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人在此世間過生活,不論是為了事業的發展,或是為了人際的和諧,或者為了家庭、團體盡心盡力等等,難免會有各種面向的需求。為能適當滿足這些需求,多少要投入時間與精力來經營,經營的結果有得有失,過程中便免不了患得患失。這是一種苦,因為世間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所求無常」必然離不開苦。
行者有鑑於此,因而轉向尋求能徹底離苦得樂的解脫之道。這是一種智慧的抉擇,不過,智慧的抉擇也是需求的一種,仍然存在著得失的問題。更何況就如古德所說:「清淨之道雖欲尋覓,若乏正知,難臻清淨。」
正知是怎樣的內容?如何如實獲得正知?固然是個首要面對的問題,但即使具備了正知,還 得需經累劫的修行方克成就,而我們的一期壽命,長者不過百年,想要圓成道業,勢需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斷轉世輪迴,在不斷的轉世過程中,每個下輩子是否還能再得人身,是否還記得繼續修行,是否有足夠能力與福報再持續精進,都是問題。
緣此, 龍樹菩薩於《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說:「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辟支佛地,若爾者,是大衰患。」 意思是說,要到達阿惟越致地(不退轉地),需要耗費漫長的時間,經過很多難行與苦行,一旦在某個時節忍不住了,就會退轉、退墮。
然而,有為的娑婆世間既不能久留,無為解脫之道又這麼困難,真讓人有「進既艱辛退亦難」的無奈。所幸我佛慈悲,龍樹菩薩接著提示行人: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只要執持稱彌陀佛名便能容易達致不退轉地,真乃慈悲至極,易行之至。因為任何人,不論貴賤賢愚,只要信願持名,便能得到彌陀的慈悲救度而安心歡喜。就如法然上人所說:「法然以已獲得之心而念佛。」
然不可諱言的,雖同樣念佛,雖有不少人念得法喜充滿,卻也有部份人念得很勉強,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掙扎,於欲得而未能得的困境下,如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般,忍不住轉到其他行門,再度與惑業苦作長期奮戰了。
有謂『行百里路者半九十』,同為在易行道中前進的淨土念佛人,如何善巧跨越「未得與已得」之間心橋,俾免因缺臨門一腳,導致入寶山而空手回之憾,這應是念佛人最關心的重要問題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