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淨土宗概論》

  1. 第十章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報
  3. 第八章 本願稱名
  4. 第七章 作業行儀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淨土宗相承論釋
  8. 第三章 淨土宗正依經典
  9. 第二章 淨土宗教相判釋
  10. 第一章 淨土宗義概說
  11. 前言.目錄

貳、《佛說阿彌陀經》要義

  1. 《阿彌陀經》要義(十六)
  2. 《阿彌陀經》要義(十五)
  3. 《阿彌陀經》要義(十四)
  4. 《阿彌陀經》要義(十三)
  5. 《阿彌陀經》要義(十二)
  6. 《阿彌陀經》要義(十一)
  7. 《阿彌陀經》要義(十)
  8. 《阿彌陀經》要義(九)
  9. 《阿彌陀經》要義(八)
  10. 《阿彌陀經》要義(七)
  11. 《阿彌陀經》要義(六)
  12. 《阿彌陀經》要義(五)
  13. 《阿彌陀經》要義(四)
  14. 《阿彌陀經》要義(三)
  15. 《阿彌陀經》要義(二)
  16. 《阿彌陀經》要義(一)

參、《佛說阿彌陀經》講義

  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三)
  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二)
  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一)
  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
  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九)
  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八)
  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七)
  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六)
  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五)
  1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四)
  1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三)
  1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二)
  1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一)
  1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
  1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九)
  1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八)
  1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七)
  1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六)
  1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五)
  2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四)
  2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三)
  2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二)
  2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一)
  2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
  2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九)
  2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八)
  2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七)
  2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六)
  2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五)
  3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四)
  3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三)
  3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二)
  3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一)
  3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
  3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九)
  3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八)
  3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七)
  3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六)
  3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五)
  4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
  41. 《阿彌陀經講義》講義(三)
  4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
  4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一)

肆、《往生論》講義

  1. 《往生論》研究
  2. 《往生論》要義
  3. 天親菩薩之教判思想
  4.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伍、《往生論註》講義  

  1. 再讀《往生論註》有感
  2. 《往生論註》玄義略解
  3. 現生不退論
  4. 平生業成論
  5. 佛身佛土論
  6. 凡夫論
  7. 稱名論
  8. 易行論
  9. 願力論
  10. 真實功德之垂救
  11. 一線四點
  12. 淨土宗第一奇書
  13. 曇鸞大師之教判思想

陸、其他

  1. 阿彌陀佛的救度(中英對照)
  2. 《觀經疏》四重判
  3. 《阿彌陀經》「三段要文」之經證、祖釋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講義
top

講義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二)

第三篇    正宗分

二、勸念佛往生
(二)證誠勸信

 

【經文】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
「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稀有之事,
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
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1 甚難稀有    很困難,很少有,一般人所辦不到的。

2 娑婆    梵語Saha,譯為忍土,忍界等。內有諸煩惱,外有寒暑風雨,經常要忍受其苦的國土,就是這個世界。

3 五濁惡世    五種濁染令現實世界充滿煩惱痛苦。

4 劫濁    生當末世,饑饉疾疫刀兵等相繼而起,生靈塗炭,永無寧日。

5 見濁    世人知見不正,不奉正道,異說紛紜,莫衷一是。

6 煩惱濁    世人貪於愛欲,瞋怒諍鬥,虛誑不已。

7 眾生濁    世人每多弊惡,心身不淨,不達義理。

8 命濁    眾生因煩惱叢集,心身交瘁,壽命短促。

 

【文科】

       勸信第三,舉出諸佛與釋尊互相讚歎,近則結束勸信一段,遠則為一經之結文。

 

