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裏,淺淺的微笑
我認為學佛,洛陽這個地方是不能忽略的,尤其是龍門大佛。很多人應該都看過龍門的那尊大佛,這尊佛像出現在很多地方,網路、電視、雜誌,各種書本,各種圖像上都出現過。我多年前就看見過這尊佛像,一看就覺得很親切,感覺代表了中國人的臉,當然這是佛像,我們是凡夫,無法高攀,但是一想到中國,就想到佛教,一想到淨土宗,也許馬上就想到這尊佛像的面容。我們今天來洛陽,其實就是為了這尊佛像,可以算是善導大師的加持吧!
其實我很早就想來看這尊佛像了,這份緣牽得很遠。我小時候非常不愛念書,一看書本就打瞌睡,可是看到圖畫就有興趣。初中的時候,週末我會去圖書館翻各式各樣的圖像書。
有一天,在圖書館的角落,把善導大師監造的這尊大佛的圖像翻出來,然後就蹲在那裏靜靜地看著,看了很久很久,雖然當時的那個圖很小,黑白的,而且佛像的本身也沒有什麼特殊裝飾,但是就是那淺淺的微笑,就把時光與記憶都凝固了。
停佇凝望,慈悲攝受
昨天去看了大佛,幾乎是每一個洞都去看了,可是看過了就忘了,記不起很多佛像的樣子,就像做了一場夢。
可是當我們走到那尊大佛前的時候,一看,幾乎沒有一個人不停下腳步來看這尊佛像的,也許很多人是專門為了這尊佛像而來到龍門石窟的。這尊佛像代表了龍門,講到龍門就想到這尊佛像,講到這尊佛像就想到佛教,也可以代表中國佛教的形象,同時也代表了善導大師。
對於大佛,以前只有印象中一個黑白的小圖像,昨天終於看到了,就覺得很興奮。怎麼有佛像雕得這麼莊嚴呢?其實那尊佛像之所以讓大家很難忘,是因為它的造型很慈悲。
念佛人也是慈眉善目的,念佛,佛就住在心中,放大光明,所以我們的蓮友都是笑瞇瞇的,非常柔軟的,很容易親近的。這是因為受到佛功德的薰染,才有今天安樂的狀態。
每次我看到宗揚老法師都是這種感覺,他很謙卑、很柔和,很容易親近,我相信洛陽今天能有這樣的規模,有這麼多念佛的蓮友,老法師的功德是不可磨滅的。他是一個很老實、很謙卑的念佛人,宗昭法師說老法師把自己鎖在屋子裏,一個月不出來,都在念佛,外面的人以為老法師出了什麼事,還叫小孩子翻牆去看,原來在念佛。
念佛的凡夫都能如此,何況是善導大師,他二十三歲就證念佛三昧,可以在很深的禪定中看到阿彌陀佛,看到十方諸佛,其實善導大師就是阿彌陀佛的示現。不管佛身上有什麼功德,有什麼加持力,其實講起來不過就是慈悲兩個字。佛心的慈悲是很徹底的。阿羅漢的慈悲是表皮的;菩薩的慈悲就更深入,就像肉破開了;佛的慈悲又更深,達到最徹底的階段,真是破骨入髓,深到骨髓去了。
那是什麼樣的感覺呢?比如我們光著腳走路,不小心踩到一顆釘子,一定很痛,那我們的手會怎麼樣呢?我們的手反射性的就想把釘子抽出來。我們跟佛是一體的,當我們在生死中掙扎,在誦經、在持咒,卻因不得解脫而痛苦的時候,佛就來了,以各種因緣來讓我們念佛。佛與眾生是一體的,我們有喜怒哀樂,佛也跟著我們有喜怒哀樂。經典上有一句話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善導大師有這樣的高度,所以雕的這尊佛像是很特別的,充滿著佛的慈悲,昨天左看右看,又拍了很多照片,想這總可以把這尊佛像的面容帶回家了吧,其實是帶不走的,那種慈悲永遠凝固在那裏,照耀整個時代,所有眾生。
