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淨土宗概論》

  1. 第十章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報
  3. 第八章 本願稱名
  4. 第七章 作業行儀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淨土宗相承論釋
  8. 第三章 淨土宗正依經典
  9. 第二章 淨土宗教相判釋
  10. 第一章 淨土宗義概說
  11. 前言.目錄

貳、《佛說阿彌陀經》要義

  1. 《阿彌陀經》要義(十六)
  2. 《阿彌陀經》要義(十五)
  3. 《阿彌陀經》要義(十四)
  4. 《阿彌陀經》要義(十三)
  5. 《阿彌陀經》要義(十二)
  6. 《阿彌陀經》要義(十一)
  7. 《阿彌陀經》要義(十)
  8. 《阿彌陀經》要義(九)
  9. 《阿彌陀經》要義(八)
  10. 《阿彌陀經》要義(七)
  11. 《阿彌陀經》要義(六)
  12. 《阿彌陀經》要義(五)
  13. 《阿彌陀經》要義(四)
  14. 《阿彌陀經》要義(三)
  15. 《阿彌陀經》要義(二)
  16. 《阿彌陀經》要義(一)

參、《佛說阿彌陀經》講義

  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三)
  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二)
  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一)
  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
  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九)
  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八)
  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七)
  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六)
  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五)
  1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四)
  1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三)
  1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二)
  1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一)
  1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
  1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九)
  1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八)
  1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七)
  1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六)
  1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五)
  2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四)
  2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三)
  2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二)
  2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一)
  2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
  2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九)
  2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八)
  2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七)
  2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六)
  2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五)
  3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四)
  3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三)
  3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二)
  3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一)
  3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
  3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九)
  3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八)
  3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七)
  3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六)
  3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五)
  4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
  41. 《阿彌陀經講義》講義(三)
  4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
  4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一)

肆、《往生論》講義

  1. 《往生論》研究
  2. 《往生論》要義
  3. 天親菩薩之教判思想
  4.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伍、《往生論註》講義  

  1. 再讀《往生論註》有感
  2. 《往生論註》玄義略解
  3. 現生不退論
  4. 平生業成論
  5. 佛身佛土論
  6. 凡夫論
  7. 稱名論
  8. 易行論
  9. 願力論
  10. 真實功德之垂救
  11. 一線四點
  12. 淨土宗第一奇書
  13. 曇鸞大師之教判思想

陸、其他

  1. 阿彌陀佛的救度(中英對照)
  2. 《觀經疏》四重判
  3. 《阿彌陀經》「三段要文」之經證、祖釋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講義
top

講義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五)

       「實相」、「心性」,乃佛法大本,諸宗共談,大師亦談之。然他宗所談,意在令行人薦取自心,證悟實相;大師所談,意在令吾等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所談似同,談意迥別。

 

       於玄義「辨體」一章,先通言:「大乘經皆以實相為體」,語似無奇;接下來辨三重實相之義,意最幽玄。

 

       第一重:從「吾人現前」至「強名實相」,明眾生位實相,亦即性具實相。是即諸宗教門,極力令人悟取者。然以我等,雖有性具之德,而無修顯之功,則非但不能乘此超升,反而乘此造業沉淪,可不哀哉!

 

       第二重:從「實相之體」至「名應化身」,明諸佛位實相,即是證滿實相。三身圓證,萬德俱顯,聖中之極,故名為佛。然於我等下凡眾生,諸佛境界,遙隔懸遠,何可企及?是以無量無邊諸佛,雖皆盡已成佛,番番出世,種種教化,而我等至今仍自虛然流浪;業深罪重,於一體無障實相法中,自成隔障,譬如朽木頑石,不蒙潤化,復成哀哉!

 

       第三重:從「寂照不二」至「之所印也」,明彌陀位實相。大師以四不二、二無、六作、七能所、二印詳釋之,是即舉法界體所作之「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以有此「南無阿彌陀佛」故,諸佛贊之,大悲方為窮滿;吾人依之,性體方得全彰。可慶倖哉!

 

       此彌陀名號,亦可稱「究竟實相」,以雖諸佛證顯實相,必入此位方能究竟滿足度生大悲故。亦可稱 「作他實相」,以舉體作自復作他故。亦可稱「利他實相」,以正施罪凡「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故。亦可稱「授生實相」,以「光壽名號,本眾生心而建立」,「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故,是即「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大誓成就也。亦可稱「能破實相」,以「一聲阿彌陀佛,圓轉五濁」故。亦可稱「能滿實相」,以「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善根福德同佛」故。亦可稱「能度實相」,以一聲阿彌陀佛,能於「五必不能度中,橫超度越」故。亦可稱「能護實相」,以稱彌陀名號,即為諸佛所護故。亦可稱「能印實相」,以「能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佛功德」、「必皆一生成佛」故。亦可稱「急救實相」,以五逆十惡,臨終地獄相現,一聲十聲稱名,當即往生極樂故。亦可稱「來迎實相」,以「彌陀聖眾現前,即是本性明顯;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故。亦可稱「所贊實相」,以六字名號普為六方諸佛所稱讚故。當知窮劫贊之,不能盡也!

 

       要之,淨土宗義,全以彌陀修德實相(名號果覺全體),而顯眾生性德實相(授與濁惡眾生),全不談眾生自修自證,此是大師所以談實相也。

 

       大師辨體,正在此重;一部《要解》,此為本源。五乘眾生,盡歸於此,言:「上上根不能逾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諸大菩薩,亦必歸此,言:「菩薩萬行之司南」;一切法門,盡歸於此,言:「華嚴奧藏,法華秘髓」、「圓收圓超一切法門」、「教海所不能收」;十方國土,盡歸於此,言:「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剎網所不能例」;十方諸佛,亦歸於此,言:「諸佛釋迦,皆以阿彌為自」。而況凡夫,誰不歸哉!

 

       三重實相,貫徹無礙;入名號位,以為極歸。彌陀因中,乘眾生性,超發悲願:「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已成佛,自證自居名號之位,獨稱佛中之王,光中極尊;普令諸佛贊其名號,普令眾生聞名往生。諸佛以贊名號功德故,入名號位,滿足大悲。眾生以聞諸佛所贊,信願持名故,入名號位,究竟解脫。六字之中,眾生、彌陀、釋迦、諸佛,平等平等,一味一味。嗚呼,誰之功哉!誰之恩哉!其猶有不老實稱名者,亦復何言!

 

       又大師時代,積弊時久,有人謬解「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以念佛求生西方為心外求法,阻礙念佛;為破邪顯正,建立淨宗,《要解》亦多涉心性,大義有三:一、心性廣大,含十方界,念佛求生,並非心外求法。二、十方國土,皆吾自心,然娑婆乃自心穢,理當厭離;極樂乃自心淨,理當欣求。三、心無外故,十萬億土,不出吾心,更仗佛力接引,最易往生,正當速求。由上「非外」、「厭欣」、「易往」三義,不僅所有謬見煙消雲散,正爾引人熾燃求生,真可謂慈悲善巧,智辯無礙。

 

       可知大師談實相為顯名號,談心性為勸往生,此正所謂:「以實相理,念佛求生」;念佛求生,即實相理也。即雖不解實相,不知心性,但能老實稱名,悉符實相之理;若以為持名念佛外,別有實相心性可證可悟者,全背往生之道。

 

       三重實相之談,懸符《安樂集》: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值多佛,何由至今仍自輪迴生死,不出火宅?……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