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容发欣笑: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
(一)艺术瑰宝,自在神韵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号称世界第六大博物馆,藏品量多质精。其中编为国宝83号的「金铜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则是一件足以代表韩国数千年艺术文化的经典之作。
这尊菩萨高93.5cm,为韩国「三国时代」(七世纪前期)造像。历经一千多年的岁月,铜面的艳熠金光在时光中销蚀,让整尊造像古韵袭人,观之则烦恼顿消。
菩萨头戴三山式宝冠,上身素袒,脖子上戴一宝环;下着大裙,衣折繁复唯美,裙摆触地,披放如倒花。
金铜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 韩国「三国时代」(七世纪前期)造像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菩萨从高座垂放左脚,一莲台从地涌出,托其足;半跏的右脚,置於左膝。左手抚其脚踝;右肘点在脚上,手掌慢举,五指纤柔,如莲花绽放,轻触颊边。这连续性的微妙动作,抓住了菩萨正思惟入理的瞬间,因而两目微张,面含微笑。这种冲淡恬静,又幽深绝人测度的神情,给人至极的美感经验,也给瞻礼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说到国之重宝,此弥勒思惟像是足以当之的,因为不论我们怎麽看,都只觉其神态安详、法相高雅。这是初步概观。若再注视其坐姿、微笑、神态,考虑匠人何以有此创造、菩萨何以有此形相,我们也必将陷入沉思:弥勒菩萨因何而思惟?世人苦思冥想的时候,总是锁着双眉,为什麽这尊思惟像却是自在安详、微笑示人呢?
(二)菩萨思惟,上求下化
凡是菩萨,都心怀众生,念念以悲悯拯济;然而,不经过智慧的抉择、辛苦的实践,则成佛遥远,度生也缺乏力量。菩萨道之艰难,如以一人举三千大千世界,所以,凡是菩萨,为了上求下化,都必有思惟。
漫长的时劫中,无数菩萨或已成佛,可是我们呢?他是已成佛,我是未成佛,他因地的思惟,难道独独漏了对我施加方便吗?十方诸佛番番出世,传承不绝,把法界智慧海都舀乾了、把法性真如理都思惟遍了,却依然没有思惟出一个平等的法门,普施救度於善恶众生。因此总有无量生命,在生死海中常没流转。尤其娑婆的苦恼众生,直令一千四佛摇头叹气,放舍而去。
唯有法藏菩萨,为我们五劫思惟,誓愿众生只要称念他的名号,就能速离生死,速成佛道。兆载永劫之後,法藏菩萨终於成就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众生只要念佛,就能往生成佛。
当弥陀成佛的那一刻,诸佛度生的愿心得以圆满;众生成佛的大愿,因此满足;诸佛菩萨长劫的思惟,也瞬间有了圆满的答案—–他们便能在娑婆世界宣扬阿弥陀佛的名号,自在度生,而不是无奈地离开。
弥勒菩萨是下一尊在娑婆世界出世的佛,龙华三会,说法度生。释尊曾叮咛弥勒菩萨:「破戒重罪之辈,剃头染衣着袈裟者,皆付嘱於汝。」要让释尊教下,曾经出家却破戒犯罪、没有解脱的众生,在龙华三会上一网打尽。
这本来是难中之至难的事,现在,有了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一切变得简单易行:长劫的思惟,免了;困难而容易退堕的功行,也免了,弥勒菩萨只要口宣阿弥陀佛的名号,度生的大业,在屈伸臂间顷刻成就—–哪怕他是破戒重罪者。
《大经》中,释迦佛付嘱弥勒菩萨言: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不仅是释尊一佛的付嘱,也是十方诸佛都将付嘱传承的法门,因为阿弥陀佛五劫思惟时誓愿:「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因阿弥陀佛的五劫思惟,上求下化的大事易如反掌,一劳永逸。
(三)独特造型,净土深意
当然,菩萨度生,非凡夫能解,然而这尊弥勒菩萨巧妙独特的形貌,将所思之法的种种深意加以具体化、形象化,让人一目了然,心领神会。
1.执简驭繁,万法归入念佛
首先,从下向上观之,有以简化繁之意象。
下方衣裙曲折层叠,恰似菩萨为了度生,思绪万端,百转千回。然而,菩萨上身素袒,简约到仅得一宝环,与繁复的衣折形成鲜明对比,如一切的问题在遇到名号的瞬间,都变成了简单的「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此六字广收无量诸法。
弥勒菩萨听闻净土法门时,纵然有所疑惑,一旦面对名号功德,也唯有信受,「不敢有疑」;纵然思绪起伏,也唯余欢喜踊跃。
2.繁简对比,净土易行难信
其次,这一尊之内所存的简与繁,对比非常鲜明,让人自然联想到净土法门的易行难信──念佛法门既简单殊胜,却又无比难信。
净土法门,唯佛能知,位至补处的弥勒菩萨也不能透达;只是弥勒菩萨谦敬至极,「受佛重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但未来世众生憍慢懈怠,有种种怀疑,难以信受。因此,弥勒菩萨需要深入思惟:当来成佛,龙华三会上要如何不负弥陀本愿、释尊付嘱,劝众生信难信之净土呢?又要如何广开方便,引导一切根机归入净土、念佛往生呢?