善導大師已經往生一千多年了,今天能夠透過某種形象來看到善導大師的,也許就是這一尊佛像了。雖然善導大師也留下了文字,可是絕大多數人是很難透過文字去瞭解的,我雖然懂幾個文字,可是《善導大師全集》一翻開,感覺自己像文盲一樣,看不懂,這就很難深入體會善導大師講的那種慈悲。可是善導大師給我們留下這尊佛像,那淺淺的微笑,在唐代凝結,超過千年歷史,越過紛飛戰火,它保留下來了,就出現在那裏,如如不動,我們只要看到就會被攝受。
佛像展現出來的慈悲難以用語言形容,透過這尊佛像可以直接地看到善導大師是怎麼樣的佛心,那這尊佛太特殊了,展現出來的利益眾生的慈悲,把整個佛教都收納進來了。中國佛教的八大宗派,都是幫助眾生解決生死問題,讓我們超脫六道輪迴,可是除了念佛法門,其他的法門會比較辛苦,比較艱難,一般人做不到,所以善導大師用簡簡單單的一尊大佛的形象,把八大宗派都收進來了,把一切修行法門都收進來了。
釋迦牟尼佛講了很多很多法門,留下大量的文字,對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是不可能學這麼多的。念佛就不一樣了,尤其是今天我們學善導大師的淨土法門,那就更殊勝了,我們只要安安心心地坐在念佛堂裏,只念一句佛號,其他的功德通通收納在這一句佛號當中,這樣想起來,就覺得我們身為一個念佛的佛教徒,是非常幸運的。
我們看到這尊佛這麼慈悲,不知不覺就跟這尊佛像結下了因緣,以前沒有學佛的,現在懂得有佛,而且這樣慈悲。再深入進來,也許懂得念佛了,懂得求往生了。
不管男女老幼,不管有文化還是沒有文化,不管是善人還是惡人,一看這尊佛像,就會被攝受,也許慢慢就會轉到念佛法門來。這是很不可思議的功德。
看上去很簡單,只是一尊石頭雕刻的佛像而已,可是卻有這麼大的功德,善導大師很有智慧與悲心,「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用這兩句話來形容我覺得很好,平平淡淡的一種思想或事情,可是要成就它,需要費盡千辛萬苦,由繁就簡,這是最不容易的,如果再要深入淺出,簡單中又含藏著那麼豐富,那麼不可思議的內容,善導大師做到了。
大佛,唯一的記憶
我們從大佛處走到馬路時,有一個導遊在我們前面穿梭著,跟大家說:「有人不想往前走了,我們休息一下,慢慢走回去吧!」其實龍門石窟很大,繞過東山還有一大段路可以走,還有很多佛像可以看,就此停步,我就覺得太可惜了。師父說古代遺留下來的佛像,是古代修行人的一個遺跡,看看就會很好,怎麼就不去了呢?太可惜了吧!當我看完了所有的佛像後,就覺得這些人其實很有智慧。
我們看了大佛以後,再看後面的佛像,回來後,唯一記下來的就一尊善導大師雕的龍門大佛,其他的佛像,無論在哪的,無論是多麼莊嚴,都沒有留下一絲記憶,就算拍了照片,也不記得在哪裡拍的,面目太模糊,看著照片也似乎未曾看過那些佛像。
而那尊佛像就如同善導大師說的:「彌陀身色如金山。」一尊佛就是一座山,那麼龐大、那麼典雅、那麼莊嚴,代表了佛力的慈悲,哪怕只看一眼,就永遠忘不了。
如此,只看大佛就回去不是很有智慧嗎?只看一尊佛像,就把整個龍門石窟的精華都帶回家了。總之,正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善導大師的加持,才有這種感覺吧!
