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淨土宗概論》

  1. 第十章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報
  3. 第八章 本願稱名
  4. 第七章 作業行儀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淨土宗相承論釋
  8. 第三章 淨土宗正依經典
  9. 第二章 淨土宗教相判釋
  10. 第一章 淨土宗義概說
  11. 前言.目錄

貳、《佛說阿彌陀經》要義

  1. 《阿彌陀經》要義(十六)
  2. 《阿彌陀經》要義(十五)
  3. 《阿彌陀經》要義(十四)
  4. 《阿彌陀經》要義(十三)
  5. 《阿彌陀經》要義(十二)
  6. 《阿彌陀經》要義(十一)
  7. 《阿彌陀經》要義(十)
  8. 《阿彌陀經》要義(九)
  9. 《阿彌陀經》要義(八)
  10. 《阿彌陀經》要義(七)
  11. 《阿彌陀經》要義(六)
  12. 《阿彌陀經》要義(五)
  13. 《阿彌陀經》要義(四)
  14. 《阿彌陀經》要義(三)
  15. 《阿彌陀經》要義(二)
  16. 《阿彌陀經》要義(一)

參、《佛說阿彌陀經》講義

  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三)
  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二)
  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一)
  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
  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九)
  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八)
  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七)
  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六)
  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五)
  1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四)
  1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三)
  1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二)
  1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一)
  1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
  1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九)
  1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八)
  1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七)
  1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六)
  1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五)
  2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四)
  2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三)
  2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二)
  2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一)
  2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
  2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九)
  2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八)
  2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七)
  2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六)
  2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五)
  3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四)
  3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三)
  3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二)
  3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一)
  3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
  3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九)
  3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八)
  3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七)
  3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六)
  3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五)
  4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
  41. 《阿彌陀經講義》講義(三)
  4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
  4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一)

肆、《往生論》講義

  1. 《往生論》研究
  2. 《往生論》要義
  3. 天親菩薩之教判思想
  4.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伍、《往生論註》講義  

  1. 再讀《往生論註》有感
  2. 《往生論註》玄義略解
  3. 現生不退論
  4. 平生業成論
  5. 佛身佛土論
  6. 凡夫論
  7. 稱名論
  8. 易行論
  9. 願力論
  10. 真實功德之垂救
  11. 一線四點
  12. 淨土宗第一奇書
  13. 曇鸞大師之教判思想

陸、其他

  1. 阿彌陀佛的救度(中英對照)
  2. 《觀經疏》四重判
  3. 《阿彌陀經》「三段要文」之經證、祖釋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講義
top

講義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一)

第三篇    正宗分

 

21. 指方立相與無相離念

       佛教法門修持,所證真如是一,入手方便不同,大分為二:一平等門,二差別門。聖道證悟是平等門,無方無相;淨土往生是差別門,指方立相。

 

       二門比較,聖道門悟平等理,破分別執,逆凡情故,必須是聖人根機才能修習;然而道理縱然悟到極處,至其修證,仍然是煩惱分分斷,惑習分分除,功德分分滿,果位分分證,雖說平等,還有差別。這是因為自力所限。

 

       淨土門不需悟平等之理,不必破我見執著,直接就凡夫分別取捨心境之上,勸厭穢欣淨,離苦得樂,巧順凡情故,任何人都可以修持;雖然在凡夫份上不離妄想分別,一旦往生,則頓證無生,位超十地,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從有相而巧入無相,即事求而頓證極理,這是因為仰仗佛力的緣故,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所以,聖道門下手難而證果仍漸,淨土門下手易而證果極頓極高。人們都認為聖道法門無方無相為高妙,不知道淨土法門指方立相更為高妙。

 

22. 空與有

       性空相有,真空妙有。不空不有,即有即空。越空越有,越有越空。全空全有,全有全空。

 

       聖道自力,空門入有;淨土他力,有門證空。

 

       我須空,佛須有。

 

       1) 維摩經:

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

 

       2) 大經:

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剎。

 

       3) 論註:

