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大師在其著作中,對「凡夫」一詞的運用展現出了深邃的思考與精妙的表達。他不僅僅簡單地使用「凡夫」這一詞彙,而是常常在其前後巧妙地添加一系列限定詞,以更加精準地凸顯凡夫的特質與處境。
這些限定詞如同細膩的筆觸,勾勒出凡夫形象的輪廓,使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善導大師對於凡夫的獨到見解。
通過對這些限定詞的梳理與分析,我們可以逐步揭開善導大師「凡夫」觀的神秘面紗。這一過程不僅是對善導大師思想的探索,更是對我們自身處境的反思與覺醒。
一、凡夫:煩惱具足的存在
善導大師在其著作中,首先著重強調了凡夫輪迴生死、無法解脫的根本原因,即其內心煩惱的具足。
善導大師深刻地指出,凡夫之所以在生死輪迴中徘徊,無法獲得解脫,是因為他們的內心被種種煩惱所困擾,這些煩惱如同沉重的枷鎖,束縛著他們無法擺脫生死輪迴:
然眾生障重,取悟之者難明,雖可教益多門,凡惑無由遍攬。……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觀經疏・玄義分》
佛是法王,神通自在。優之與劣,非凡惑所知。……
言「為煩惱賊害」者,此明凡夫障重,妄愛迷深,不謂三惡火坑闇在人之足下。
——《觀經疏・序分義》
(六)明佛身光明朗照十方,垢障凡夫何能具睹。……
韋提實是垢凡女質。
——《觀經疏・定善義》
凡夫智淺,惑障處深。……
佛是聖中之極,發語成經,凡惑之類蒙餐,能使聞之獲益。
——《觀經疏・散善義》
捨彼莊嚴無勝土,八相示現出閻浮。
或現真形而利物,或同雜類化凡愚。……
他方聖眾,起若雲奔;
凡惑同生,過踰盛雨。
——《法事讚・卷下》
欲使善惡凡夫迴心起行,盡得往生。……
一切罪惡凡夫尚蒙罪滅,證攝得生,何況聖人願生,而不得去也?
——《觀念法門》
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
——《往生禮讚》
又,說種種方便,教門非一,但為我等倒見凡夫。若能依教修行者,則門門見佛,得生淨土。……
韋提即是女人相,貪瞋具足凡夫位。
——《般舟讚》
為了更全面地揭示凡夫的煩惱狀態,善導大師使用了一系列精準的詞彙進行描述。他提到「惑」,意指凡夫內心的迷惑與不解;又說「善惡」,揭示了凡夫在善惡之間的掙扎與矛盾;他還用「垢障」和「垢」來形容凡夫內心的污垢與障礙,這些污垢與障礙遮蔽了他們的本性,使他們無法看清真實的自我;同時,他也用「智淺」和「愚」來描繪凡夫的智慧淺薄與愚昧無知,這種淺薄的智慧與愚昧使他們無法領悟生命的真諦;此外,他還提到「倒見」,意指凡夫的顛倒見解與錯誤認知,這些顛倒見解與錯誤認知使他們無法正確地看待世界與自我;最後,他用「具足煩惱」和「貪瞋具足」來總結凡夫的煩惱狀態,強調他們的內心充滿了無盡的煩惱與貪瞋之念,這些煩惱與貪瞋之念如同烈火一般,燃燒著他們的內心,使他們無法獲得片刻的安寧。
通過這些精準的詞彙與深入的剖析,善導大師為我們揭示了凡夫內心的煩惱狀態,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凡夫輪迴生死、無法解脫的根本原因。
二、凡夫:流轉生死的常態
善導大師在其著作中,進一步明確指出了凡夫的另一顯著特徵,那便是流轉生死:
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觀經疏・散善義》
余既是生死凡夫,智慧淺短,然佛教幽微,不敢輒生異解。
——《觀經疏・後跋》
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迴六道,苦不可言。
——《往生禮讚》
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彌陀淨土,不可輕而不欣。
——《般舟讚》
善導大師深刻地洞察到,凡夫的存在狀態與生死緊密相連,無法擺脫輪迴的束縛。為了特別突出凡夫輪迴生死的狀態,善導大師使用了「生死凡夫」這一富有深意的詞彙。這一詞彙不僅簡潔明瞭,而且寓意深遠,它準確地描繪了凡夫在生死輪迴中不斷流轉的無奈與悲哀。通過這一詞彙的運用,善導大師進一步強調了凡夫在生死面前的無力與渺小。
三、凡夫:不堪觀想的心力
善導大師在其著作中,還著重強調了凡夫在修行過程中的一大障礙,即其心力不堪觀想。
他深刻地指出,凡夫由於內心的煩惱與雜念叢生,往往難以集中精力進行深入地觀想修行。為了更全面地揭示凡夫在觀想上的困難,善導大師使用了一系列精準的詞彙進行描述:
言「汝當繫念」以下,正明凡惑障深,心多散動,若不頓捨攀緣,淨境無由得現。
——《觀經疏・序分義》
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如似無術通人居空立舍也。……
正明「凡心狹小,聖量彌寬,注想無由,恐難成就」。
——《觀經疏・定善義》
諸佛境界,唯佛能知;國土精華,非凡所測。三身化用,皆立淨土,以導群生;法體無殊,有識歸之得悟。但為凡夫亂想,寄托無由,故使釋迦諸佛不捨慈悲,直指西方十萬億剎,國名極樂,佛號彌陀,現在說法。
——《法事讚・卷上》
一切佛土皆嚴淨,凡夫亂想恐難生 。
如來別指西方國 ,從是超過十萬億。
——《法事讚・卷下》
