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的《无量寿经变》
文 / 樊锦诗
(曾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院长;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莫高窟 阿弥陀佛之西方净土图
「西方净土变」是敦煌壁画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经变。净土变所表现的都是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因为阿弥陀佛在西方,故而统称为西方净土变。西方净土也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在那里,对阿弥陀佛的信仰反映出中国老百姓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白居易曾作发愿文:「我本师释迦如来说,言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号极乐,以无八苦四恶道故也。其国号净土,以无三毒五浊业故也。其佛号阿弥陀,以寿无量、愿无量、功德相好光明无量故也。」
早期净土变只是单幅的《无量寿佛说法图》,到了唐代则出现大量场面宏大、富丽堂皇的大幅净土变。净土变根据所依据的经典,又可分为《阿弥陀经变》、《无量寿经变》和《观无量寿经变》三种。
《阿弥陀经》的特殊性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经文内容一部分是言说极乐世界的「国土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另一部分是言说「六方护念」,也即六方诸佛都来赞叹阿弥陀佛,证明其说法真实不虚。
盛唐时代的《阿弥陀经变》,我们可以在莫高窟第225窟见到。南壁正中是《阿弥陀佛说法图》,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掌对坐,周围环绕听法的菩萨,法相庄严,娴静美好。空中彩云遍布,飞舞的箜篌、古琴、排箫、琵琶、鸡娄鼓等鼓乐合鸣,还有白鹤、孔雀、鹦鹉、迦陵频伽展翅飞翔,呈现了「广净明土」的令人向往的境界。
此外,莫高窟第329窟南壁也绘有《阿弥陀经变》。这一窟壁画大约修建於唐贞观年间,最突出的是表现了绿水环绕、碧波荡漾的水域,还有两进结构的水上建筑。第一进为三座平台并列,主尊及胁侍菩萨、供养菩萨居中间平台,左右两座平台为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及诸菩萨,三座平台之间有桥相连;第二进也有三座平台,中间平台之上为巍峨的大殿、两座楼阁和「七重行树」,营造了风吹宝树、法音遍布的佛国世界。
莫高窟第220窟(局部)
莫高窟第220窟是空前绝後的壁画杰作,其南壁的通壁大画《无量寿经变》,是敦煌《无量寿经变》的代表作,画面呈现了极乐世界的种种令人向往的美妙图景。《无量寿经》被誉为净土群经之首,是公认的净土宗的根本佛典。
《无量寿经》的大意是一个国王弃国捐王出家当和尚,法号法藏,他发了四十八个大愿,如愿不成誓不成佛。最终修成正果在西方净土成佛,佛号无量寿。敦煌莫高窟的《无量寿经变》,始於初唐而终於西夏。
第220窟的《无量寿经变》勾画了安乐国的种种庄严,飞舞着的乐器代表十方世界的妙音,钟磬、琴瑟、箜篌乐器诸伎,不鼓皆自作五音。极乐世界的精舍、宫殿、楼宇、树木、池水皆为七宝庄严自然化成,所谓七宝,即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
莫高窟第220窟(局部)
在最重要的阿弥陀佛说法的场景中,所有天人都置身於碧波荡漾的象徵八功德水的七宝池中。无量寿佛居中,左右两尊胁侍菩萨坐於莲台,周围还有三十三位菩萨。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可以顺应人的心意,自然调和冷暖,如想吃饭,七宝钵器自然现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一切慾念皆可应念而至。特别是七宝池九朵含苞待放的莲花,能看见里面的化生童子,活泼可爱。
莫高窟第321窟(局部)
第321窟北壁也绘有通壁《无量寿经变》,以十身飞天,三十五件系着飘带的飞动的乐器,散花飞天撒下漫天花雨,万种伎乐勾画了十方佛国飞来听法的妙不可言的盛景。
经变画实际上是佛教思想传播和普及的重要形式,是佛教各宗派为了宣扬各自的佛教思想和教义而采用的艺术方法,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佛教思想、佛教宗派教义大多都能在经变画面中反映出来。虽然当地的佛教文化随着莫高窟的废弃而衰落了,但是和佛教思想相关的佛教艺术得到了生根、繁衍、发展、传播。
莫高窟第225窟(局部)
在我看来,几乎每一铺经变画就是一个大课题,等待着研究者的破解和阐释。有时候在一个洞窟内,既有弥勒净土变,又有西方净土变、药师净土变、《法华经》变等,甚至多达十多铺经变,研究起来就更复杂。经变画艺术形式上的变化,固然与佛教艺术本身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中国佛教思想和佛教宗派发展的历史有关。例如,敦煌石窟净土变的传承与变化正反映了中国净土宗从萌芽到最终形成的历史,反映了唐代及其以後西方净土信仰在中国民间的兴盛与传播的历史。
(摘自《我心归处是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