【譯解】

       舍利弗啊!像我現在這樣稱讚諸佛功德不可思議,諸佛也都稱讚我功德不可思議,說:「釋迦牟尼佛實在是大雄大力!能做大難稀有的事!能夠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環境中成佛,度化邪見無信、煩惱熾盛、惡業充滿、命光短促的眾生,為他們宣說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普勸眾生稱名往生,當生速疾成佛。像這樣的事,完全是佛本身的境界,娑婆世界只有釋迦一佛能說,十方世界只有我等諸佛能證,一切凡夫人天、聖者阿羅漢乃至十地菩薩等,以他們自己的智慧都不能信解。」

 

       舍利弗啊!應該明白地知道,諸佛所稱讚的並非虛偽。確實我在此五濁惡世,所行的是甚難稀有的事:圓滿證得佛果,把我自己所得佛果之法──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普遍地傳導給五濁惡世的眾生,令他們也能像我一樣成佛。如此之事,實在是難說、難信,太難太難啊!(然而我畢竟完成了這件大難的事,現在回憶過去,甚覺安慰。)

 

【辯義】

1.不可思議功德

       「稱讚不可思議功德」在《阿彌陀經》裏共說九次,前七句是釋迦和諸佛共同稱讚阿彌陀佛,後二句是釋迦與諸佛互相稱讚。也就是彌陀得七句,釋迦與諸佛各得一句;彌陀一佛得釋迦、諸佛二稱讚,釋迦、諸佛各得對方一稱讚。彌陀、釋迦、諸佛都是不可思議功德,而以彌陀一佛為不可思議功德之主。

 

       什麼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五濁惡世的惡眾生,最多一生百年,少到七日一日,十聲一聲,稱念阿彌陀佛名號,願生彼國,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得不退轉,究竟成佛。這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

 

       什麼是釋迦不可思議功德?為五濁惡世眾生宣說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往生極樂世界的法門,是釋迦不可思議功德。

 

       什麼是諸佛不可思議功德?證誠、勸信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法門,護念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的眾生,是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釋迦、諸佛以讚歎阿彌陀佛名號不可思議功德,作為其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不可思議功德,來源於阿彌陀佛名號。

 

       此彌陀名號不可思議功德,平等利益五濁凡夫,故說「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五濁凡夫,罪業深重,毫無功德可言,但以信願持佛名號,盡獲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

 

       五濁凡夫,教他念佛,等於是在行釋迦、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無量壽經》言: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彌陀要解》言:

不可思議,略有五意:
一橫超三界,不俟斷惑;
二即西方橫具四土,非由漸證;
三但持名號,不假禪觀諸方便;
四一七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
五持一佛名,即為諸佛護念,不異持一切佛名。
此皆導師大願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又行人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
故亦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下又曰「諸佛不可思議功德」「我不可思議功德」,
是諸佛、釋迦皆以阿彌為自也。

 

2.五濁惡世

       濁是染污不淨,惡性不善。

 

       人壽遞減之時,種種惡法增盛,總稱為劫濁。劫濁中,讓眾生自己漸漸修行,斷盡惡業,以求出離生死,如擲一草莖,欲塞萬里流,萬難萬難!必須仰靠佛力,橫超三界,此則唯有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邪見深牢,我執堅固,自身充滿眾惡,還認為自己一切都好;他人明明無錯,也總是看到人家的不是,是見濁。見濁中,讓眾生自己開智慧眼,明照修行正路,如讓盲人明諸色相,萬難萬難!必須有諸見無法得逞、佛智自然流行的方法,才能出離生死,此則唯有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六根對六塵,貪瞋競起,覆蓋真性,是煩惱濁;煩惱濁中,讓眾生自己絕滅貪瞋,復本淨心,比如以手按波,欲令平靜,萬難萬難!必須有不斷煩惱得證涅槃的方法,才能出離生死,此則唯有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身心俱劣,惡性難改,是眾生濁;眾生濁中,讓眾生不畏眾苦,勇猛精修,如以薄冰,承千斤重石,欲其不碎,萬難萬難!必須有易行道安樂法門,才能出離生死,此則唯有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壽命短促,不足百年,是命濁;命濁中,讓眾生長劫相續修行,漸漸累積功德,如欲借石火之照,卒讀萬卷之經,萬難萬難!必須有不假歷劫苦修、一念頓滿萬德的方法,才能出離生死,此則唯有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總之,五濁惡世眾生,身心內外,全是濁染,起心動念,無非是惡,想要在此濁惡世中,靠自力修行達到淨善圓滿,出離生死,實不可能。只有稱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仗阿彌陀佛大願業力,往生極樂,則速得清淨,圓滿萬德。