善導大師提到「凡惑障深」,意指凡夫內心的迷惑與煩惱如同深厚的屏障,遮蔽了他們的智慧之光,使他們難以洞察生命的真諦。又說「心多散動」,揭示了凡夫內心的浮躁與不安,他們的思緒如同紛飛的柳絮,難以定下心來專注於觀想。
同時,善導大師還用「凡心狹小」來形容凡夫的心胸狹窄,這種狹窄的心胸限制了他們的視野與境界,使他們無法容納更廣闊的宇宙真理。他還提到「凡夫亂想」,意指凡夫的思緒紛亂如麻,無法形成清晰的觀想圖像,這種亂想的狀態嚴重阻礙了他們的修行進程。
通過這些精準的詞彙與深入的剖析,善導大師為我們揭示了凡夫在觀想修行上的重重困難。他提醒我們,要想在修行之路上取得進步,就必須首先克服這些內心的障礙,使心力得以提升與淨化。
四、凡夫:身處五濁之世的時空定位
善導大師在其著作中,還特別強調了凡夫所處的時空背景,即佛去世後的五濁惡世。
善導大師深知,這一時期的眾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他使用了一系列詞彙來描述凡夫的這種處境:
佛去世後,大乘極善上品凡夫……
佛去世後,大乘凡夫……
佛去世後,持小乘戒凡夫……
佛去世後,無善凡夫……
佛去世後,五濁凡夫……
今時善惡凡夫。
——《觀經疏・玄義分》
今說《觀經》定散二善,唯為韋提及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證言得生。
——《觀經疏・散善義》
五濁凡夫將謂實,六年苦行證無為。
——《法事讚・卷下》
又如此經證,非直夫人心至見佛,亦與未來凡夫起教;但使有心願見者,一依夫人,至心憶佛,定見無疑。……
佛滅後凡夫,乘佛願力,定得往生。……
又如《觀經》九品云「一一品中所告眾生者,皆是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五濁凡夫遇善知識,勸令生信,持戒、念佛、誦經、禮讚,決定往生;以佛願力,盡得往生」。……
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但迴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釋迦出現,為度五濁凡夫,即以慈悲,開示十惡之因,報果三塗之苦。……
若佛滅後,一切善惡凡夫發菩提心,願生彌陀佛國者,日夜繫心,畢此一生稱、觀、禮、讚,香華供養阿彌陀佛及觀音、聖眾、淨土莊嚴;念念觀想,三昧或成、未成者,現生得何功德?
——《觀念法門》
「佛去世後」,這一詞彙簡潔而明瞭,它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也預示著新的修行環境的到來。在這個時代,眾生失去了佛的直接指引與庇護,修行之路變得更為艱難。
「今時善惡凡夫」,善導大師以此詞彙揭示了當下時代的眾生狀態。在這個五濁惡世中,善惡交織,眾生內心的煩惱與業障更加深重,修行之路充滿了曲折與坎坷。
「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這一長串的詞彙更是全面而深入地描繪了凡夫所處的惡劣環境。五濁,即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它們如同五座大山,壓得眾生喘不過氣來;五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它們如同五條毒蛇,時刻啃噬著眾生的心靈。在這樣的環境中,凡夫的修行之路舉步維艱。
「五濁凡夫」,這一詞彙簡潔而富有力量,它直接將凡夫與五濁惡世緊密相連,凸顯了凡夫在這一特殊時空中的無奈與悲哀。
通過這些精準的詞彙,善導大師為我們揭示了凡夫所處的時空背景——一個充滿挑戰與困境的、佛去世後的五濁惡世。
五、凡夫即是我:進入淨土門必不可少的自我認同
最後,善導大師在其著作中,將「凡夫」這一身份與自我緊密相連,用「為我凡夫來出世」這一富有深意的語句,表達了一種深刻的自我認同:
為我凡夫來出世,隨緣說法應時機。
——《法事讚・卷下》
善導大師,不僅未曾迴避自己的凡夫身份,反而以勇敢之心全然接納。這種自我認同,是踏入淨土法門必不可少的、最為關鍵的一步。因為如果不覺得自己是凡夫,就不會有迫切需求去尋求佛的救度。
而另一方面,善導大師的這句話也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希望與鼓舞。因為佛就是為了救度我們這種凡夫而出世的。在這個充滿煩惱與業障的五濁惡世中,我們凡夫常常感到無力與迷茫,輪迴的枷鎖似乎無法打破。但善導大師提醒我們,即使凡夫煩惱具足,輪迴不止,這都不是問題。
因為我們是佛出世最想要救度的眾生。佛以無盡的慈悲與智慧,觀察著世間的每一個凡夫,他深知我們的痛苦與掙扎,因此他願意伸出援手,引領我們走出困境。
綜上所述,善導大師在其著作中,通過對「凡夫」一詞前後巧妙地添加一系列限定詞的方式,為我們深刻揭示了凡夫的特質與處境。他不僅僅滿足於簡單地使用「凡夫」這一詞彙,而是希望通過更加精準、更加富有深意的表達方式,來全面地展現凡夫在修行道路上的種種挑戰與困境。這些限定詞如同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了凡夫形象的輪廓,使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善導大師對於凡夫的深刻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