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淨土宗概論》

  1. 第十章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報
  3. 第八章 本願稱名
  4. 第七章 作業行儀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淨土宗相承論釋
  8. 第三章 淨土宗正依經典
  9. 第二章 淨土宗教相判釋
  10. 第一章 淨土宗義概說
  11. 前言.目錄

貳、《佛說阿彌陀經》要義

  1. 《阿彌陀經》要義(十六)
  2. 《阿彌陀經》要義(十五)
  3. 《阿彌陀經》要義(十四)
  4. 《阿彌陀經》要義(十三)
  5. 《阿彌陀經》要義(十二)
  6. 《阿彌陀經》要義(十一)
  7. 《阿彌陀經》要義(十)
  8. 《阿彌陀經》要義(九)
  9. 《阿彌陀經》要義(八)
  10. 《阿彌陀經》要義(七)
  11. 《阿彌陀經》要義(六)
  12. 《阿彌陀經》要義(五)
  13. 《阿彌陀經》要義(四)
  14. 《阿彌陀經》要義(三)
  15. 《阿彌陀經》要義(二)
  16. 《阿彌陀經》要義(一)

參、《佛說阿彌陀經》講義

  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三)
  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二)
  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一)
  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
  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九)
  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八)
  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七)
  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六)
  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五)
  1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四)
  1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三)
  1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二)
  1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一)
  1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
  1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九)
  1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八)
  1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七)
  1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六)
  1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五)
  2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四)
  2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三)
  2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二)
  2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一)
  2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
  2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九)
  2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八)
  2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七)
  2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六)
  2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五)
  3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四)
  3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三)
  3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二)
  3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一)
  3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
  3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九)
  3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八)
  3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七)
  3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六)
  3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五)
  4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
  41. 《阿彌陀經講義》講義(三)
  4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
  4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一)

肆、《往生論》講義

  1. 《往生論》研究
  2. 《往生論》要義
  3. 天親菩薩之教判思想
  4.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伍、《往生論註》講義  

  1. 再讀《往生論註》有感
  2. 《往生論註》玄義略解
  3. 現生不退論
  4. 平生業成論
  5. 佛身佛土論
  6. 凡夫論
  7. 稱名論
  8. 易行論
  9. 願力論
  10. 真實功德之垂救
  11. 一線四點
  12. 淨土宗第一奇書
  13. 曇鸞大師之教判思想

陸、其他

  1. 阿彌陀佛的救度(中英對照)
  2. 《觀經疏》四重判
  3. 《阿彌陀經》「三段要文」之經證、祖釋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講義
top

講義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六)

3. 一時

1) 要解:

時無實法,以師資道合,說聽周足名一時。

 

2) 疏:

言「一時」者,正明起化之時。佛將說法,先托於時處;但以眾生開悟,必藉因緣;化主臨機,待於時處。

 

又言「一時」者,或就日夜十二時、年月四時等。此皆是如來應機攝化時也。

 

言「處」者,隨彼所宜。如來說法,或在山林處,或在王宮聚落處,或在曠野塚間處,或在多少人天處,或在聲聞菩薩處,或在八部人天王等處,或在純凡若多一二處,或在純聖若多一二處。隨其時處,如來觀知,不增不減,隨緣授法,各益所資。

 

1) 一代時處為能待,今經時處為所待。示出世本懷故。

 

2) 由觀經時處,釋出一代時處,示一代時處入觀經時處。

 

3) 時別、處別。

 

4. 何故不按記年,而說一時?

1) 由隨方,異地不同故。如人間五十年,即四天王天一日;諸方歷法不同。

 

2) 由因緣,通一切時故。師資道合。

 

3) 由幻感,破流轉相故。時間乃人類之錯覺。一念三際。無量壽。若一日七日。上盡一形下至十聲。

 

4) 由流通,同佛在世故。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今經持名,十方世界普流行故,三願三生因緣感故,無量壽名斷三際故。

 

5. 法事讚:415

1) 讚教興

願往生,願往生。
諸佛大悲心無二,方便化門等無殊。
捨彼莊嚴無勝土,八相示現出閻浮。
或現真形而利物,或同雜類化凡愚。
分身六道無停息,變現隨宜度有流。
有流見解心非一,故有八萬四千門。
門門不同亦非別,別別之門還是同。
同故即是如來致,別故復是慈悲心。
悲心念念緣三界,人天四趣罪根深。
過現諸佛皆來化,無明業障不相逢。
慚愧釋迦弘誓重,不捨娑婆十惡業。
稀遇道場聞淨土,騰神永逝出煩籠。
眾等傷心共悲歎,手執香華常供養。

 

① 下接高讚云,法事儀規。

 

② 心無二,悉令眾生成佛。等無殊,等為此事,無有差別。
佛常一音演一法,眾生心見八萬門。眾生根性各不同,應機故開八萬門。
約佛本意,同;約眾生解,別。
有流、三界、人天四趣、罪根深、漏於諸佛、無明業障、十惡業—聞淨土,出煩籠。

 

③ 何故說諸佛?

