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淨土宗概論》

  1. 第十章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報
  3. 第八章 本願稱名
  4. 第七章 作業行儀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淨土宗相承論釋
  8. 第三章 淨土宗正依經典
  9. 第二章 淨土宗教相判釋
  10. 第一章 淨土宗義概說
  11. 前言.目錄

貳、《佛說阿彌陀經》要義

  1. 《阿彌陀經》要義(十六)
  2. 《阿彌陀經》要義(十五)
  3. 《阿彌陀經》要義(十四)
  4. 《阿彌陀經》要義(十三)
  5. 《阿彌陀經》要義(十二)
  6. 《阿彌陀經》要義(十一)
  7. 《阿彌陀經》要義(十)
  8. 《阿彌陀經》要義(九)
  9. 《阿彌陀經》要義(八)
  10. 《阿彌陀經》要義(七)
  11. 《阿彌陀經》要義(六)
  12. 《阿彌陀經》要義(五)
  13. 《阿彌陀經》要義(四)
  14. 《阿彌陀經》要義(三)
  15. 《阿彌陀經》要義(二)
  16. 《阿彌陀經》要義(一)

參、《佛說阿彌陀經》講義

  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三)
  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二)
  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一)
  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
  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九)
  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八)
  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七)
  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六)
  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五)
  1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四)
  1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三)
  1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二)
  1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一)
  1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
  1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九)
  1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八)
  1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七)
  1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六)
  1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五)
  2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四)
  2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三)
  2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二)
  2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一)
  2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
  2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九)
  2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八)
  2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七)
  2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六)
  2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五)
  3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四)
  3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三)
  3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二)
  3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一)
  3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
  3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九)
  3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八)
  3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七)
  3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六)
  3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五)
  4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
  41. 《阿彌陀經講義》講義(三)
  4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
  4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一)

肆、《往生論》講義

  1. 《往生論》研究
  2. 《往生論》要義
  3. 天親菩薩之教判思想
  4.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伍、《往生論註》講義  

  1. 再讀《往生論註》有感
  2. 《往生論註》玄義略解
  3. 現生不退論
  4. 平生業成論
  5. 佛身佛土論
  6. 凡夫論
  7. 稱名論
  8. 易行論
  9. 願力論
  10. 真實功德之垂救
  11. 一線四點
  12. 淨土宗第一奇書
  13. 曇鸞大師之教判思想

陸、其他

  1. 阿彌陀佛的救度(中英對照)
  2. 《觀經疏》四重判
  3. 《阿彌陀經》「三段要文」之經證、祖釋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講義
top

講義

《阿彌陀經》要義(八)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譯解】

       舍利弗啊!眾生聽到我如此讚歎極樂國土、阿彌陀佛以及聖眾的功德,都應當發願求生阿彌陀佛國!

 

       為什麼呢?因為娑婆世界充滿了貪瞋癡三毒煩惱,毫無清淨可言;而往生阿彌陀佛國就能與前面所說的菩薩、聲聞等殊勝善人在一起,自由自在地聽聞佛法。

 

【要義】

       釋尊心聲    這是釋尊在《阿彌陀經》當中第一次勸眾生願生彼國。

 

       其實,勸生彼國是釋尊心中久久蘊藏的慈悲。釋尊無問自說《阿彌陀經》,目的正在於此。經文一開始,直指西方,目的也在於此。

 

       接下來詳細讚歎極樂淨土的莊嚴,再三強調「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發起我們嚮往欣慕的心,目的也在於此;但那時還沒有直接勸我們發願往生,因為還沒有說出眾生得以往生的依靠。

 

       接下來詳細讚歎阿彌陀佛「光照十方無所障礙,壽及人民無量無邊」的功德,發起我們依靠歸命的心,目的也在於此;但也還沒有立即勸我們發願往生,因為還沒有說出已經往生的先例。

 

       直到讚歎極樂聖眾,說明十劫以來已往生者無量無邊,往生之後都是阿鞞跋致,必定成佛,發起我們效仿隨學的心。這時,釋尊才完全吐露出他的心聲,勸我們去往生,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總結讚歎    「所以者何」以下,說明勸願生的理由,也是對前面依正二報的總結讚歎。

 

       「得」是能夠,總結讚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無量光壽名號,能夠讓願往生者與諸大菩薩等上善之人俱會一處。

 

       「諸上善人」,總結讚歎極樂聖眾。

 

       「一處」,總結讚歎極樂國土,純一無雜妙真如境。

 

       上善與下善    善有人天之善、阿羅漢之善、菩薩之善、佛之善。重重比較,後後稱為上善,前前稱為下善。本經所說「上善」,不是此世人天五戒十善的善,也不是阿羅漢的善,也不是一般菩薩因地之善,而是阿彌陀佛果地名號無量光無量壽之善,能使往生之人直入不退轉地,悉皆一生補處、決定成佛,所以獨稱「上善」。

 

       念佛即是上善人    極樂世界的聖眾都是乘托阿彌陀佛無量光壽功德願力去往生的,都平等擁有阿彌陀佛名號無量光壽的善,再也沒有比這更上的善,所以稱為「上善人」。這個世界的凡夫,甚至連五戒十善都修不來,但是因為稱名善根福德同佛的緣故,同樣也可稱做「上善人」。因中已經是上善人之故,往生之後,才能與諸大菩薩上善之人俱會一處。

 

       釋尊在《觀經》裏稱讚念佛人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善導大師解釋念佛人有五種美好的稱譽,說:「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又說「專念彌陀名者,即觀音、勢至,常隨影護,亦如親友知識」,本性惡劣的凡夫,稱念佛名的緣故,成為「人中最勝人」,此世今生觀音、勢至二聖為友,往生彼土與諸菩薩攜手共行,實在是榮幸之至。就像曇鸞大師說的:「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法界皆兄弟」。

 

       會通輩品差別    《無量壽經》說有三輩,《觀經》說有九品,三輩九品,開合之異;唯本經不說輩品,而說「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一者,無二,無別;同一處所,同一境界,同一受用,清淨平等,純一報土境界。曇鸞大師說:「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善導大師說:「極樂無為涅槃界」。

 

       那麼,往生極樂,到底有沒有輩品的差別呢?

 

       這是因為往生的因行有「諸行」、「念佛」二種不同的緣故。諸行萬差,功德不等,隨功德大小,存品位高下,三輩九品文所說在此;念佛平等一如,同稱彌陀名號,同乘彌陀願力,因等果等,本經所說在此。

 

       淨土三經中,只要是正直說念佛的地方,都不存在品位,如《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第十八願成就文、付囑彌勒文,《觀經》付囑文,本經文等;說到諸行的地方,才說輩品。故知,諸行往生有輩品,念佛往生無輩品。

 

問:無輩品是何等境?

 

答:無輩品即是平等之境,平等之境即是佛境。如江水不平,入海即平;菩薩因位有差別,佛果位即平等。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