我又想起了《無量壽經》上的一段經文:「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當法滅之際,一切法門都不應機了,慢慢會消失,只有一部經典還能遺留下來,就是講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無量壽經》,任何人到了末法時代,或者到了法滅之後一萬年之後,只有聽聞到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聽聞到這句六字名號,願意去往生,都可以往生。
佛號蘊藏著釋迦牟尼佛的慈悲,蘊藏了十方諸佛的慈悲,也包含了阿彌陀佛的大願力,阿彌陀佛跟其他諸佛合作,把一切眾生一網打盡,全部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只要念了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全部的功德都已經具足了,就把我們整個目光直引到極樂世界。
哪怕現世有很多的困難,有很多的煩惱,只要願意求往生,這些東西都會慢慢化解,慢慢就不成為一種障礙,不會障礙我們的往生與生活。
第十七願說:「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現在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他成佛十劫以來,這麼多佛都來稱揚這句名號,我們也是透過釋迦牟尼佛知道有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發起了求往生的心,也等於阿彌陀佛這個心願在我們身上起了作用,所以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其他的佛都已經念到了,其他的修行都已經圓滿了。
只看那尊佛像,其他的不看也沒關係了。那些遊客是有智慧的,或者暗合道妙。如果我們有禪定力,也許能看到善導大師現身,然後就讚歎這些人:「只看一佛則止,智慧也。」
望之儼然,即之也溫
近看大佛,佛像的嘴是微微往上翹的,是淺淺的微笑,親切溫和。當走到河的對岸,遠遠看著佛像,發現佛像依舊很莊嚴,不過那是一種不可侵犯的莊嚴相,就好像釋迦牟尼佛未成佛時,所歷盡的魔來磨難的種種景象,他莊嚴地坐在那裏,如如不動,然後抵擋一切的業障,一切的外魔。這時你會感覺這尊佛像變得很莊嚴,不可侵犯,高高在上。
我想到了一句話:「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君子遠遠看他的時候,他是不苟言笑的,好像特別嚴肅,不容易親近,可是當你一接近他,想要跟他親近,請教問題的時候,他卻是態度和藹,謙卑柔和,然後和言愛語解答各種問題。
這尊佛像也給人這種感覺,就好像我們學這個法門,外人看起來不可理解,只念這一句阿佛號難道就夠了,其他的修行難道就不做了嗎?是不是太過偏激,是不是跟佛法不相合,甚至有抵觸的地方呢?當我們真正走進這個法門的時候才發現,不理智批評的人,他們對於佛所展現的慈悲,並不很深入瞭解。當我們看到佛像所展現出來,是弓著身體,手往下伸,是要接引我們上來的時候,立刻就會感覺到佛的慈悲是超越任何一種修行,超越任何一種複雜高深的理論的。當我們這樣想的時候,馬上會覺得這個法門實在太好了,我們跟佛不知結了多少劫的緣,才能有這樣的善根來學習念佛法門。我們今生念念佛,也沒有辛苦地去做其他高深複雜的活動,竟然就得到成佛的利益,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簡單,不可思議
這尊佛像很高大,可是服裝雕刻得非常簡樸,旁邊菩薩力士的服裝,有瓔珞、寶冠,非常華麗,可是這一尊佛只有那淺淺的微笑,還有半開的眼睛,身上服飾只有幾道衣紋,像水墨一樣,淡淡的。周圍那閃射出來的火焰,頭上背光的花紋,以及周圍的裝飾的光明又非常熾盛,這是多麼強烈的對比啊!