 

       當知:名號自體,純淨純善,不被他染,不受他非,而能轉染成淨,滅惡生善。

 

       善導大師說:「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

 

       《彌陀要解》說:「只此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轉劫濁為清淨海會,轉見濁為無量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花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3.難事、難說、難信

       這一段短短的經文,釋迦與諸佛一連說了五個「難」字,共歎:難事、難說、難信。歎難是為了勸信,普願眾生生難遭、難遇、難逢、難求之想,不要輕易看過,而應當珍重敬信。

 

(1)難事

       釋尊在濁世成佛,為濁惡眾生說此念佛成佛無上妙法,是難事。因為五濁惡世眾生,都是邪見無信,煩惱熾盛,剛強驕慢,性不調柔,難以教化,為說人天善法尚且不易,何況說出離生死;出離法中,為說聖道歷劫漸修尚且不易,何況說淨土一生頓超;淨土法中,為說定散諸行迴向尚且不易,何況說一向稱名正定之業。而離開此法,又沒有任何一個法門可以救度五濁惡世的惡眾生。即使眾生再怎樣邪執不信,也要千方百計令他相信,所以難!

 

(2)難說

       釋尊以成佛的身份尚且覺得難說。釋尊舌辯無礙,並沒有難說之事,但說法貴在對機,因為眾生的根機沒有成熟,一時不能信受,無法開演,所以難說。為了宣說此念佛成佛法門,釋尊用了一生的心血,講說種種法門來調熟眾生的根機,直到這一部《阿彌陀經》的時候,終於成熟了。如同善導大師所說的「種種思量巧方便,選得彌陀弘誓門」,運用種種的思量,講說種種的法門,都是一種善巧方便,為了引導我們進入阿彌陀佛的弘願——念佛成佛的法門。釋尊一生,說一切經典,是為了說《阿彌陀經》;說一切法門,是為了說念佛法門。如同攻克一個頂級科學難關,先攻克無數小的科技難點,最後一舉成功。為五濁惡世眾生講說念佛成佛的法門,是釋尊成佛度生的最後攻關戰役,前面所有經典、所有法門不過是攻關戰的前戰。在《阿彌陀經》中,釋尊終於無問自說地、大暢本懷地把這個法門和盤宣說出來。

 

(3)難信

       如果一個人生性虛偽,總是說假話騙人,人們就很難相信他說的話;如果一個人生性誠實,從不說假話騙人,人們就很自然相信他說的話。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異語者,信佛所說,是最自然的,毫無困難。那為什麼說「難信」呢?因為眾生都是心懷執著,心存驕慢,習慣於以自己的觀念、思惟,測量佛說,覺得能理解的,才能接受相信,不能理解的就不能相信。但是《阿彌陀經》所說的完全是阿彌陀佛本身不可思議境界,下自普通凡夫,上至等覺菩薩,以自己的智慧都沒有辦法理解,如果按照一般的思路,先要理解,才能相信,也就不可能了,所以說「難信」。《無量壽經》說「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如果放棄眾生的驕慢心態,以一種不思議的心,隨順佛智,完全仰信佛說,佛怎麼說就怎麼信,那也就一點不困難。佛說難信,其意有三:

 

(1)顯法門高勝。

(2)折服眾生驕慢。

(3)勸眾生應當無我仰信。

 

 

