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觀經概說》有感(三)
一代時教都是六字名號的註腳。要想理解這一命題的含義首先要看善導大師在解說《觀經》時,是怎麼將經文劃分分科的。其次是要看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論述的有關內容。
一、從文章結構劃分上來看。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將經文開始的「序分」分為「證信序」「化前序」和「發起序」。這樣劃分經文解說的分科是有其很深的含義的。
我們知道經文中的「序分」,是表明宣說這一部經的狀況,或者講經的由來。其中的「證信序」是證明這一部經的內容是真實、沒有錯誤的,希望未來的眾生聞經要生起信心,不要懷疑的文字內容。「證信序」是所有經典共同的形式。證信序也是佛說經文的六成就文(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眾成就),表明確為佛說,真實可信,故名「證信」。
一般經文的開始都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某地,與某某眾為上首」。以這樣的語句來作為每一部經文的「證信序」。
可是善導大師慧眼獨具,看出《觀經》的「證信序」是不能同其他經文一樣作同等開篇分科的。大師僅將 「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作為了《觀經》的「證信序」。一般說來經文的證信序應該具足佛說經文的六成就。可是《觀經》的「眾成就」與「處成就」在哪裡呢?我們繼續看。
大師將「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三萬二千,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這四句經文,作為了《觀經》的化前序,也就是把一般意義上作為經文「證信序」的內容給拆分為二了。而將這一段作為了《觀經》宣說的序幕或者說是《觀經》教化之前的情境作為了序文。
為何大師這樣分科?並非大師標新立異,而是作為彌陀再來的善導大師,有著與眾不同的智慧,看出佛說《觀經》之深意。這是大師所得成就使然。
大師看出,其一,一部《觀經》並非為聖人所說,而是為拯救處於生死輪迴以致未來世的造惡眾生所說之法。這樣經文開始所敘述的諸羅漢菩薩眾,如果作為聽眾與佛宣說《觀經》的內容和佛所要展示的出世本懷就對不上了,因為這些諸羅漢菩薩眾並非是《觀經》現場的聽眾。諸羅漢菩薩眾所處的耆闍崛山,也不是佛親說《觀經》處。
《觀經》真正的「眾成就」在於哪裡呢?在於羸劣凡夫韋提希夫人以及未來世為煩惱賊所害之眾生。而《觀經》的「處成就」就是世尊攜阿難與目犍連為韋提希講法的王舍城王宮。這在大師《觀經四帖疏》作七門料簡第四:「正顯說人差別」,已明確交代。
把《觀經》起始所述的諸羅漢菩薩眾在《觀經》中作為佛教化開始前的情況介紹歸入「化前序」是有很深的意涵的。大師在《觀經》分科上獨具慧眼,深合佛意出世本懷。有怎樣的意涵,我們接下來看。
其二,結合《觀經》的「發起序」又可分為近發起序和遠發起序。我們知道「發起序」,是敘述開講一部經的動機、因緣、目的的文字。因為每一部經各有其特別、不一樣的狀況,因此發起序的序文也各異其趣,有信眾發起、有天人發起、有菩薩發起,《阿彌陀經》由世尊自己發起等等。
《觀經》的近發起序,也就是《觀經》本經的發起序,從禁父緣開始、禁母緣、厭苦緣、欣淨緣、散善顯行緣、定善示觀緣,是發起講這部《觀經》宣說所具有的因緣。
而遠發起序也是善導大師將諸羅漢菩薩眾作為「化前序」的一個徹解佛意的劃分。
世尊在世弘法四十九年,講經五時八教。皆是聖道門的自力修行之法。不容忽視的是,在正法時期的古印度,外道婆羅門教盛行,佛講經五時八教為的是什麼?為的是摧服外道的各種理論、知見,弘揚佛法。更為了展現佛教所能通達的境界與教化眾生的方便。再者《觀經》「化前序」的諸羅漢與菩薩眾都是已達證果或者將達證果的聖人,都是出家眾,人數有限。《觀經》言:「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世尊為更廣大、更苦難、無始劫以來皆在六道輪迴之最大群體,欲授真實出離生死之法才是出世本懷之大慈悲行。
更多無力修行的博地凡夫還在三界火宅中沉淪掙扎。如何能救度這類眾生以致為未來世苦難眾生解除苦惱?世尊一直在等一個可以為罪障凡夫宣說所能受持的法。且以世尊的神通道力也知道,這一機緣一定會到來。
