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弹琵琶说救度:「观经变相」赏析
一、敦煌回响,弥陀呼唤
敦煌,是去过的,不仅是在梦里。否则,敦煌的庄严不会这麽清晰,刻在生命里。
漫长轮回的生命中,不知多少次走进敦煌的石窟,也许是云游僧人、是匠人,或是虔诚的供养人……。因为净土是一切人的故乡,而敦煌,道尽了故乡的美好。
诸佛的慈悲,在匠人一凿一凿的雕造、一层一层的点染下,早已悄悄倾注於诸造像中,投射到了这个世间。石窟的每一尊佛像,每一幅壁画,甚至每一种色彩,都不是简单的静止画面,是祖师的愿力、供养人的祈愿,把净土的温雅德香浸润给了苦恼的世人。
若能静观,烦乱终归寂静、热恼变为清凉,就能听见一直在石窟中回响的弥陀的呼唤:「孩子,我在敦煌等你,不过千年;而我在净土等你,已经十劫。」纵然相隔千里,未能走进石窟,若有缘看见壁画的一个画面、佛菩萨一个微笑,甚至任何一个自在潇洒的动作,也会被震撼、感动,从而发起愿生净土之心,回应弥陀的呼唤,一声一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二、反弹琵琶,主动救度
开凿於中唐时期的112窟,是一个袖珍石室,仅容纳五人。窟内南壁有「观无量寿经变」,整幅画敷以石绿、赭黄、铅白等色,华丽而典雅,线描明快,菩萨、飞天衣带飘飘,有「吴带当风」的韵致。画上一位菩萨反弹琵琶,尤其让人叹为观止,打动人心。
敦煌石窟 112 窟南壁东侧《观无量寿经变》中的「反弹琵琶」
在敦煌壁画中,弹奏琵琶的画面达数十幅之多,姿态各异,或竖弹,或横弹,或倾身倒弹,还有共命鸟也弹奏起琵琶,皆是灵动飘逸,自在优雅。然而,第112窟南壁东侧《观无量寿经变》中的「反弹琵琶」姿态,堪称一绝,俨然是敦煌艺术里最经典的伎乐形象,最优美的舞姿。
《观经变》中,阿弥陀佛在莲台上跏趺而坐,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各坐一边,周围宝楼林立,宝树行列,圣众环绕。
在阿弥陀佛正前方的七宝平台上,有六位伎乐菩萨,呈「八」字形分坐左右:左侧菩萨持娄鼓、笛、拍板,右侧菩萨奏箜篌、阮咸、琵琶,共同以微妙声供养阿弥陀佛。
当中有一位迥出的菩萨,正合着乐音起舞,扬眉瞬目,神态自若。他上身坦露,披挂璎珞,赤足踏地,手持琵琶,右脚高高擡起,正在翩翩起舞,举足旋身,轻盈自在。突然,一举足一顿地,再一个出胯旋身,左手置琵琶於身後,右手後扬,反臂而弹。一瞬间,这令人惊叹的动作定格了,吸引众多目光,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千年浪花。
而这时,阿弥陀佛的正觉大音也正缓缓响起。
按今日所见的资料,唐人坐姿弹奏的琵琶,是横着的,状似倒梨,两手放低,左手按音位,右手拨弦。坐弹琵琶,是静态的、受限的、定点的、单向的;《观经变》的反弹琵琶全然不同,是动态的、自在的、舞动的、随意向着十方的,似乎是刚往生到净土的圣众,迫不及待要用最美的音声供养阿弥陀佛。
而最美的供养,是向十方传达阿弥陀佛主动救度众生的悲心。
怎麽说呢?琵琶有特殊的浑厚音,诗人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嘈嘈」就是低沉而响亮的状声词,因为震声相连,如暴雨乘风,才见天边的乌云,霎时已经横扫大地。这样的急雨嘈嘈,和清越激厉的细弦交替演奏,特别凄紧、激昂,如百万大军护着先锋部队,勇猛地突进敌军核心,一举攻破,整个过程乾净俐落,速战速决。那麽,阿弥陀佛如何主动救度众生呢?如果不是这金刚之音、锋利如宝剑的六字名号,独挑大梁,冲锋陷阵,刺进烦恼群贼的贼窝,一击首领心脏,我们这些被綑绑得透不过气、无一时半刻自在的罪业凡夫,究竟该靠什麽脱离群贼环顾的这个火宅?阿弥陀佛送到我们面前来的这六个字,才念出口,毁坏刑具,破开枷锁、降伏群贼恶兽……。妙的是,我们丝毫没有觉察。这样悄无声息的「正觉大音」,若不用形象化的「反弹琵琶」绝技来表达,就不足以展示阿弥陀佛自在无碍的本愿力功德了。
中唐之际,善导大师所弘扬的净土法门,早已传遍敦煌。《观经变相图》中,「反弹琵琶」菩萨的形象,也是画师深受净土宗的影响,将阿弥陀佛主动的、不待众生祈求的救度寄托其间。众生一看,虽然浑不知觉,但感到一种奇特而心生爱好,这时弥陀本愿已紧紧跟随众生,在众生心里放光……。不凡的形象,拥有不凡的寓意。以致於千年之後,人们对「反弹琵琶」的喜好有增无减,相传成诵。
请看敦煌的市中心,伫立在最繁华地段的五米高雕像,就是「反弹琵琶」!