 

④ 何故說捨無勝出閻浮?

 

⑤ 何故說八萬四千門?

 

⑥ 何為同別?

 

⑦ 釋尊出世,隨宜廣開八萬四千法門,目的在悲念十惡罪根眾生,勸歸淨土。此亦諸佛本懷。眾等唯一出路。如我今者讚歎……東方亦有……

 

⑧ 以出世本懷,釋「如是我聞」。是真如是我聞,所聞深遠。

 

⑨ 與疏意趣全同。

 

2) 讚教主

願往生,願往生。
釋迦如來成正覺,四十九載度眾生。
五天竺國皆行化,邪魔外道盡歸宗。
天上天下無過佛,慈悲救苦實難逢。
或放神光遍六道,蒙光觸者起慈心。
或住或來皆盡益,三塗永絕斷追尋。
或震大地山河海,為覺萌冥信未深。
或自說法教相勸,輾轉相將入法林。
法林即是彌陀國,逍遙快樂不相侵。
眾等傾心皆願往,手執香華常供養。

 

① 先隨他,後隨自。

 

② 何故說釋迦成覺?

 

③ 何故說四十九載?

 

④ 何故說五天行化?

 

⑤ 釋迦成佛,一期行化,專在勸歸淨土。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稀有之事。

 

⑥ 以一期行化,釋「一時佛在」。四十九載皆入今經一時,五天行化端為念佛一事。一代時處,卷歸今經。亦同觀經,以一代為淨土教之化前序,亦發起序。

 

⑦ 從諸佛到釋迦,從無勝到娑婆,入娑婆一期化。如鏡頭由遠至近,廣至狹,多至一,聚焦定格於「彌陀國」。

 

 

6. 導師讚偈特點

1) 用語,淺白平實。

2) 文法,天然無飾。

3) 意境,宏闊深遠。

4) 內容,易讀易懂易記,百讀不厭,感人至深,信心倍增。

5) 形式,優美大氣,雅俗共賞。

 

7. 證信序    發起序

       通常,序有「證信序」與「發起序」。「證信序」是證明此經無誤,使人生信的序文;這是一切佛經共通的形式,所以又叫「通序」。「發起序」是某一部經發起因緣的序文,這在每一部經是各別不同的,所以又稱「別序」。

 

       如《大經》以釋尊五德現瑞,阿難請問而發起。《觀經》以闍世興逆,韋提厭苦求生佛國而發起。本經乃釋尊無問自說,只有證信序,沒有發起序。另,要解別判。

 

8. 六成就

        證信序中有信、聞、時、主、處、眾等六事。此六種條件合起來,才能成立佛之說法,所以叫做「六成就」。經文中,「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一時」是時成就。

 

       「佛」是主成就,「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處成就,以下是眾成就。

 

       此六事,非是佛說,乃是經典結集者說明世尊在當時宣說此經的事實,以令後人相信此經是佛陀金口親說,非是偽造,證明可信,起尊重心,故成證信序;相比夢定所得、天神所授,皆未足信。

 

9. 為何一切經首皆有此六事?

       佛世經典,皆口口相傳,並無記載。根據《大般涅槃經》〈遺教品〉,當世尊將要涅槃時,阿難甚為悲痛,當時阿那律安慰阿難說:「你為何如此愁苦,如來涅槃時間已經到了,你依我語,請問如來四個問題:……第四、如來滅後,結集法藏,一切經初安何等語?」世尊回答說:一切經初,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方某處,與諸四眾而說是經。」

 

10. 佛為何不自己手寫佛經?

 

11. 今日法會六成就

信:說者仰遵聖教,所信如是;聽者信心調柔,能信如是。

 

聞: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聞法踴躍心悲喜,如是之人可為說。
始服人身聞正法,由如渴者得清泉;念念思聞淨土教,文文句句誓當勤。

 

時、處、主、眾。

 

12. 行者念佛六成就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