既然一代圣教不过是净土法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化前」教。弥勒菩萨为引导众机,也将会广开方便,化归弥陀本愿,一向专念弥陀佛名。这尊造像的层层衣折,象徵广开的诸多法门:广博深邃,令人神往,却只可望其殊妙,终究是非我所有的。然後,繁重的纹饰再向上一着,则一转为上身的素袒,不挂一丝,见诸法之本来,简单而平淡。所谓诸法,无非只是念佛往生,唯此一道,更无第二。所以,关於「开合」、「权实」的关系,在菩萨暗合道妙的形象中,展现无遗。
3.摒除修饰,如同念佛
这种繁简并用的形象,还能解读出另一层深意。
北齐佛像薄衣贴体,有「曹衣出水」的独特风格;此尊半跏像很特别,虽然沿袭北齐遗风,却更摒除衣纹,使菩萨上身不加任何修饰,唯有古韵之色。
这正是「白木念佛」之意涵:一句名号,得度生死,往生全靠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无需凡夫种种自力色彩修饰,不假万行插助,但能本愿称名,必定往生。
正如〈白木之念佛〉中言:
弥陀之本愿特殊,苦行难行之愿行,皆为五逆深重之人故,五劫兆载之愿行,缩於失念位之白木之念佛,无穷之生死缩於一念,僧只之苦行成於一声也。
(四)一切圆满,自在微笑
菩萨也有所苦,苦於佛道未成,苦於众生难度。众生困恼,菩萨亦恼。而这尊弥勒菩萨思惟像,却如此自在优雅,彷佛法界的大事都消融在这悠深的喜悦中──当菩萨舒展左脚的那一刻,手指也触到颊边,正逢足下的莲花涌出,相望一笑。这抹望莲而生的自在微笑,能解众生万种忧恼,能带众生飞越万水千山轮回路。
《大经》会上,释尊宣说无上法音,弥勒菩萨亲闻之,获无上大利,看到了成佛的终点;然後佛金口付嘱,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度未来无量众生。关於如何广开门路,方便导引,也在弥陀本愿的加持中瞬间明了。所以弥勒菩萨当下契入法理,法相也随之一变:头上的三山宝冠,实为顶戴弥陀恩德的莲冠;足下所踏宝莲,亦是弥陀所赐的正觉莲台;内心思惟的正理,无非是弥陀名号之法界性体。於是诸佛加身,便不觉流露喜悦,使释尊感到欣慰,弥陀为之欢喜,十方诸佛同声赞叹。
弥勒菩萨是一生补处菩萨,他的成佛度生也要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那何况凡夫的我们呢?
印光大师说:
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
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我们现在遇到净土法门,专称「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也与弥勒菩萨一样,得到了成佛的大利,也听到了释尊的殷勤付嘱。
阿弥陀佛早已为我们思惟、修行成就:旷劫的轮回,终於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中,画下完美的休止符;无尽的烦恼,也将在名号中化作一抹淡淡的微笑。
我们也可以如这尊半跏思惟像一般,在娑婆的路上,安心念佛,微笑生活,自在往生;当弥勒佛出世之时,我们亦可乘愿再来,在龙华三会上,与弥勒佛共同宣扬弥陀名号,度化无量众生。
文/释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