4.仰謝佛恩

       正像大戰初歇,雖然滿懷勝利的喜悅,但少不了酣戰過後的疲乏。釋尊一生成佛度生的心願已滿,現在也已年邁,就要歸入涅槃之都,回憶四十九年、三百餘會的說法,講說無量法門,度脫無量眾生,終於把他滅度之後也可以救度一切未來凡夫的法門說出來了,釋尊覺得無限安慰,心滿意足而又稍顯疲乏地對長年隨侍的上首弟子舍利弗尊者勸囑道:「舍利弗啊!當知我於五濁惡世成佛,直到宣說阿彌陀佛的名號、濁惡眾生念佛成佛的法門,實在不容易啊!你們要謹記!謹記!」

 

       整部《阿彌陀經》的經文,以釋尊所說的四個字「是為甚難!」結束,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釋尊是如何傾其一生成佛的生命,在努力地弘揚阿彌陀佛的救度法門。

 

       釋尊雖然早已涅槃,《阿彌陀經》的法會早已結束,然而我們卻感受到釋尊的慈悲心聲,餘音繚繚,永久綿長,貫未來際,震盪在未來濁惡凡夫的心中。

 

       《阿彌陀經》是一部永遠不滅的經典,在千千萬萬念佛人所稱的「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之中,本師釋尊正慈悲地向著我們頜首微笑;六方恒河沙諸佛也正借眾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之聲,證誠讚歎著阿彌陀佛的救度法門。

 

誠如善導大師所說:

敬白一切往生知識等:
大須慚愧!
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
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

 

又說:

行者等,
努力努力,勤而行之,
常懷慚愧,仰謝佛恩。應知!

 

 

5.《彌陀要解》言:

1 諸佛功德智慧雖皆平等,而施化則有難易。
淨土成菩提易,濁世難。
為淨土眾生說法易,為濁世眾生難。
為濁世眾生說漸法猶易,說頓法難。
為濁世眾生說餘頓法猶易,說淨土橫超頓法尤難。
為濁世眾生說淨土橫超頓修頓證妙觀,已自不易,
說此無藉劬勞修證,但持名號,徑登不退;
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更為難中之難。
故十方諸佛,無不推我釋迦偏為勇猛也。
劫濁者,濁法聚會之時。劫濁中,非帶業橫出之行,必不能度。
見濁者,五利使,邪見增盛。
謂身見、邊見、見取、戒取及諸邪見,昏昧汩沒,故名為濁。
見濁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
煩惱濁者,五鈍使,煩惑增盛。
謂貪、瞋、癡、慢、疑,煩動惱亂,故名為濁。
煩惱濁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
眾生濁者,見煩惱所感粗弊五陰和合,
假名眾生,色心並皆陋劣,故名為濁。
眾生濁中,非欣厭之行,必不能度。
命濁者,因果並劣,壽命短促,乃至不滿百歲,故名為濁。
命濁中,非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必不能度。
復次,只此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轉劫濁為清淨海會,
轉見濁為無量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
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
故一聲阿彌陀佛,
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
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諸眾生,別指五濁惡人。
一切世間,通指四土器世間,九界有情世間也。

 

2 信願持名一行,不涉施為,圓轉五濁。
唯信乃入,非思議所行境界。
設非本師來入惡世,示得菩提,
以大智大悲,見此、行此、說此,眾生何由稟此也哉!
然吾人處劫濁中,決定為時所囿,為苦所逼。
處見濁中,決定為邪智所纏,邪師所惑。
處煩惱濁中,決定為貪欲所陷,惡業所螫。
處眾生濁中,決定安於臭穢而不能洞覺,甘於劣弱而不能奮飛。
處命濁中,決定為無常所吞,石火電光,措手不及。
若不深知其甚難,將謂更有別法可出五濁,
熢(péng){火+孛}(bó,煙鬱結的樣子)宅裏,戲論紛然。
唯深知其甚難,方肯死盡偷心,寶此一行。
此本師所以極口說其難甚,而深囑我等當知也。

 

(1)五難。

(2)五濁。

(3)五必不能度。

(4)五轉。

(5)五決定。

(6)一聲阿彌陀佛,乃本師所得無上菩提法。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無上果地法門,泯滅一切差別。最後定論!妙極確極!