這尊佛像叫盧舍那佛,盧舍那的意思就無礙的光明遍照無盡的法界,利益眾生。無盡的光明,無盡的慈悲,這不就是阿彌陀佛嗎?善導大師雕的雖然是盧舍那佛,可是隱藏了阿彌陀佛的意思,還有阿彌陀佛成就的這六個字的名號。就這六個字,只要動動嘴巴念,不會讓人覺得很辛苦,必然有殊勝的功德。
六個字很簡明,沒有任何裝飾,也沒有任何音樂性的,可是展開出來的是重重無盡的,我們想像不到的功德,這不是很不可思議嗎?如果不是法藏比丘花了那麼漫長的時間,用了無數的生命,為我們凝成了這句名號,我們怎麼能以區區凡夫身就妄想一生要成佛。
所以就算今生過得很苦,身體不健康,生活不美滿,也吃不飽,穿不好,也一定要念佛。阿彌陀佛已經把極樂世界送給我們,我們就不能白白地丟到一邊,我們今天得到了怎麼可能輕易放棄呢?更應該把它牢牢抓住。我們今生唯有念佛往生這一件事而已,其他都可以看淡一點。
弘願寺的網站有一則感應故事,講得很精彩,有一個人生病,家人就請了一些道士來家裏做法,有一個學我們這個法門的蓮友就告訴他:「你怎麼請道士呢?我們念佛這麼殊勝怎麼不念佛呢?」可是這個人也很無奈。當道士在做法的時候,蓮友就在旁邊念佛,那個道士就說:「這裏來了一個高人,念六字咒語,全身有一個光球照四十里,太厲害了。我們鬥不過,我們走!」後來道士就問那個蓮友學什麼法門,有那麼厲害的功能,身上能放光,蓮友就告訴他,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
就這麼簡單,我們一個凡夫,念佛就有這麼大的功德,如果不去念,就太沒有智慧了。
老老實實念這句佛號我們就是一個很有智慧的,即使我們還是煩惱一大堆,還是有很多困難解決不了,只要念佛就能往生成佛,這一生還有什麼可擔心呢?我們沒有修行,還是凡夫,還是一樣過這樣的簡單生活,甚至還有一點煩惱困擾,但我們念著佛,想想就會很歡喜。就算滿身都是病,我們也要歡喜接受,想想業障了之後,馬上就是金剛那羅延身,就是不壞之身,就成佛去了。
淨土,最後的歸宿
任何一種學問、一種哲學、一種宗教,一定都有最後要達成的目的,也就是說一定有化導的功能,或者救拔眾生的功能,一定有改善生活的作用在。可是我們看到今天的佛教,除了念佛法門以外的佛教,可以說只剩下個佛教結緣的作用,當然也有應有的滅罪、增福,如果我們學佛只是為了增加福報,讓自己家庭更美滿,更沒有煩惱,事業更順利,子孫更賢孝,那可以不用學佛了,基督教也可以,甚至其他民間的宗教都可以有類似的功能。我們學佛念佛,唯一的目的無非就是解決無窮盡時間以來的輪迴之痛。
師父說過:學我們這個法門的老人居多,我們這個法門不是日落西山,沒有希望了嗎?其實我們這個法門是很成熟的法門,為什麼是老人多,因為經歷了人生大起大落,大風大浪,最後知道有一個最圓滿的歸屬的時候,才會放棄一切,投入這個法門來。而年輕人,充滿好奇,什麼都想去學,聽說坐禪很殊勝,就想去坐坐,可是一坐下來就通身煩惱,感覺好像也不是很得力。什麼都想學,結果什麼都學不到位,都不深入。而現在我們念佛了,因為我們過去都已經看過了,都不覺得好奇了,知道有一個最究竟的,最圓滿的、最殊勝的、最不可思議的法門等待我們,這就是淨土法門,就是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我們才會放下一切,投入進來。
我覺得大家今天能夠來這個地方,在這裏一起念佛,這是非常有福報的。
淨土宗是這個時代唯一還能給所有人,都能得到究竟意義的法門,其他的最多是讓我們在佛教裏結一個緣,種一個善根而已,唯有善導大師的淨土法門,才能給我們最究竟的安樂和利益。
善導大師雖然不在了,但是還有一尊佛像在,那是善導大師的形象。很多人想要把善導大師的形象塑造出來,可是這一塑就怪,不是塑造得太年輕,沒有什麼功德的樣子,要不就是把他塑造得太老,滿臉皺紋,可是現在就有一尊現成的大佛在那裏,那尊大佛幾乎就可以象徵善導大師,那麼慈悲,那麼莊嚴,給大家歡喜和信心,很多人看了,一也不管是什麼佛,一看就很高興,就想跟他照相,以後把相片打開,就想到曾經跟這麼莊嚴的佛一起照相,多歡喜啊!就跟善導大師結下了緣,慢慢進了淨土法門,所以善導大師就坐在那邊,等待所有人來看,等待所有人來念佛,等待所有人回到極樂淨土。
(201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