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生安乐:龙门西方净土变相龛
据《十六观经异记》记载,位於龙门石窟东山,编号第2139号的西方净土变龛,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出资所开凿的。白居易晚年在龙门香山度过,他在这里生活了十八年,自号「香山居士」。他晚年身患风痹症,因此发愿出俸钱三万,按净土宗的经典《无量寿经》,开凿西方净土世界经变龛,以作功德。
什麽是西方净土变龛呢?
西方净土变龛,是根据佛教经典雕刻的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像龛。龙门石窟的西方净土变龛位於东山万佛沟北侧。
西方极乐世界简称极乐世界,又称西方净土、阿弥陀佛净土。是佛教经典中所描绘的庄严、清净、平等的世界,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痛苦与危难,是只有快乐的美妙世界,所以称为「极乐」。变,是经变的简称,又称变相、佛经变相,就是把佛经中的各种故事,通过绘画或雕刻表现出来的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主要是为了配合讲经,让受众更加了解佛教教义而使用的。西方净土变,也叫阿弥陀净土变,是根据《无量寿经》或《阿弥陀经》绘制、雕刻的。
龙门石窟的西方净土变龛,雕造在一个方整崖面上,高2.65米,宽2.95米,深0.48米,画面构图分为上下两个层次。上层靠下的中央部位,西方净土的主尊阿弥陀佛居中而坐,双臂曲肘上举於胸前作说法印,四周围绕着眷属圣众及与会听法的众多菩萨、弟子,有作思维状,有作供养状宫阁楼台、宝盖旗幡、众多乐器等分布在画面上,灵鸟和祥云充满其中,整个画面富丽庄严,气象万千。
下层为两列供养菩萨,或坐莲花上,或作站立状,或两两交谈,或载歌载舞,充满微妙快乐的净土气氛。唐代石刻工匠艺师对西方极乐世界的丰富想像,在龙门石窟的西方净土变龛中,以概括的手法表现了其中最主要的情节场面,创造出引人入胜的画面。
西方净土变这种经变的形式,在以砂岩和泥塑为主要材质的石窟中是比较常见的,因为砂岩和泥塑比较细腻,更能表现得丰富多彩,辉煌灿烂,也更能体现西方极乐世界的无限美好。龙门石窟的石质属於石灰岩,与砂岩和泥塑相比硬度较大,因此雕刻的难度也更大。所以龙门东西两山中只有这一处西方净土变龛,更显珍贵。
这幅西方净土变在雕刻手法上使用的是唐代佛教造像普遍运用的圆刀法,人物的衣纹横断面呈圆突形,比较浑圆,流畅写实,给人以柔和之感,在质感的营造方面比较成功。如今我们在这幅珍贵的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变中,还能看到画面中琵琶、箜篌、腰鼓、箫笛之类的乐器击鼓鸣笛,彷佛极乐世界热烈欢快、灵动非凡的景象就在眼前。这些造像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唐代民族乐器的具体形象。
在诗人白居易生活的年代,他目睹了唐朝由盛至衰的过程,尤其是安史之乱(755-763年)以後,李唐王朝每况愈下,所以白居易诗作的风格体现的是忧国忧民的思想。当时的社会,净土宗拥有众多的信徒,这是因为净土宗方便易行,人人都能修,所以深得大众的欢迎,成为唐代最流行的佛教宗派之一。为了利益众生,积累无量的德,白居易出资开凿西方净土变龛,展现西方净土世界的景象,同时,造龛之初还发愿:「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寿佛所。」体现了诗人的济世思想。
此外,白居易在龙门期间,还修缮了香山寺,七十三岁时还倾注资财,疏通龙门八节险滩,完成了多年的夙愿,从此「夜舟过此无倾覆」、「八寒阴狱化阳春」。诗人不忘民间疾苦、为民造福的精神,和他的诗篇一同在龙门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文 /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