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要義(四)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譯解】
舍利弗啊!你知道那個國土為什麼叫做極樂嗎?因為那裏的眾生,沒有生、老、病、死四苦,也沒有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以及其他種種的苦,而純淨享受無量法喜法樂,所以國名叫「極樂」。
【要義】
依報次第 首先解釋極樂名義,名能攝德,總括無餘故;然後例舉莊嚴功德,以德顯名,名實相符故。
解釋極樂名義,說「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是極樂世界本質性的定義,一切功德莊嚴不出其外,都在其中。
接下來舉例說明「但受諸樂」是怎樣的樂,分三段:
先總體讚歎極樂世界大環境的清淨莊嚴;
再具體說明往生人蓮花化生小環境的清淨莊嚴;
再說明往生人蓮花化生之後,受用、供佛、聞法的快樂生活。
次序正同我們隨佛往生之後所親身經歷的狀況,其中含藏著釋尊欲勸我們「願生彼國」的深深慈悲。
問:為什麼「無有眾苦」一句不作詳細說明?
答:略有四點:
一、 無故不說。極樂本來沒有這些苦,所以不說。
二、 知故不說。娑婆眾苦,眾生親身經歷,不說也知,所以不說。
三、 已說故不說。一切諸經是本經的前行基礎、發起方便,本經是諸經的結歸。娑婆眾苦已在其餘諸經裏都說過了,所以本經不再說。
四、 無益故不說。諸經詳說種種煩惱業苦以及對治方法,是想讓眾生依法修行,離苦得樂,而這些濁惡眾生靠自力根本做不到,所以釋尊在這一部出世本懷經中也就隻字不提了。
離苦得樂 願求離苦,願得安樂,是一切眾生的本能願望,佛法對於眾生的利益,正是在於能令眾生離虛妄輪迴之苦,得真實究竟之樂。
佛法離苦得樂的方法有兩種:一、即苦而離苦。也就是正當處在苦的環境中,卻不會受到苦,反而安樂。好像《西遊記》裏的孫悟空,金剛不壞,在太上老君高溫猛火的煉丹爐裏,一點也不覺得熱,還覺得很清涼,居然在裏面睡著了。又像一個人,自身具有解毒清新的特異功能,處在充滿毒氣的房間,不僅不會中毒,而且所有的毒氣一經呼入他的鼻孔,立即轉化為清新甜潤的香風。二、離苦而離苦。也就是離開苦的環境,來到一個沒有苦只有樂的環境當中,自然離苦得樂。
兩種方法比較,即苦而離苦太困難,只有極少數特殊的人才可以做到;離苦而離苦才是能救一切人離苦得樂的究竟辦法。好像一所房子著了火,要離火燒之苦,第一個想到的,當然是沖出來,來到露地,就是再大的火也燒不著了。要避開城市的空氣污染,只是靠關好門窗,在房間裏灑上空氣清新劑,是不能根本解決的,但如果來到林泉樹下的大自然環境當中,自然就沒有了空氣污染。
即苦而離苦,是聖道門的修行方法,所謂「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這只有無生法忍的菩薩才可以做到。離苦而離苦,是淨土法門的方法,一旦往生極樂,自然「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聖道門修行,為達到離苦得樂,首先要詳細分析眾生的身心狀況,五陰四大、六根六塵六識、心王心所等等;繼而說明煩惱業苦的品類,百二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三苦五苦八苦無量苦等等;再說明種種對治方法,四諦、十二因緣、三學六度等等;再說明修行時節,多生累劫,難行苦行等等;再說明隨所修治達到的果位,羅漢四向四果、菩薩五十一階位等等。而初果斷見惑,如斷四十 里流,如此困難,一般凡夫只能是隨業流轉,種種煩惱業苦剪不斷、理還亂,越來越多,無窮無盡。
來到本經,這一些統統不講,只一句話:「無有眾苦」,一切煩惱業苦就一掃而盡,好像大風吹散雲霧一樣輕鬆乾淨;再一句「但受諸樂」,無量法喜,一切安樂,頓時擁有,如同太陽初升,大地一時照明,普同金色。淨土法門之高超、頓速,於此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