如冰上燃火,火猛則冰解,冰解則火滅。
彼下品人,雖不知法性無生,但以稱佛名力,作往生意,願生彼土。
彼土是無生界,見生之火自然而滅。

 

       4) 要解

復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義:
的標實境,令欣求故;
誠語指示,令專一故;
簡非幹城陽焰,非權現曲示,非緣影虛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權小故;
圓彰性具,令深證故。

 

       5) 蓮池大師疏鈔:

求生淨土,乃悟無生,入有得空,即凡成聖。

① 聖凡不同。

② 順逆不同。

③ 巧拙不同。強奪,置換。小兒玩具。

④ 難易不同。

⑤ 險夷不同。寧著有見有須彌山,不許空見如芥子許。惡取空。但空。

 

無上依經:

若有人執我見如須彌山大,我不驚怪,亦不毀呰。
增上慢人執著空見,如一毛髮作十六分,我不許可。

 

23. 理與事

       理性、理體,事實、事相。亦稱性相。理事圓融,理事無礙。

   

       安樂集:

理深解微。

 

       般若性空之理,八不中道之理,平等實相之理,法界圓融之理,萬法唯心之理,見性成佛之理,眾生佛性之理。

 

       聖道偏理性,多以理奪事,尤其禪宗;為分別取相凡夫,必奪此間無常變滅事相,方悟平等無差之理,故所奪之事為此間凡夫取著之事,而非淨土稱性功德莊嚴。以理廢事之害。

 

       淨土重事相,其事乃稱性功德莊嚴之事,真正理事圓融,故觸其事,一一皆悟平等妙理。六識縱橫自然悟,不假思念一念功。

 

       淨土三經皆平鋪直述,讚歎淨土功德莊嚴,鮮談玄妙理性。全理成事,全事即理,乃至高無上境界。

 

疏:

理事相應,定散隨機。

 

要解:

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一一理性具足莊嚴,方是諸佛究竟依果。

 

       平淡之處更見神奇。比如藥理與服藥,飛機原理與乘飛機,電路原理與直接看電視。

1) 平等與差別

2) 空與有

3) 理與事

4) 分別不分別

5) 執著不執著

6) 取捨不取捨

7) 苦樂與迷悟

8) 智慧與慈悲

皆有聖凡、難易、險夷不同。

 

24. 橫超三界

       淨土法門號稱「橫超三界」,這從本經開篇,釋尊金口宣說的第一句,就已經顯示出來。「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陡然將我們從煩惱紛擾、狹隘逼促的三界,引向十萬億佛土之外,如鳥出樊籠一般,心情從未有過的舒展、開闊;而絲毫不說三界漸次修斷之事。《安樂集》引釋《無量壽經》「橫截五惡道」之文,說:

若依此方修治斷除,
先斷見惑,離三塗因,滅三塗果;
後斷修惑,離人天因,絕人天果。
此皆漸次斷除,不名橫截。
若得往生彌陀淨國,娑婆五道,一時頓捨,故名橫截。

 

25. 唯信能入

       本經一開篇就直接宣說佛的果地境界,佛之淨土、佛之名號,全經只是釋尊和諸佛交相稱讚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勸眾生稱名往生,不涉三界因果之近事,不說十地修證之方便,境界之高,等覺菩薩不能插一言,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因為全體是佛境界,從始至終,釋尊都是平鋪直敘,直接宣明事實,凡夫只能仰信接受,隨聞隨信,唯信能入。

 

       聞「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極樂」,即如是信;聞「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也如是信;聞彼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也如是信;聞「凡夫執持名號,即得往生」,也如是信。所以,經文一開始說「如是我聞」,最後說「歡喜信受」;中間所有與會大眾,從人天凡夫,到高級菩薩,統統杜絕擬議,拋卻思慮,而平等信入。此信廣大平等,沒有高下,凡愚不減,聖智不增,與知識、學問、智慧、修證無關;所有知識、學問、智慧、修證,入此信門,統統拋棄;唯此信是真知、真學、真智、真證,非九界自力所擬故,明信佛智故。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