執香華常供養。

 

① 為明報佛常住不滅,先讚壽德,次光德,次光壽攝化。

② 無移不動,顯報身理體;徹後放光,顯報身智用。

③ 巍巍獨坐,法界獨尊,諸佛之王。一切佛度,還是一佛所度。

④ 凡聖皆專心向,皆乘佛力。

⑤ 凡與聖平,凡聖與佛平。

⑥ 往相迎,不來而來。

⑦ 乘空,以空為乘,非如乘他物而歷空,複有何礙,亦何不達!即是乘正覺華、佛智。

 

       2) 歷劫行願

願往生,願往生。
彼佛從因行苦行,勇猛專精無退時。
一坐百劫長時劫,難作能作不生疲。
自利利他同斷惡,不捨怨憎由大悲。
有識含靈皆普化,同因同行至菩提。
誓願莊嚴清淨土,見聞歡喜證無為。
眾等回心皆願往,手執香華常供養。

 

① 同因同行,同一念佛願生,同一名號因行,同證無量光壽。

② 同斷惡,因中願行、果上名號,自利利他故。含靈互同。含靈與佛同。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