終於王舍城的宮廷政變使得王后韋提希夫人厭苦欣淨,哭拜世尊能讓她去不聞惡聲、不見惡人的無憂惱處。世尊講解《觀經》的因緣成熟了(近發起序),世尊來此五濁惡世度化無法出離生死之苦難眾生的因緣成熟了(遠發起序)。
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這五時八教,世尊講經說法「一代時教」為最終講解《觀經》作了方便鋪陳,作為講解《觀經》的序幕,這就是善導大師將諸羅漢菩薩眾都歸入到「化前序」所顯示的意義所在。用諸羅漢菩薩眾代表聖道門修行的方便教化法,用一部《觀經》開顯世尊的出世本懷,彰顯彌陀救度的真實教法。這是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文章結構劃分上顯示一代時教是六字名號註腳的意涵真義。
當然佛說弘願的腳步並未止步於《觀經》,而是在滅度前無問自說地將《阿彌陀經》和盤托出,把佛的出世本懷,把一代時教之教法皆歸結指向為六字名號,使之達到大乘佛法的頂峰。一代時教皆是六字名號的註腳確立無疑。
二、從文章內容上來看,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也把一代時教是六字名號的註腳,說明得淋漓盡致。
世尊一代時教聖道門所講經之修行道路皆不出定散二法。無論是天台宗、華嚴宗還是禪宗等等,都需要「息慮凝心」以及「廢惡修善」。這是世尊在用這些方便教法作為眾生進入妙趣佛道的階梯,以待機緣成熟宣說彌陀的救度。
我們以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開篇的四段話語看看要弘二門的遞進關係。第一「依心起於勝行,門餘八萬四千,漸頓則各稱所宜,隨緣者則皆蒙解脫。然眾生障重,取悟之者難明,雖可教益多門,凡惑無由遍攬」。也就是說依心起行,上根利智,志向遠大者,依據世尊所說八萬四千法門,隨漸隨頓各取相宜之法,都能得到解脫。但是眾生業障深重,難以覺悟開明,雖然有那麼多獲益法門,惑業凡夫還是無法獲得這些法益。
第二:「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在這種情況下,釋迦牟尼佛因韋提希致請,廣開淨土要門之法。而阿彌陀佛將別意弘願同時彰顯出來。
第三:「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也就意味著修行要門定散二善之行人,可以將所修功德迴向西方極樂世界求往生。
第四:「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而阿彌陀佛的弘偉誓願就如同《佛說無量壽經》所說,無論善凡夫還是惡凡夫,皆能乘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去往生。
上述表述層層遞進。先講修證的方便之法,為淨土教的信受作鋪墊,將萬修萬行最終都導歸念佛、將自力導歸佛力、將往生不定導歸定、將漸教導歸頓中之頓教、將修行之歸宿統統指向極樂世界,指向六字名號。
既然修定善、修散善可以迴向求往生,心也嚮往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那麼目標指向一定,這些定散之法也就成為了修行的過程或者工具。而六字名號即是阿彌陀佛的本體,也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莊嚴,是一心出離生死眾生所嚮往的終極目標,名體一如。既然一代時教都是教化皆成佛道,而西方極樂世界又是目標,六字名號稱名即生,豈不是一代時教都是六字名號的註腳嗎!
《觀經》之深意將五乘行人一網打盡皆成佛道,無論凡聖、無論善惡、無論根機、無論時代,豈不是釋迦牟尼佛出世五濁惡世,教化眾生、解脫苦難的真實之意嗎!
《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經》言:「阿彌陀」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諸菩薩、聲聞、阿羅漢,一切諸經、陀羅尼神咒、無量行法。是故,彼佛名號,即是為無上真實至極大乘之法,即是為無上殊勝清淨了義妙行,即是為無上最勝微妙陀羅尼。而說偈曰:
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
陀字八萬諸聖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三字具足一切諸佛菩薩,八萬四千法,一代時教不就是六字名號的註腳嗎!