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有靈魂覺知的,究竟要把心靈安放在何處?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必須嚴肅思考的問題。社會發展了,很多人卻反而更加迷茫,無法找到心靈的安頓處。
在拜金主義的社會裏,一切向錢看,財富的多少成了衡量一個人價值的唯一標準。如此更加激起人的欲望不斷地膨脹,人的欲望越是膨脹,內心越是貪婪,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人類的痛苦也就越是不斷地加劇。
《佛說無量壽經》中說:「然世人薄俗,共諍不急之事。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無尊無卑,無貧無富,少長男女,共憂錢財。有無同然,憂思適等。屏營愁苦,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有安時。有田憂田,有宅憂宅。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復共憂之。重思累息,憂念愁怖。橫為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憂毒忪忪,無有解時。結憤心中,不離憂惱。心堅意固,適無縱捨。或坐摧碎,身亡命終,棄捐之去,莫誰隨者。尊貴豪富,亦有斯患。憂懼萬端,勤苦若此。結眾寒熱,與痛共居。貧窮下劣,困乏常無。無田亦憂欲有田,無宅亦憂欲有宅,無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亦憂欲有之。適有一,復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齊等。適欲具有,便復糜散。如是憂苦,當復求索。不能時得,思想無益。身心俱勞,坐起不安。憂念相隨,勤苦若此,亦結眾寒熱,與痛共居。或時坐之終身夭命,不肯為善,行道進德。壽終身死,當獨遠去,有所趣向,善惡之道。莫能知者。」
這是欲界眾生心靈最真實的寫照。欲界眾生的欲望得不到滿足,於是就怨天尤人。有智慧的人就想,是否可以找到一個能滿足眾生所有願望的地方?
《莊子.內篇.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大意是:天氣乾燥,河床乾涸,兩條魚同時被困在裏面,於是兩條魚為了生存,開始互相呼氣、互相吐沫來潤濕對方。遇到下大雨,潮水上漲,魚兒又重新游回到了江河湖海中,在水中各自盡情地遊玩享受,忘記了彼此。
這裏莊子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美好的藍圖,物質世界豐富到一定的程度,人與人之間所有的恩怨紛爭也就不存在了。
《往生論註》也說:「願我成佛,必使珍寶具足,嚴麗自然;相忘於有餘,自得於佛道。」
《佛說無量壽經》中說:「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阿彌陀佛早就為眾生成就了一切所求滿足功德,「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那麼,有什麼方法讓我們的心,安住西方極樂世界呢?
這裏我們可以借鑒儒家的安心方法。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要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推己及人。各個人的心,走向別人的心裏找安頓,找歸宿。這樣才是「心之大解放」,「心之大安頓」。是要把自己的心量擴大,把心之情感與理智同時擴大。父的心,走向子的心裏成為慈;子的心,走向父的心裏成為孝。君主的心,走向臣子的心裏成為仁;臣子的心,走向君主的心裏成為忠。丈夫的心,走向妻子的心裏成為義;妻子的心,走向丈夫的心裏成為順。朋友的心,走向朋友的心裏成為忠與恕。心走向心,便是孔子之所謂仁。
淨土念佛法門,也是讓我們眾生的心,走向阿彌陀佛的心成為感恩與接納;阿彌陀佛的心,走向眾生的心成為慈悲。
《楞嚴經》云:「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觀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安徽弘願寺來迎殿內,本尊阿彌陀佛像兩側寫到:
低頭禮拜,可知我佇候已久;
開口稱名,當思汝往生業成。
大意是:阿彌陀佛十劫之前久已成佛,一直佇立在那裏,寶手常垂,望眼欲穿,切盼眾生回歸極樂家鄉,直到今天我們才來到佛前禮拜,心中還以為是自己的主動虔誠,殊不知阿彌陀佛大慈悲心,已嫌我們來得太遲了。阿彌陀佛成就「稱念者必令往生」的名號,當眾生開口稱念之時,往生之業已經在這一句名號中完全達成了,但我們稱念佛名時,對此事猶然不知。
佛與眾生的想念不相隔離,諸佛正遍知海,依眾生的觀念而得以顯現。眾生念佛,就是全盤地接納佛功德為己功德;眾生若不念佛,則聖凡永隔,父子乖離,長處輪迴,去佛遙遠。
丁酉年季秋 雲水堂沙門 道心和南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