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
(3)道綽大師中繼
‧ 判教立名
‧ 承上起下
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
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是故《大經》云:「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4)善導大師大成
‧ 經典:明列《無量壽經》、《觀經》、《彌陀經》為「正行、專依、往生經」。
‧ 能依眾生。所依經法。專依相貌。專依理由。專依方法。專依利益。
‧ 教判:要弘二門 頓教一乘 凡夫入報 出世本懷
‧ 行判:正雜二行 正助二業 心行業
‧ 相承:道綽、曇鸞、天親、龍樹
‧ 著作:五部九卷 教相、行儀 配對五正行。
‧ 核心:佛本願力
(5)依願開宗
‧ 依教開宗與依宗判教
‧ 依願開宗。總依三經,別依第十八願。由諸祖教判可知。
4.淨土宗述要
淨土宗由唐代善導大師(613—681)創立,奉《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為正依經典,依龍樹菩薩《易行品》、天親菩薩《往生論》、曇鸞大師《往生論註》、《讚阿彌陀佛偈》、道綽大師《安樂集》、善導大師《觀經疏》、《觀念法門》、《法事讚》、《往生禮讚》、《般舟讚》為相承祖師論釋;尤尊善導大師《觀經疏》為開宗立教之根本祖典。
淨土宗以阿彌陀佛因願果號為立教根本,以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為軸心,建立難易二道、自他二力、聖淨二門、要弘二門之教判體系,確立一心五念、正雜二行、正助二業等心行業規範;以「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為宗旨,以「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為特色。
三、淨土宗正依三經之關係
1.正依之意義
正,是純正。依,依準、依行。正依,或稱專依、純依、唯依。
願生淨土,應當專依淨土三經;若其餘經論所說與淨土三經不同,皆棄而不依。唯依三經為標準,不依餘經為標準;唯依三經起行,不依餘經修行。
兼帶而說者為旁依,參考;餘者則不依,非不信。時、處、對機、利益別故。
(1)問:一切經末,皆勸「信受奉行」,如上所說淨土法門只依三經,豈非偏見,違佛教導?
答:佛說法對機,就所對之機,一一說「信受奉行」;今願生淨土,專依三經,正是遵佛教導。又眾經各契有緣,對機、行法、利益,各不相同,修餘法門,即依餘有緣經;修淨土法門,即依淨土有緣經。此必然之理,並非偏見。善導大師言:
行者當知: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
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
若論依信,即總信一切經;若論依行,則偏取有緣經。今言淨土正依三經,是就依行而言,故說「正行專依往生經」。
(2)問:縱餘經非有緣,然一切經中說到往生彌陀淨土的有很多,皆是有緣,為何只有三經為正依?
答:緣有深淺、偏正、純雜。願生極樂,三經專明彌陀救度,專贊極樂莊嚴,專說稱名往生,無有一言夾雜餘事,其緣最深、最純、最正,所以為正依。餘經雖說往生極樂,只是說餘法門時兼帶,不專以往生極樂為宗旨,不專顯彌陀本願之救度,雖也有緣,然與三經相比,其緣稍淺,偏而不正,雜而不純,所以不能為正依。
(3)問:縱餘經不可為正依,《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楞嚴經念佛圓通章》列為淨土四經、五經,是否可為淨土宗正依經典?
答:正依唯是三經。列為第四、第五者,即是在三經之外,不入正依之內;又品章之名顯其兼說而非專彰淨土。然《行願品》以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而為《華嚴》一經之結歸,《念佛章》為勢至菩薩念佛之開示,是皆大有功於淨土之弘通,故古德續於三經之後,合稱「淨土五經」,意同《觀念法門》總稱「六部往生經」;故雖非正依,而是旁依。
(4)問:如何看待異譯?
答:既同有梵本之據,自可視為一體,互參發明。然以康本為準,文詞雅順,旨趣明瞭,諸祖共尊,承習有依。
(5)問:如何看待會集?
答:用心良苦,可參則參,不足為準。
2.三經之選定
三經東譯以來,因其鮮明的特色,受到諸家學者的一致注目,如隋唐之間慧遠、智者、吉藏、窺基諸大師,皆是當時佛教巨星、宗派領袖,紛紛為三經作疏註解,其餘論著講解及後人撰述弘通者,更是難以計數;但探究三經內在一體性之本質,選定三經作為修行根本依據的標準——所謂「正依經典」,依之系統地開演出一宗之教理——所謂「依教開宗」的,是始於北魏的曇鸞大師(476—542),而終成於唐之善導大師(613—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