 

 

6.《法事讚》言:

願往生,願往生。
世尊殷勤告身子,表知諸佛大悲同。
互相讚德心無異,巧應時機各有功。
六方如來皆讚歎,釋迦出現甚難逢。
正治五濁時興盛,無明頑硬似高峰。
劫濁時移身漸小,眾生濁惡等蛇龍。
惱濁遍滿過塵數,愛憎違順若嶽山。
見濁叢林如棘刺,命濁中夭剎那間。
依正二報同時滅,背正歸邪橫起怨。
九十五種皆污世,唯佛一道獨清閒。
出到菩提心無盡,還來火宅度人天。
眾等回心皆願往,手執香華常供養。

 

(1)此釋「舍利弗如我」至「命濁中」以下。

 

(2)經三十餘次呼喚舍利弗,讚別明初、中、後三處。

1 佛知凡聖機時悟,即告舍利用心聽。

2 釋迦如來告身子,即是普告苦眾生。

3 世尊殷勤告身子,表知諸佛大悲同。

 

(3)佛世通說九十六種學說,如諸子百家。餘皆輪轉,虛偽顛倒,故說污世。唯佛解脫。

 

(4)有關佛之菩提,據《大智度論》卷五十三載,有五種:

①發心菩提,謂十信菩薩發心求菩提,其心則為至菩提果之因。

②伏心菩提,謂十住、十行、十迴向等階位之菩薩行諸波羅蜜,制伏煩惱,降伏其心。

③明心菩提,謂登地菩薩了悟諸法實相畢竟清淨,即所謂般若波羅蜜相。

④出到菩提,謂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階位之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亦不執著般若波羅蜜,滅除繫縛之煩惱,出離三界,到薩婆若(一切智),故稱出到菩提。

⑤無上菩提,謂等覺妙覺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覺智。以上合稱五種菩提。

 

(5)淨土菩提心之殊勝。

《法事讚》言:

願往生,願往生。
如來出現於五濁,隨宜方便化群萌。
或說多聞而得度,或說少解證三明。
或教福慧雙除障,或教禪念坐思量。
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
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眾等回心皆願往,手執香華常供養。

①此釋「得阿耨」至「難信之法」。

②難信之法,即是念佛。

③顯釋尊出世本懷。種種法門,無過念佛。見前「出世本懷」條。

④以《大經》彌陀本願,釋本經一日七日執持名號。

⑤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破最終疑關。

 

《法事讚》言:

願往生,願往生。
世尊說法時將了,殷勤付囑彌陀名。
五濁增時多疑謗,道俗相嫌不用聞。
見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壞競生怨。
如此生盲闡提輩,毀滅頓教永沉淪。
超過大地微塵劫,未可得離三塗身。
大眾同心皆懺悔,所有破法罪因緣。
眾等回心生淨土,手執香華常供養。

(1)此釋「舍利弗當知」至「作禮而去」。

(2)阿耨菩提、難信之法,即是「彌陀名」。

(3)殷勤,殷重、懇切。付囑,歎難之意在付囑。如《彌陀要解》謂:
唯深知其甚難,方肯死盡偷心,寶此一行。此本師所以極口說其難甚,而深囑我等當知也。

(4)今見他不信,乃至疑謗破壞,不足怪也。益增信心、慶心、懺悔心、慈愍心。

(5)大眾同心皆懺悔者,過去今生皆曾疑謗此難信之法故。又有自破壞及助他破壞。亦自懺悔及助他懺悔。此釋「作禮而去」。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