那尊矗立在敦煌繁华之地的极乐菩萨形象,反持琵琶,自在优雅,十方来客,擡头一看,无不心生欢喜。这便是阿弥陀佛主动救度众生的善巧方便,正是以这样亲切、自然的形象,更能走进世人的生活。
原来,极乐世界的佛菩萨,也是主动走进世间,在喧闹的城市自在起舞,为十方有缘弹奏一首念佛归乡曲,欢迎十方来客,走入敦煌故土;更是在呼唤、迎接众生,跟着阿弥陀佛回归净土故乡。
三、歌舞盛世,方便示现
盛唐好歌舞,上至帝王妃嫔,下到黎民百姓,音乐舞蹈成了他们共通的语言。人们既然对歌舞心驰神往,供养人出资绘图,自然也希望尽六根所及的庄严相来赞叹供养诸佛。据历史记载,唐玄宗通晓音律,曾挑选伎乐子弟三百人,教於梨园。要说到歌舞,梨园子弟的绝技就是唐人所能想像的人间最上供养了。所以,壁画上的净土世界,或许正是宫廷乐舞的投射。
反过来说,一个高超的「反弹琵琶」妙相,也是阿弥陀佛心知众生的喜好,为了让众生欣慕净土,佛力加持画师,让他们看见净土菩萨的自在歌舞,和供养诸佛的庄严场面,一笔一笔照着描摹,成为今天我们所见的经典形象。
其实一切关於佛菩萨形象、佛国净土的描绘,都是佛为了随顺世人,方便引导,用世间常见的事物来比喻而已。世人喜爱宝物,佛便把极乐世界说成我们喜欢的样子—–黄金为地,七宝严饰。真实的净土,是无为涅盘的境界,岂是世间珠宝所能形容?
唐人们喜欢歌舞,净土就有微妙舞曲;当今科技资讯时代,阿弥陀佛也会展示现代人喜欢的样子。若有缘蒙佛感应,或许看到的净土,宝楼中处处是高科技的设备,像科幻世界一般神奇。
《观经》里,佛给韦提希讲定、散二善之前,第一句话就说:
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对极乐世界的一切描绘,皆是譬喻之说,为生欣慕,为愿往生。
净土的真实境界,唯有往生,才能彻底明了。
四、弥陀救度,不可思议
「反弹琵琶」是敦煌艺术的经典,备受瞩目,因此也变成了一个成语,喻指突破常规的思维和行为。
一个「反弹琵琶」的伎乐动作,暗合道妙,成了解读《观经》深意的秘钥。要想真正读懂《观经》,必须突破常规,逆向思维。世人解读《观经》,每每只见定、散二善的「自力」,并没有看到其中蕴藏的「佛力」,更难以看到阿弥陀佛的「愿力」。唯有突破凡夫自力之心,看向弥陀弘愿,才能读懂《观经》弥陀救度的悲心—–「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敦煌石窟 112 窟南壁东侧《观无量寿经变》局部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超越世间一切思维、逻辑、常规,是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所成就,不可思议,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所以,净土法门这一曲乐舞,就应当「反弹」:菩萨以阿弥陀佛的五劫思惟为底气,跃动起永劫修行的熟练舞步,用阿弥陀佛成就的接引宝手,托起六字名号的琵琶,反着一切众生自力我执的方向,弹奏绝妙的救度法音,最後攻克凡夫坚固不破的烦恼。
这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救度,所以,敦煌有了不可思议的「反弹琵琶」。
文/释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